本帖最后由 bravo090 于 2024-2-20 09:36 編輯
/ p4 y/ m; O3 ~+ N2 ?4 ]
3 ?) f7 H8 h X9 i& W/ I0 D n看到個說的很有意思的0 t* j- W+ J; J; j
* `$ t4 }) X/ Y# M
, r7 a1 e( y2 m6 U7 a% b' f9 h" G第一,很多職業學校的老師,并不具有項目工程師經驗。因為職業學校招聘老師時,有一定的學歷要求,還要考核論文,就不是以應用型教師為主的。也有一些學校要求老師有工程師經歷,比如要求老師們寒暑假去工廠實踐。但老師們忙了一個學期,好不容易休個假,學校還要求他們去工廠里,精力也跟不上,所以這種方法就不現實。 , u, f" ?0 }$ [+ r
那又有人說,能不能直接招工程師進校當老師呢?但很多工程師,有本科學歷就不錯了,學歷很難達到學校要求。另外,經驗豐富、能力強的老工程師,薪水和待遇要求是很高的,學校在財力上可能就負擔不了,所以問題就很難解決。 + o. g* L; K5 [* N
4 W5 c: H2 S1 K) b) g第二,學校的教學設備往往是專門為教學和比賽設計的,更新換代比較慢,和企業實際用于生產的設備完全不同。就像那個學生說的,普通學生能夠練手的機會并不多,甚至設備壞了,學校都沒有多余的經費來維修保養。 / B @( g5 j( D9 Q$ ?% ?
近年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大大提高,也投入了大量資金,但對資金的使用,卻缺乏制度化設計。理想的情況是,職業學校的資金能夠與企業合作,培養產業真正需要的人才,但這又可能出現套錢、騙補貼的情況,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所以大部分學校的領導寧愿選擇保守路線,把錢花在設備上,這樣反而更安全。 0 q! o0 p) d& s) |
但這樣就不會造成國有資產損失了嗎?同樣很難,因為有一些設備廠商,會專門生產設備賣給學校。這種設備更新迭代慢,更便宜,卻與真正的生產線脫節,甚至更換成實際的生產設備,老師們都不一定會操作。 4 Z: Z9 y: L' d# g( s L* M3 h
第三,就是前面提到的職業教育文憑導向問題了。在目前的職業教育中,不光學生渴望升學而不是就業,學校也如此。甚至老師們也在“卷文憑”,因為如今很多職業學校的教師,學歷門檻已經從本科碩士變成了碩士博士起步。 ( I) C2 q* @& v5 V) Z1 _2 \
這其實跟我國碩博士大量擴招有關,學歷內卷一層一層往下傳導,特別是好的職業學院對學歷的要求確實越來越高。很多職業學校想要升級成為本科院校,也對學校的教師提出了這樣的要求。但問題是,對于職業教育來說,學歷高但缺乏實際經驗,在實際教學的應用中是遠遠不夠的。
8 a" K- G ]' Z% v3 Y9 o如果說,那些專升本的學生,是因為社會認同度,主動選擇放棄從事技術工種的,那另外一些人,則是因為信息不對稱,不知道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比如那些選擇畢業就去送外賣、搖奶茶的年輕人。
+ `) h9 _" Z# i. Y5 k2 B! y. W從我的了解來看,很多年輕人雖然從事著自認為更“光鮮”的崗位,工資和未來前景,卻不見得比技術工人更高、更好。我走訪的一些工人,如果有三年以上經驗、技術比較好,月工資一定是過萬的,有的人還可以自己接項目來做,日薪能達到兩千元。只是很多人不了解,達到這樣的職業水平,需要積累。 4 b O+ l8 m& m
但很多工人已經在工作中意識到了技能積累的重要性。在調研中,曾有一個年齡較大的工人告訴我,他之前在生產車間做焊接,結果發現,左邊工位的同事被一臺焊接機器人替代了,過了一段時間,他又發現,右邊工位的同事也被取代了。這讓他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于是果斷辭職,去一家培訓機構學習了機器人工程師相關的技能。 % k$ s0 Y) S5 F- _
我遇到過許多像他這樣的案例,有人是在流水線做了十年普工后,有人是送了幾年的外賣后,發現沒什么前途,于是決定學習技術,成為自動化工程師。這些人選擇的,一般都是培訓機構。
) H5 E0 }/ M+ F4 N相比職校,這些培訓機構反而能跟上企業的需求。他們的老師不見得學歷有多高,但勝在經驗豐富,他們教你的東西,進入企業就能直接用上。他們培訓使用的設備,也是生產中實際使用的。甚至,有些培訓機構還能提供就業資源,幫助學員就業。
5 k! S0 J6 T: z2 O更重要的是,相比職業學校的學生,培訓機構的學員都是工作一兩年后,自費來學習的,學習動力很強,非常主動,因為知道這關系到未來的飯碗。這樣的工人要學有所成,其實要克服很多困難。 " ?# S2 d2 T9 g. ~' B
比如我認識一個工人,打了十年螺絲,想擺脫這種工作,就報了個培訓機構。結果學了一個月,沒信心,老擔心自己學不會,只好暫停。但后來他發現,做普工確實不行,還是硬著頭皮把剩下的課程學完了。他現在在一家汽車公司做工程師,收入是原先的兩倍。 . R3 _6 ^3 ?2 h- G( r+ `
這也造成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一所職業培訓機構的員工告訴我,他們的學員里,什么樣的人最多?正是那種畢業了一兩年的職校學生。因為他們在學校里渾渾噩噩度過學習階段,找工作的時候發現真的很難混下去,于是趕緊回頭來學技術。
2 x6 i8 }$ ~: R, f這樣一來,學員們就白白浪費了兩年,相當于是迷茫的代價。我認識一個送了兩年外賣的學生,他說自己真的不想再每天奔波送外賣了。我開玩笑和他說,這是你們接受了社會的毒打才懂的道理。 , l# O5 V5 O7 d4 j, k
但培訓機構也不全是好處,首先是學費貴,而大部分工人又沒有什么積蓄。目前的市場上,三個月的課程學費大約是一兩萬,并且需要脫產學習。其次,市場上的培訓機構魚龍混雜,教學質量也不標準化,學員一旦遇到坑人的機構,不但學不到技術,還賠錢耗時。
3 r, h! t+ G4 }! o9 s% M- P從這個角度,相當于抗風險能力最弱的一批人,在承擔著最高的風險,為智能制造行業輸送自動化工程師。既然這樣,為什么更有實力的企業,卻不愿意付出成本來進行崗前培訓呢?他們考慮的是投入風險。比如一家工廠花了三個月給工人做了崗前培訓,隨后工人就跑了,或者被別人挖走了怎么辦?我前幾天在泰州一個企業,有個負責人就告訴我,他們去年招了6個工程師,到今年只剩下兩個了。在這種市場環境下,主動培養人的確很不劃算。 $ r$ `6 j! }$ w
如今,我們在談到社會分工時,總會提到德國的雙元制。在德國這套系統中,大家進入這個軌道,拿的都是這個行業的證書,也知道將來要進入這個行業,大家都擁有職業人的心態。他們的法律規范也很清楚,其中企業應該負什么責任,如何保障工人的待遇,整個社會都認知清晰,家長也不會因為孩子從事技術工作,就感覺低人一等。
' f( R7 k$ T# e1 n9 ]但在國內,如果你進入大專,大家還是會認為你學習不好,是一個失敗者。我希望用自己的研究,在國內真正建構起技術工人的職業身份,比如只要你提到自己是一個自動化工程師,大家立馬就會了解你的專業前景,明白你的工資水平。我前幾年做的問卷調查發現參加工業機器人技能培訓對工人的技能水平和工資收入均有積極影響。超過9成的受訪者認為在培訓后自身的技術水平和操作能力有了提高,而且認同自己現在是在從事技術性工作。此外,他們的收入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并希望未來的月收入能夠過萬。
# J0 ?6 ?. \% R/ a今年我在一家政府投資建設的智能制造實訓基地試驗了一個自動化工程師學徒制培訓的研究項目,為自動化相關專業的畢業生提供為期三個月的技能培訓課程。 / J Z9 n% ~; X" f, F9 D- p0 {1 h
經過實踐,我發現公共實訓基地可以作為產教融合的橋梁,承擔把學校學生轉化成企業技能人才的功能。 - Y2 p' G+ Q4 B
對企業來說,學徒制項目培訓篩選出一批技能合格的助理工程師,他們受到學徒協議的約束,在職穩定性強,通過一兩年的項目訓練,企業可以把優秀的人才留下。因為人才需求問題得到解決,企業愿意為學徒培訓支付一定的費用,這就減少了學員的支出,也為實訓基地的可持續運作增加資金。在此之外,如果政府能夠用培訓券的方式為學徒和實訓基地提供補貼,雙方的成本就能進一步降低,促進自動化工程師的數量批量增加。 + J& M5 v# v. |9 J. u
! M2 O7 c* I5 \- P/ h* x.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