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治病救人的工具,醫療器械的價格和質量一直是患者關注的話題,同樣也是院士聚焦的議題。上海院士中心前天舉辦的“促科技創新,助企業發展”專題沙龍上,多位院士直指當前上海醫療器械行業之“缺”。
, b# ]% L) j3 t: _6 K d1 \2 I. ]8 ]$ X6 B% f+ U+ U' k
第一“缺”是缺國產高端產品。去年上海醫療器械行業產值約120億元,同比增長17.4%,卻面臨自主創新產品缺乏、過多依賴進口產品、基層醫療機構器械落后等問題。上海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會長潘明榮介紹,在醫療器械一、二、三類產品中,比較高端的三類產品(如可植入體內的器械),只占兩成左右。交大附屬九院骨科名醫戴克寸戎院士說,院方采用的人工關節都非本地產品,這個行業還沒有形成標志性產品、核心競爭力、國際化品牌,“只有棉花紗布可能在國際上有自己品牌”。事實上,國內醫療器械的出口結構中,手術用巾、按摩器具等仍是傳統項目。 ' ^! Z1 O3 H5 f. o. ]/ S3 M% S
2 ^7 k6 \: z, G: U; a* O) M 高端器械國產化可以極大降低醫療成本,這在一些高新技術企業中得到印證。微創醫療器械(上海)有限公司歷經10年創新,研發出心血管支架產品。當年醫院里幾乎都是美國強生產品,每個支架3萬多元,有的手術要用3個,令病人難以承受。如今,微創支架把成本降低一半以上,使國外產品也大幅降價到1萬多元。 2 U/ X0 ^- M8 \
3 Q; `/ y' b, Y; c
第二“缺”是缺新型普及產品。復旦大學生物醫學儀器研究所方祖祥教授介紹,國外急救醫學領域的心肺復蘇器械已呈現大眾化趨勢。他說,心血管病突發后,如10分鐘后未得到適當搶救措施,死亡率幾乎100%。由于美國大量裝備了可供公眾自行操作的“傻瓜型”心肺復蘇器械,病人在醫院之外的搶救成功率從過去的1.4%提高到31%。去年日本大規模普及這類急救器械,規定每5000人社區配備一臺,可與消防龍頭的密度相比。
9 d: o: `$ z4 } s3 L$ l e' z; e2 |- w/ b2 Q: ?+ k6 }
方祖祥說,復旦也進行了這一領域研究,但尚無上海企業加入研制,目前國內只有一家外地行業龍頭做出了樣機。上海交大生命醫學儀器研究所陳亞珠院士認為,上海醫療器械行業的產學研磨合存在欠缺,還缺少具有戰略眼光的龍頭企業,“科學家手里有好的技術,但機遇期一過,技術就廢了”。專家們認為,結合社區化、老齡化趨勢,研發康復保健型醫療器械應該成為一大方向。 5 f9 b- C' {% e
7 _ T% ?& A9 ?$ i9 p; w) X
推動醫療器械行業自主發展,缺的還有具體產業政策。陳亞珠說,醫療器械科技成果至少需要三五年轉化期,沒有一兩千萬元投入也無法產出,這需要相關部門以政策性資金等方式加以推動,幫助具有良好前景的企業走完全程。復旦大學王威琪院士表示,政府采購的導向對促進本土醫療器械行業發展相當重要,隨著新醫改方案實施,把替代進口的國產產品列入醫保范圍,對培育業內企業大有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