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朋友圈被ChatGPT刷屏了嗎?
2023年開年以來,要說科技界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OpenAI旗下擁有十八般武藝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ChatGPT。已知它能寫代碼:
![]()
寫文章:
![]()
甚至幫你分析目前的股票市場:
![]()
無論是馬斯克的交口稱贊,還是微軟的頻頻注資,都更加為這款僅發布三個月的新產品添加了一抹傳奇色彩。
人工智能,又一次要改變世界。
1.大戰,一觸即發
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以下簡稱聊天機器人)早就不是新概念。
ChatGPT到底憑什么風靡全球?
對此,ChatGPT“王婆賣瓜”式給出的答案是:
![]()
這個回答堪稱完美,因為它幾乎吻合了網上及現實中眾多人對ChatGPT的真實評價。
ChatGPT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創造。通過大量的語料訓練和強大的糾錯能力,它能對素材進行消化、整理和再輸出,可以輕松與人類進行各個領域的對話,無論是寫代碼改bug、回答科學問題,還是寫論文、寫文章,且都具備邏輯性和完整度。
如此一來,最先受到威脅就是搜索引擎,科技巨頭間的大戰一觸即發。或者說,已經開始了。
微軟顯然是搶先一步。早在2019年,微軟就和OpenAI達成合作關系,向其投資10億美元。而在看到ChatGPT的巨大潛力之后,微軟除了加大投資之外,在將ChatGPT的能力整合到必應(Bing)搜索里,未來還會將ChatGPT整合到Office辦公套件全家桶里,比如Word、PowerPoint等。
而其他科技巨頭也不甘落后。
谷歌已向研發ChatGPT競品的AI創企Anthropic投資約3億美元。今年年初,Anthropic公開了其直接對標ChatGPT的聊天機器人Claude,而谷歌是目前其唯一公開披露的合作伙伴。
除此之外,谷歌還在測試一款采用谷歌對話AI語言模型LaMDA的聊天機器人Apprentice Bard;而作為國內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也宣布將于3月在國內推出類似ChatGPT的智能聊天程序。
帶上智能聊天機器人的搜索引擎之戰,最終花落誰家,還需拭目以待。
2.另一場戰爭
一直以來,人工智能都是備受關注的熱門領域。
根據IDC數據,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3619億美元,中國占622億元美元。從投融資規模來看,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產業投融資金額為714.7億美元,同比增長90.2%,中國為201.2億美元,同比增長40.4%。
而對于普通人來說,在享受到人工智能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正受到它的威脅。ChatGPT等人工智能產品的出現,又再次讓許多人都感到了職業危機。
據彭博社(Bloomberg)最新一周針對投資者展開的 MLIV Pulse 調查,當被問及“三年內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你的工作時?”,在金融相關領域工作的292名受訪者中,超過三分之二的人都表示,他們并不認為自己的工作很快會受到威脅。
![]()
殘酷的是,普通人的是否會被取代的主動權,也從來不掌握在自己手里。
近幾年,在全球通貨膨脹、經濟下行的背景下,“降本增效”成為大多數企業追求的目標。而根據國家統計局顯示,2021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106837元,名義增長9.7%,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62884元名義增長8.9%,企業用人成本不斷攀升。
這使得聊天機器人等AI產品在某些工作場景得到了絕佳應用。目前來講,聊天機器人以智能對話系統為核心,已經應用于客服/營銷/信息服務多方場景。
![]()
這還只是傳統意義上的聊天機器人,而ChatGPT技術革新性的問世,或許更將在就業市場掀起不小的波瀾。
當然,不同行業所受到的沖擊是不同的。據彭博社的MLIV Pulse調查,先進的人工智能系統將主要威脅到金融、法律和技術領域的工作。
根據普華永道的報告,從2018年到2030年代中期會有三波自動化浪潮:算法浪潮、增強波和自主波。2020年代初的第一波浪潮中,相對較少的工作將被自動化,但金融服務可能會受到相對較大的影響。到30年代中期,多達30%的現有工作機會可能受到影響。
![]()
與此同時,教育水平、性別的不同受到人工智能自動化的影響也不盡相同。
![]()
![]()
聯合國的報告也指出,ChatGPT之類的工具存在使熟練和半熟練工人面臨真正的失業風險。“技能密集型工作,例如會計師、法律文員、軟件開發人員,甚至X-射線分析師。風險在于這些工作將被全世界的ChatGPT搶走。”
目前,智能化的聊天機器人還處于萌芽時期,但科技巨頭們的舉措還是為普通人的職業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今年一月,谷歌母公司Alphabet宣布在全球范圍內裁員1.2萬人,但與此同時,該公司首席執行官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也表示,將把人工智能作為一個關鍵的投資領域。同樣地,微軟公司在宣布裁員1萬人的幾天后,也宣布了對OpenAI投資100億美元的消息。
當科技巨頭們在人工智能的前線廝殺時,普通人的職業生涯也岌岌可危。
3.另一種聲音
盡管人工智能的發展意味著一些人失去工作,但從長期的社會效益來看,它將在凈基礎上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
麥肯錫報告指出,被機器人取代并不意味著大量失業,因為新的就業崗位將被創造出來,人們應該提升工作技能來應對即將到來的就業大變遷時代。
這似乎與我們熟悉的工業革命相似——機器的產生取代了人力,改變了社會生產方式,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被機器所取代的勞動力,則走向新的崗位。
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也讓兢兢業業的手工紡織者走進了工廠;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現代制造業的發展創造了一系列的新職位:工程師、機械師、維修工、后勤工人、經理等,也使大量的全職主婦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投入到職場當中。
根據普華永道的報告,人工智能及相關技術在未來20年將取代中國現有約26%的工作崗位,也能通過提升生產率和實際收入水平在中國創造出大量新工作機會。根據估計值,人工智能對中國就業的凈影響可能將創造約12%的凈增崗位,相當于未來20年內增加約9,000萬個就業崗位。
中國的大部分新增崗位預計將出現在服務業,預計凈增長率為29%(約9,700萬),尤其是醫療保健等子行業,可能會出現大幅增長。
![]()
預估表明,到2037年,人工智能及相關技術可以提供的凈就業機會收入效應為38%,與之相抵消的替代效應為26%。從絕對數字來看,這意味著凈增加就業崗位為9,300萬左右,通過收入效應產生的工作崗位近3億,但通過替代效應流失的工作崗位為2億多。
4.人類的角色
人工智能與人類的競爭,還取決于一點,那就是人工智能到底會變得多智能。
這就涉及到關于人工智能的爭議。“圖靈測試”將人工智能的重要標尺定義為區分不出來機器人與人類的區別,然而,“中文屋測驗”又引起學界對“智能”定義的爭議。
1980年,美國伯克利大學哲學教授約翰·塞爾設計了另外一種思想實驗——中文屋實驗,用以證明通過“圖靈測試”的機器并非真正智能。一個只懂英語、完全不懂中文的人被鎖進一個房間,房間內還有一箱中文字片以及指導如何使用字片的手冊。
房間外是一個毫不知情的人,他向屋內遞進字條用中文進行提問,房間里的人按手冊指導來挑選字片,并且遞出正確答案的字片。單從結果來看,這個人無疑能成功通過測試,但實際上他對中文一無所知。
塞爾認為,房間里的人就跟通過圖靈測試的機器系統一樣,無須理解輸入輸出字符的含義,只要按照規則搬弄字符,就能形成一種具備真正理解能力的假象。實際上,二者都算不上是真正的理解,最多只是一種扮演行為,并不具備任何思考能力。
而從目前AI所能做到事情,人臉識別、語音識別、字符識別等等,盡管看起來非常高端復雜,但其本質都只是遵循程序運作的結果。ChatGPT的邏輯似乎也是如此。
在人類的規則下,無論何種行業,人類都將會是人工智能的訓練者,又怎么會失去機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