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bq1013 于 2022-9-1 14:06 編輯
之前看到了關于火車詹氏車鉤的幾張動圖,看了覺得很有意思。學知識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今天特地去找了“詹氏車鉤”的原理詳解,分享給各位社友——
火車車鉤是一個非常古老但是一直沿用至今的黑科技。下面的這個車鉤叫“詹氏車鉤”,它于1873年設計,一直沿用至今,雖然目前所見到的詹氏車鉤與最原始的詹氏車鉤有所區別,但都是從1873年這款車鉤改進而來。
列車連接過程
于1873年發明的詹氏車鉤
為了方便轉彎和編組,列車被一節又一節地串聯在了一起。而我們的大秦運煤列車擁有超過100節以上的車廂,總重量超過萬噸。所以,穩定并且質量可靠的車鉤就顯得至關重要。在詹氏車鉤全面普及之前,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至少還用過以下三種車鉤。
超過百節車廂的大秦運煤列車
挪威人發明的挪威車鉤
美國人發明的鏈條銷釘車鉤
英國人發明的緩沖鏈式車鉤
細心的社友會發現,以上三款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那就是必須由人工參與,手動完成連接,這在無形之中極大地增加了安全隱患。
除此之外,這些車鉤在性能表現上也會差強人意。比如緩沖鏈式的車鉤,它雖然制作非常簡單,但是由于鏈條無法繃緊,列車在低速行進中,車廂之間的緩沖餅會來回的撞擊,使得車輛晃動極為厲害,大大降低了乘客的乘坐舒適度!
再比如鏈條銷釘式的車鉤,雖然它的結構非常簡單,鑄造也比較容易,價格也相對便宜,但是由于鏈條始終是松弛的狀態,瞬間的沖擊力甚至會導致車鉤斷裂。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導致列車脫軌事故的發生,直到1873年詹氏車鉤被發明出來,車鉤事故造成人員受傷的幾率才得以大大的降低。我們來看一下它的詳細構造,以下面圖片中的這只詹氏車鉤為例。它主要由下面幾個關鍵的零部件組成。 車鉤連接過程的慢動作
鉤舌被固定在鉤頭上。當列車連接時,兩只車鉤的鉤舌互相擠推,到達一定位置后,鎖銷自由落下。落下的鎖銷將鉤舌固定住。兩只車鉤也就緊緊地鎖在了一起。當需要解開時,只需要將鎖銷拉起,車鉤即可以完成脫鉤。整個連接過程基本實現了自動化。結構很簡單,車鉤也非常穩定!
那么這個姓詹的詹氏車鉤是詹天佑發明的嗎?事實上它是由美國的退役軍官艾力詹尼發明。這項發明被美國認為是19世紀鐵路上的最重要的一個發明。雖然歷經一百多年,但僅僅是做了很小的改動,我們今天的普快列車上至今還是用的這種詹氏車鉤。
這個詹氏車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被誤傳為詹天佑發明。而詹天佑本人為了避開誤會,則在后來編著《新編華英工學字匯》,將詹氏車鉤故意寫成鄭氏車鉤。
這個150年前的設計你給打幾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