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中國,是個出新鮮事的時代,給喜歡看熱鬧的國人,提供了非常多的機會做看客。鴉片戰爭英國人打破大門進來,戰爭間歇,大著膽子溜出來看熱鬧的中國人發現,在黃頭發藍眼睛的英國軍隊里,夾雜著大量膚色很雜的人。這些身上穿得跟白人差不多,但頭上卻裹著一個大頭巾,顯得頭特大。中國人管他們叫大頭兵,或者大頭鬼。當時的國人不知道,這些人其實是英軍中的印度錫克士兵。由于印度做殖民地的資格比較早,因此印度人,尤其是剽悍的印度錫克人,就有了跟主子一起出來教訓別個不聽話民族的資格。5 K- H5 Q' A1 _* t7 _
$ j9 s# Z* f7 Z& K3 B( X1 ~( [6 b
微信截圖_20210508165135.png (225.06 KB, 下載次數: 4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5-8 16:55 上傳
. A( x- O; h W. S' j! V" u
由于印度士兵的加入,這場戰事給了做看客的中國人更多的眼福。在他們眼里,洋鬼子膚色很雜,也很斑斕,有白夷、黑夷、紅夷,以及不黑不白之夷等,好看煞人,邊看,邊增加自己的種族優越感——覺得鬼子不像人,像動物。印度士兵的頭巾,也給人印象深刻,因為它多半是大紅的,高而臃腫,凡是看到而且喜歡記錄的中國人,總是忘不了記上一筆。后來,在上海租界里,英國人用印度人當巡捕,上海人稱之為“紅頭阿三”。這個戲謔的稱謂,顯然跟頭巾有關。不過,在鴉片戰爭當口,纏頭巾的印度兵,命運并不好,中國人抓到了白人,很可能會優待,但是抓到了地位低下的印度人,不由分說就是虐待,連打帶罵,還不給飯吃(我們中國人,對等級無師自通地敏感)。而英國人方面,一旦出現了軍紀問題,一般都是拿印度兵開刀,當眾絞死,用以安撫占領地的中國人。
1 U4 Z% u5 v- r% c3 f D& b u' t) ^2 Y7 \# O2 l
纏頭巾是印度錫克人的風俗,也是他們的教規,聰明的英國人為了讓殖民地的人做炮灰,在變革他們上下身服飾的同時,容忍了他們的頭頂。殊不知,這個特別的頭頂,到了中國,卻變成了二等洋人的標志,讓中國人很是厭恨。$ k' f, }6 N/ _" N
: p4 I: ^8 j1 n0 v- n/ }
然而,時代總是在前進,誰也沒有想到,到了19世紀末,在中國“租借”了山東威海的英國人,居然把他們在印度的經驗搬到了中國,在威海建立了一支“中國軍團”,這支軍隊的服裝跟印度的錫克兵一模-一樣,頭上也頂著一個大頭巾,或者說是頭巾形的帽子。據資料記載,“中國軍團” ,訓練有素,裝備精良,長槍隊、炮隊、機槍隊、騎兵隊一應俱全 ,這支軍隊的士兵,大概是中國第一個接觸并使用馬克沁機槍的人。從這支軍隊留下來的老照片來看,這些來自山東各地的小伙子們,雖然頭上裹著頭巾顯得有點怪異,但軍容嚴整,渾身上下透著精神,甚至可以說是有點趾高氣揚。只是雖然號稱“中國軍團”,但軍官卻都是英國人,列起隊來,每個排的旁邊,都站著一個戴著大檐帽的英國軍官。
- D, ^( O6 t" L" `) \% t& a, C, k5 P! |3 r# _/ Z; P
QQ截圖20210508165227.png (248.96 KB, 下載次數: 3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5-8 16:56 上傳
% ~( w% X$ P) x1 r! _ O+ i/ `
作為殖民者的白人,很少做虧本的買賣。他們招募中國兵跟招募印度兵一樣, 都是要用他們打仗的。“中國軍團” 剛剛練好,打仗的機會就來了——中國鬧義和團了。山東是義和團的發源地,但威海附近卻沒有鬧出多大動靜,因為被“中國軍團”剿了。不久,威海的“中國軍團”北上,加入西摩爾聯軍,不僅跟義和團,而且跟中國的正規軍交上了手,參加了進攻天津和北京的戰斗。據說,這支中國人的軍隊打得很不錯,在進攻天津的戰斗中尤其突出,接連攻下幾個軍火庫。戰后,為了表彰這支軍隊,英國人特地設計了一種帶有天津城門圖樣的徽章,作為“中國軍團”的徽記。; m; H3 _* ?6 U" c) z; H
" @% W: c! g) z7 b: T. V
8aa08021ad0f48308444bbafa739458c.jpeg (73.69 KB, 下載次數: 4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5-8 16:56 上傳
, X& U6 Q/ K. Q( v 一位當年“中國軍團”的英國軍官寫道:“中國軍團遠征作戰的次數比任何部隊都多 。即使不算解決威海衛出現的麻煩,天津之戰有我們的份,解救北京有我們的份,以及1900年8月到獨流和沒有行成的北倉,這些遠征都是我們干的,沒有其他軍團參加。”(巴恩斯:《與中國軍團在一起的活躍日子》, 轉引自鄧向陽主編:《米字旗下的威海衛》)參加八國聯軍的“中國軍團”計400余人,進攻北京的聯軍中的英國軍隊一共才3000人,中國人占13%。而聯軍中法國軍隊才800人(以越南士兵為主) ,奧軍58人,意軍53人。如此說來,所謂的八國聯軍,其實應該是九國聯軍才是。只是這第九國的士兵比較隱蔽,服飾跟印度兵一樣, 以至于當時被打的所有中國人,都沒有覺察,一直當他們都是印度兵。0 @. [7 M: C+ K) d- f8 \/ _' T
4 K& ^3 C- H. a5 M& z1 ?8 q5 I% U
9c29bcdaf6b1453f86077372150a6c62.jpeg (77.1 KB, 下載次數: 3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5-8 16:57 上傳
3 z: o8 I" R) {0 N$ d
使用中國人來打中國人,不是打普通人,是進攻自己國家的首都,打自己的皇帝和太后,居然沒有任何問題,而且這支中國軍隊打得相當賣力(中國軍團為此陣亡23人) ,特別能戰斗。同樣的中國人,在中國陣營里幾十萬義和團,幾萬武衛軍,都不濟事,而在對方陣營里,幾百中國人卻所向披靡。令我們在佩服殖民者的“以華制華”策略高明的同時,不能不反觀一下我們自己的百姓。傳統的忠君愛國的觀念,在晚清的亂世,很明顯靠不住了。在同一個地方,一伙人跟洋人勢不兩立,嚷著殺洋滅教,雖然刀大多都落到了信教的中國人頭上,但對洋人的敵意無疑是明顯的。另一伙人(他們其實也不是信教的教民)則跟著洋人殺中國人,殺到了皇帝和太后的頭上。19世紀末,世界還真是有點亂。
6 g K. u5 i, @0 X
% o4 ~3 t! N* T
QQ截圖20210508165418.png (294.19 KB, 下載次數: 2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5-8 16:56 上傳
5 x* S9 q4 {. m! u7 j
中國軍團的女翻譯,攝于1904年。這批人多為洋學堂畢業生,算得上那個時代的精英一群。比起那些為衣食所困且目不識丁的底層流民,她們的選擇尤其耐人尋味。 8 j# v% f( ^! Y, e" d
后來,英國人為參加八國聯軍的中國士兵陣亡者立了一塊碑,碑文中英雙語,但碑的樣式,卻是地道的中國式,云頭龍紋,跟中國政府為在義和團時死了的德國公使克林德建的牌坊一樣。但卻是對中國的什么呢? ——羞辱。威海衛華務司沃爾特曾評論道,中國軍團的“建立與成功,證明了英國官員在對付亞洲佬方面的天才”。
8 @* B9 ]: g' m3 @, F5 B( N- `- A
不幸的是,這羞辱多半是我們自己給自己找的。
$ P9 ?8 D, T* x: }
* c( V3 O" z% O) F0 T& d張鳴《近代史的雞零狗碎》
- m E# _/ T( Q3 J0 W4 g) J. D' i
, ~& [& {! b. ~! l) ]$ ?! T5 v!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