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找回密碼
 注冊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查看: 8014|回復: 25

從狩獵農耕到996,工作為何越來越累?

[復制鏈接]
1#
發表于 2021-5-5 13:49:10 |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為什么要工作?工作的意義是什么?
( v( T' p! E, z0 D2 z3 |( V: ^5 g1 U5 K9 p8 S
近年來,以互聯網公司為代表的加班文化愈演愈烈,工作不僅與追求財富掛鉤,還被賦予了各種倫理意義,而當疲憊和焦慮成為常態,越來越多的打工人也開始反思。

8 g8 U: @- K% A% ^" q
對于開頭的問題,經濟學家們給出的答案是:資源稀缺性是人類工作的驅動力,只有通過不斷制造、生產和交換稀缺資源,人類才能彌合無限欲望和有限資源之間的鴻溝。
- m; c" J+ T, ^% s! r
這種說法看似符合邏輯,但人類的欲望真的是無窮無盡嗎?
3 t8 t0 t" v% @5 m  A' h% h
在《工作的意義》一書中,劍橋大學的人類學家詹姆斯·蘇茲曼繪制了一幅宏大的工作簡史,從人類學、進化生物學、物理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多種角度觀察工作變革和人類進化,揭示了人類是如何從低欲望社會過渡到現代社會,并提醒人們:雖然工作在今天的人類生活中占據著神圣地位,但在人類歷史上95%的時間里,工作并沒有這么重要。與透支生命的過勞致富相比,塑造一個低欲望、可持續的未來,對人類美好生活的實現更有意義。

; E  C" s4 {- Y
4 n) i( q$ P$ R! S% @9 X
原始社會:按需共享
1 k8 b: N6 _$ G, D) ~$ X) [
: E" ^# @( h( |/ O: N
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過上了工作時長遠少于現在、但是足夠充裕且閑暇的生活。
$ h( e0 v/ _% a2 J2 `
有充分的歷史記錄表明,在溫帶和熱帶氣候生活下的小型狩獵采集社會幾乎都對儲存食物不感興趣,當某種野生水果或蔬菜到了成熟季節時,他們采集的水果或蔬菜數量從來不會超過單日所需,并對此感到非常滿足,即使任由短期內不需要的蔬菜或瓜果腐爛在藤蔓上。
6 V: e! v% e0 B0 M, j( `
對此,美國人類學家馬歇爾·薩林斯(Marshall Sahlins)認為,在許多原始部落中,人們組織經濟活動的驅動力并非資源稀缺,狩獵采集者們只注重滿足迫切的物質需求,沒有過多的欲望,從而擁有大把的空閑時間,過著“不富足卻豐裕”的生活。火和其他工具的使用,也為他們提供了多余的能量,使之有更多的時間彼此陪伴和管理社交關系。

$ |9 c- x2 u1 B+ w2 v
狩獵采集者們之所以很容易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是因為他們相信未來自然環境仍舊會慷慨地賜予自己食物。這也說明,古典經濟學中的無限欲望并不構成我們人類永恒的斗爭之源。
. I9 A# ^" k) e: ?% g8 g
而人類學家詹姆斯·伍德伯恩(James Woodburn)發現,原始人類對待工作的態度,不僅取決于他們對自然環境慷慨程度的信心,還取決于確保糧食等資源得到平均分配的社會規范和習俗,即實行“按需共享”的分配依據。
& e& w% z: B; B% P8 v
在人類社會中,勤勞與懶惰之間的沖突具有普遍性,但在“按需共享”的狩獵采集社會中,這種沖突被置于一種相對不重要的地位,懶惰被當作“可以容忍的盜竊”,人們都沒理由為了比別人積累更多物質財富而浪費精力。
1 O9 r& f) S% L& g; g. V$ n" d
與非洲人和其他在熱帶、亞熱帶潮濕地區覓食的人相比,那些定居在寒冷氣候地帶的人面臨更加明顯的季節變化,為了適應環境,歐洲、亞洲的狩獵采集者偶爾會儲存食物,通過收集更多的燃料、制作保暖衣物和鞋子、建造足夠堅固的住所來應對季節變化。在此過程中,他們逐漸形成了一種不同的心態去應對資源稀缺的問題,這種態度重塑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8 o" _' g. T6 `$ t8 J! u; J
雖然定居在寒冷的亞洲大草原上的人要比非洲的狩獵采集者做更多的工作來維持生命,但他們依然對季節性變化的自然環境抱有很大的信心,相信未來大自然一定會繼續慷慨地賜予自己足夠的食物。

; q% [  X& ^9 a6 P' @2 O, N0 A
農業社會:勞動創造
: R( c7 D: d: n# }  r

7 R* G- m% R& S2 S! d
伍德伯恩將原始部落的“按需共享”分配方式歸屬于“即時回報型”經濟形態,即勞動就是為了獲取當下的回報;而在農業和工業社會的“延遲回報型”經濟形態中,勞動往往是為了獲取未來的回報,這是朱霍安西部落和班布蒂人等小型狩獵采集社會與農業社會、工業化社會的區別。
+ @+ D0 h+ g* X: u- J: N# `
在氣候發生了顯著的、相對突然的變化之后,一方面導致了一些常見的物種消失,糧食短缺推動一些族群走上了糧食生產道路;另一方面也催生了豐富的植物物種,使一些特殊的植物得以形成足夠高的產量。氣候變暖為納圖夫人提供了適合種植糧食作物的“波林間冰期”,使他們過上了一種能夠持續滿足適度欲望的、豐裕的農業社會生活。
2 P2 H1 T& p% b5 @
進入農業社會后,盡管農耕生產力越來越高,但人口數量也越來越多,需要從環境中獲取越來越多的能量,導致能量變得更加稀缺,為了滿足基本需求,人們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工作。在工業革命之前,由于人類更努力地工作,加上采用新技術、新技能和新作物品種,以及開墾了新的土地,農業生產力大幅提高。

3 L, Q- V7 b* g5 k- }3 `
農業經過幾個世紀的漸進式發展,生產力大幅提高,但大多數人如此努力工作卻仍然生活在貧困中。人口學家馬爾薩斯認為,人口增長是幾何式或指數式的而糧食產量增長卻是算術式的,人口往往會迅速增長到僅僅依靠農業難以為繼的規模,甚至吞噬農業增產的成果。馬爾薩斯指出了農業社會人類必須努力工作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不受控制的原始欲望導致人口爆發,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即農民都非常清楚,他們工作有多努力,一年下來的收成就有多好。

9 t. t- x4 n, K5 u' \% C
對于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來說,經濟問題和資源稀缺性往往是生死攸關的問題。唯一顯而易見的解決辦法就是更加努力地工作,開拓新的領域。早期的農民必須比狩獵采集者更加努力地工作,而且他們從所有這些額外的辛苦勞動中獲得的回報往往是微乎其微的。

  Z  T. o8 _- E+ T- Y* g' H
因此,如果把少數養尊處優的精英人口的遺骸排除在考慮范圍之外,那么不難發現,從世界上所有偉大的農業文明到工業革命的墓地,都在講述著同一個經久不衰的故事,即重復性的艱苦勞動造成了營養不足、貧血、間歇性饑荒以及骨頭變形,有時還會造成一系列令人震驚、可怕甚至致命的傷害。
狩獵采集者幾乎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當下或不久的未來。但要生產糧食卻不同,因為你必須同時兼顧過去、現在和未來。農民在土地上投入勞動力,換來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看到自己與環境之間存在一種交易關系。狩獵采集者在自己的勞作中則沒有看到如此明顯的交易,因為狩獵采集者認為自然環境無條件地與自己共享食物,而自己反過來又無條件地與他人共享。
  ^' Y; }0 K7 C7 m0 U+ m4 m
農業社會,沒有免費的午餐,每個人都要工作。“努力工作,創造價值”的觀念被灌輸給幾乎所有地方的孩子,人們希望以此向他們灌輸良好的職業道德。但事實上,今天,即便在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工作時間和金錢回報之間沒有明顯的對應關系,反而是錢能生錢,資本的回報比遠超過勞動所得。

$ @( j9 P7 N+ A# ~+ H
現代社會:城市化和高欲望
# }$ z, \3 E# f. n1 A

4 Y; t8 _% p' z, A
在最初擁抱農業之后,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在大城市和城鎮,這些地方的大多數人無須集中精力獲取自己生存所需的能源,這在人類歷史上尚屬首次。
& R- [7 ?3 D' F" t! J# {
在糧食足夠高產的地方,城市和城鎮的出現也是不可避免的。工業革命之前,即便在古羅馬這種最先進、最具生產力的農業文明中,80%的人仍然生活在農村辛苦勞作,剩下20%的人卻是一種全新工作方式的先驅。城市從周圍農田獲取的能量越多,城市規模變得越大,城市居民也就變得越忙碌。

: B& U- I0 T$ O0 o0 m# `
人們忙碌的根源是對資源稀缺性的焦慮,因而勤奮工作,變得越來越忙碌。只要人們聚居在城市,一種不同于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的稀缺性就會塑造他們的欲望。這種稀缺性會激發渴望、嫉妒和欲望,這不是無法滿足基本生存需求的“絕對稀缺性”,而是攀比之中產生的“相對稀缺性”。對大多數人而言,這種“相對稀缺性”是長時間工作、攀登社會階梯和攀比的內在驅動力。

0 N5 m3 X  A# m: ^: {1 T
工業化創造的巨大新財富起初主要流向了處于經濟頂層和中層的人,進一步加劇了受限于不同程度的社會不平等。但到了19世紀50年代,其中的一部分財富開始以提高工資和改善住房的形式惠及工廠里的工人。從19世紀中期開始,大多數工人開始注意到自己的物質生活質量出現了明顯上升的趨勢,他們第一次有些閑錢可以購買奢侈品。這意味著許多人開始將工作視為一種購買更多商品的手段,甚至主動延長工作時間,來滿足更高的消費需求。這樣一來,生產和消費的循環就實現了閉環。

0 f( c  ^6 q) \0 w7 D8 g
在《富裕社會》一書中,加爾布雷斯發現戰后美國人似乎欲壑難填,往往忍不住購買自己并不需要的東西。他認為,在20世紀50年代,大多數美國人的物質欲望其實也是被刻意“制造”出來的,就像工廠可以制造產品去滿足人的需求一樣。他認為大多數人的基本經濟需求已經很容易得到滿足,于是,生產者和廣告商不得不串通在一起,營造出新的需求,以保持生產和消費的輪子不斷滾動。

7 W" R4 U9 M7 Q
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程度高的經濟體中,許多人的工作與生活之間的界限幾乎已經消失,人們對于未來的焦慮加劇了政治極化現象,引發了越來越嚴重的痛苦。在東亞地區,過度工作引發致命后果的現象屢見不鮮,尤其是現代社會把對財富的追求與責任、忠誠、榮譽等方面的倫理融合在了一起,這種融合或許是一些東亞城市出現過勞死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

! V- [2 H3 F; f) X- q
然而,很多人從事的工作其實沒有什么意義,但他們卻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了滿足感,或者至少享受到了這份工作給自己的生活帶來的陪伴感和結構感,使自己的生活不至于獨孤、凌亂。
2 W' T; Q% I8 V' v7 B5 r' X+ _
到了今天,人們每周工作時間仍然普遍維持在40小時左右,許多雇員不得不忍受路途長且成本高的通勤,因為他們被市中心的房價所迫,不得不住在遠離工作場所的地方。與此同時,如同跟隨小麥等作物進入新大陸和新生態系統的雜草一樣,“欲壑難填之病”找到了新的家園,極好地適應了從照片墻到臉書的一系列數字生態系統,并不斷擴散。
; @9 |6 S2 K+ e$ Y" }  A
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必將取代大批勞動力,強制性地讓人們獲得更多的休閑時間,從而為我們反思人與工作的關系創造了一個機會。人類不應該盲從于經濟學家關于資源稀缺性的假設,不應該在付出更多工作卻換來更少回報的怪圈中愈陷愈深,不應該永無止境地為了生產和積累物質財富而激烈競爭,而應該跳出對經濟增長的執念,認識到在95%以上的智人歷史中,工作都不曾是人類關注的重心。

- N$ X/ m; D3 I6 j8 J
自動化技術的到來使我們再次處于歷史上的一個變革時期,將改變人與工作的關系,但人們要做的不是期待回到原始社會,而應以“富足的原始社會祖先”為借鑒,思考人之所以為人,而不是工具的意義。

( j9 M" t. v! N( s6 N
深響 作者:楊策
0 b) L' |) S+ K* C, H6 R9 _! t# D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發表于 2021-5-5 13:54:11 | 只看該作者
解散大城市。
3#
發表于 2021-5-5 14:26:04 | 只看該作者
這里存在的是一個分配問題。自動化可以使物質極大豐富,可如何分配這些物資就成了問題。資本主義生產過剩時,寧愿倒掉也要維持利澗。說白了仍然是一個定價權與分配問題。昨天看了個視頻,比較搞笑,但真實。那是采訪個機器人,問他為什么要996,機器人回答:因為“窮”。
4#
發表于 2021-5-5 14:43:01 | 只看該作者
城市化就拿食品來說,各種合成肉,不知道怎么速成的蔬菜抄都抄不爛。現在都不知道還有什么好吃的,天天垃圾食材,51如鹵菜店買的牛肉竟然還是合成的肉,還賣110一斤,真見鬼了。
5#
發表于 2021-5-5 14:43:05 | 只看該作者
說了一堆屁,現在996的典型是拼多多,有關部門怎么不出來捶它啊

點評

諷刺的是過著996的大家還很感恩東拼西湊的五一假期,殊不知五一的來歷就是“八小時工作,八小時睡覺,八小時做我們想做的事”,而真正能做到八小時的公司少之又少,增加工作時間就是變相減少勞動崗位  發表于 2021-5-5 18:03
6#
發表于 2021-5-5 14:56:01 | 只看該作者
互聯網996還能掙點錢,機械人的996得到了什么
7#
發表于 2021-5-5 15:06:13 | 只看該作者
深陷泥潭,知道又能做什么,迷糊點也好
8#
發表于 2021-5-5 15:55:3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m2006410 于 2021-5-5 19:58 編輯 $ n: X% @& H" H* u& h: z" `
) F; Z* L6 _6 E: o  V% j(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發表于 2021-5-5 16:17:38 | 只看該作者
德國工業那么發達,也沒有996,人家反倒是想讓大家多休息,有自己的娛樂生活,工作嘛,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10#
發表于 2021-5-5 16:42:11 | 只看該作者
我感覺我們現在工作的意義就是為了讓老板換輛更好的車,換個更大的別墅,換個更年輕的小三

點評

你越努力,老板越有錢  發表于 2021-5-9 21:22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7-21 05:10 , Processed in 0.07753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