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嚴控,一邊是升溫。樓市這輪回升勢頭有些猛烈。
01 通過這三個城市,感受樓市升溫
看看下面這三個城市,就知道,本輪樓市升溫,來勢有多大了!
首先是海南。根據易居的數據,海南今年一季度房價上漲11%,明顯超過全國8%的水平;三亞在今年3月的新房價格為34022元/平方米,該價格也是2018年9月以來的最高值,比2019年1月的低點(24962元/平方米)上漲1萬多元。據悉,海口有項目搞起了捆綁銷售,想買房要先買個車位。
3月份三亞商品住房價格創2018年9月份新高
數據來源:易居研究院, 制圖:觀樓局團隊
再看長沙。下圖是2019年以來長沙市二手住房價格指數,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注:二手房數據不受干擾,更能顯示市場走勢)。從數據來看,從2020年8月-2021年3月,長沙二手房價格指數分別為-0.3%、0%、0.3%、0.7%、1.3%、2.0%、2.7%、3.5%。回升的趨勢非常明顯。
據說,4月份長沙新房的去化周期,僅僅5.1個月。
圖:長沙二手住房價格連續3個月反彈
數據來源:wind, 制圖:觀樓局團隊
最后看北京。3月份,70城數據顯示,北京二手房價格指數環比漲幅排第一(2月份排第二),同比漲幅(9.9%)排第五。一季度二手住宅成交量52585套,是2020年一季度的1.26倍,是北京8年來在一季度創下的最高成交量,也是2009年以來第三高,也就是13年來單季度成交量的第三高!
來源:樂居知道
02 調控這杯“冰水”,也難為樓市“降溫”
為何要說這三個地方呢?他們是全國樓市調控最嚴的地方,也是地方層面貫徹調控最徹底的城市。顯而易見,如果這三個地方的房價都明顯反彈了,是不是就能說明很多問題呢?
海南:2018年4月啟動全島限購,以壯士端碗之勢,決意祛除地產依賴。
限購嚴到什么程度呢?外地人在海南要繳納5年社保(不間斷),才能買一套;對于島內的中心4縣,外地人“禁購”,不能買了。 海南還創下兩項紀錄:一是2018年5月-2020年9月,地產開發投資持續26個月負增長;二是三亞新房均價從2018年8月的34295元跌到2019年1月的24962元,下跌近1萬元,降幅高達30%,堪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深圳。
2018年至今,為穩定海口樓市,海口新房備案均價一直控制在17300元,但從2020年9月開始,海口均價就超過18000元。今年4月,海口一個叫“富通雅居”項目涉嫌違規銷售——售樓部已售罄的房子,居然通過中介買到,但標價從每平方米從17300元漲到19000元。
數據來源:易居研究院, 制圖:觀樓局團隊
但即便如此,海南的房價還是明顯上漲了。
長沙:這個被稱為投資客“有去無回”的城市,也是樓市調控的標桿,50個典型城市里房價收入比最低的城市。
2020年包括深圳、東莞等在內,都去長沙取經,學習其調控的經驗。
在長沙炒房有多難?
l 限售4年。商品住房須取得不動產權屬證書滿4年后,方可上市交易。 l 購買二套房,必須在首套房拿證4年之后。 l 二套征收重稅。個人購買家庭第二套改善性住房,按4%的稅率征收契稅。 l 堵住人才購房漏洞。專科及以上學歷人才,須滿足在長工作生活24個月。
但即便如此,長沙的房價還是明顯反彈了。
北京:北京可以說是貫徹“房住不炒”最堅決的城市。
2017-2019年,共有產權住房、限競房一度占到北京市場供應量的50%,把商品房打的沒脾氣。從2017年10月到2020年4月,這31個月中間北京房價指數整體在下跌,平均跌幅1.85%,這應該是北京樓市經歷的最長下跌期。但從2020年5月開始,連續11個月上漲,一季度漲幅創2017年7月以來新高。
北京的調控之嚴,也是共識。北京入戶難,已經將多少人擋在了外面。在北京,加杠桿炒房,多難!有過一次貸款記錄的,再貸款就算是二套貸款;房產已經出售,不在名下了,但有一次貸款記錄,二套首付60%。但是,即便如此,北京的房價,還是硬生生地漲起來了。
而且,北京的學位房價格,創新高了,逼得北京今年四次出臺學位房新政。
03 樓市“澆油”主角:全球寬松的貨幣政策
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樓市回升,房價上漲。
這次樓市回升,與前兩輪(2009年、2015-2017年)是完全不同的。上兩輪回升,自上而下的調控政策,有放松。比如,2008年的房貸“打七折”、2015-2016年棚改和“去庫存”。但這一次,調控政策并未有明顯的放松或刺激,反而在不斷強調“房住不炒”、長效機制等。
什么原因導致的呢?貨幣環境有很大關系。疫情后,全球各國紛紛采取非常寬松的貨幣政策,放水之迅速、之果斷,規模之大,為歷史絕無僅有。由于這個原因,多個國家如韓國、澳大利亞、美國等房價較快上漲,部分城市房價創出新高。
我國盡管比較克制,但貨幣環境整體很寬松:
◆ 2014-2018年樓市去庫存棚改期間,降下去的5年期及以上貸款基準利率,并沒有提上來,我們面臨著相對友好的利率環境。而且,2019年8月啟動LPR以后,按揭LPR從4.85%降至了4.65%。
2009-2020年五年期及以上利率變化水平 (單位:%)
制圖:觀樓局團隊
也就是說,在本來就“低息”的環境下,我們又一次對樓市“降息”了。
◆ 這種降息,碰到了疫情后紓困中小微,并將后者的融資利率(1年期LPR)降至4%以下,最低可至3.85%。同時,管理層對于中小微貸款“下指標”,但銀行風險偏好很低(我屢次說過,沒有抵押物的貸款,中國的銀行還不會做),非得抵押物不可。
問題是,中小微哪有什么抵押物。于是,就衍生出了地產貸款和中小微貸款的變體——房抵“經營貸”。這既滿足了中小微貸款任務,又確保了銀行的風險偏好。
1年期LPR不斷下降,最低降至了3.85%
制圖:觀樓局團隊
但這種變體,在深圳看到了賺錢的會,于是新型炒房模式——類似“深房理”,就在深圳大行其道。這是從來沒有的模式,深房理們,通過微信小程序,將炒房客、業主、房產中介、銀行客戶經理、小貸公司、擔保公司等等,聚合在一起,巧妙地將限購、限貸政策突破了。
如果按照3.85%的貸款利率,這對樓市不啻于“火上澆油”。2020年3月份,房抵“經營貸”在深圳熱熱鬧鬧,而“深圳樣板”被上海、廣州、北京等地效仿,有樣學樣。
◆ 調控政策也在暗地里松綁。國家層面,嚴厲打擊地方變相刺激樓市的舉動,比如2020年2月疫情正急,河南駐馬店下調居民首付款比例,在上層要求下,被省政府約談。但是,各地政府都面臨史無前例的財政困難,財政收入增速降到了歷史最低水平。
2015年開始,地方財政收入增速開始低于財政支出增速 數據來源:wind, 制圖:觀樓局團隊
從2015年開始,地方財政收入增速整體上就開始低于財政支出的增速了。
◆ 當我們開始擴內需,打造都市圈增長極、引進人才;當毛衣戰后,要提高科技競爭實力時,財政花錢的地方開始增加。對于部分區域,不得不實施了寬松的購房政策。比如,2019年8月6日,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獲批設立,放開了限購政策,由以家庭為單位的限購,轉為以個人名下房產數量限購。
在上海臨港,購房資格由5年社保要求轉為3年社保。
當大上海都要這么干了,我們還能抱怨其他城市以人才政策的幌子,或明或暗地松綁限購嗎?其實,論財政實力,其他城市比上海更艱難。所以,此后各地的人才政策愈演愈烈,門檻降至中職中專,買房不需要社保、流水等。當這些遇上了貨幣寬松,結果是什么不言而喻。
◆ 外圍落戶寬松,樓市反彈,房價上漲,給中心區二手房市場帶來示范效應(中心區新房供應少),導致中心區二手房“抱團漲價”,從而形成了一二手房價格輪番上漲的景象。
04 地方政府調控動力不夠,是又一個主因
這一輪調控,與上一輪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城一策”。本質上,“一城一策”,強調自主調控、主動調控。
但是,地方調控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夠,導致“督促一下,前進半步”,甚至暗地里消極執行。我們看到,包括深圳在內,一年內出臺N此政策。顯然,既要“調控”,又怕打壓市場,稿子不斷上會,綜合各部門的意見,出來的政策自然就有保有壓,不排除部分做做樣子。
當然,地方有困難,但就調控而言,地方這樣做,不僅傳達了錯誤的信號,而且延誤了最佳的調控時機。疫情后,行業紓困和樓市反彈切換的太快,很多刺激行業的政策,在樓市反彈已啟動,卻還未退出。
其實,真想調控的,除了上層以外,地方積極性不高,越到基層、越不想調控,但基層是執行部門。這種狀況下,調控不走樣是不可能的。比如,深圳控制經營貸、打擊離婚炒房等,在金融層面執行的不好,導致“加杠桿”炒房愈演愈烈,深房理大行其道,到最后炒房徹底失控。
總之,這一輪樓市反彈,是內外部貨幣環境、政策寬松、投資泛濫的結局。投資泛濫到什么程度呢?在惠州、珠海、中山、佛山,以及長三角的二三四線城市,來自全國各地的炒房團,一個大巴一個大巴地將炒房客送到售樓處,這在過去從來沒有發生過,張口閉口貨幣泛濫,要保值。
在信息同樣泛濫的年代,這樣的投資理念很有市場,能迅速形成擴散效應。
70城數據顯示,一線樓市新房價格得到控制,但二手房價格還在領漲。可見,即便是嚴厲的調控,市場降溫效應尚待顯現。同時,樓市熱度開始向二三線城市蔓延。樓市或許在重復上一輪的輪動態勢,即從滬深→京穗→熱點二線(杭州、成都、西安等)→都市圈內三四線。
一線城市二手房價上漲明顯,二線城市漲幅明顯抬升 (以上均為70城環比漲幅,單位:%)
制圖:觀樓局團隊
近期,一財報道稱,至少有103個縣(縣級市)房價均價過萬,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主要是浙江省。還有報道稱,浙江省江山市(由衢州市代管),房價已突破3萬,貴過中西部省會!
有消息稱,整個江浙地區,多個縣城的房價正在齊刷刷“3萬化”(不知是真是假):
義烏,31250元/平米; 永康,36242元/平米; 溫嶺,31709元/平米; 蕭山,31890元/平米; 昆山,38745元/平米; 常熟,33240元/平米…
總之,這一輪房價上漲,來勢之猛,超出預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李宇嘉觀樓局”(ID:liyujiadichanbiji) 作者: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李宇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