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10日,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向全美呼吁:在中國的美國公司應考慮撤離中國,美國政府提供全部的“搬家”費用支持!
為了讓美國企業撤出中國,庫德洛也真是不惜血本了,他的原話是:
美國企業從中國遷回美國的所有支出,美國政府給予100%直接報銷,包括:廠房、設備、知識產權、基建、裝修等所有費用。
換句話說,實際上相當于美國政府促為美國企業從中國遷回美國的全部成本買單。
![]()
無獨有偶,同一天,日本同樣呼吁日本企業撤離中國,并宣布提供20億美元的資金,用以支持日企搬回日本;2億美元支持日企搬離中國,轉向東南亞等亞洲其他地區。
那么美國與日本的制造業企業會撤出中國嗎?會對全球化造成嚴重打擊嗎?
------------------------------------------------------------------------
這里分享一些網友對此事件的理解:
知乎網友 唐臨 認為,美國和日本是兩種情況,應該分開來看——
美國和日本類似的計劃,卻是出于幾乎完全不同的考慮做出的。
美國除了一貫的與中國脫鉤政策以外,有一個簡單直接的理由,就是美國的失業率已經到了驚人的地步,對于視經濟如命的特朗普政府來說任何一點可能提振經濟改善就業的嘗試都值得試一試。即使回遷是個漫長的過程,但至少“聽起來做了些事情“,至少可以多拿到一些選票。
至于資金,反正剛印好一大堆綠紙,橫豎要找地方用,不如這么用聽起來討企業和民眾喜歡。至于能不能遷回,遷回多少,短期內怕是沒啥指望:首先遷移是個耗時耗力的過程不可能今天說遷明天就走,然后美國這個疫情+停工的狀態對比中國全面復工的狀態,現在就開始搬實在不是個好主意(當然如果這個政策真的開始,先表個態搞點錢來怕是很多人都喜聞樂見的),最后中國這么多年世界工廠也不是白當的,別的地方大多數情況沒這么好的經營條件。而且對于大型跨國企業來說,避免激怒中國失去如此巨大的市場也是必須要考慮的。
換而言之,能搬好搬的看到這兩年寫臉上的情況,早就搬走了,剩下的這點錢未必有啥用。更重要的是表現出“我在做事”并且拉到一些選票。你以為只是政客貪戀權力嗎?他背后可是數以十萬百萬計一榮并榮的黨員、官僚、企業、說客……你完蛋了這群人會想吃了你的。
日本則是另一個考量。美國和中國完全脫鉤倒還有紙面上可能性,但日本和中國完全脫鉤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離開中國市場日本可以再也不談經濟這件事了,這也是為什么30年前日本瘋狂游說七國集團放開對華制裁的原因,今天中日的相互依存度只高不低。
日本面臨的問題是與中國的相互依賴度高到了讓日本難以承受的地步,中國一停工,日本也只能跟著停工,這就是一個籃子里雞蛋太多帶來的問題。所以日本希望盡可能轉移回國和其他國家一部分,把雞蛋擺分散一點,順帶也算給國內反華聲音和美國一個交代。效果么,可能還不如美國。
在八九十年代之前,日本可是先雁行試過東南亞的,可后來為什么都跑到中國了呢?中國面臨成本上升的問題,但中國巨大的市場和完善的配套設施政策不是東南亞可比的;而且論成本上升,東南亞國家的成本也在上升,條件還不如中國,只能盡量分散一點。
櫻落網的觀點認為“制造業回遷”這事是不會成功的,原因有三:
1. 制造業日子基本都不太好過,利潤相對第三產業來說是比較低的,對成本(包括原材料,物流,人工等)比較敏感。中國大陸由于基礎設施,人工,消費市場等各方面的條件,基本上可以說是最適合開展制造業的地區了。有部分產業雖然借助機器人,自動化等技術在搬回美日之后成本可以與中國競爭,但是這類產業比較少,要么是高精尖高利潤(高精尖一般本身都在美日本土,本身就沒有搬來中國),要么就是類似于福耀玻璃這種要貼近客戶,運費占成本大頭的產業。所以這類產業數量少,就算搬遷回去對中國影響也不大。
2. 很多產業在中國有完整產業鏈,如果在美日當地沒有完整的產業鏈,單單遷個別企業回去也沒什么意義,想全產業鏈回遷去又不太可能。一來是很多產業鏈本身美日就不齊全,需要中國配套,很難協調一致;二來這個需要時間。
3. 根據最近的新聞,美日打算搬遷的基本上都是以中國為生產基地,但是產品的主要銷售市場是以美日為主,即在中國生產但在美日銷售的這類企業。美日對這類企業給予一些優惠再加上接近產品銷售地,搬遷回國的話可能在成本上與中國相比能持平或者不會高太多。所以這類企業可能會有部分會回遷,但是數量不多,不必在驚慌。
工科博士 粟米 則認為,這一天或早或晚都會來的,觀點如下:
有一部講述現在美國中部煤礦工人生活的紀錄片,看過之后,就會知道美國不只有紐約,不只有華爾街,還有數百萬計的產業工人,他們的日子很不好過,所以會有川普,會有回流。至于影響,個人感覺應該是正面的,任何事物都要有度,全球化也是如此。
現在是過度的全球化,國家之間看似分工合作,聯系緊密,但實際上卻造成每個國家都出現了產業固化現象,國與國之間關系經不起考驗。
咱們國家是特例,因受自力更生和破除西方封鎖的需要,我們建立了健全的工業體系,并借全球化實現了國家發展和產業鏈吸納。但某些國家和有些國家的某些產業并不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甚至因過度全球化而衰敗,這不利于國家的平衡和世界的穩定。
中國作為全球化的受益者,應理解這種回流,無需過度反應,轉而提倡合理、平衡的全球化,相互競爭,相互依存,合作共贏,才是世界和平穩定之道。
日本和美國回流是需要過程的,搬走的企業需要時間來適應和消化影響。此外,中國的競爭力擺在那里,不可能企業想走就能立刻動得了。也就是說,回流將是漸進的。實際上,因為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和貿易糾紛的激化,外國企業早就開始了供應鏈轉移。形勢如此,我們只能適應。回流和轉移需要時間,這樣我們也有時間來消化就業和崗位出現的問題。18年貿易戰之后,中國的改革正在提速,并進一步對外放開,就是要增強自身的吸引力,為公平競爭奠定基礎。
我們的中國非常偉大,用短短幾十年就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這種快速發展不可能永遠持續,而且這種發展讓我們在經濟結構、社會發展等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經濟結構不舉例了,阿乎上的分析很多。社會發展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群體性焦慮,這種焦慮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像我一樣的城市中年群體體會最為強烈,因為我們這代人伴隨了中國的高速發展,腦子里始終繃著弦,幸福感缺失。不要小看這些,經濟結構和支撐經濟結構的人都有了問題,再發展下去,會積重難返。
在之前的環境下這些問題很難調整,因為整個社會都被高速發展所裹挾,無暇顧及。現在機會來了,接下來的時間,經濟的降速會讓整個社會冷卻下來,會出現陣痛,但一些問題就有了調整的時機,這種調整會讓中國更健康、也更有競爭力,人們的生活也會更幸福。
你認為,這次美日的制造業回流的政策,會對我們國家的制造業產生影響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