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講一個把金屬小棒棒們關到“煉丹爐”里,持續燒烤了40多年的研究。
在位于東京目黑區的日本物質材料研究機構(NIMS)里,有個15*50平方米大的房間,房間里掛著380個類似于烤爐的儀器,這些儀器里面日夜烘烤著一些金屬辣條。
金屬條們正在做日復一日的蠕變試驗。
什么是蠕變試驗?
這就要從用久了會炸的高壓鍋說起了。
金屬蠕變導致的災難性后果
鋼鐵、鋁合金等金屬材料雖然已經很硬了,但也不是永遠不會損壞的物質。在高溫下,金屬會像塑料那樣隨時間變形拉伸,最后破裂,這就是蠕變。當然,某些材料,比如鉛和玻璃在常溫下也會發生蠕變,但是速率比較低。
火力發電站的金屬管道要承受高溫高壓
火力發電廠的管道、你家的高壓鍋、渦輪葉片、核電站的容器就是這樣的高溫高壓環境。為了防止這些設施設備爆炸出事故,就需要仔細研究金屬在高溫和應力下的反應。
飛機噴氣引擎里的金屬蠕變 @westmoreland mech
有人說看看教科書,用理論進行計算不就好了?
不不不。教科書上一般說,蠕變會經歷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會如何如何,但是實證數據發現,現實和教科書有所差異。
比如,奧氏體不銹鋼(最常見的不銹鋼,產量約占所有不銹鋼的2/3,用于制造餐具,外科手術器械等)SUS316在高壓下的蠕變行為類似于教科書的描述,但是在低壓情況下的蠕變速率(單位時間的蠕變變形)卻和教科書不一致。
用途廣泛的馬氏體不銹鋼
另外,在設計高溫中運作的機械時,需要在材料的無蠕變(NC)或者可忽略蠕變(NEC)區域內進行,因此必須要提前進行測試,蠕變試驗就是這樣出現的。
聽起來蠕變測試和一般的實驗沒有什么不同嘛。
啊不。一般來說,蠕變測試要持續2000小時(83天)以上才能得出有效數據。而想要設定高溫下拉應力的標準的話,則要做10萬小時(11.4年)的測試,而全世界能夠進行10萬小時以上的蠕變測試的科研機構并不多。
一起來看看,持續了40年的蠕變測試到底是怎么做的吧。
NIMS 的前身是日本國立金屬研究所(NRIM)。日本的材料學研究起步比歐洲晚,但是該研究所從1969年開始就在進行金屬蠕變測試。
在 NIMS 的這個測試間里,需要經受高溫考驗的材料,比如用來建造管道的金屬被制成這樣的長條狀。
然后這種金屬長條被放在恒定的高溫中烘烤,同時一直被重物拉扯。
來看一下這種蠕變測試儀器。
這個儀器有一個加熱器——電氣爐,它負責制造恒定的高溫環境,上下波動不超過1.5攝氏度。
金屬樣品被插入這個測試臺中。在 NIMS 的實驗室里,受測金屬包括制造蒸汽渦輪機、鍋爐、熱交換器、核反應容器的材料。
接著,要在受測金屬上掛上溫度計和一個測量金屬拉伸程度的儀器。
整套裝備被塞入電氣爐中。
最后,在金屬下方掛上砝碼。這些重物會從下方拉扯金屬,對受測金屬施加恒定的拉力。
然后電氣爐開始加熱。
這個房間里的金屬要被測試10萬小時以上。2009年6月18日,NIMS 的蠕變測試時長已經達到了348 310小時,僅次于德國西門子的記錄——356 463小時,但是西門子的相關實驗在2000年終止了。
而到了2011年2月27日,NIMS 取代了西門子,取得了世界上最久的的蠕變測試數據,實驗持續時間超過了14 853天(40.7年)。到了2015年,NIMS 的金屬蠕變測試依舊在繼續。
創下了世界紀錄的材料是含碳0.3%的鋼材,它是用來制造鍋爐和壓力容器的材料,實驗條件是400攝氏度的高溫和294兆帕的高壓。
鋼材經歷40年蠕變后的結果
持續了40年的實驗數據,對于全世界的科學家和企業來說都是珍貴的資料。
歐洲蠕變合作委員會(ECCC)表示,NIMS 的蠕變測試數據是受到國際承認的金屬標準化參考依據。許多科研論文也都會參照這些數據。
比如,2016年,歐盟的一項材料標準制定研究中對歐洲壓力容器用鋼板X10CrMoVNb9-1(可以制造制造反應器、換熱器、分離器、球罐、油氣罐、液化氣罐、核能反應堆)的計算就基于 NIMS 的數據。
NIMS 的蠕變測試的數據被印發給470個日本科研單位和企業,以及超過220個海外機構。2003年4月開始,這些數據可以在線下載了。2004年,NIMS 和中科院也達成了合作。
2018年,NIMS 又更新了一波蠕變測試數據。而隨著新數據的出爐,發電站的安全標準也要進行相應的更改。比如,NIMS 的研究發現,鋼材強度隨時間的蠕變比以前的估計要大,因此實際上發電站的管道替換頻率應當提高。
作者:把科學帶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