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人中專是學汽車修理專業的,在上汽車構造課的時候提到一個理論:一輛汽車發動機所發出的功率只有10%左右是用在驅動輪上驅動汽車前進的,其他的都是損耗在動力的傳輸過程中(包括轉變成熱能),也就是物理中所說的無用功。由此不得不讓我感到震撼,這是多么大的浪費,為什么汽車誕生幾百年了,卻沒有人能改變這種狀況呢?哪怕提升有用功率的百分比也好啊,因為如果提升發動機的有用功的百分比就相當于降低了油耗。全世界的汽車如果油耗降低50%,意味著地球上的石油可以用的更久,大氣污染可以減輕許多,帶來的相關經濟意義更加說不盡了,這種意義是非常具大的。' s* l: S* |2 ]* Y
4 o0 c, n% P( c7 a
我本人雖然是汽車修理專業的,但是因為怕臟,又覺得修車沒面子(現在想想很可笑)。畢業后就沒有從事汽車修理。但是這個問題卻從我學生時代到現在卻一直埋在我心里。我自己有過兩種假設,不知道能不能成立,讓大家一起討論一下。6 R; K8 ~/ `% s
我的設想的出發點是減少動力傳輸的中間環節,以達到提升發動機有用功的比例。9 f) |3 t3 | @/ {( {& a
2 Q' t+ n0 c1 i$ b- D. _第一個想法是:把發動機小型化,直接裝在驅動輪上,去掉:變速器—萬向傳動裝置(傳動軸、萬向節)—主減速器—差速器等這些消耗功率的中間環節,以達到提升發動機功率因素的效果。當然這些要想想怎么去操控這輛車。. k9 X6 m6 C& f& I$ x
I3 t6 L) N+ \! m第二個想法是:將發動機變為發電機,在驅動輪上裝上電動機(就像電動車一樣),發動機發出的電能直接供給驅動輪上的電動機,驅動汽車前進,因為電能的傳輸是最簡單的,而且沒有多少損耗,這樣就省掉了許多中間環節的浪費。這個方法需要論證的就是:發動機將化學能轉變成電能的轉換比例是多少,電機將電能轉換成機械能的比例又是多少?如果這兩者的比例都比較低,那這個方案就沒什么意義了。
$ J, ^4 D# [+ S9 L" G9 ` \+ x9 ^. C3 C- H: E, E1 P C4 K5 r
這兩個想法或許有點異想天開,但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吧。
: I8 C6 c& e5 S% _+ m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