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家外資企業。
有位朋友在法資汽車配件公司工作,他們的產品不僅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還行銷世界。結果疫情一來,工廠處于半停工狀態,原料進不來,產品出不去。
原先能直接出港的貨物,要從廣州出,成本和時間消耗巨大,而且不能保證交貨。供應鏈上的下游企業已經在全力開發其他供貨商。他說有三個國家目前獲益最多,分別是印度、南非和巴西。許多訂單轉到了那里。
他們本來在中國市場做得非常大,2019年的銷售額就破了百億,之后卻越來越不敢追加投資,今年他們定的目標,已經不到50億了。
大型外向型出口企業如此,那么小型制造企業呢?就更難了。
這位法企朋友的一個親戚也是做制造業的,主管一家小型制造型企業,出于人工成本考量,已經把工廠從上海搬遷到了浙江,但疫情一來,他們更是焦頭爛額。
原因還是原料進不來,產品出不去。國內市場環境,特別是付款環境對于外貿型企業更加不好,購買原料要付現款,而產品售出后賬期都在3個月以上。
本身就有財務成本方面的壓力。目前收的款,都是過去的,而現在交不了貨,未來的幾個月才是最難熬的,會沒有收入,但支出卻不能少。場租或許還能拖一拖,工資你敢拖,技術工人立刻離職,甚至會申請仲裁,而一旦仲裁企業必輸,因此他預計會有不少制造業企業撐不住。
我問他有什么政策能幫助這些深陷困局的小企業,減稅是否有幫助?他苦笑說,沒有收入利潤哪還有稅交,沒有稅交又談何減稅?只有無息貸款之類直接的援助,才能緩解他們的壓力和困難。
我把各類企業,按照最耐打的程度排了個序,大致是這樣的:
金融企業>純外資企業>軟件公司>供應鏈公司>外貿企業>內資內貿制造企業
也就是說,最危險的是后兩者,但他們能夠吸納的勞動人口又是最多的。
此時此刻,我非常擔心上海和長三角的企業,尤其是制造業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