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理工科人才缺乏
人社部發布2021年第一季度全國招聘大于求職“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排行榜顯示,制造業人才需求繼續保持旺盛勢頭。新進排行29個職業中,有20個與制造業直接相關,占比69.0%。其中與汽車生產、芯片制造等以理工科為主的相關的職業需求明顯上升。
![]()
過去高校專業設置存在不足
普通高校畢業生是我國就業的大軍,其學科專業的設置,直接影響我國的就業市場。當下普遍存在專業對口不足的局面。在本科專業中,理學類、農學類和歷史學類專業對口率均低于60%。專科專業中,農林牧漁、財經、制造、環保氣象與安全、電子信息、旅游、公共事業等專業也均在60%以下。
也就是說,這些專業超過40%的畢業生所用非所學。專業對口率低,說明高校的專業設置存在不足。多年連續如此,反映高校存在閉門造車現象,對于市場需求信號反應不敏感,需要根據市場需求進行更有力、有效的調整。
![]()
歷史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中國的高等教育也經歷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針對以上專業對口率底的問題,近年來國家已作出相應調整。從專業設置方面,一些舊的,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專業會逐漸被淘汰,而一些新的,引領時代潮流,符合時代發展的專業也會添加到大學本科專業目錄中去。
近年來,我國針對高校人才質量培養方面作出諸多努力,尤其是高校專業設置方面,國家對上升趨勢的專業增設,對已經飽和類專業適當的撤銷。
從高校專業調整看好理工科發展
2021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關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在2020年新增備案本科專業名單中,從新增備案本科專業的高校數量來看,新興行業專業設置明顯增多。
如人工智能專業新增的高校就有130所之多,其他路智能制造工、數據方面專業增設也明顯高于往年。而在2020年被撤銷的本科專業名單中,主要為傳統增長緩慢的行業或者人才飽和行業。如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被21所高校撤銷。
值得一提的是,從新增的專業來看,高校正主動適應知識創新、科技進步及學科發展需要來調整專業。新增專業表現出一些共性特征,包括: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跨學科專業更多涌現,工學類專業新增比例高,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等專業建設方向。
![]()
具體數量方面,根據教育相關部門的公示結果顯示,2021年我國普通高等學院本科專業共新增了37個本科專業,他們分屬于9個學科門類,分別是法學,教育學,歷史學,力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和藝術學。
其中,工學門類新增專業就有14個,農學門類新增專業5個,管理學門類新增專業4個,醫學、藝術性、法學、理學均新增專業3個。
從歷年增長情況來看,2014年至2020年,工學門類增長最為迅速,每年都有新增專業,且數量較多,總量達到門類新增專業之最,七年共新增77個專業,占新增專業數量的34%。其中2020年工學類專業新增數量占據了12個專業門類新增數量的42%,這大大擴寬了我國工學門類范圍。
![]()
![]()
研究生教育新興行業人才供應不足
不止本科專業需要調整,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方面,我國規模和實際需求也同樣存在偏差,尤其以新興職業領域的人才供需矛盾更為顯著。此外,博士專業學位領域的設置及總體招生規模都相對較為保守,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截至2019年,針對行業產業需求設置了47個專業學位類別,共有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5996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78個,基本覆蓋了我國主要行業產業,但僅部分專業學位類別實現了與職業資格的緊密銜接。專業的類別設置明顯不足,博士、碩士專業學位類別設置未增加新的領域,且多數集中在傳統領域。
![]()
在專業增長的背后,一方面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專業發展的完善性與與時俱進,另一方面也需要警惕容易誘發一些高校專業設置盲目的問題。例如一些高校新增專業存在盲目擴張、跟風趨同、利益本位、缺少規劃、粗放發展等。突出的表現便是一些專業“設置快、停招快”,甚至出現新設專業尚未有學生畢業,即已停招的情況。
例如,在今年大數據持續火熱的背景下,就有學校撤銷了2018年開設的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顯然,這不是專業不被社會需要,而是學校的辦學實力、特色等不足以辦好該專業。
李佩娟
前瞻產業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