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不全是論述磨絲錐,只是今天磨個絲錐感慨萬千。
早上看了篇文章,大意是,為什么有些人工作十年了積累了十年的經(jīng)驗,有些人卻是一年的經(jīng)驗用了十年。需要不斷的深入思考,才能提高,才能有質(zhì)的飛躍。
我司接觸的經(jīng)常是不銹鋼的活,最近剛干完了個上百米的滾筒輸送線,支架支腿側(cè)梁全是不銹鋼。絲錐鉆頭是消耗了一大堆。鉆頭還好說,鉆頭燒了鈍了,就磨一磨,現(xiàn)場是沒有砂輪機的,雖然網(wǎng)上也有很多可以夾持在手電鉆上的砂輪,但是也懶的去搞了。拿角磨機磨一磨,湊合還能用。可是絲錐就有點難了。在我的觀念里,絲錐從來都是斷了就扔。現(xiàn)場攻絲為了快,都是手電鉆直接上。雖然不銹鋼都是鈑金件,2個厚或者3個厚,但是絲孔一多,手臂疲勞,把不住就咔吧一下,好幾塊錢就飛走了。
項目快要結(jié)束了。我也忙里偷的半日閑。要不咱磨一下絲錐?難道那短了的絲錐不能再利用?鉆頭能磨絲錐為什么不能磨?記得剛來我司的時候,有個人說絲錐不能磨,然后把斷了的絲錐,靠在砂輪機上,磨出一個錐度。然后用絲錐絞手試了試,看看不行吧,根本鉆不進去。從那以后,咱就認(rèn)為,絲錐只有上床子磨,手工是磨不了的。
其實刃具也是一通百通。大概所有的刃具都有前角后角。這幾日用角磨機磨鉆頭磨的多了也有了心得。所謂后角,就是與已加工面接觸的那個面,磨那個面后角就大。后角不能太小,更不能是負(fù)值。負(fù)值就是刀背超出了切削刃,切削刃還沒接觸工件,刀背先接觸上了,那刀能管用么?肯定不管用。所謂磨鉆頭時屁股不能翹,就是講的這個。刀背先接觸工件,無法切削,發(fā)出摩擦的嘯叫,上去就燒。所謂前角,就是切屑流過的那個面。前角越大越鋒利。前角越大,刃越薄,鋒利的同時,耐用度降低。但是鉆頭這個前角是螺旋槽形成的,大部分改變不了。但是有一個地方,就是修磨橫刃。這個修磨橫刃的心得,我還說不清楚。但是看到一個說法,修磨橫刃的同時,能改善橫刃附近的主切削刃的切削情況,這里的改善大概就是增大前角。再沒修之前,橫刃附近的主切削刃的前角為負(fù)值了。負(fù)值會怎么樣呢。就比如你拿一把刀削蘋果皮,前角是正值,是削。前角是負(fù)值,不能叫削了,應(yīng)該叫刮。就是刀背向前刃向后,刮。那肯定就刮的費勁了。橫刃修磨的時候,相當(dāng)于螺旋槽延伸一下,用角磨機切割片,輕輕一挑,就把橫刃磨好了。我是觀察了新鉆頭,才想起這樣磨的。(以上這前后腳的正負(fù)大小,不一定全對,懶得去翻教科書了,領(lǐng)會精神)
那絲錐也得有前后角吧。把后角磨出來,至少應(yīng)該能切削,是沒問題的。絲錐還有個特殊性,就是比如M6的機用絲錐,有三個瓣。三個瓣要同時參與切削。要是磨出來缺一個瓣,那絲錐有可能走偏,有可能會阻力大,總之不行。所以修磨的刃要均勻。三個瓣要一樣。絲錐還有個特點,就是要有一段導(dǎo)向。就是前幾圈不是全牙。相當(dāng)于車螺紋的時候多次進刀。根據(jù)這個理論,小心的將瓣的后面先接觸砂輪,逐漸旋轉(zhuǎn)絲錐,前刃剛有接觸砂輪就拿開。再磨第二個瓣,再磨第三個瓣。錐度也好說,從瓣的前角那個位置看過去,牙清晰可見,錐度就是前三扣逐漸的由低到高。今天沒帶記號筆。也許將要修磨的三個牙用記號筆涂個色會更好。不然不知道磨的是哪三個牙了。三個瓣的三個牙不在同一圈上,就麻煩了。
還磨了一個螺旋槽的絲錐, 盲孔上排屑的那種,攻了個Q235鐵板,湊合能用。
那以前那位哥,絲錐簡單磨了個錐度,為什么不能用呢。他是隨便靠砂輪機上轉(zhuǎn)了一下,像磨畫針一樣。這樣就沒有后角了。所以擰不進去。
……
大概這就是深入思考吧。針對自己的工作,遇到坎坷,深入思考問題原因,找出解決辦法,讓自己的工作事半功倍,一勞永逸。
高手在民間,我司有個文員,自學(xué)了VBA,那EXCEL處理起來剛剛的。領(lǐng)導(dǎo)讓統(tǒng)計一下去年的賣的PLC的營業(yè)額,(我們賣PLC,附加寫程序服務(wù)的)。寫一個字符篩選宏,分分鐘就搞定了。
自己的工作總是遇到的困難,需要深入思考,邁過這個坎,就能迎來質(zhì)的提高。
作為干了十多年的機械新手,作為我司畫圖最牛叉的鉗工新手,鉆孔攻絲我還有許多疑問。比如怎樣保證手電鉆鉆孔的時候垂直工作面?大家有甚好點子?
絲錐的圖片,明天補上。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