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發布時間: 2024-4-24 23:28
正文摘要:本帖最后由 學渣渣 于 2024-4-24 23:52 編輯 介紹: https://www.okaybio.com/topics/IVD-analysis-colloidal-gold/ 膠體金法是由氯金酸(HAuCl4)在還原劑如白磷、抗壞血酸、枸櫞酸鈉(檸檬酸鈉)、鞣酸等作 ... |
學渣渣 發表于 2024-5-3 09:27 @285916325 目前這三種測糖方式太痛苦了。 |
aban 發表于 2024-5-2 11:46 在B站看到這視頻:不知道真假。 浙大百人計劃研究員,楊宗銀最知名的研究工作是研發了世界上最小的光譜儀,他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結構,用半導體納米材料替代了傳統光譜儀中用到的光柵、探測器陣列和準直光路等大元件,結構非常簡單,因此尺寸能縮小為傳統光譜儀的千分之一。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3G411B7f2 【青橙學者】楊宗銀:突破牛頓極限,研發世界最小光譜儀,讓血糖檢測不再“見血” [color=var(--text3)] |
aban 發表于 2024-5-2 11:46 熱門技術為近紅外無創血糖檢測, 但該方法還存在 人體生理組織干擾嚴重、生理背景時變性強、個體差異等問題, 因此該檢測方法還停留在實驗室研究階段 無創糖尿病家庭檢測確實是一個方向,光電方法是目前采用得比較多的方式,但是你也說了光電的方法是不準確的,至于是否有可以通過唾液、汗液、尿液等方式做檢測只能看將來技術的發展了,看看這些體液里是否能找到與糖尿病相關聯的特異性物質。通過血液檢測始終是有創的。 光電也就是特指近紅外吧。 生理背景時變性強:CGM應該可以解決吧; 個體差異:這個也可以理解。就算現在常見的抽取指尖血的血糖儀,也常常測不準。然后投訴商家,客服說和病人情緒,心跳,,,,各種因素都有關。而且皮膚差異還要分為好幾個檔位,抽取的血液uL都有差異。所以我想,個體差異是必然的,無創檢測結果和靜脈血檢測結果相比,測準是偶然的,測不準是必然的。我想,是否可以用靜脈血糖來標定儀器,相當于為個人定制、標定的檢測儀,解決這個問題? 人體生理組織干擾嚴重:這就是大佬提到的特異性吧。 |
學渣渣 發表于 2024-5-3 09:27 我對糖尿病這方面了解的不多,國內做血糖監測的應該三諾做得比較好。我一般只關注IVD領域的相關信息。 |
本帖最后由 學渣渣 于 2024-5-3 09:36 編輯 學渣渣 發表于 2024-5-3 09:27 這3張圖片,一對比就很鮮明了,這3者都不是終極目標。 CGM是否特指皮下植入傳感器?只有這樣才能做到24hr? 無創測糖應該也可以實現任意時間點的檢測,也可以算CGM吧。 |
aban 發表于 2024-5-2 11:40 大俠說的這個,是現實,可以理解。如果我是醫生,我也會這么做。 我說的數據云化,反映的是病人的歷史數據,醫院不可能有。醫院測試的也只是現在的結果。歷史數據可以作為參考,了解病情加速的過程。 這個我想一些特殊的病例,需要歷史數據來判斷如何診治。 未來個人建立醫療檔案,云化,醫療機構被病人授權,也都是可以看到各種過往醫療數據的。都是對現在的病情診斷有裨益的。 |
學渣渣 發表于 2024-5-2 08:25 想一下現在連醫院間的檢測結果互認都這么困難,醫生怎么可能認可家庭自測的結果?所謂的云醫生也只能是看了結果再叫去醫院重測一次,不可能就根據自測的結果開藥治療。 |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7-19 01:58 , Processed in 0.119202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