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機械社區

標題: 在日本做機械設計的感受40:電梯按鍵的故事 [打印本頁]

作者: 子子61961    時間: 2019-5-12 15:36
標題: 在日本做機械設計的感受40:電梯按鍵的故事
在日本做機械設計的感受40:電梯按鍵的故事
2 g/ r8 x- A2 |# M
; Q2 e6 t$ Z1 e- i! y' N9 y今天想要寫的是,進入電梯后,關于按鍵順序的思考。
& a- @, c, h1 ?比如,進入電梯后,需要按關門鍵和目標樓層鍵。
5 ]( r; Z. C0 U- R, y7 X那么哪個先哪個后呢,
3 K2 m3 e- Q( x8 s- D$ C
7 J! O& u" m# i; E1 n9 c這里一種推薦的做法是,先按樓層鍵,后按關門鍵。' S5 k8 c+ L6 @+ }( m! f7 R
原因是,如果在三樓進電梯,想要向下去一樓,
) {  e$ T: J' ~1 m如果先按關門鍵,那么有可能五樓有人按了按鈕,電梯就向著五樓去了。
  r, f& D+ V0 m/ ]8 z, ?! J3 y5 g所以建議先按樓層鍵,然后再按關門鍵,那么電梯一定會向一樓而去。
8 u4 ]$ H* k) k- O- a5 Q五樓有人按按鈕,是一個小概率失敗的事件,4 x, g+ C+ Y, c& a1 O! o
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避免失敗,所以推薦先按樓層鍵。
5 y; z- h+ i. X, t
5 u3 Q' p0 f6 z4 k1 k3 W事實上,以前在留學打工的時候,我曾經遇到過一次這樣的事情,
9 G5 W6 P* g( P, U8 C; K& L  c$ ^我推著大大的手推車,里面裝了很多垃圾袋,進了電梯我需要去地下一樓,
. K4 f4 F$ x3 H, z# [$ {" W  M我先按了關門鍵,結果,還沒等我按地下一樓的樓層鍵,電梯就向上走了,. R) N; Z( O7 Z' O* p. c. ^
到了頂樓,電梯門打開了,外面有人想進來。* ]4 Y" q$ F$ k& i
但是電梯里面太滿,外面的人也不方便進來,互相都麻煩。
4 ^. ]9 f: j7 b' I/ C從那以后,我一般都是先按樓層鍵,然后再關門。至少有手推車的時候是這樣。3 ~9 ~! @) o0 y, E1 i

' {+ _5 S2 C3 c4 v! W% X# `8 _然后是,有一次我和一個中國留學生一起乘電梯,
4 T' a: o* r1 ^" M: o我向他說起這件事,說先按樓層鍵好一些。
! P/ g5 b* p! D8 P+ O6 C# m他說,這個無所謂,哪個都可以。
5 _  h7 {+ f9 G7 q- k& ~) c) |$ N* P& n
這里面有若干個思維方式的問題,想在這里陳述一下。
# `9 b6 ?1 _; V; `首先說操作方式:
! u3 y# w+ o7 d" {A方式,先按關門,后按樓層,有小概率失敗的可能性。
. n0 U, X# W1 C/ s3 e: kB方式,先按樓層,后按關門,不會失敗,稍微多花一點點時間。
) \0 e5 p0 w8 X# o' F: F' n& S7 e3 G: H5 n1 X3 s: A3 g. n

6 Y9 C7 _1 [( V9 Y* m  K3 _然后是,下面列舉出幾點,是關于這件事情思維方式的討論。
  v6 ]. H$ g% _! f* ^4 |, U3 x+ w8 j0 z7 l) w
1.對于我來說,我知道在理論上A方式有失敗的概率,但是還是去做。# D" N- I% }1 S$ e
8 \7 G6 S4 |% V7 Z7 W
這是一種不夠理想的思維傾向,
2 L* H$ ]& z, `( q* I但是其實還是有人有這樣的思維習慣。
7 M2 U, b3 e2 x- L電梯其實只是個小事情,其他的事情,也有類似的情況,
$ h& z- Y' ]& g% ]8 Z# l" T& P% t$ z1 X, y! X' k: n1 T1 R/ z
比如,去訪問客戶的時候,因為某一份圖紙給客戶發過,所以推測不必帶去;# n3 C9 W# T9 Y. q  W
開車準備變換車道的時候,先打轉向燈,然后再看旁邊有沒有車;/ [3 v' P9 f: x$ H
交書面材料的時候,想著估計原件會返回來,所以沒有復印留底;
4 F! H3 w: q" _, s: f0 l2 ^7 [倉庫人員上午要交貨資料,自己猜測下午一點交也可以,結果人家下午有事休息了。
& V' E8 g/ }9 d( s8 D2 [估計客戶工廠里能有測量儀器百分表,結果到那里發現周日管儀表的人休息。6 K# g- F( A3 Y7 X9 M( D
出去旅游,看天氣是多云,所以不看天氣預報,不帶防曬霜,不帶傘。2 {' a) Q; z. J. N/ n: }
這些都是屬于,知道有可能出問題,但是概率小,所以估計沒事的心理。
. Y+ r2 w  O% A  L/ K) a6 p0 a2 W5 D& {; L
可以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僥幸心理,但是這種說法不容易采取對策。
' K7 U/ F5 v$ r在日語里,把這叫做amayi,意思是樂觀估計情況而導致失敗,有著輕敵的意思,
% H( r* R* l9 j- ]然后就是,要去多考慮實際情況,而考慮對策來避免問題。6 m" M1 E( T% p. p8 k$ i( }
話說回來,實際的工作和生活中,經常會看到,' x- s% l) ^6 O1 V$ D% e
有的人,明知事情有可能會出問題,還是會去做。9 W6 V3 d# B: K' Y0 \) ~) b4 }
* U: z- O/ z4 ?5 H1 a& u
這也許是人性的樣子,或者是性格里的未成熟期間的樣子。
. [! U* O( @2 K  w' t有的人會很成熟,一開始就做事穩妥一些,
+ w: ?7 y4 `1 M6 O$ G有的人會在開始的時候出一些小問題,這些情況是客觀存在的,% Q; h( b, B2 J* q9 H  @
作為個體來說,需要做的是去考慮,在出問題之后,下次怎么辦,類似的事情怎么辦。
8 {' Q, {, z% F5 z4 N: s$ d有著這樣的意識,才能夠有所進步。4 b' a4 J2 g  B* b0 x$ I
4 x4 L0 z4 P3 ?. _1 @
2.我知道A方式不夠理想,B方式好一些,
5 o7 g% q* T) G( J8 M5 U* }% ~6 a2 r6 j但是還是先按照A去做事,直到遇到失敗之后,才去改正。
3 h- W9 W. c4 S* Y! i' Q# l( I
就是說,雖然知道道理,但是只有遇到失敗之后,才能去改正。* X$ W: g$ v- b5 x/ f, D1 P
美國一位父親在孩子的畢業典禮上致辭,說希望你能經歷苦難,  s8 }- j5 g& o) M, n0 e- ]7 Z
就是說,有些事情,是經歷過苦難與失敗后才能知道怎么去做,; L. _) l- }0 ]) T& |
從這個角度來說,單純“知道”道理,有時候是不夠的,1 B% X9 C5 Q  y: x
早點遇到失敗,也是必要的。
, ?: T6 u& P% R% E# d然后加上“失敗后改正”的心理,才能將正確的道理帶在身上。
! P, w( G1 l% g( q; w  ~# S* t" Z! D' U
電影里說過“聽說過很多道理,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 @, Y) I% X8 b$ L. [& W, G1 N可以被想到的原因有幾個,
) F4 }1 ]5 j8 j" a  R3 Z3 W一個是,自己在二十歲之前,在學校范圍和家庭范圍,積累的思維做事習慣不夠好,
; ?" d) j$ y& L/ \0 j! I9 Y1 t- n一個是,自己在二十歲之后,在自己接觸開放社會防衛,吸收的有益改進不夠多,+ Z+ f2 y% D. k; C4 |' D
一個是,聽到的道理只是泛泛而言,不夠切身,不夠詳細具體,2 ]- h9 U; Q  E0 A
一個是,對于一些人來說,有些道理是,經歷失敗之后才能帶在身上。
; f' ~) n5 ?+ V
  f* `/ e# w% b6 Z; k9 N所謂習慣,具體是什么,是面對一件事物時下面的細節," P  ?" b# e- j/ k2 T6 v, Z- n
耳聞目睹過多少相關事物,頭腦里存儲了多少相關事物;* Z" G2 }' i+ V) x7 z
頭腦中考慮到的相關事物的深度,能夠遞進到哪些內容;" a, W8 P$ P/ D  [) [: m* z
在各種做事的選擇肢和話語選擇和時機選擇上是否正確," R, j9 z0 c, D% Y
然后是張口說話的表達語氣,能否見過并使用合適語氣;
3 J1 E1 q6 p( m& I+ @% [) o然后是動手做事的程度,能否使用合適的方式并且恰當;2 \$ n# U! V3 L6 I# b& S
  J; o8 g6 d* u# T

9 m6 G6 S3 @3 q+ S這些細節,二十歲之前是周圍會給予你,二十歲之后是你從周圍去吸收。/ s$ P# j6 J2 d0 f, r* }
這些能不能做好,是需要注意的問題。
% B& V3 M0 L; Q) _4 ]至于這里的“二十歲”,只是一個大概的數字,* a& x& y" {$ M4 a! P' H! [
如果糾結于這個數字,而對整個文章進行否定的話,那將不會是有益的結果。
4 o. S8 \/ o/ d) I; ?6 a5 z- Z你的著眼點在哪里,你的收獲就在哪里。
* K9 P+ V( B3 j. k+ o% I7 r+ \' t" E這個數字可以是二十歲,也可以是十八歲,也可以是二十二歲,
" l& U( ?; D5 C' ]4 e& r% W其實,這個吸收也不是前后時期分開的。
+ O9 ^0 b. z  K) D$ w) ]- D4 ^一個是別人給與的時候自己能否吸收,
3 U% ?" k0 p# E. Y' L" d一個是自己能否讓別人愿意給你,3 ^0 T6 L% G" _  B
這些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2 M( O4 Z& _6 B
4 E0 F+ P: u8 M下一個問題是,經歷過很多失敗,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0 G  x8 Q1 }, ^8 i* W; K
原因是,這個事情是分四步走的,“知道道理”“經歷失敗”“反思”“改進”,/ \* n) u" e$ G
做到這四步,才能把事情弄得好一些。
" @& g8 U* G! r- T: d" U. _1 H/ o8 m3 X: Q' b3 ^" W; b$ Z
生來性格成熟的人,走到第一步“知道道理”就能把事情辦好,% x% [2 y  g3 G$ n% r
然后有些人,走到第二步“失敗”就停住了,
2 q0 _1 ]9 J1 Q* G5 e然后是要有“反思”的意識,; {: ^+ c" B" [1 j
有的人只能記住失敗,有的人在考慮下一次怎么做。
% x2 U. Z0 |8 [% B" @  j以前在業務員的那篇文字里寫過這一點。0 H: X+ w# h( _5 V: Q- b3 y0 O4 ?
在感到苦痛之余,要加一點心態去考慮下次怎么辦。
4 Q* Q' ~! z! W) S3 G/ `7 T) f; S+ Z然后,有的時候,自己的失敗自己會看到,( ]% M1 a7 l2 _! M+ L, A
有的時候,你做得不夠好,對方也不一定告訴你。
; r5 ~  ]8 S# `- c8 V! N$ d4 g所以要自己去“反思”,去觀察對方的反映,才能知道是否失敗了。1 Y: |: @) H3 X
1 ^  J; x4 q1 u) J9 \
最后一步是“改進”,3 G3 G' a, J5 W& V& S4 W1 }
有些事情,是只有AB兩種選擇肢的,( y" t3 d* J2 }8 s4 c0 U/ \" x! r
試過了正面,發現不行,試試反面,應該基本可以。9 ~8 H/ C$ [1 r5 K" i  `$ n. O' d
有些事情,是有ABCD。。。多種選擇肢的,
" J- t5 l. k0 ~1 {+ Q$ q試過了A發現不行,然后也許是B可以,也可能是沒有想到的C方式才可以,2 ~4 ]2 o! t9 j+ K
這時,如果沒見過C,就想不到這一點。
% U$ u8 z% M7 u$ w& }8 L; o所謂培訓,就是把對方沒有見到或者沒有意識到的東西展示出來,這才是培訓的意義。
) [0 U  c9 Y* y. G1 n一些問題,想到了ABCD幾個方面,但是原因在于自己沒想到的EFG,& u7 Q" M7 a% ~5 w  h1 S8 C8 L
如果不知道有一些特定的方式,就一直找不到解決方案,' ]" L8 U; A( X7 l
所以,
+ K# l+ a5 \" u; W6 O' B. `一個是要開拓視野,自己去看到或聽到某些方案,1 ]" Q* c$ C# o7 W5 t
一個是要廣開門路,當別人有可能告訴自己時,別因為自己表現欠佳而失去機會。
  _3 N7 W0 {. x1 t' L4 P% ^然后,有些事情,是需要特定的時間去做事,
' T' g$ Y  P8 \. h) g. @; ^時機做得晚了,就不夠理想,需要改進得不是方式而是時機,) Q! b1 U, C- K: Q4 t# Y) g

) f! _% t  G" b& v2 e如果能走到第四步,才能做到一些具體的改善,才能更好一些。6 C# E6 f9 M: ~' n; m) @
) v" [' ?0 c9 @9 @( }: [$ g: T
3.甲方乙方,甲方推薦了一個方式,乙方覺得沒必要,然后怎么辦。2 F2 n" k! w. N+ t( W  t8 a0 U

9 z8 M- b; ?* h) }: _/ l$ \一種做法時,乙方覺得沒必要,就不去做,, j4 }* u7 ?# ^
另一種做法是,乙方覺得沒太大必要,但是無所謂的事情,就按甲方說的去做。
; z( m" ^! g1 F- V- G# ^0 N* d% E這就是,對與不同意見的接納。是一種配合,是一種附和。
/ J1 V6 ]4 z5 N( P( {這在團隊合作里,是一個重要的意識。
4 S* v8 R% M! B9 G對于“最初自己不同意”的事情,
2 f0 s7 S2 P6 w能夠去進行“同意”并協力去做,是一種需要的能力。
% U+ w4 A6 E. F8 K6 X# N! W" L
6 U9 `( Y, ]" T& J2 \7 H當然,這種做法也是有一個度,
: q* K) a& }  T# L! u+ t$ ]1 Y2 i如果對于任何意見都是不加選擇地接納,也是不可取的,
  v- \' s) E; o6 H5 p* y0 t% b2 h. a我們要做的,是把握一個平衡,一個合適的度,來使事情向好的地方發展。
' m; B7 R$ H( e# {- d. z1 r: {
* |. ^8 n/ J1 n) m  M4.聽到不同意見之后,直接予以反駁,這是不好的習慣,+ V, y  u0 Y3 h8 V/ r
& D5 |/ |8 [0 |
如果直接反駁,將會導致,之后聽不到更多的建議。
/ _' F! ], `# V- \; E* s% v3 r所以如果不是什么大事兒,就先同意一下。
: U3 O7 @. j1 f  V1 F5 ~4 y0 k7 y
( x/ d7 H1 a9 [/ \如果確實對方推薦的做法確實沒啥大用,  e8 d. F3 ?, f" ^8 b/ H% M8 A
那么可以用委婉的柔軟的方式回應,% ]0 x0 v  |7 m1 O. e
然后提出建議的一方也會明白這個建議不夠好,
; z7 v  p6 q; W* x5 a* A因為沒有生硬的拒絕,所以下次還會將交流繼續下去。4 F' I3 @) n2 I* z8 P- C

5 i2 b8 Q) Q0 C! d4 V) d0 a有時候遇到一些知識豐富的人,% h7 |6 p* Y9 O) O8 U
他們不會一開始就竹筒倒豆的把干貨全說出來,; `' a, R3 D0 B
而是先有一些簡單的對話,得到回應之后,1 y% W) F* d! \0 F. U) f- e* Q( o+ b
從回應的態度來判斷,是否有必要多說一些。1 `! O0 i) e8 S; A# c- G
所以如果是無所謂的事兒,就沒必要急于反駁,+ U9 Y  C9 E) R, U( u2 {3 H
即使是想反駁,也有柔軟的反駁方式,可以選擇,3 T5 p/ Z" ~/ j2 e; ?* O
把話題給托住,以后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N/ o9 |1 F! Y  {  j
不至于因為自己的因素而失去吸收的道路。
* v; G/ r7 i- F; L: v+ G  L! ~7 V& O2 O/ `' e
5.一個電梯也要考慮那么多,累不累。, t: B7 N0 Y9 o) I! [2 ~: t( H# b

1 w* S& y) {3 z事實上,需要養成一個思考的習慣,4 b1 e4 I  x: q* t9 Y4 n/ m/ v
日本人做事情,不只要考慮眼前的事情,還要考慮周邊許多東西,* i% p9 I' u- Y2 n5 `& D  Z
設計一個產品,畫一張圖紙,都要前前后后考慮許多東西,$ T1 D3 o# C7 d3 h& r
甚至有的時候,考慮的東西有些多余,但是多考慮是有必要的,- u/ U) Z5 P, j9 }
目的是什么,不是為了表現自己考慮得多,: R; r0 T8 n# c- w
而是為了把事情做好,減少失敗,得到一個好的結果。5 _. J" ^' \  w. f# R, ^# z+ A

% R+ b4 E. B  l4 @" T8 b/ K4 o如果一方面羨慕著國外的技術,一方面又對思考感到麻煩,
9 Z) V* }4 o3 L1 ~% y5 V那將是一種葉公好龍的感覺。
6 R5 x! b3 [" q  D6 d/ Z' [不說趕英超美,就說升職加薪,
* l" H) d: X/ Z一方面心里想著升職加薪,一方面又對眼前的事物不愿意多思考,那也是不夠理想的。
, c$ {' q+ N5 s" \: R1 U0 z- \. P0 I思考確實很累,但是把它想象成在跑步機上跑二十分鐘,5 A' I4 f" P4 s+ L
用辛勞來換取一個好一點的結果,應該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吧。
  Z) l" a" V$ z. e0 |
4 j  ]. K# u; v6.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了一句話6 ~2 I/ r5 M4 O: p4 p( b
越是不思考的人,越不愿傾聽別人說話。 村上春樹 《1Q84》 ; R. ~& J  D0 V, E# l% I2 X5 o" ^
1 v( C) ?' U* Z# |) M. K% f' H7 c& d) T
! d  O% j# [$ l1 s
以前在第四部里,寫到過“心理架勢”的概念,談話的時候,每個人架出的姿勢,是不一樣的。
7 S- |# Z. `3 v3 ?0 E8 s在聽到別人說話的時候,
2 b- @2 y0 C3 C( K有些人是拿著鍋鏟,向外擋的,對于別人的話,十有八九都是去否定。- l0 y3 [0 x! W" \0 `: V. G) ]
有的人是拿著便利貼,給別人貼條子去做評價,自己沒有吸收的意識。7 X$ J5 M: T) B
有的人是帶著過濾器,只對自己想聽的東西去聽,對于新的東西都選擇無視。7 h2 {8 W( a( w$ s
有的人是帶著耳塞,對于別人的話,沒有聽取的意識,
1 N7 ~& E% [3 T) w3 q; C; }$ C有些人是拿著筷子,隨時準備夾菜,對于別人的話,總能找到吸收的東西。
& j& h3 b5 K# C8 i9 P2 f有的人是端著毛巾,把對方的話給托住,讓對方說得舒服,可以說出更多。) Z( [/ u+ ^: B+ r0 U
有的人是拿著材料,把對方的話予以延長,提供相關信息,也可以聽到更多信息,& c! \. V4 A! L
每個人選擇的姿勢不同,得到的收獲就是不同的。
( [3 c- C  E5 c' ]3 j5 B2 {5 Q9 ?! z
上面擺出的這些姿勢,如果總結一下,就是“態度”。0 ]/ W* Z! }6 m) Y' \: I/ z
所以說“態度決定一切”。
" t) e3 z$ y0 `; d/ @) V但是“態度”一般是作為一個靜態的名詞來理解,
5 F0 Q* S( t6 j單純看“態度”這個名詞,想象不出那么多的動作。
( ?# G6 P' m5 ^  V5 |- s5 q% o  B所以這里說成是“架勢”,是一個動作,
5 [8 n! A* ~/ c在聽到別人的談話,想到的是,自己要做出一個什么“動作”,% f3 y: `0 Q3 ~% {' y3 T
這個“動作”,會決定自己將會得到多少東西,帶來多少提升。
" H; D$ `# h6 U0 ]! r
8 D5 `7 w. z6 \9 U4 i- \& @/ a: i* K感謝閱讀。
: W3 b. |$ n. j0 T. R以上。
; m0 F* G+ U0 T. m* ^; f
# \) S# l! ?& f  c+ W' r
" x: |- @. k0 [2 I. S- p) |
6 H, @, s6 p' Z2 _5 \% z
作者: 萬字難寫    時間: 2019-5-12 16:16
盲目樂觀確實很坑人呢
3 R- g1 \8 X+ E  [比如5.1回家,想要從老表的店里帶些酒過來;心想反正店開在那里也不會跑,就沒打電話聯系,誰想到那一看,一家子旅游去了
作者: shentu    時間: 2019-5-12 16:17
得仔細看。。。慢慢看,貌似不適合快速文化。
作者: 曉昀    時間: 2019-5-12 20:44
萬字難寫 發表于 2019-5-12 16:16
: b) [3 b1 X" E; f% h8 w- I盲目樂觀確實很坑人呢1 N$ Q8 h' x5 _
比如5.1回家,想要從老表的店里帶些酒過來;心想反正店開在那里也不會跑,就沒打電 ...

/ S$ Q( T" r' I* _* m跟進電梯按鍵一樣,沒有考慮好可能性!樓主用了很恰當和很形象的比喻!! g& e6 F7 R8 b  B& r/ ^

作者: 韓寒11    時間: 2019-5-12 20:53
不同的人采用不通的對策,得到的結果也會大不相同
作者: 小理想    時間: 2019-5-13 08:10
樓主說的情況是,你進電梯的時候,電梯正好停在你那個樓層的時候吧。不然不會被召喚走
作者: ywjianghu    時間: 2019-5-13 11:23
先按關門鍵,門正在合攏的這段時間足夠按樓層鍵。, [$ c: t7 `" @. t3 y( n
樓主的文章,顯然不僅僅是為了找最合適的按鍵順序。( m8 b0 c) m9 c- T8 s

作者: 小理想    時間: 2019-5-13 11:55
ywjianghu 發表于 2019-5-13 11:23  t6 W9 `  w3 n. K+ R, r- }0 C. ]" w
先按關門鍵,門正在合攏的這段時間足夠按樓層鍵。
. s2 \  f0 _- S1 R/ D樓主的文章,顯然不僅僅是為了找最合適的按鍵順序。
, x! C" T5 ]! z" N
本就是通過這個例子來講哲理。 不過就你所說的,如果就在你先關電梯門的這1秒鐘,樓上有人按了鍵呢?
2 D( U9 n5 O% B  W
作者: ywjianghu    時間: 2019-5-13 12:09
小理想 發表于 2019-5-13 11:55  [2 ^! j! z) ~; A/ e
本就是通過這個例子來講哲理。 不過就你所說的,如果就在你先關電梯門的這1秒鐘,樓上有人按了鍵呢?

5 X8 {/ L/ @2 J9 r電梯的邏輯是這樣設置的:門閉合后,等待小片段時間,查詢有哪些鍵按下了。
7 _" l, o( n; k) T他只從這個時間點上的所有按鍵得出結論,不管你之前是怎么按鍵的。0 z: U4 b. w0 A6 {& M7 O+ D/ H
' g/ C) ~# w/ I3 |+ C8 Z  M( J

作者: 仟睿達水上樂園    時間: 2019-5-13 13:20
受教了,從業5年感覺都沒正經入門,不過確實是有些錯誤不發生,在腦子里是一點都不會考慮問題的可能性;接受意見這個事情真是撓頭,最近自己身上的事情是安裝說設計不對,加工問題,設計的問題到底在哪并不理解,確實缺少實際經驗,唉。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膨脹了,要質疑權威了,好尷尬,,覺得該讀書了,哈哈哈
作者: 蕭羿    時間: 2019-5-13 13:46
思路決定出路
作者: 鷹頭貓    時間: 2019-5-13 15:03
這不就是墨菲定律……
作者: 谷天宇    時間: 2019-5-13 15:22

作者: kayex    時間: 2019-5-14 09:44
正確的思路,合理的規劃,有效的執行,這個在我們設計生產制造中環環相扣
作者: lgliang_429    時間: 2019-5-14 15:01
概括來說,要熟悉事情的機理,然后再辦事,但有時候時間不允許,經驗就很重要,但也不保證規則不會變。一個觀察細微,善于總結的人,大概率做事的成功率會高些。
作者: zidaneyc    時間: 2019-5-14 22:27
每次讀都受益呀
作者: blhzym    時間: 2019-5-15 07:57
厲害2 T5 N* g; G' K- g# v: S

作者: 浪人tjl    時間: 2019-5-15 09:15
謝了,學習了.
作者: 微動力    時間: 2019-5-15 15:26
精益生產了解一下
作者: woody2839    時間: 2019-5-16 16:55
一個是別人給與的時候自己能否吸收,
2 M9 m- a+ z1 _) X一個是自己能否讓別人愿意給你,
作者: 狀態失控    時間: 2019-5-17 08:02
本帖最后由 狀態失控 于 2019-5-17 09:16 編輯 " C/ E4 s0 W1 _  d6 `
1 A9 [* s0 v; \
我家住的樓一共5層,每層2戶,! E& L/ v( I, s' {7 L
一年到頭也見不到別人一起乘電梯  哈哈
9 `+ ?' X5 `( z( f  n6 q0 ^所以不存在這個問題,因此我是習慣先關門,因為關門的時間選樓層節約時間。
作者: 獨自走在老路上    時間: 2019-5-17 16:20
寫的不錯,謝謝分享
作者: 狙擊手    時間: 2019-5-18 22:17
慢慢看,很有益!
作者: lipeiqianglpq    時間: 2019-5-25 19:13
不錯!受教了!謝謝
作者: lwowvje    時間: 2019-10-21 11:40
也有這樣的想法,看到別人坐電梯被“按上來”,尤其是一些老年人,也知道這些道理,但是延伸不出這么多道理或者其他的場景,只會就事論事。這樣的情況需要怎么像樓主這樣更進一步呢?
作者: hkslljf    時間: 2019-10-26 17:15
現在智能一些的電梯不會出現樓主所說的情況,如果你在三樓想下一樓,肯定是按向下的箭頭,那么只能一些的電梯當你進去以后不會再向上走(至少在很短時間內)。
作者: chenbing1971    時間: 2019-10-28 20:30
不太了解,路過學習中。
作者: t125438094    時間: 2019-10-29 08:33
學習了3 p# k/ g% N: K) Q7 o0 m

作者: 張JY2224    時間: 2019-11-20 22:31
一般先樓層后關門
作者: 心中的承諾    時間: 2021-11-7 09:09
電梯的基站層或者正在的停靠層乘客按下目的樓層鍵即決定電梯的運行方向,至于關門設計為自動的(光幕檢測無人、物通過后多少秒后關門)....... 你多慮了
作者: 青青墳頭草    時間: 2021-11-8 11:24
學習了!
作者: babty    時間: 2021-11-9 11:11
9 X* m/ j  Y  d2 J5 n! B7 C. z
單相思
' r; I. `) d3 t, j$ d2 z想當然
作者: 平凡yjr    時間: 2021-11-9 16:44
學習了
作者: hongang    時間: 2022-3-7 18:49
讀后懂了些什么,要把浮躁的心按回去。
作者: 孤鷹GE    時間: 2024-8-16 14:08
本文章已經超出了按鍵問題的范疇,很有啟發意義。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