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O6 `- t: ~+ \, ~9 P 瑞士人經常說自己的國家重要的資源就是人,因此長期以來將“賭注”押在對人的教育上,其中尤其重視“學徒制”職業教育。, m; K' ~, G) d9 M" u2 x9 H
. L8 L- U* J. [3 x% m* A, ~" n
雖然在瑞士上大學不用考試,但還是有大約三分之二的學生選擇進技校。瑞士的技校創辦于20世紀40年代,現在已經形成一套相當完備的體系。學生不必經過考試就可進入自己選擇的、有接收能力的單位做學徒,雙方簽訂合同后還要在教育部門或同業公會備案。學徒在學習期間除了要嚴格按照行業需要進行技術培訓外,還要全面學習文化知識。學徒期根據行業需要而定,二至四年不等。" w. _6 S0 S# Y" e% z- F
Y( |' I9 o* \! E; w. P- K
在蘇黎世有一個世界著各的ABB培訓中心,實際上就是一個典型的學徒培訓基地。ABB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共有16萬雇員,在瑞士有8000名員工。ABB培訓中心采取雙重系統,即一方面對初中剛畢業的學生進行職業培訓,另一方面對在職員工進行培訓。4 q: V, F# I! b9 O* |2 G+ w' {
; _- J \. l8 [) x4 t0 H2 D& N 培訓中心共有三個專業,即辦公室工作、機械和自動化,但學徒學習的范圍相當廣泛。進入中心的、二年,學徒先要接受基礎的培訓,包括如何使用辦公室設備,如何收發信函以及計算機軟件安裝等。學徒個月學習安裝系統,第二月學習拆裝電腦,第三個月就開始學習Dos系統。此外,還得學會如何編寫計算機程序。到了第三、四年,學徒就開始接受強化培訓,包括配合工程師改進產品、了解市場營銷、公關知識等。8 q d0 J+ ~% ~% U
) Z0 D r# D! ~# W3 v! o
在培訓中,他們非常重視培養學徒的實際工作能力、團隊合作、鉆研技術和吃苦耐勞精神。學徒一周只有兩天時間學習理論,其余三天都到公司工作。一旦學徒在實際工作中產生某種新鮮想法,培訓中心就會盡可能提供各種條件滿足他們。學徒畢業后,一部分繼續到大學深造,另一部分就到ABB公司工作。) B( d' f7 \. @! v
; i' G' {0 P; I7 J
瑞士每年有20萬名學徒滿師,他們不僅有過硬的“手上功夫”,而且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學徒期間非常嚴格,他們之中許多是“諾浩”的傳人和創造者。 ) b4 G. V* U8 y3 Z 7 T3 j v4 g/ W: P: x 在瑞士,全社會對三百六十行的重要性有共識,沒有偏見。各工商企業、行政機構,甚至個體勞動者都愿意出資搞培訓,以保證本行業后繼有人,興旺發達。實際上,徒工學校出來的人照樣可以鵬程萬里。瑞士大的銀行――聯合銀行的大老板施圖德爾就是徒工學校出身。據統計,在日內瓦,75%的老板是徒工學校出身。* J% a, q1 c# X! F8 E( o1 Q& l& H
4、24%的財政支出用在教育上" G& W# h& b3 U3 h. s8 P# M( q
2 t; Y! k& z: a 瑞士雖是小國,卻是個聯邦制國家,多樣性在瑞士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中根深蒂固。這種現實,反映到教育上,就是瑞士沒有中央教育部,教育基本由各州自理,中央只起一些基本的協調作用,發放一點補貼。在總體統計上,國家補貼只占教育經費的12%,而88%的費用則由地方承擔。瑞士全國有12所大學,只有兩所(蘇黎世高工和洛桑高工)由國家管轄。 D# K3 ~0 F; G) a0 g: F) m7 b # O8 }! D, U ]7 \9 d/ W8 u
在瑞士,各州投入的教育經費有高有低,但差異并不十分懸殊。根據新統計,各州的教育經費占其總支出的24%(全國平均值)。如前所述,瑞士是個聯邦,各州的自主性很強,財政收入的大頭完全歸地方管理使用。在國際上,一個州將其年度支出的24%用在教育上,這個比例是相當驚人的。6 [7 y ^$ {9 a
2 e# e+ A% |( ?5 X- {% ?2 z$ J# v
瑞士人認為,基礎打不好,日后難有理想的發展。瑞士全力經營公立學校,允許辦私立學校,但不準私立學校淪為貴族學校。瑞士采取措施,讓百萬富翁的孩子、普通職工的孩子和外籍勞工的孩子,都在免費的、但是辦得很好的公立學校學習,這對孩子的成長極有好處。同時,基礎教育重在全面,反對偏廢,并高度重視小學生的德育和美育教育。在這個階段,要打開孩子的眼界,使他的腦子向各個方面開放,開始產生社會責任感,學會尊重他人。* d {: P' u( U( t, [, A
7 }8 i1 d& H* C8 F' \$ D
正因為瑞士對教育的高標準要求,一個僅有700多萬人口的小國,卻擁有16名諾貝爾獎金得主,不僅孕育了世界水平的金融、機械、鐘表、電子和儀器等、旅游等精品行業,更重要的是在培育精品人才上也達到了世界金字塔的尖頂。4 V% c* `5 m' K( d. Y! |
* u e. i: m" ^- z+ j" B0 N8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