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90年代,美國政府把“振興鄉村經濟”納入了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并就農業地區的發展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出臺各項優惠政策措施。從縣、州一直到聯邦的各級政府,對鄉村發展都出臺了一系列合理的規劃和扶持政策,為鄉村地區發展和鄉村經濟結構轉型提供了契機。加上科學技術的扶持,尤其是農業的信息化發展和自動機器設備的配備,使得美國農業在生產方式和生產力水平都處于世界最發達之列。
美國農業概況
美國現代農業生產與過去大不相同,不再需要投入大量體力,而是追求農業生產的規模優勢。國人口調查局公布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12月,美國人口接近3.25億人。其中,農村人口不到2%,約在600萬左右,農業從業人口只有1%。但僅靠這1%的農民不僅養活了美國3億多人,而且還使美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
上世紀80年代開始,伴隨著美國大都市化迅猛發展及產業結構升級,鄉村傳統的資源型經濟(特別是伐木和采礦等掠奪型經濟)日益萎縮,新興產業步履維艱,鄉村社會失業率與日俱增。
在此背景下,20世紀80、90年代,美國政府把“振興鄉村經濟”納入了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并就農業地區的發展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出臺各項優惠政策措施。從縣、州一直到聯邦的各級政府,對鄉村發展都出臺了一系列合理的規劃和扶持政策,為鄉村地區發展和鄉村經濟結構轉型提供了契機。
美國農業特點
一、種植帶規模大
基于地理環境的大面積種植模式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自然條件的優勢以形成規模效應;有利于資源優化配置和品牌的生成以及提升農產品品質;
有利于農業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標準化生產和專業化生產以及農業產業化經營;
有利于大型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直接幫助了美國的農場主大幅度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最終達到了成本最小化,利潤最大化的目的。
美國的農業種植帶主要分布在五大區域
(1)東北部和“新英格蘭”的牧草乳牛帶
(2)中北部的玉米帶
(3)大平原小麥帶
(4)南部的棉花帶
(5)太平洋沿岸的綜合農業區
二、農業科技發達
縱觀歷史,農業科技始終領銜和貫穿美國農業的整個發展過程,其科研、教育、推廣“三位”一體的龐大體系加巨額經費投入的模式做得極為成功,對推動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農業強國起到了關鍵的主導作用。
除此之外,美國農業高科技的優勢還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即農業機械化、農業生物技術和農業信息化。
1.高度機械化的農業生產
美國農場現有的機械化設備種類繁多、配套齊全,如各種型號的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深松機械、整地機械、播種機械、植保機械以及各種聯合作業機械和各種溝灌、噴灌、滴灌設備等,應有盡有,基本實現了從耕地、播種、灌水、施肥、噴藥到收割、脫粒、加工、運輸、精選、烘干、貯存等幾乎所有農作物生產領域的機械化。
而在畜禽飼養尤其是養雞、養牛方面,由于大量采用飼料粉碎機、擠奶機、牛奶保鮮加工等等成套機械設備,畜產品的生產也早已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還有其它許多農產品的加工,同樣只需要按按電鈕即可自動完成。
如此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極大地提高了美國農業的生產效率,現在美國農場平均每一個農業勞動力可以耕地450英畝,可以照料6-7萬只雞、5000頭牛,可以生產谷物10萬千克以上以及生產肉類1萬千克左右,養活98個美國人和34個外國人。
2.領銜世界的農業生物技術
美國農業高科技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始終高度重視生物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里的廣泛應用,原因就在于經過生物技術改良的動植物品種能夠大幅度地提高動植物的品質、產量和抗病性,從而可以大大地提高美國農業的勞動生產率。
目前,轉基因植物是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研究和應用的一個重點領域,截至2004年,通過基因重組這種生物技術育種方法,美國已成功地培育了抗蟲棉、抗蟲玉米、抗除草劑玉米、抗蟲馬鈴薯、抗除草劑大豆、油菜、棉花等許多轉基因作物,極大地提高了美國農作物的品質和產量。而且“天然的”抗蟲作物節約了抗蟲用品的生產和投入,更重要的是減少了環境污染,達成了高產和環保的雙贏。
在畜禽疫病防治研究方面,美國已能分離、克隆免疫基因,向控制和消滅畜禽疾病邁出了一大步;利用生物技術,美國還成功地開發出了一些獸用基因工程疫苗和藥品(包括畜用生長激素)以及準確快速檢測診斷方法。
現在的美國已經進入了由傳統農業向生物工程農業過度的時代。
3.信息化技術造就美國“精確農業”
美國農業生產效率的大幅提高,與科學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密不可分。目前,信息化技術已經滲透到了美國農業生產的方方面面,直接促成了美國“精確農業”的興起,大大地降低了美國農業的生產成本,提高了美國農業的生產效率和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美國農業信息化體系的主要構成:
1.農業計算機網絡系統AGNET,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大的農業信息系統
2.農業數據庫,包括農業生產數據庫和農業經濟數據庫兩種
3.專業農業信息網站
4.電子郵件系統,由美國農業部建立并通過農業部信息中心交換的農業信息系統,對外連接到因特網。
5.3S技術即農業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這是美國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個用于全球農作物估產并可用于農業精確生產的系統。
6.無線射頻身份識別系統(RFID)。它是一種非接觸式的利用交變磁場或電磁場的空間耦合及射頻信號調制與解調技術實現對目標對象的自動識別和跟蹤。
①
通過網絡信息系統,美國的農場主能夠及時、完整、連續地獲得市場信息,并以此準確調整其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的銷售策略,使之具有針對性,有效地減少了盲目經營的風險。
比如在新的一輪種植環節,農場主可以在專業的農業信息網站上得知一種作物的市場需求,避開了市場飽和狀態的商品作物過度種植,也能有效避開農作物供大于求的尷尬局面。另者,專業的農用器械機械都可以從專業網站上便捷購買;需購置的作物品種在網站上也有詳細的說明…這些都提高了農場主的主動權。
②
利用3S技術即農業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實現了農作物的精確化種植。
利用3S技術,農場主可根據田間因素的變化,精確調整各項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如在給農作物施肥時,當配備GPS接收儀的大型拖拉機進入田間噴施肥料時,接收儀顯示屏可同時顯示兩幅彼此重疊的圖像,一張是數字化地圖(上面標有每一塊小區的土壤類型,氮磷鉀含量,前季單株產量,當年單產指標等),另一張是方格坐標圖(可根據GPS訊號隨時顯示拖拉機所在的小區位置),與此同時,數據處理器可根據事先做好的每一塊小區的數字化地圖,自動計算出每一塊小區的肥分配比和噴施量,并向自動噴施機下達指令。
同樣的方法也適用于殺蟲藥的噴灑;此外,該系統還能根據土壤水分和作物的生長情況,自動判斷出澆水、施肥的時間。據統計,采用這種精準農業技術可節省肥料10%,節約農藥23%,每公頃節省種子25公斤;同時,可使小麥、玉米增產15%以上。
③
通過無線射頻身份識別系統(RFID)做到家畜飼養的精確化管理。
無線射頻身份識別系統RFID,主要由電子標簽和閱讀器組成,每個電子標簽只具有唯一的電子編碼,而閱讀器有固定式和手持式兩種。
在美國農業領域,RFID系統通常被用作對家畜尤其是對牛的識別與跟蹤方面,其原理是在牛的耳朵上植入電子標簽,上面標有這頭牛的詳細電子資料,如牛的電子編碼、產地、年齡、品種信息、檢疫與免疫信息、疾病信息、家譜及繁殖信息等等,當牛進入閱讀器的識別范圍時,牛耳朵上的電子標簽在接收到閱讀器發出的射頻信號后產生感應電流而獲得能量,然后發送出自身攜帶的電子編碼等電子資料至閱讀器讀取后送至動物信息管理系統,人們就可知道這頭牛的身份等情況,這樣就實現了對這頭牛的識別與準確跟蹤,從而加強了農場主對牛群的精確管理能力。
案例分享
不僅是畜牧業需要RFID協助下的精確化管理,農業果業也不例外。
美國 新奇士 種植者協會(Sunkist Growers Inc.)于1893年創立,目前,它是世界上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非盈利柑橘營銷機構,它由加利福尼亞州與亞利桑那州六千多名柑橘種植者共同擁有,其中大部份都是小型的個體果農。新奇士協會成立本身,就顯示了利用區域公用品牌模式創建農產品品牌的戰略決策的價值。而新奇士利用全球輻射與本土策略所結合的品牌營銷,則為一個橘子提供了廣泛的品牌空間。
那這樣一個聲明遠揚的品牌背后有著什么樣的產品生產過程呢?科技又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
作為新奇士的“社員”,果農除種植外,不用操心任何事,每一顆果樹都建有電子檔案,包括種植時間、地點、生長情況、采摘記錄等,根據這些資料和全球市場變化,新奇士確定種植計劃,統一價格、統一進行廣告宣傳。網絡信息系統和RFID結合相得益彰,為新奇士的品牌發展奠定了極其穩定的基礎。
水果成熟后,新奇士會派人采摘,運至包裝廠,由流水線自動挑選水果,挑選后按照個頭大小進行包裝、貼標。質檢人員若發現問題,直接追溯源頭。未被調上的水果也不會被浪費,將送到飲料廠。早在1977年,新奇士就建立了飲料生產線,生產“新奇士橙汁”等飲料,還建立副產品加工品,生產水果糖等。產業鏈的拓展也離不開科學技術幫助,美國的流水線生產加工是世界最早開始也是最全面的技術,減少了勞動力開支也使機器代替人工而增加了加工及質檢的高效。
當然,美國農業的發展還有很多農業創業公司的科研扶持。它們的貢獻不僅在農業本身上體現,更多的價值追求還在于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比如,微生物農業公司AgBiome,專門研究微生物菌群在農作物生長中的作用,尋找可以提供作物產量和質量的微生物,以及用微生物及生物制劑去控制病蟲害。AgBiome已經對隔離和屏蔽的26000種微生物進行了測序,并分析了他們的特性。AgBiome的研究平臺Genesis提供了有效地對土壤中相應特性的微生物進行抓取和屏蔽的系統。
圖片源于AgBiome官網
美國農業的啟示
中國的農村在農業中也有著“硬件”上的發展,農用器械、機器批量化的生產及投入給農事帶來了極大的變革,基礎設施逐漸完備。機械化,智能化,標準化等等都是中國農業發展的新趨向,到如今,農業科技對中國農業發展貢獻率超過百分之56。但是這個數據和美國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科技農業的專業化投入只在小區域以“試點”的形式展開。
中國普遍存在的小規模農業常因資金問題止步于“自足”的現象,由于初始投資太高,農民又認為沒有節約成本,盡管農業界十分看好,但精準農業卻沒有像預計的發展那么快。在中國推行精準農業,還存在地塊太小的問題。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懋華表示,在新疆和黑龍江有大規模農業,比較適用;但其他省份以小農業為主,要推行精準農業技術,困難不小。
所以需要進一步改善“軟件”,能通過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協會的援助服務,在科研、教育、推廣“三位”一體的龐大體系增加經費投入,為農戶創造條件,充分發揮農戶務農的積極性。除了政府政策的扶持,農業品牌化的發展也不容小覷,品牌的萌生寓意著競爭的起步,適當的競爭利于打破“自給自足”、“滿足現狀”的被動。
很顯然,泱泱大國的農業發展不只是一個群體的萬里長城,是關乎14億人口飛黃騰達的保障,看不見的手對其的參與不可或缺。
來源:農業品牌研究院。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