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_7 Q. a; ^) B4 t+ ^當時的下游需求有三大塊:第一個是國民收入的提升,改革開放這么多年,隨著收入提高,整個消費規模不斷擴大,層次也越來越豐富;第二個是出口,也就是國外的消費需求,中國加入WTO后,進入了全球產業鏈,成為產業門類最豐富的國家,沒有之一。第三塊是國家在教育醫療文化交通基建方面的投入,可以看成是國家替老百姓“消費”。此外還有一個變量:科技發展。網絡新經濟,創造出的新需求。, ]0 W% ]1 i. [: ?! G6 i. X
5 ~ d. R2 n5 o' M) K/ `, Q
大家可能要問:“需求的增長”從下游傳遞到上游,看上去是一個有序的過程,為什么會產生“有時增長、有時衰退”的經濟周期呢?因為還有一樣東西影響著“需求信息的傳遞”:人的預期——從好的角度講,叫“高瞻遠矚未雨綢繆”,從壞的角度講,那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D. g/ P+ V l% }5 S; S% h7 m
/ k+ F( Y7 \' B, I* h% D8 ^3 u8 k v w! u* ^! c0 f
2/ 吃了我的給我吐出來* c, v9 r% O* r0 D
0 e% i: _+ G" n( H" j6 {9 X
前面我們都是就事論事,但漏掉一個重要的因素:人的主觀能動性——人不光會總結事實,還會據此推測未來。; W; H9 l& _% ?( H
( T) M) e' L. @# O
王總是一家文具用品公司的CEO,大家知道,文具用品這個東西,消費量很穩定,按理不太會波動。事實也是如此,下游的消費品行業的特點是需求比較穩定,特別是其中的生活必選消費品,其增長速度只跟人口有關。 5 o1 E7 q& N" ] ( S+ b2 q( S7 v' k! y' V$ ~) q但這個穩定性,到了中游就被打破了。! x4 |; t2 p- ?1 o9 ]) l
7 t. n* q8 Q! A4 r6 y. W大家回想一下,我們到店里去買文具時,是不是每次貨源都很充足,很少出現買不到的情況?為什么呢?因為王總會提前生產,并要求批發商、經銷商備足幾個月的貨。 , n' `8 u0 \, y' h- s Z8 N7 P% a1 {$ a9 g) }3 p
那到底要準備多少貨呢?這就是預測了,因為下游的需求是不斷增長的,廠商的經驗是按往年的增長速度,比如8%,那今年的產能就要擴大10%,留有一定的余地。 & ]* R" j3 R9 J3 k" X2 J1 V* Q 5 G: j! j" e0 Q3 c4 |0 S" D2 J) k王總回廠里一看,現有的機器設備廠房支持不了這個新增產能,還要擴大固定資產投資。但固定資產不可能年年投資,此時就要提前預測未來三五年的產能,假如需求每年增長8%,那這次投資的產能擴張可能要放大到50%。5 Z- Q8 o$ r/ e+ l
+ L* Z8 e, G+ S8 A7 H9 D y
大家可能會想,按需生產就行了,為什么產能總要比需求“放大一點”呢?因為有競爭。& J7 Z2 `& t+ t6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