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社區
標題: 明天,誰還來當工人?! [打印本頁]
作者: 遠祥 時間: 2018-11-16 12:54
標題: 明天,誰還來當工人?!
工人強則制造業強,制造業強則國強!
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總就業人口為7.76億人,其中技術工人有1.65億,約占21%,而其中高技能人才4700萬人,僅占就業人口的6%。
“中國制造2025”需要更多本領高強的技術工人支撐,呼喚更多大國工匠。但現實情況是,在不少工業企業,工人境遇不佳,收入低、待遇低、尊榮感低、存在感低。“四低”痛點使年輕人不愿接力選擇工人職業,跳槽離職現象和技術傳承斷層現象嚴重。
今天誰來當工人?未來誰來當工人?這是為工人問,更是國家制造業發展之問。
曾經是全國人民羨慕的行業。但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開始,社會上許多人對當工人漸漸失去興趣,現在許多工廠更是出現了招工難;有些職業院校、大中專畢業的學生,寧可在社會上跑,也不愿意當工人。甚至有些學生進工廠當了工人,也不愿意讓親戚朋友知道自己在工廠上班。
他們為什么不愿當工人?
(, 下載次數: 282)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下載積分: 威望 -10 點
乏味無趣
我國擁有一支廣泛的技術工人隊伍,非高技能工人占據了技術工人中大部分的比例。隨著我國經濟的日益發展,工業尤其是制造業越來越需要一支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
然而,工作單調乏味、生活條件差等問題,讓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人選擇了不當工人。
“難道我就要在這三點一線的生活中度過一輩子嗎?”今年20多歲的孫文靜在深圳一家工廠上班,工廠、食堂、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讓她覺得非常無趣。“工廠里面就這樣,打工無非就是混時間,攢一點錢,然后自己出去做點小生意。”孫文靜說,在廠里從一線普工做到管理層很難,晉升需要相關的學歷和人脈關系。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大三的學生夏鵬說,他去年在一家外資化工企業的生產車間實習,原本期待能在實習中增加經驗,到工廠后卻發現,工廠生產線的自動化程度很高,每天的工作只是看著生產線上的機器運轉,偶爾做一些搬運的體力活兒。而且,許多核心技術來自國外,由核心團隊掌握。
“工廠需要的是勞動力,不是技術工人。”夏鵬的專業是機電一體化技術,在工廠里用不到太多的專業知識,也接觸不到核心技術,就算正式入職后,職位晉升的前景也不明朗。看著身邊的同學都在公司做銷售或自己創業,夏鵬覺得在工廠工作,社會價值不高,還經常要倒白班和夜班。最終,在實習結束后,夏鵬選擇了離開。
長沙市電子工業學校教師柳進兵說,現在的學生大都是90后,家庭情況整體比以前好,對生活有追求,有些企業沒有綠化、空調,住宿條件不好,沒有熱水器等,都讓學生不滿意,從而不停地換工作。
(, 下載次數: 277)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下載積分: 威望 -10 點
不體面不光榮
在多省市,現階段我國技術工人的收入水平偏低。在一般企業,工人工資大多在3000多元到4000多元。在企業干了20多年到30年的老工人,工資也就4000多元到6000元之間。這樣的工資水平,在今天的房價、物價、教育、醫療等成本較高的情況下,生活已是捉襟見肘,更談不上體面生活了。
“工人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偏低,導致年輕人選擇其他謀生手段,不去學技術。”從業20多年的中車齊齊哈爾車輛有限公司貨車分廠電焊工張敬華說道,“現在我們國家高技能人才緊缺,且老齡化趨勢嚴重,呈現斷層現象。在東北老工業基地甚至存在老一輩高技能人才想要把絕技訣竅傳承下去,卻找不到好徒弟的現象。”
(, 下載次數: 282)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下載積分: 威望 -10 點
而且在第三產業瘋狂發展的今天,同樣如果學習技術,往往需要2年以上的學習,可能又需要1到2年工廠實踐,但是獨當一面的時候,遇到的問題往往不是定式化的;而打個比方,學習電腦制作動畫等第三產業技能,僅僅需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最多1年,最后實際應用時,大部分都是定式化的東西,并且可以獲得一份不錯的報酬,同時對外說出去也可以比較有面子。
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仍然是重學歷,輕技能;企業重管理,輕技能。一些企業只考慮眼前利益,對職工教育投資和技能培訓力度不夠,致使我國技術人才后備力量斷層。
作者: 一朵嬌粉嫩的花 時間: 2018-11-16 13:08
說白了就是待遇低,沒面子
作者: 軍CSJ 時間: 2018-11-16 13:12
說白了就是臟、累。
作者: 1286851323 時間: 2018-11-16 13:14
同樣的工資一個衣著鮮艷坐在辦公室一個渾身邋遢揮灑汗水 你選哪個
作者: 煙雨迷蒙 時間: 2018-11-16 13:16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沒辦法,行業就這樣,行業本身就不掙錢也沒辦法給高薪。薪水低工人沒錢就沒尊嚴,社會地位低。沒錢地位低就難找對象,容易當光棍。
作者: 專業醬油男 時間: 2018-11-16 13:19
國外發達國家都沒多少愿意當藍領工廠,人往高處走,有更好的出路為啥要吊死在工人這條路上,畢竟工人輝煌的年代已經是上個世紀的事情了
作者: 及上開 時間: 2018-11-16 13:19
對,就是錢少
作者: 所羅門_x 時間: 2018-11-16 13:39
價值觀產生的問題!
作者: 翱翔天際 時間: 2018-11-16 13:47
工人和農民身份差不多
作者: kayex 時間: 2018-11-16 13:49
寧可去送外賣也不做工人
作者: xuzhuodage 時間: 2018-11-16 14:15
說白了,就是累無所值
作者: 魍者歸來 時間: 2018-11-16 14:32
活多錢少離家遠,體累身臟面子low
作者: 韓寒11 時間: 2018-11-16 14:40
在東北,4000多元月薪的老師傅比比皆是,現實就是這樣,明天的年輕人誰還愿意當工人呢
作者: 萬字難寫 時間: 2018-11-16 14:54
雙十一前產線聚餐,駭然發現:除了兩個領班已結婚外,男生全光棍
作者: 有木有 時間: 2018-11-16 16:29
學歷學歷學歷,再說一遍是學歷,沒學歷你連展示技能的機會都沒有
作者: qq642446015 時間: 2018-11-16 17:00
給所有行業的最高工資 妥妥的搶著干
作者: holm 時間: 2018-11-16 17:01
不用擔憂,其實現在工廠里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實現機械化自動化的,甚至市政養護等各行各業,無非是自動化和人力成本取個平衡,哪個成本更低一些用哪個,真正需要擔憂的是政府,很多人教育素質,技術能力沒上來,但是社會卻大范圍養成了高收入的病,人力成本繼續高下去就是大規模失業的引子
作者: 只有快樂 時間: 2018-11-16 17:35
低端重復性的工作注定要被自動化取代。
作者: 向宏 時間: 2018-11-16 20:22
歸根結底是待遇差,
作者: ygang86 時間: 2018-11-16 21:08
社會人文環境對工人不利
作者: loveskycc 時間: 2018-11-16 22:42
我國目前無論生產條件還是產業產品結構還是很低端,門檻太低,很多人就是單純賣力氣。。。并沒有體現出技術工人和普通賣力氣工人的本質區別,解決方法只有一個,就算再低端的產品,也要用有技術的生產線去做,這需要時間,畢竟還有這么多4、50歲沒有受過什么教育依靠賣力氣過日子的勞苦大眾
作者: leijiang123 時間: 2018-11-17 16:57
推個小車 賣個煎餅
都比我們掙得多
還不用擔心被叼
作者: 小九xd 時間: 2018-11-17 23:13
引進外勞,比如東南亞人
作者: WO7608889 時間: 2018-11-18 11:11
分析的很到位,確實是這么回事
作者: kpps2008 時間: 2018-11-19 09:06
堅持一下,等著AI 再發展
作者: jiangsuwanhua 時間: 2018-11-19 09:28
工人是最辛苦的,藍領是值得尊重的
作者: 上海支維小彭彭 時間: 2018-11-19 13:58
地鐵站門口賣煎餅的山東大媽,穿金戴銀,現在已經開了三個分店了.....
作者: smtc001 時間: 2018-11-19 15:25
待遇低、沒前途。
作者: 湖泊凌 時間: 2018-11-22 11:45
東南亞人可不是省油的燈,好吃懶做。
作者: hippofox 時間: 2018-11-23 11:11
還是付出與所得不對等,得不到相應的尊重。
作者: 未來第一站 時間: 2018-11-25 10:20
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
作者: zmztx 時間: 2018-11-25 11:14
本帖最后由 zmztx 于 2018-11-25 11:53 編輯
工資低,毫無疑問是問題的關鍵
為什么工資低?這可有研究了
發達的工業化國家,機械制造行業的平均利潤應該和中國差不多,甚至還要低一點。但那里的工人收入比中國高多了
可能是以下原因:
1)稅收:中國的稅收肯定高,但一些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也不少。所以這不是關鍵因素
2)工會、最低工資標準:這是一個因素,可也不是關鍵因素
3)沒有經驗豐富的工人,產品就做不出來:我覺得這是關鍵因素之一。老外工廠要保持一定比例四十歲左右的有經驗的工人,產品質量穩定性、產品工藝執行、還有工廠形成的習慣(風氣)很大程度是靠這些人。那么工資如果低,工人根本不拿你工廠當回事。怎么留住工人。
當然,和這個有點關系的是,老板給多少工資,肯定要和別人比較。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和中國的工人比工資,還是中國工人工資低。不要去和非洲、柬埔寨這樣的國家比
反過來,也說明中國企業制造的產品,是那種沒有經驗豐富的工人也能制造出來。這十分符合中國制造的現實
4)房地產。雖說官媒不斷宣傳要重視、發展制造業,可地方政府主要收入來源于房地產,時下房價、地價下滑,弄到地方政府都快揭不開鍋了。可見所謂重視發展不過是嘴上說說而已。也沒打算要制造業養活地方政府。所以也就沒把產品能不能做出來、做出來的好不好不當回事。
現在,日子不好過了,恐怕還是沒把工廠當回事,還在想著“第三產業”來救命。殊不知,現在養家糊口主要還是靠第二產業。當年美國兩房引發金融危機時,德國最早走了出來。原因就是德國一直重視制造業。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之初就千方百計把海外的美國企業弄回去,保證就業率只不過是順帶的,這個商人出身的總統深知制造業的重要。如今中美貿易戰,看上去是金融方面的摩擦,本質上還是制造業的對抗。可惜啊,制造業的對抗可不是現拉屎現挖茅坑那么簡單。所以弄得左絀右支。
不知中國地方官員什么時候才能明白,只怕明白了再去弄,自己也退休了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