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海外華人的轉變 [打印本頁] 作者: 平實生活 時間: 2018-9-29 11:21 標題: 海外華人的轉變 轉一篇同齡人的文章,很有同感,為了不給大家添麻煩,我對文章進行了刪減。: h; s# }6 l3 s
7 W A4 U; _( l9 L; W8 f/ c; d
我是個80后。具體年齡不說了,大家已經知道大概。目前為止大概的人生經歷時這樣的:在中國生活的年頭和在美國生活的年頭基本對半。在中國上到高三,在高考前出了國。至今為此都感到慶幸。就憑我那學習成績根本考不上像樣的大學。所以可以這樣認為,未成年的時光是在中國度過的。成年時光是在美國磨練。$ K1 a! J+ y1 @4 R& s
$ M1 p+ {" d# w; B8 U! Z
80后們對自己的高中以前的生活都很熟悉。我們經歷了計劃生育,用過糧票,北京首次申奧成功全城學校放假去看開幕式為中國代表團加油。然后寫觀后感。* }" j0 h% m; o
我們經歷了改革開放,當然對什么是改革開放根本不了解。當鄧公去世那年全體起立默哀,鳴笛。我們見證了香港,澳門的回歸。這十幾年基本上都是校園生活。那時沒有網絡,信息傳達都是通過電視,報紙和廣播。正因為如此,那時的信息很單純,很統一。同樣人們的思想也是。過去那十幾年,我的思想基本上就是祖國是偉大的,國旗是鮮紅的,社會主義最終會埋葬資本主義,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共產主義。那時候談不上什么獨立理解和思維,都是灌輸性的。# t8 U$ g% J7 b
( e+ w/ D" U5 h R: E/ G. i但是生活總是充滿了驚奇。突然就有那么一天我從社會主義大家園叭嘰就掉到了萬惡的資本主義美國。(來龍去脈就不說了)。- E. A. x7 K( v8 V! {* e
在這里迷迷糊糊的上完了高中,進入了大學,一直到參加工作,成家立業。剛到美國我對四周的環境都是警惕的。因為美國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敵對主義。曾經因為美國高中歷史課本里對天安門事件的描述感到震驚和憤怒。但是因為當初英文太差,想爭論但是不知道該怎么說。最后只能一句“that's not true”了事。在后來的幾年里也就是大學期間,看到美國的娛樂節目天天惡搞克林頓。當時覺得,我擦美國果然是個自由社會啊,連總統都能在電視上被隨便罵。這在中國是不敢想象的。瞬間覺得美國自由度爆棚。隨著在美國大學期間接觸到的信息的增多自己的思想開始不那么紅了。再加上當時讀了好多在中國不能讀的禁書,以及美國政府資助的臺灣人出版的中文刊物突然有一種長這么大一直被騙了的感覺。思想一下子就變得激奮起來。1 v1 f9 j# l, U$ Q7 F9 u) Z
7 c# e0 i4 v! m" c4 {, V在美國參加工作后開始跟美國土生土長的平頭百姓接觸的越來越多。知道了共和,民主兩黨之爭以及各派媒體怎樣抹黑對方來為自己造勢。隨著社會經驗和自己思想逐漸成熟,慢慢發現特么的美國媒體也不過如此。 ! q1 F8 y; X& \7 s e各個媒體背后都有自己的老板以及老板的政治立場所發的消息都是帶有政治目的的。并不是我以前想象的所謂的事實。特別是針對在中國問題上,根本就是一張政治牌而已。對中國的描述是根據政治的需要而不是事實根據。這特么的跟我以前理解的美國媒體大相徑庭。久而久之慢慢看懂了美國的政治游戲以及媒體的作用。慢慢發現這個世界上想知道真相很難。想要客觀事實很難。所謂的對錯只能靠自己掌握的信息加上自己的判斷和理解去裁斷。不能輕信所謂媒體喂給你的信息。美國媒體為了抹黑對手,不管是美國政黨還是中國政府,選擇性失明和造謠簡直就是家常便飯。比如美國媒體所宣傳的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美國的媒體只會告訴你中國政府強迫你只能要一個孩子,如果再懷孕必須強制流產。這是事實么?是。這對反對打胎的美國人來說是不可接受的。但美國媒體從來不會告訴你中國政府為什么這么做。他們不會告訴你這是根據中國國情的所制定的國策。他們也不會告訴你如果不這樣做中國會面臨人口過剩,糧食短缺,社會資源短,缺包括衛生,教育,工作,等等等等。。。美國的經濟實力尚且負擔不起只有4億人口的社保體系,但他們卻指責N年前經濟實力遠不及美國而且有13億人口的中國實施計劃生育。至此以后幾年對中國或美國所發布的消息和政府的態度都是持質疑和觀察。 7 x- [# N. F/ z' w& g6 K: | y0 p2 M3 s* n) ^8 m$ v0 A4 h2 D8 O
近幾年隨著網絡的發達我們進入了信息時代。這時可謂是信息滿天飛。分辨真實信息更是難上加難。是個人都能去網上發布信息,謠言。但是近幾年使我觀念轉變最大的要歸功于國外反華組織的神助攻。+ t" W1 @# P% @0 A l
這幫人讓我覺得他們是沒有底線的。只要能抹黑中國,他們可以沒有人性。可以出賣自己的所有。而且這些人好多其實根本沒有自己的信念和立場,只是為了一張綠卡而已。1 ?" J: L9 D! r. {4 M;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