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老鷹 于 2008-2-29 07:36 發表
三峽的爭議不是什么新聞啊。錢正英是主張上三峽的,張光斗、李銳這些人好像是堅決反對的。這個爭議在國內一直很激烈的,從來也沒有形成過一個統一的意見。三門峽大壩已有確定的結論,主要是泥沙淤積問題。主要決策者 ...
原帖由 老鷹 于 2008-2-29 08:49 發表
對,當時怕敵國炸也是一個反對理由。其實,我感覺這個倒不必害怕。一顆原子彈幾百萬噸TNT當量,一顆氫彈上千萬頓TNT,一個現代大都市有3顆就可以毀滅。三峽怕炸,大城市就不怕,敵國就不怕?
治水吟草 自古長才難為用, 孔丘汲汲屈原慟。 居然白首成葫落。 忍對黃河哭禹功。 2001年8月27日下午3時5分,在清華大學校醫院一間簡樸的病房,90歲的黃萬里先生溘然而逝。 黃萬里,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著名水利工程專家。自1937年留學歸國起,傾畢生心力于國內大江大河治理。半個多世紀以來,他以學識淵博、觀點獨到而蜚聲中外,更以敢講真話、仗義執言而在學界獨樹一幟。 9月4日的追悼會上,他的一位學生告訴記者:在國內水利學界,多年來,黃萬里代表著科學家的良心。從這個意義上說,黃萬里的離世意味著,在國內重大水利工程討論上,另一種聲音的消失。 黃萬里祖籍江蘇省川沙縣,是黃炎培(父)和王糾思(母)的第三個兒子,1911年出生于上海,2001年因肺癌逝世于北京清華園。 1924年黃萬里入無錫實業學校學習,1927年進入唐山交通大學,1932年畢業。1933年任杭江鐵路見習工程師,參與江山江鐵橋的建造。1934年赴美留學,1935年獲得美國康奈爾大學碩士學位,1937年獲得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工程博士學位,是第一個獲得美國工程博士學位的中國人。 1945年在南京出任中華民國水利部視察工程師。1947年至1949年4月出任甘肅省水利局局長兼總工程師,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1949年3月,赴香港。1949年4月至上海,5月辭去蘭州職務,經廣州到香港。1949年9月到沈陽,出任東北水利總局顧問。1950年6月回到唐山交通大學任教。1953年被調至清華大學任教。在隨后的年間,他編寫了重要的學術專著《洪流估算》和《工程水文學》。 1955年4月,黃河三門峽大壩工程動工。同月,中國水利部召集學者和水利工程師70多人就已開工的黃河三門峽水利規劃方案進行討論。在當時流傳“圣人出,黃河清”的言論下,黃萬里是唯一反對建造三門峽水庫的與會者,并與其他專家在會上進行了七天的辯論。 1957年6月19日,黃萬里在清華大學校刊上發表散文《花叢小語》,被毛澤東批示“這是什么話?”,并在《人民日報》以“什么話”為標題發表。“什么話”也被作為以后《人民日報》刊登供批判的右派文章的專欄題目。1969年被下放江西鄱陽湖勞動,1974年被揪回清華大學批斗,并在此期間完成《論治理黃河方略》。1980年2月26日被清華大學黨委“平反”。1998年,黃萬里被清華大學獲準給研究生授課。 黃萬里主張從江河及其流域地貌生成的歷史和特性出發,全面、整體地把握江河的運動態勢;認識和尊重自然規律,把因勢利導作為治河策略的指導思想。他的這一理論,在學術界有廣泛的影響。 他當年的助教回憶說,黃先生最大的特點就是為人耿直,敢說敢言,不管什么時候,不管針對誰,他都是照說不誤,有時可以說是口無遮攔。在他對三門峽工程的意見中,這種性格得到了體現。 1957年6月,由周恩來總理主持,水利部召集70名學者和工程師在北京飯店開會,給前蘇聯專家的方案提意見,談看法。參加這次會議的所有專家學者,除了一位名叫溫善章的人提出改修低壩外,只有黃萬里一人,從根本上全面否定了前蘇聯專家的規劃,其余的人異口同聲,贊成三門峽大壩上馬,認為三門峽大壩建成后,黃河就要清水長流了。研討會開了10天,黃萬里參加了7天,也辯論了7天,到最后,會議就成了以他為對象的批判會。 孤身反對三門峽工程,被欽點為“右派” 1957年上半年,三門峽工程即將開工。黃萬里在水文課堂上給同學們講述了他對三門峽工程的看法,一是水庫建成后很快將被泥沙淤積,結果是將下游的可能的水災移到上游成為人為的必然的災害。二是所謂“圣人出黃河清”的說法毫無根據。因為黃河下游河床的造床質為沙土,即使從水庫放出的是清水,也要將河床中的沙土挾裹而下。在課堂上,他對“圣人出黃河清”的說法甚為不屑,使人覺得這種說法實出于政治阿諛而缺乏起碼的科學精神。 早在1956年5月,黃萬里就向黃河流域規劃委員會提出了《對于黃河三門峽水庫現行規劃方法的意見》。這篇文章刊于《中國水利》1957年第八期,并收入了《三門峽水利樞紐討論會資料匯編》(1958年4月水利電力部印)。意見書全面否定蘇聯專家關于三門峽水庫的規劃,而不是只在個別問題上持不同意見。后被打為右派。 1980年2月26日,在度過了22年半的右派生涯后,黃萬里終于獲得了右派“改正的決定”。決定只有短短幾行,稱:“黃萬里同志原劃右派問題屬于錯劃。經中共北京市委批準予以改正。恢復政治名譽,恢復高教二級教授的工資待遇。” 他認為:從自然地理觀點,長江大壩攔截水沙流,阻礙江口蘇北每年十萬畝的造陸運動;淤塞重慶以上河槽,阻斷航道,壅塞將漫延到瀘州、合川以上,勢必毀壞四川壩田。目前測量底水輸移率尚缺乏可靠的手段,河工模型動床試驗在長期內長段落中尚欠合理基礎,只可定性,不能定量,不足以推算長江長期堆積量。故此而論,長江三峽大壩永不可修。如果是為了發電,可在云貴湘鄂贛各省非航道上建大中型電站,它們的單價低、工期短,經濟效應比三峽大壩發電要大四倍以上。就流域經濟規劃而言,也應先修四川盆地邊緣山區之壩,如烏江電站等為宜。 黃萬里認為三峽高壩若修建,也無法保證安全。同時,他還指出,公布的論證報告錯誤百出,必須懸崖勒馬、重新審查,建議立即停止一切籌備工作,分專題公開討論,不難得出正確的結論。 在既有三門峽和阿斯旺的前車之鑒、國內也存在眾多反對意見的背景下,三峽工程議案于1992年被七屆人大五次會議以1767票通過,反對177票,棄權664票。 黃萬里與張光斗 兩個中國知識分子,他們都在上世紀30年代到美國留學,學成之后都回國報效,在國民政府部門任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兩人又都在中國最著名的學府當教授,同時也都參與國家重點項目的技術領導和咨詢等,繼續實現他們年輕時代的愛國夢……。 但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夢。這兩人就是清華大學水利系的黃萬里教授和張光斗教授。 張光斗,1912年出生于江蘇常熟,1934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1934年秋考取清華大學公費留美資格,赴美學習水利工程,1936年至1937年獲美國加州大學和哈佛大學工學院碩士學位。回國后在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任職,期間曾受政府派遣,到美國墾務局實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 黃萬里,1911年出生于上海,1932年畢業于唐山交通大學,后赴美國留學,改修水利工程,獲康乃爾大學碩士學位、伊力諾伊大學工程博士學位,并在美國田納西流域管理局工作。1937年回國,在國民政府經濟委員會任職。半年后任四川水利局工程師和測量隊長,1947年任甘肅水利局局長。1949年任東北水利總局顧問,1951年回唐山交大任教,兩年后,任清華大學水利教授。 ⊙ 黃河三門峽大壩工程上的分歧 1952年毛澤東在鄭州登上邙山東壩頭,眺望黃河,問:黃河漲上天怎么辦?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王化云答道:不修大水庫,光靠這些壩埽擋不住。自從大禹以來,古人治水只講疏導二字,治了幾千年黃河還是條害河。如今咱共產黨要搞建設,那就不僅要免除水患,還得讓黃河做點貢獻。所以,我產生一個思想,叫做蓄水攔沙,用大水庫斬斷黃河,叫它除害興利!1954年,鄧子恢在懷仁堂向全國人大代表們宣布了中國政府的宏偉計劃: “我國人民從古以來就希望治好黃河和利用黃河。他們的理想只有到我們今天的時代,人民民主的毛澤東時代,才有可能實現。在三門峽水庫完成之後,我們在座的各位代表和全國人民就可以去黃河下游看到幾千年來人民所夢想的這一天--看到黃河清!由此可見,中國政府建設三門峽的工程目標,首先是一個政治目標,要用大壩工程來實現黃河清,來證明毛澤東的偉大和正確;經濟技術目標其次,其中又以發電為主,三門峽一個大壩的裝機容量相當于1949年全中國的發電機裝機容量,毛澤東認為蘇維埃加電氣化就等于共產主義,有了電,中國離共產主義自然就不遠了。 歷史上有鯀治水失敗和禹治水成功的教訓、經驗。黃河是條多泥沙河流,人稱 一斗水,泥沙居七,用建水庫大壩來攔水蓄沙,實現黃河清的目標,是個錯誤的工程措施。簡單地說,是和大禹治水的原則背道而馳,不是疏、導,而 堵、攔,就又回到鯀的老路上去。 為了建設三門峽水庫大壩,中國政府邀請了蘇聯專家,同時也邀請了上述兩位到西方留學過的水利專家黃萬里、張光斗,參與工程的規劃設計工作。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參加工程規劃設計的幾百名科學家,沒有人敢對毛澤東欽定的三門峽工程說個不字,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黃萬里和一個名叫溫善章的小技術員,對大壩工程提出反對意見。黃萬里舌戰群儒,和蘇聯專家、中國專家展開激烈的爭論。 黃萬里認為:三門峽大壩建成后,黃河潼關以上流域會被淤積,并不斷向上游發展,到時候不但不能發電,還要淹掉大片土地;同時指出,黃河清只是一個虛幻的政治思想,在科學上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不用說河水必然夾帶一定泥沙的科學原理不能違背,就是從水庫流出的清水,由于清水的沖刷力要比夾帶泥沙的濁水強大,將猛烈沖刷河床,必然要大片崩塌,清水也必將重新變成濁水。黃萬里之 黃河不可能變清,是一句真話,是一句實話,但自以為是圣人的毛澤東就不愛聽這真話。 張光斗則積極支持毛澤東的建設三門峽大壩的主張,并出任工程的技術負責人。黃河的年平均泥沙量為16億噸,而中國方面向蘇聯提供的技術資料中,卻將泥沙量降低到13億噸,并且提出,由于上游的水土保持措施,每年的泥沙量將減少3%,20年一共減少60%,到那時黃河的泥沙淤積問題就可以解決。由于中方向蘇聯提供了假數據,使蘇聯在工程失敗后無須承擔任何技術責任。 |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