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_, ^( ~# I; Q: k2 R% v k 目前,在投戰艦是所有敵方導彈、炮彈和魚雷的攻擊目標。它們具有大的信號特征,據報導,對護衛艦而言,雷達截面積超過300~500m2是最小的,有些護衛艦在所有頻率范圍都有超過130dB的大聲信號特片,這對于反潛戰是不能接受的。 同時還普遍存在著大的紅外輻射。尾流信號特片可以在160km處容易地觀察到, 或利用衛星和高空偵察平臺容易記錄到。) Q- Y% G. \- \, L# A: [! N
$ z4 x7 Q! {" r! L: B, Y 當今艦艇設計中的另一個普遍存在的特點是裝甲防護差。有些戰艦上的輕型裝甲也并非設計者所想象的那樣有效。艦艇哪怕是受到最小的導彈改擊,也極易損壞。用一枚小型“海麻雀”導彈擊中艦橋或作戰情報中心部位,就足以使大型戰艦癱瘓。全速時最大約為1~2’回轉率的較差操縱性,也是現行艦艇設計的特點。其結果是在應急規避情況下的戰術優勢在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艦艇便成為敵方導彈自導頭易捕獲的目標。: d5 s4 n& k8 Z# f; y
6 K2 e F# o9 T 艦艇的航速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戰斗艦艇的最大航速限于32~36kn的低航速。而目前的大型運輸艦也具有22~26kn航速,潛艇航速超過26~36kn,如此的航速(更適應于70年代前的海戰)絕對不足以執行為海上快速運輸進行護航的任務,也不能有效地同以40kn,甚至更高速度航行的潛艇作戰。21世紀海戰的特點要求艦艇能夠較快地在領地外展開部署。由此可見,航速極為重要。甚高航速的重要性沒有被人們充分理解,這主要是由于目前缺乏快速艦艇的設計,以及還未制訂出相關的快速海戰戰術的緣故。作者: 機械注冊 時間: 2008-2-18 09:26
艦艇極差的耐波性能,即其在不利的逆浪海情下出現的高砰擊率也是令人們擔心的。排水量不到1000t的海上平臺不能在5級海況下高效率運行。而且,由于砰擊所事業帶來的甲板淹濕,也會給在5級海況下頂浪航行的3000t護衛艦帶來相應的問題。在這種順浪情況下保持航向,也是大多數高速巡邏艇及輕型護衛艦的一個問題。9 ~0 B; v3 L, ?7 H( F* H
" X# U5 T9 w, {0 G; i h @; s, R+ T+ c0 h3 M& f' A 在不利的逆浪和斜浪上會出現很大的失速。就2400t排水量的護衛艦而言, 頂浪時名義波高在0~4m之間增加的阻力超過40%;并在以等效功率傳遞給螺旋漿時,出現達5~6kn失速。這是一種燃油浪費,并造成戰術航速損失,以及續航力的大大縮短。$ V v; D% R7 q. ]8 m, {
另一個問題是推進效率差。艦艇試圖用同樣的推進系統以5/10kn與25/30航行的結果,利用可調螺距螺旋槳可取得一種折衷辦法,但這并非理想的方案。“兩重“解決辦法可提供更高的推進效率,即兩套獨立的系統(一套以噴水推進為基礎;另一套以泵或螺旋漿為基礎),分別用于高/低速運行。" P/ U2 C- q/ V1 c0 v
6 q# I4 r& o/ ~) s' [0 Q% P : A1 [: ]/ @# ]: q6 F' u! u 要把現代電子設備和武器系統與傳統的船型相結合也是很困難的 ,這主要是因為傳統設計所帶來的不良耐波性、操縱性、航速及穩性所致。有些武器軟件不能承受劇烈的平臺運動。# `' \ E' A6 l) W8 _. S" `' v0 y. _
傳統的設計以及典型的圓舭船型也限制了燃油容量。 一艘航速約為32kn的 3000t護衛艦被限制在約1300nmile(2410km)續航力,油耗約為0.33t/n mile。按照未來護衛艦設計概念表述,這些都是非常短的續航力的數字。6 P$ P+ G( H. X" E& n1 q% X* w2 a
有限的穩性是另一個問題,這是為了獲得航速和續航力,而在圓舭形鉛設計中采用較小船寬和較小水線面積所引起的。象FPB57型之類小艇, 由于它們有限的穩性特性,根本不能承受70kn以上(B海情)側向驟風。 武器和電子系統的露天甲板有效載荷受到有限的穩性裕度的限制,導致上層建設的許多設計采用輕合金材料(代替鋼或裝甲),這就潛伏著災難性后果。 2 d4 E- s3 j% W 上層建設的空氣動力學設計也是極差的,這影響了直升機在不利風況下起降作業。此外,強烈的迎風(風速大約為45kn)只有在護衛船主機在15~20kn時再發生額外的2000KW功率時才能被克服。; F2 u) L+ X4 Y5 X' q
* ?! l. b6 l6 S/ l. C + O& Q# u1 B6 m* F* _/ X 有時,超過150人的艦員編制,也是目前艦艇設計的另一個問題。 輕型護衛艦和抗衛艦大小的所有艦艇,其理想的艦員編制應不超過80人,甚至50人。 h7 e- c$ x0 H# a% D8 G: o
任務剖面的表達將要求十分清晰。這類要求對于每個特定的海戰領域是非常不同的。事實上,各國海軍都有不同的目標和任務剖面,應根據諸如威脅、海況、續航力、火力及費效之類因素來表達。5 n2 S8 s1 a. A; Z c
雖然,具有多任務剖面的艦艇設計是可能的,但它們也只能覆蓋某些任務組合,決不可能一次實現所有任務需求。然而,充分利用箱式可互換武器系統,可以為海上平臺提供部分多任務靈活性,對總的費效(涉及采用費用及壽命期費用)進行仔細的研究及評估。因此,在制訂未來戰艦設計中,必須考慮下述原則并將其作為指南。- y* C" g: J e, W1 M3 k
尺寸及排水量 艦艇尺寸和排水量需求的選擇及穩定,是一個重要問題。許多海軍指揮官堅信,設計的艦艇越大,其能執行的任務也就越多。* u, m% Y: r3 f- ]
目前,海軍武器和電子設備的技術進步,使設計者們能夠把大量的進攻和防御系統緊湊地裝入較小容積和面積內。就體積和重量而言,目前的武器和電子設備分別不超過艦總容積的10% 及排水量的6%(這些數字代表一批3500~4000 t的90年代護衛艦)。 & h% U, E* q$ r$ u ^ 設計者利用現代化小型武器系統,可以把這類系統安裝在尺寸相當小的海上平臺內。有一個可能影響尺寸的因素將是艦員編制。考慮到現代海上平臺分配給每人艦員的空間平均為4~5m2之間,那么,如果有50個艦員至少就需要有250m2的額外空間,這對重量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 _8 |+ F9 i- ~ 充分利用自動化及合格的專業人員,將使現代護衛艦人員編制從200人減少到 100人。而輕型護衛艦可以擁有約60人左右,高速巡邏艇不超過30人。 在選擇直升機系統時,續艦力/自持力和耐波性也是影響海軍戰艦大小和排水量的因素。5 T' r, X$ Y0 n+ l3 C
現代小型船型不僅可提供優良的耐波性,且具有雙層底,還有較大的容積可供燃油存儲。加油及從油的新方法也可以增加續艦力和作戰作用時間。 2 z' O: T p, Q2 |& U6 s1 v& o" y- J5 |# X: r. Z- S
3 x1 l1 k1 w( l$ X) r 至于直升機作業,使用5t或10t的直升機,可以修改為使用更輕、 更靈活的飛機以及先進的無人飛行器,當然條件是能否獲得速度快、耐波性好及極為機動靈的小型海軍戰艦設計。在它們的任務剖面技術要求范圍內,較小型設計為21世紀海軍提供最佳和費效最高的解決方案。. m% G8 F" o. z" h
0 N+ `5 t2 F& O5 W8 r' d) X
* y% B* H" A5 u7 `4 s- f 失速與操縱性 所有高速艇 、輕型護衛艦、護衛艦的最高航速為30~35kn, 有些稍高一些,可達到40kn。它們的回轉率為2°/s, 這一缺點是因圓舭船型回轉時的反內轉力和外傾趨勢所致。30~40kn的航速是指靜水或2級海況下的航速。 在不利海況及附加波阻下20%~30%的失速是很平常的。 ; N8 u+ T& y; y, Z* w* C# r9 x1 I9 E
# J4 q4 R) F b. D. [' U
在5級海況下,航速最高達到18~20kn,而不是30kn。對于21世紀戰艦, 這些限制和條件將是不能接受的。即使如此,造船工業部門也沒有提出利用費效好的、簡單的單體排水量船型來切實有效地解決失速及較慢的回轉率問題。因此,對于未來的艦艇設計,還沒有制訂出有關的戰術,也沒有規定出較高的運行航速和回轉率。 : f+ f1 _5 B8 V+ Z
% Z) x9 A, Z1 s; L: m作者: 機械注冊 時間: 2008-2-18 09:28
下個世紀最大航速為60~80kn、回轉率為6~8*的海上平臺, 通過利用簡易且先進的單體排水船型就能成為現實。在5級海況下,1200~1600t的輕型護衛艦或護衛艦的失速是最小的(大約7%~10%),而此時采用50~60kn或更快的巡航速度將是可行的。6 `9 F5 r& Z. A7 ?0 M- y2 { w
0 E: I( p9 _ f! h4 u f6 v
眾所周知,波音公司海上系統部完成的研究報告闡明了,利用水翼提高航速和回轉率的戰術優越性。然而,由于采購及操作這類平臺的費用過高,限制了其推廣應用。7 J0 O2 r9 f# I! f; F ~" N8 b2 v
與排水型船體不同,“升力”或水翼艇和滑行式艇體對有效負載帶來的影響極為敏感,且是重量敏感型平臺,俁是,如果這種高航速解決方案能夠在簡單的排水型、先進的單位船內提出,那么21世紀對海軍戰艦所要求的航速及操縱性就能實現。 ' K% A/ ~; I* U+ w: X 耐波性 自1980年以來,已就艦艇的耐波性問題做了大量研究和開發。艦艇如果沒有適當的耐波性,自然就會變成了一個無作戰能力的武器系統。它擁有的電子系統也將不能有效地工作,因為預期艦艇必須在任何惡劣環境條件下隨時出航。因此,未來海戰行動也必須建立在耐波性船型基礎上。 S! j/ P8 N! ?/ u- c% ~6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