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機械社區

標題: 李培根:中國需要大量基層創新人才 [打印本頁]

作者: 老鷹    時間: 2007-12-5 14:36
標題: 李培根:中國需要大量基層創新人才
      ( K2 W7 i3 }' I/ H" o
            
6 w& E; E9 L. e$ Q/ n   
                    今年3月4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農工黨、九三學社聯組會上指示: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加快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努力建設宏大的科技創新人才隊伍。        
4 e/ X$ K) ^# S6 m. d+ \, C! D! N          我國目前最急需怎樣的創新人才,我國在人才創新培養方面存在哪些現實的問題,如何培養量大面廣、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人才?記者就此專訪了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教授。        
4 t! h+ J2 S  y2 j# u/ j9 [( Z4 u        中國需要大量基層創新人才, |$ x) Y$ u2 s: y$ }8 e/ d% t
          《科學時報》:李校長,你好。現在人們對于“創新”這個詞都已耳熟能詳,但不同人對“創新”的理解差別也很大。你認為“創新”是什么?你認為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質有哪些?        
& Z# x# {3 P4 Q" L+ T! F* v2 g( L1 A          李培根:創新有很多層面。從諾貝爾獎得主到普通的技工都可以創新。有最高層面的創新,比如說諾貝爾獎獲得者發現新的知識、新的理論。也有基層人才的創新,如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有個工人叫王洪軍,他今年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全中國今年也只有99位獲獎者,他是技校畢業,連大學也沒有讀過,卻在轎車修復方面作出了技術創新,還將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出書。中國很需要這樣的創新型人才。
( l1 G3 P; A- Z          從上面提到的基層人才的創新我們可以看出,創新并不神秘,在不同的崗位都可以有創新。從諾貝爾獎獲得者到汽修工人,我們可以看出創新的本質,就是成功地做了別人沒做或沒做成的事情。        
+ ~/ i; v. ]# N" n3 Z- x/ e  我有個觀點:創新實際上是一個金字塔。以諾貝爾獎得主等為代表的最高層次的知識發現是創新金字塔的塔尖,塔尖下面還有應用發明、技術創新、集成創新等。從創新人才的分布來看也是這樣——越是基層的創新人才,量越大;越是高層的創新人才,量越少,比如諾貝爾獎獲得者,從1901年至今全世界就只有770多人。 ; n# L1 n0 }: k7 t6 ?' S
  一個國家當然需要處于塔尖的頂層創新,但沒有大量位于塔基的底層創新做基礎,它的整體創新能力是不可能達到塔尖的。當前中國不只是高端創新人才缺乏,就是在創新金字塔塔基位置的創新,如技術集成甚至在一般的工程創新能力方面,我們和國外的差距也很大,人才也非常欠缺。
# `- U/ r" [7 ?/ i          創新型人才應具備哪些素質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從大學對創新人才的培養來看,我認為一個合格的畢業生在離校時,一是應具備正確思考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設計一臺機器,無論是概念設計還是總體設計,應知道要先從工藝開始考慮。
3 j. C. h2 n1 x  ^8 x# X  二是應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應包括對事物的質疑力和解決問題的構想力兩個方面。他們要能夠從我們習慣的世界中發現問題、提出疑問,同時又要善于提出可能解決問題的構想。他們還要善于從集體中、從生活中、從實踐中去主動地、樂觀地學習,不僅要學習知識,還要培養能力;要學會質疑,還要善于從別人失敗的經驗中選擇正確的路徑去學習,等等。
2 ^# m( M# q9 N. X( r          另外,協同力也是他們應具備的一個素質。現代前沿科學命題大多是由很多人協同完成。協同不僅是同學科學生之間的協同,還可以是不同學科學生之間的協同。        
4 |3 J1 F5 n" |+ t! Y  J" k+ J- Z, }0 n          《科學時報》:你認為當前我國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主要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約?
7 I) I- m# e6 l( j3 o5 k. L" R          李培根:我們受到的制約很多。觀念是一個方面。如關起門來辦學,人才培養目標和計劃不能和社會需求有效對接。
, \1 W" E0 i- e  A  s. p6 r. E: ?  另外,我認為大學目前的分配制度是制約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在大學的收入分配方面,最大的問題是收入多元化。大學教師的收入由幾部分組成,有國家支付的工資、學校的津貼,還有科研方面的合法收入以及其他一些收入。如果放任這種局面不去改變,今后會成為很大的一個問題。一個很典型的現象是,最近這些年,很多單位的科研經費增長了好幾倍,但相應的科研成果卻沒怎么增長,甚至創新型的成果還減少了。大學教授或研究者希望有更多的課題來增加收入來源無可厚非,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由此導致這些教授或研究者很難專注于某一項研究。收入的多元化甚至導致某些高校教師在教學方面的投入不足,這當然也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這一問題單憑某個高校的力量是無法解決的,它需要政府層面系統地研究和決策來解決。
+ c2 _9 n0 W0 ^        要重視主動實踐、實學創新
) n7 b9 b. Z2 n# C          《科學時報》:請你談談高校應如何營造創新型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        
) J6 e6 F: l. q$ \5 M* x, l          李培根:我認為首先在教育觀念上需要改變。我們傳統的教育是以“教”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而好的創新氛圍一定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當然因不同學生的水平和程度的差異,做法上會有所區別,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能夠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的一定是創新氛圍比較好的。對此,高校要引導教師轉變觀念,調整“指揮棒”,鼓勵他們多花精力搞教學,尤其是想辦法如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潛能。
0 A- ^- `3 w/ I5 M" D: t/ q( h& \. U  同時,我們的教育觀念要更加開放。比如,工科大學要對工業界開放,讓工業界人士走上大學講臺,不僅要讓他們到大學開展講座,甚至可以講授某門課中的有關章節,尤其是其中實踐性較強的內容。大學生也要到企業中實習,在企業中發現問題,與企業的技術人員協同解決問題。
: Z5 G7 X- k& o- l          教育觀念的開放還包括鼓勵教師走出去,到社會中去,到實踐中去。比如,某些工科院系可以鼓勵青年教師到企業中掛職鍛煉。無論對學生還是對青年教師自己,這一做法都有莫大好處。
* h  B  R" ]) T# c' A  在培養方法上,我倡導通過學生的主動實踐,引導學生“實學”創新。比較一下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學生,可明顯感到我們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的能力不足。產生這一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被動實踐”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學生沿著老師制定的路線去完成實踐任務,這樣被動的實踐窒息了學生的創新思維,難以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自然也就難以提升學生日后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引導、鼓勵、支持學生主動實踐,從實踐中獲得提升。
, |9 l+ k' L* B/ ^7 y$ E          在我們學校,經過多次對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學生主動實踐的內涵不斷豐富,主動實踐、實學創新正成為全校的一種風氣,推動著他們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不斷地開展創新。        + X* ^. F. e" {, x" s0 q& I
           《科學時報》:華中科技大學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有何特色?
2 D  n5 a+ h! j; I% C! U! M          李培根:在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方面,我們學校通過推進國家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大學生科技創新計劃以及醫科全程科研訓練等,建立健全了大學生盡早進入實驗室參與研究的基本制度和運行機制,及早將本科生引入科學研究領域,培養其創新意識和能力,在全校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和主動學習、實學創新的風氣,取得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成績。# j/ S1 t+ L& n/ [0 Y+ e0 Y# T
          我校有十多個大學生創新團隊和多個創新基地,他們的運行方式和人才培養模式雖然各有區別,但在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探索實踐上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1 b* c7 u; t* |% U3 w  比如,在今年的微軟“創新杯”全球大賽中,我們的聯創團隊拿到了軟件設計的中國賽區冠軍,團隊成員陳志峰獲得了IT項目比賽的全球第一名。這個大學生創新團隊基本上是從自發組織、自力更生的狀態中成長起來的,他們中的大多數成員的動手能力、主動實踐能力都很強。
  q& q( Y3 S" p. H  我們電信系教授劉玉的“基于導師制的本科人才孵化站”Dian團隊,則是另外一種組織模式。在劉玉的帶領下,六七十個本科生常年參與科研項目的研究與開發,在做項目的過程中成長成才。5年里,團隊的科研經費從3萬元增加到2006年的108萬元,每年都有數篇論文在核心期刊發表。 ) i+ p$ B1 Y; u7 }$ q
  我校的電工電子大學生科技創新中心在全國都享有盛名。2001年中心成立后,積極指導學生通過國際國內重大賽事厲兵秣馬,使學生快速學習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在比賽中得到迅速提升。幾年來,該中心獲得國內國際重大賽事特等獎1項、一等獎25項;發表科技論文20篇,申報實用型專利3項。3 f2 h0 v& C3 f$ `
  電子系教授江建軍等開展的“團隊式研究型教學法及實踐探索”,以國家基金項目作為牽引,將不同學科的學生分組,鼓勵學生利用網絡開展電子學科的合作實驗、課程設計和課外拓展。目前累計上課人數1500多名,完成研究論文20多篇、研究報告105篇。僅2007屆學生就有5篇論文被EI、SCI收錄的《功能材料》等期刊錄用。
# s2 ]7 A% m+ ~6 l6 i# u          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方法和途徑上,我們主張百花齊放,但根本的主線只有一條: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未來中國的創新力,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這一代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 i/ `) ^( V& I  s4 K3 z        大學應有教育的內在理想
5 S9 }3 [! T9 t: b$ d8 f          《科學時報》:你認為合格的大學校長應具備哪些素質?        6 L9 Z, Y8 z7 \5 d
          李培根:不同學校應有不同的情況。比如英國、美國、中國的大學校長扮演的角色就都不一樣。美國的大學校長需要在籌措辦學經費上做更多的工作,對中國的大學校長來說,我們管理的內容要復雜得多。        6 e1 F1 l% I5 `: O' w* `
          但最核心的一點或者共同的一點,我覺得做大學校長要具有教育的內在理想。主要表現在他心目中的大學精神、辦學思想和大學的發展戰略。        0 ^$ g% p: ^. Y" }. u9 _2 }
  近些年,在社會上和我國高等教育界及學術界,似乎存在著某種浮躁風氣。大學對教育經費總量、論文數量、排名先后、專利數量等非常在意,學者的主要精力也從深入研究問題轉向如何申請更多的項目和研究經費。在這樣的風氣下,懷有教育的內在理想聽起來好像不合時宜,也不是很容易做到。但真正好的大學,一定要有長期堅持的內在理想。而在浮躁的氛圍中,誰能夠率先冷靜下來,誰就能夠在新一輪的發展中贏得先機。
7 C/ ~1 X+ @3 Q% |          一個合格的大學校長,至少應該看到5~10年后社會發展對大學的挑戰,而他所在的大學又應該如何因應挑戰。對于這些,應該有好的心態、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 D" d3 G0 N4 r          《科學時報》:目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很多領域都傳來“人才過剩”的提法。有人認為,在學生就業這個難題都得不到解決的情況下,空談創新教育沒有實際意義。你認為這兩者之間的關系該如何協調?        
2 S6 m+ `$ e, `4 m9 C          李培根:我不認為目前真正出現了“人才過剩”的現象。目前的“人才過剩”只是一種假象。其一,有些“人才”期望值過高,其實很多地方需要人,但是他們不去;其二,真正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少了一些。這兩者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才過剩”。        , w9 b2 ^. I2 Z5 E! G- m( D8 o
          我們在致力于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同時,要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部分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主要是因為對自己職業生涯的設計脫離了國情和自身的實際能力,目標過高甚至好高騖遠。        
5 {1 V0 u  ?. q) l          在就業時,我建議畢業生不論大企業小企業都可以去,這各有各的好處。大企業分工細,專業可以不斷提高,同時對大企業運作的認識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加深;小企業分工不細,你可以得到全面鍛煉,幾年后,或許還可以自己創業。要引導學生從基層工作做起。        0 T; U$ ^$ _. _4 }1 L- y6 ~$ J, h8 w
          順便說一下,在實施創新教育中,還要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這方面國外不少大學做得很好。譬如說美國128號公路周邊有很多高新企業,多數都和麻省理工學院有關系,顯然它非常重視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硅谷和斯坦福大學也形成了這樣的格局。        
& S  c9 D- d3 s3 H! Y- @          我有一個夢想,就是讓華中科技大學的周圍布滿由它的學生創立的公司,能夠形成“華中產業”的集群效應。有朝一日,就像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對128號公路周邊的高技術公司的貢獻一樣。        
  `  _- n, j  r& n          《科學時報》:近年來,香港高校在內地考生中熱招“狀元”考生,對清華和北大等高校生源造成沖擊;過去是研究生走出去,現在是哈佛大學等世界著名院校紛紛開出有利條件吸引我們的本科生、高中生走出去……這些現象能否看成是教育全球化對內地教育的沖擊?請你談談對這種現象的看法。        / m8 j# }7 j/ I" G' j0 h) t
          李培根:我認為這些現象不會對內地教育構成沖擊,但有一點我是非常贊成的: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對大學的人才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需要我們培養出在未來國際人才市場上更有競爭力的人才。        
0 t- a" |6 ]( ]  我一直認為學生是學校最重要的“產品”,是大學的“名片”。從長遠來看,影響一所大學聲譽的最重要因素是它的畢業生在社會上的總體表現。我們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培養機會,讓他們在社會上有盡可能好的表現,使他們能夠適應國內外的跨國公司。我們中國的公司也越來越多地走向世界,這些公司也需要綜合素質更高的、具備全球化競爭力的人才。 : G) s  g" i" r- r# P1 c
          另外,教育全球化的提法,我不太贊成。這個概念有些模糊。我大概知道這種觀點的含義所在,但容易產生誤解。可以提培養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但不要提教育全球化。實際上,各個國家的教育都有它的鮮明特色,也有它深深的民族烙印。
5 a# m4 `) {+ Q0 \& ~7 ^, I   
- x0 d  D: M1 `" S; c# _4 B* F+ K   
(轉自科學時報)

作者: jihz    時間: 2007-12-15 20:06
創新是民族之魂,基礎是創新之魄!
作者: 傲骨悲鴻    時間: 2007-12-18 14:13
“創新實際上是一個金字塔。以諾貝爾獎得主等為代表的最高層次的知識發現是創新金字塔的塔尖,塔尖下面還有應用發明、技術創新、集成創新等。從創新人才的分布來看也是這樣——越是基層的創新人才,量越大;越是高層的創新人才,量越少”
5 ?- h% d4 h3 }  y( B+ n$ ]$ H非常贊成這個觀點。所以我想我們大學生畢業后不管做什么,一定要耐于在基層。不是一定要到研發部門才能有發展。常年和生產線打交道,所學的經驗是任何其他部門所學不到的
作者: 大成若缺bj    時間: 2008-2-9 23:07
老李也就嘴巴說說而已,做宣傳的時候說:“學校一切以學生為本”真有什么事了就顧左右而言他,實在躲不過去了才甩一句:“相信學校能妥善處理....”云云
作者: 國際化    時間: 2008-2-9 23:16
原帖由 傲骨悲鴻 于 2007-12-18 14:13 發表 0 [* {* D* v: K2 M% {" l2 y
“創新實際上是一個金字塔。以諾貝爾獎得主等為代表的最高層次的知識發現是創新金字塔的塔尖,塔尖下面還有應用發明、技術創新、集成創新等。從創新人才的分布來看也是這樣——越是基層的創新人才,量越大;越是高層 ...

7 ?7 m* ^- _# r- M3 q* [2 t9 D6 A但是長期這么做,就不值得了,游戲一開始辛苦練級打裝備還不是為了PK
作者: 心結    時間: 2008-2-13 09:38
原帖由 國際化 于 2008-2-9 23:16 發表
* q! j. U+ l+ c2 W/ Y0 a' v/ n% g1 ~7 Z3 r9 J0 K! h' z2 l0 V3 ]* T* y
但是長期這么做,就不值得了,游戲一開始辛苦練級打裝備還不是為了PK

& p  Z+ x" a: D5 x& v  c, ?2 t  d我是PVE向的……哈哈* {# ]: c0 y) t! s3 u  v# x) T
- \2 m+ F9 A/ o+ `0 i! _
唉……又在打壓大學生了呃……創新,不管是基礎還是高端,得有一個好的應用前景才行,我國作為世界工廠,只是負責加工而不參與到最初的設計論證階段如何進行有意義的創新?
作者: JACK83    時間: 2008-2-21 20:15
話說的沒錯啊!可是現在浮躁的社會(房價,股市,奧運)!
9 L$ \: x  m- ]4 o" y( Z怎樣才能讓人安心的去鉆研創新啊!?讓人有不盡的感慨啊!
作者: syw開門造車    時間: 2008-2-22 06:22
老鷹友好!
9 W; d- X, N. j1 B; W0 Y1 C  k: p$ b
我的工作就是與基層的具有創造能力的工程師、技術人員,技術工人打交道。; k4 ?5 l2 Z1 u' `4 y
我感覺,中國從來就不缺少工作在基層的創新型人才。0 K! b/ X6 y3 ?- j
中國缺少的是鼓勵“創新型人才生存、成長的機制”!1 n+ H7 ~; I, o

1 f1 j4 Q% f8 i# Hsyw  080222---06.22
作者: 老鷹    時間: 2008-2-22 08:35
標題: 回復 8# 的帖子
我們力爭來一個創新模式的創新,把基層的工程師的能量發揮出來!
作者: 憨老馬    時間: 2008-2-22 08:52
宿雙寧——有人知道是誰嗎?我們廣州人,與總工同齡。
6 {7 P5 z* ~& A# k* z8 u& B! u如果這些人也象那些明星一樣出名,有一樣的待遇和收入的話,......!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