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碳纖維(Carbon Fiber,CF)就是碳含量占90wt%以上的纖維狀碳材料。碳纖維根據原絲種類的不同,分為聚丙烯腈基(Polyacrylonitrile,PAN-based)、瀝青基(Pitch-based)和粘膠基(Rayon-based)三種。碳纖維在物理性能上具有強度大、模量高、密度低等特點,碳纖維比鋁輕,強度分別是鋁和鈦的7.2倍和2.5倍,被稱為“未來材料革命的夢幻材料”,是“新技術革命”的重要材料之一。鋁合金密度為2.7g/cm3,而碳纖維的密度僅為1.5~2.0g/cm3,但其拉伸強度可達4.02GPa以上,彈性模量可達530GPa,遠遠超過了鋼與鋁合金。碳纖維與塑料制成的復合材料與金屬相比,有很好的震動衰減特性,熱收縮性極小;具有金屬的遮電波性及耐疲勞性;還具有耐腐蝕、耐燒蝕等性能。由于碳纖維具有這些優良的性能,使它成為支撐世界高技術產業發展及軍民兩用的重要新材料,應用范圍極為廣闊。用碳纖維與樹脂、金屬、陶瓷、玻璃等基體制成的復合材料,可用于航空、航天、汽車制造業等,這類復合材料具有強度高、耐沖擊、重量輕等特點,可以大幅度減少航天器、飛機、汽車等的運行能源消耗,從而降低運行成本;另外對新型建材、信息產業、生物醫學、機械、紡織、體育及休閑用品、石化和環保等產品的更新換代和產業升級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碳纖維用于宇航工業方面約占30%~40%,體育器械方面約40%~50%。日本大部分用于體育器械上,美國主要用于宇航工業,它可以使飛機的制造成本下降30%。由于碳纖維具有獨特的優點,所以有人預計到二十一世紀將會有更多的金屬被這種“夢幻材料”所取代。 1950年美國空軍開始對碳纖維進行研究,1959年美國聯合炭化物公司(UCC)實現了從人造絲制造碳纖維的工業化生產,1962年日本的進藤昭男用聚丙烯腈為前驅體成功制得了碳纖維,1963年日本的大谷杉郎通過聚氯乙烯熱解瀝青和煤焦油瀝青成功制得碳纖維。不過由于瀝青基碳纖維不容易生產出高強度產品,且產品后加工性也不如PAN基碳纖維,因此目前世界各國將主要研究力量都集中在PAN基碳纖維的開發和應用上,其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90%左右。日本是全球最大的碳纖維生產國,2002年日本東麗(Toray)公司碳纖維生產能力達7300噸/年,東邦公司(TohoTenax)擁有5600噸/年的生產能力,三菱人造絲(Rayon)有4700噸的年產量,這3家公司碳纖維的總銷售份額約占全球小絲束市場的75%。美國碳纖維總產量居于世界第二(以大絲束為主),年產量超過1萬噸,主要制造商有卓爾塔克(ZOLTEK)、阿克蘇(AKZO)、阿爾迪力(ALDILA)等公司。我國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進行碳纖維的研制,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碳纖維工業至今產業化規模不大,仍處于中試階段,在產品規模、品種及質量等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存在著明顯的差距,不能形成大批量生產,國內碳纖維生產能力僅占世界高性能碳纖維總產量的0.4%左右。近幾年國內碳纖維的需求量猛增,90%左右的需求依賴進口,我國目前使用碳纖維量約為1200~1550t/a,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特別是國防、軍工、航天航空、體育用品、建筑等領域需求的增加,預計2005年可能達到3000噸以上,占世界用量的約14.2%。根據有關資料統計,隨著航天航空、體育休閑和工業應用對碳纖維需求的大幅度增加,全球碳纖維市場正在以平均每年兩位數的速度快速增長。預計2006年全球碳纖維需求將達到2.5萬噸/年,從2004年開始全球碳纖維的供給與需求將出現緊張局面。隨著碳纖維生產規模的擴大及生產成本的降低,民用碳纖維的應用領域將更加廣泛,對碳纖維的需求也將進一步增長。北美及歐洲是碳纖維的主要需求地,兩地的需求量約占全球總需求量的2/3。 4 i1 e) I2 H/ W) u+ N5 k1 W* x
| |
; @1 z7 Y. j; K7 P | 南通森友炭纖維有限公司7 m4 h& {' |0 O2 z: J* H
6 y2 ^9 ^5 g# r
: w/ q3 Q) L3 q) `" U, o- K 以上資料是我從網上一家從事炭纖維開發與研究的廠家處搬來的,你去與這家公司聯系一下,看怎么樣?2 {3 F2 |1 f2 c( H5 L# h4 o, E: R W
| 3 }0 A0 [ r+ }7 v3 T# A* h
! @3 g& o, H) w& `! F%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