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什么來辨別聰明人呢?
& a% }, i0 d9 l/ k) z我們有一個觀點:和聰明的人工作自己會變聰明!所以在選擇合作伙伴的時候還是要選擇聰明人。
1 i( j" k! k! R2 I4 j# H3 {
首先,具有特定領域的專業(yè)知識不代表聰明。比如一個下水道工人和一個挖掘機工人,各自都是各自職業(yè)領域的老手,哪個更聰明?這就不好說了。所以分辨的標準不應該是針對特定領域的,而應該是普適的。
. \& F: ^. Q7 z% J7 l/ h
再比如,看學歷,也不一定靠譜。我們拋開蓋茨、喬布斯這些輟學的不談,一個本科生和一個博士生哪個聰明?這也不好說,說不定本科生本科期間就做出了不錯的科研成果,但是本科畢業(yè)沒有繼續(xù)做科研而直接去工作了,那他一定比博士生笨或者聰明嗎?說不準的。
& E2 z' x0 Z# F8 `# p p
還有,比如看出身,也不靠譜。雖然名校出來的普遍會讓人覺得聰明點,但是即使是同一個學校出來的人,也會有很容易被識別出來的聰明程度的差別。
那么要會通過什么來辨別聰明人呢?有六個標準,兩兩一組分為基礎指標,現實指標,和高層指標三個類別。基礎、現實、高層的分類不是想說明輕重和高低,只是為了方便大家理解。
1、基礎指標的第一個標準,是元認知(Metacognition)能力。
元認知能力,就是“對于認知的認知”和“關于知識的知識”,簡單來說就是對于自我的認知過程的思考。關于元認知,網上有不少資料,大家可以通過搜索引擎找一下通俗的材料,感興趣的也可以找相關的心理學文獻讀一下。
具有強元認知能力的人,通常表現是學習能力很強,因為他們對于自己的認知和學習過程很了解,能夠在快速的自我思考和自省后產生出優(yōu)化過的學習策略。
' ]9 f, N% F: y" e6 W" Q& v
他們對自己的認知能力有較強的管控能力,懂得利用自己的認知能力的優(yōu)勢和已有知識框架來調節(jié)和評估新知識的攝入,這些人能夠很快的把新知識融入到已有的知識當中。用喬布斯的話說,就是把已經劃出的點連起來,而元認知能力高的人連得特別快。
2、基礎指標的第二個標準,是有具有邏輯性的思維跳躍能力。
一般的交談過程,通常就是先講A,再講B,再講C,再講D……
但是當和一些比較聰明的人聊天的時候,或者看其他的聰明人聊天的時候,通常不是一步一步走,而是跨著大步跳的,也就是先講A,再講D,再講F,再講J……這樣。
這種ADFJ的交談方式,和前面的ABCD的交談方式在邏輯上是一樣的,并不是隨機的思維跳躍,而是一些中間的邏輯步驟,因為交談的雙方都已經提前想到,并且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心照不宣了,所以不需要每一步都講一遍,直接說下一步就好了。
跟聰明程度相仿的人交談起來跳躍的節(jié)奏是很舒適的,邏輯上也能很自然的過渡。但是如果兩個人節(jié)奏差別過大,一方要經常說完A后補充說B和C才能繼續(xù)說D,甚至中間還要加個B1、B2,那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了。
1、現實指標的第一個標準,是好奇心。
其實,前面提到的元認知和思維跳躍,都屬于聰明的下層建筑,而最能直觀體現一個人是否聰明的標準是好奇心。
一個聰明人,通常是對生活中各種事情充滿了廣泛的好奇的,也正是這種好奇,讓他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新的知識。
好奇心和聰明程度是個雞和蛋的情況。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再強,如果好奇心不夠,那他也不會去了解各種新東西;而如果一個人缺乏對事物的廣泛了解,他就很難看到那些自己不理解的東西,也就不容易產生較強的好奇心。
用蘇格拉底的話說,“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一無所知。”
) h! T" y0 ~) C( V) i0 m
2、現實指標的第二個標準,是用簡單的語言解釋復雜的問題的能力。
經常在網絡社區(qū)看到一些專業(yè)人士解釋專業(yè)的或者技術性的問題,他們會很熱心的花很多時間講問題背后的原理,列出各種外行人很難看懂的公式、推導過程和專業(yè)術語,自己解答得很辛苦,讀者大多沒看懂,雙方都不開心——“我都花了這么多功夫講了你們怎么還是聽不懂”和“你講了這么一大堆不明覺厲,我還是不懂。”
而真的很聰明的人,很多都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有深入的研究,而這些聰明人的共同特點是在解釋專業(yè)問題時會刻意避免使用別人可能聽不懂的大詞、黑話和專業(yè)用語。
刻意地選用簡單的語言,至少說明兩個問題,一是說話的人懂得換位思考,能夠從對方角度分析和評價自己的表達,是對于知識的學習具有評估能力的體現;
: R1 v$ C/ M& ]' y$ q+ @
其次,很多專業(yè)用語和大詞其實是專家直接溝通的工具,當你面對的聽眾不是專家的時候,你就不能用這些工具“偷懶”,這樣對于說話者的要求就更高了,對于知識掌握程度的要求也更高。
$ H Z z) B, \6 j1 g( O3 Z
一些比較有名的心理學、統(tǒng)計學、健身等等專業(yè)領域的用戶,解答問題時通常都有這樣的特點。
有個很有意思的年度科普活動叫作火焰挑戰(zhàn)(flame challenge),組織方每年會出一個題目,然后要求參賽者制作一個視頻,把這個題目用一個11歲小孩能聽懂的話解釋清楚。聽起來很有趣,但是做起來還是很難的,歷年的題目有“火焰是什么”、“顏色是什么”等。
各位可以試試自己解釋下“火焰是什么”這個題目,然后想一下你的解釋能不能讓一個11歲的小孩聽懂。有類似的題目,各位可以去看看那些題目下的回答是不是用簡單的語言說清楚了的。
7 Q9 D+ `- _. n; ~. Z* B# p
1、高層指標的第一個標準,是對于觀點的態(tài)度。
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比如對于自己不了解的領域少發(fā)表觀點,這其實是上面說到的懂得越多越有好奇心的一種側面體現。
還有就是能夠容納不同的觀點,甚至完全相反的觀點,這其實是上面提到的換位思考能力的一種側面體現;還有就是不迷信、不執(zhí)迷不悟,當新的信息和證據證明自己原來的觀點是錯誤的時候,能夠改變自己的觀點。
這幾點說起來不難,其實大家都會說,但是自身做起來的時候真的蠻難的,因為這還要涉及到情商、面子等社交屬性。
: t- s) X& e' p0 m5 h6 b
2、高層指標的第二個標準,是對于別人的態(tài)度。
一個人是不是善良,是很重要的一個標準。當然,準確的來說,善良并不代表聰明,聰明的壞人多了去了,事實上,想要做一個成功的壞人,也是需要聰明的,不夠聰明的話壞事都做不到太大。
+ B$ ?# H( r/ }% l4 K: ]! J) a6 }
但是“好人”和“壞人”是很主觀的判斷。通常情況下,每個人在自己心中都是好人,連恐怖份子都不把自己當壞人的,他們在自己眼中是自由斗士和真理的捍衛(wèi)者,是非常“高尚”的。
所以所說的善良,其實是對于別人的態(tài)度,就是說他是否能夠通過分享、輔導、以身作則等方式幫助別人改善和提高,達成共贏的局面。幫助別人提高,想想都是極難的,大概是要把前面的五個標準都完成的差不多才能做到。
+ u; L+ p$ i7 K5 N
當然不能排除存在那些很聰明,但是堅持“不但我要成功,而且我要別人都失敗”的人,不過這種人是不是聰明無所謂,大家都要盡量繞路的。
PS 換一個角度來讀,這篇文章也可以是:如何讓自己變得更聰明!
轉自:知乎,
作者:謝熊貓君
8 m! q) ~4 I1 ~+ d+ f+ s韓寒11 發(fā)表于 2017-6-6 20:55
我同事就是跳躍性思維的人,但是大家沒覺得他很聰明的,也許是同事平時不想顯現自己的過人之處
Cavalier_Ricky 發(fā)表于 2017-6-7 03:24
判斷別人本身也是在判斷自己。
好比一個女孩子漂不漂亮,還得看是誰看的了。
真愛的你 發(fā)表于 2017-6-7 08:42
我覺得還是要看經歷吧,每個人的成長背景不同。
universal 發(fā)表于 2017-6-7 10:46
跳躍性思維也叫聰明,我就呵呵了,你跟它講科學,它跟你掰扯道德,你并過來掰道德,它又去喊愛國,你說回來 ...
蛤蟆要起飛 發(fā)表于 2017-6-7 10:58 @& x- n* j4 I7 |4 x
轉載并不是因為文章說的全對,而是覺得其有可借鑒之處。跳躍性思維用在要求邏輯性條理性環(huán)境下,確實是很 ...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qū) (http://www.ytsybjq.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