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機械社區

標題: 再發個關于汽車剎車的,無腦噴請離遠點。 [打印本頁]

作者: 蒙農春    時間: 2017-3-25 12:06
標題: 再發個關于汽車剎車的,無腦噴請離遠點。
為預防無腦噴,我做一個f-q:
1、不要說什么不如汽車底下安裝一個鉤子鉤住馬路的話了,那個發明1887年就有了
2、不要看了原理圖的形狀,就無腦地認為實物就是這個比例,擔心汽車翻車的可以歇歇了
3、別強調路面不平的問題了,路面不平,開120邁,死了活該,本發明不是救那些人的
4、說路面有縫隙會漏氣的也可以歇歇了,下面的環狀阻摩層,單獨拿下來,摁在地上,抽氣試試?
5、此裝置不是平時替代剎車時用的,是緊急情況下救命用的,如車速達到多少,四個輪子抱死、冰雪天氣情況等,請別弄錯了。
6、摩擦力與接觸面積無關,除非有其他的力,比如真空引起的對地吸附力。
(, 下載次數: 146)

作者: 宇宙立方    時間: 2017-3-25 12:15
知道什么瑪麗蘇小說,瑪麗蘇人物嗎,你開心就行,畢竟你活自己的世界里,你是無敵的
作者: 鉆石卡貴賓    時間: 2017-3-25 12:24
你開心就好
作者: 恁老廝    時間: 2017-3-25 12:51
做過實驗再說吧!上網提想法/點子/發明者多如牛毛,墻外的地球村民我所見反之;DIY制作過程再圖文介紹,也不用"發明"字眼而是Build

作者: 遺城落夢Ω    時間: 2017-3-25 12:59
想法挺好的,實際能用就更好了。

作者: ltzian    時間: 2017-3-25 13:48
地吸效應,很早前F1已經有應用。至于為什么禁止使用。可以上網搜搜資料。
作者: pengjc2001    時間: 2017-3-25 14:15
討論無益! 行動吧!大俠

just do it!!!!

作者: 月光傾城2015    時間: 2017-3-25 14:35
你就不該發上來
作者: 風之聲TIG    時間: 2017-3-25 14:38
怕噴直接行動就行了 開動吧 大蝦
作者: UGAIHAOWY    時間: 2017-3-25 15:48
您的創新涉及的方面有點多啊,不會想一個點子拉一筆風投吧
作者: 面壁深功    時間: 2017-3-25 16:38
好東東!動畫要做再有動感一點那更好不過了
作者: universal    時間: 2017-3-27 14:43
這個想法還算了吧,樓主對密封裝置的了解很初級。
作者: 蒙農春    時間: 2017-3-27 16:08
universal 發表于 2017-3-27 14:43
這個想法還算了吧,樓主對密封裝置的了解很初級。

我只知道廁所墻上的真空吸附掛鉤能用,我的這個就能起作用,
另外,這個裝置至少不會增加事故

作者: 17567410    時間: 2017-3-27 17:21
本帖最后由 17567410 于 2017-3-27 17:23 編輯


作者: cool_riRN7    時間: 2017-3-27 22:15
ltzian 發表于 2017-3-25 13:48
地吸效應,很早前F1已經有應用。至于為什么禁止使用。可以上網搜搜資料。

你說的是地面效應跟這個剎車沒什么關系,那是以散熱的招牌搞的增加地盤空氣流速的裝置俗稱風扇。不過他這個確實叼我都沒看懂是怎么完成真空狀態的

作者: 蒙農春    時間: 2017-3-28 12:39
cool_riRN7 發表于 2017-3-27 22:15
你說的是地面效應跟這個剎車沒什么關系,那是以散熱的招牌搞的增加地盤空氣流速的裝置俗稱風扇。不過他這 ...

至于原理,我打個比方就很清楚了,好比一個推到底的注射器的針筒,這時活塞與針管之間是沒有空氣的,此刻用手指堵住針眼,同時用力把注射器的拉桿往開拉,當活塞用力拉開的時候,活塞與針筒之間,自然就形成真空了,
本裝置的道理,如同針管,在盆狀裝置折疊的時候,“盆”底與汽車底盤折疊貼近,拉開的時候,由于沒有空氣可以進入(有密封隔層),則不論拉開多少距離,內部都是真空。
只有當“盆”底觸及地面的同時,打開盆底部的控制閥,則內部的真空會迅速使得墊片狀的摩擦層內部也同時形成真空,從而對地面產生吸附。
不知道我說明白沒。

作者: oldpipe    時間: 2017-3-28 18:13
請教幾個“無腦”的問題——請教問題不算"噴“吧:
1、這個機構能產生多大的摩擦力?我從專業教科書里得知:橡膠輪胎與路面之間的摩擦系數大約是0.6,簡單地說,一輛1噸重的車(不算太小的家轎差不多是這個重量),完全制動時的制動力6000牛頓。
2、產生你要的那個摩擦力需要多大的真空度?這個真空度怎么產生?是否就靠機構推出時的腔內容積變化?如果是,什么樣的速度才能形成這個真空度?如果不是,你是否要增加一個動力,行車途中始終制造并維持這個真空度,準備隨時釋放?
3、那個機構怎么保證能夠克服車與地之間的橫向力而不被破壞,還能保持你要的真空度?我以為空氣那玩意無孔不入,有縫就鉆,密封很難,你怎么做到?
4、真如你所說,這個東西在緊急情況下救命,那如果緊急情況出現時地下一灘水(你總不說有水的地方不能去,下雨天別開車吧),或者那個環狀的摩擦片落地時倒霉,正好壓在一塊石頭子上,沒法讓這個環貼上地面。這套玩意真能有用嗎?原本相信你緊急情況下能救命,結果事情出了,你再找出一堆理由來為自己辯解,那人家當初為什么要為這玩意買單?(我相信你和把這玩意裝到車上的廠家都不會為了客戶的行車安全自掏腰包)
……
怎么感覺你是在認為有史以來的汽車設計師、工程師、車廠的老板們、專業和非專業的駕車人……都”無腦“。

作者: 蒙農春    時間: 2017-3-28 19:30
oldpipe 發表于 2017-3-28 18:13
請教幾個“無腦”的問題——請教問題不算"噴“吧:
1、這個機構能產生多大的摩擦力?我從專業教科書里得知 ...

1、各路工程師,都絞盡腦汁的相讓原有的摩擦力6000牛變成7000牛,但是,摩擦力與摩擦面積沒有關系這個定律讓他們無奈,從這個原理來看,只能增加對地的吸附力,那么增加汽車自重可以嗎?答案是收效甚微,因為慣性也跟著增加了,因此,只能增加額外的對地的吸附力,從排除法來看,我的方法,目前是唯一的,也未必是容易想到的方法,當然,地面有磁鐵,車輪里有磁鐵也可以實現,但是實用性上會出問題。車上安裝一個鉤子就別想了,路政就不允許,何況是1885年的發明里就提到了。
2、真空與地面的吸附力取決于投影面積,本圖中,環狀的摩擦片內部的面積,對地面的吸附力是每平方厘米1kg,或者是10牛頓,(絕對真空的情況下)如果這個面積是700平方厘米,即:直徑25-30cm,可以產生約7000牛頓的力,(我這里懶得細算,無腦噴看到了又要罵我民科了,草!)效果還是狠明顯的,真空在拉伸的過程中,會產生比較高的真空度,這個不用擔心,因為拉伸的過程,還沒有接觸地面的過程,是一直保持密封的,直到接觸地面那一刻,才開始起作用。這個真空度,與拉伸速度沒關系的。拉伸的過程,最下面的電磁閥沒打開以前,一直是密封的。并且,不需要一直保持這個真空度,一直處于俗話說的“放松狀態”即可,有需要的時候才開始拉伸并做功。
3、這個機構,不是平時替代剎車的裝置,是有條件的極端環境下開啟的,比如,設定速度在120邁,四個輪子都抱死,或者設定剎車踏板下行到某個位置等條件,裝置才開始工作的。并且這里,我說的極端一點的話就是,這個裝置是破壞性的使用的,可能幾年才有可能用到一次而已,沒人指望在快出人命的那一刻,還在考慮這個裝置別損壞了等等想法,至于被破壞,是有可能的,但是我們要相信現在汽車的做工,沒有想象的那么差的,何況,這個圖只是個原理圖,機械設計人員,有的是辦法設計的比車輪還結實的,這個我覺得不用擔心。
4、說真的,如果每個人在緊急情況下,都恰巧有一灘水,那我就敗了,任何一個發明裝置,都不可能考慮到任何情況,總體算來,能減少死傷一條人命,就算一條,如果每個發明都考慮小概率事件,那就大家都別發明了。而且,能跑120邁(只有這個速度以上才會死人),通常沒有那么差勁的路況的,如果真的有人在山路跑120邁,,,,,算他倒霉,社會進步不能因為這小部分人而不前進。
另外,汽車自誕生依賴,就是你說的有史以來,才100多年,我就是100年后想起來的那個有史以來的工程師之一。發明,總要有人去做的,關于汽車的發明,每個月都好幾千個,我這個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不然社會怎么進步。
另外,地面有水,此裝置的剎車制動其實效果更好。
你說的,沒有那么快的推進裝置這個疑問,其實到是存在的,這也是我擔心的地方之一,不過我相信裝置有正面作用的話,相關機械也不是什么難題。
還有,你說的安裝了這個裝置,每年總會有人因為安裝了這個裝置而本來不應該死而死的,確實狠可能會發生,但是想想現在滿大街的汽車在跑,其實交通死亡的人數,比起200年前,多的不知道多少倍了,人們就不開車了嗎?還是一樣開,因此,思考這個裝置的前景的時候,要有一定的思維格局,真心話。
另外謝謝你耐心的提問!



作者: oldpipe    時間: 2017-3-28 23:06
蒙農春 發表于 2017-3-28 19:30
1、各路工程師,都絞盡腦汁的相讓原有的摩擦力6000牛變成7000牛,但是,摩擦力與摩擦面積沒有關系這個定 ...


那么增加汽車自重可以嗎?答案是收效甚微,
——不是收效甚微,而是毫無效果。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在中學物理課本上,評價制動效能的物理量是制動時的減速度,對于在水平路面行駛的汽車來說,這個減速度等于摩擦系數與重力加速度的乘積。

2、真空與地面的吸附力取決于投影面積,本圖中,環狀的摩擦片內部的面積,對地面的吸附力是每平方厘米1kg,或者是10牛頓,(絕對真空的情況下)如果這個面積是700平方厘米,即:直徑25-30cm,可以產生約7000牛頓的力,
——如果要7000牛頓的制動摩擦力,需要至少10000牛頓的正壓力。什么系統能夠生成絕對真空或者哪怕是可以認為接近絕對真空的真空?

(我這里懶得細算,無腦噴看到了又要罵我民科了,草!)效果還是狠明顯的,真空在拉伸的過程中,會產生比較高的真空度,這個不用擔心,因為拉伸的過程,還沒有接觸地面的過程,是一直保持密封的,直到接觸地面那一刻,才開始起作用。這個真空度,與拉伸速度沒關系的。拉伸的過程,最下面的電磁閥沒打開以前,一直是密封的。并且,不需要一直保持這個真空度,一直處于俗話說的“放松狀態”即可,有需要的時候才開始拉伸并做功。
——問題在于驅動力如何獲得,以及何種速度獲得,還有,你的機構要有足夠的強度承受你要的絕對真空。

3、這個機構,不是平時替代剎車的裝置,是有條件的極端環境下開啟的,比如,設定速度在120邁,
——如果碰巧在119邁的時候碰到麻煩只好認倒霉是嗎?

四個輪子都抱死
——知道ABS系統嗎?AntiBlockSystem,防抱死系統,現代汽車的標配,不允許任何一個輪子抱死的系統。

或者設定剎車踏板下行到某個位置等條件,
——剛學會開車的菜鳥可能在5邁的車速下也會一腳把踏板踩死。

裝置才開始工作的。并且這里,我說的極端一點的話就是,這個裝置是破壞性的使用的,可能幾年才有可能用到一次而已,
——碰到前面那個菜鳥,可能車輪一動就會啟動你的裝置。

沒人指望在快出人命的那一刻,還在考慮這個裝置別損壞了等等想法,至于被破壞,是有可能的,但是我們要相信現在汽車的做工,沒有想象的那么差的,
——想象的多差沒關系,怕的是相當太好。

何況,這個圖只是個原理圖,機械設計人員,有的是辦法設計的比車輪還結實的,這個我覺得不用擔心。
——這個自信是誰給的?

4、說真的,如果每個人在緊急情況下,都恰巧有一灘水,那我就敗了,任何一個發明裝置,都不可能考慮到任何情況,總體算來,能減少死傷一條人命,就算一條,如果每個發明都考慮小概率事件,那就大家都別發明了。而且,能跑120邁(只有這個速度以上才會死人),通常沒有那么差勁的路況的,如果真的有人在山路跑120邁,,,,,算他倒霉,社會進步不能因為這小部分人而不前進。
——開車的經驗和對國內道路交通管理路數的理解告訴我:大部分山路的限速不會到120邁。

另外,汽車自誕生依賴,就是你說的有史以來,才100多年,
——這個說法史學界,各個國家之間有爭論,但是最有機械動力驅動的車子是法國人法國人N.J.居紐(Cugnot)在1769年搞出來的。這么算的話遠不止100多年。

我就是100年后想起來的那個有史以來的工程師之一。發明,總要有人去做的,關于汽車的發明,每個月都好幾千個,我這個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不然社會怎么進步。
——據我所知,技術進步的歷史上也是一將功成萬骨枯,每月好幾千個發明是有的,但真正存活下來,真正發揮想象中的效能的,微乎其微。

另外,地面有水,此裝置的剎車制動其實效果更好。
你說的,沒有那么快的推進裝置這個疑問,其實到是存在的,這也是我擔心的地方之一,不過我相信裝置有正面作用的話,相關機械也不是什么難題。
——看來,如果這個裝置不能實現的話,不是這個想法從根本上錯了,而是當今這個時代,所有的機械工程師都是腦殘。

還有,你說的安裝了這個裝置,每年總會有人因為安裝了這個裝置而本來不應該死而死的,確實狠可能會發生,但是想想現在滿大街的汽車在跑,其實交通死亡的人數,比起200年前,多的不知道多少倍了,人們就不開車了嗎?還是一樣開,因此,思考這個裝置的前景的時候,要有一定的思維格局,真心話。
另外謝謝你耐心的提問!
——其實我是在勸你多想一想,從物理知識和工程理論出發對你的想法先自我論證一番,對你想象的結構、參數多做些探討在那出來發表。也不要還沒見到不同意見就拿腦殘,噴子做擋箭牌。有個老掉牙的故事:兩個騙子想讓國王光屁股出丑,就先放出話來說:看不見國王新衣的都是傻子。結果國王就真的光著屁股上街游行了。


作者: zxiqing    時間: 2017-3-29 07:47
地面與摩擦層不漏氣我就叫你個爹,還說無腦不要回。你這個機構不經濟不實用不可靠不穩定,甚至是不可行全都有了。估計是版主為了活躍論壇氣氛請了像你一樣的有腦人士來發貼,那我也是上當了。
作者: 蒙農春    時間: 2017-3-29 07:58
zxiqing 發表于 2017-3-29 07:47
地面與摩擦層不漏氣我就叫你個爹,還說無腦不要回。你這個機構不經濟不實用不可靠不穩定,甚至是不可行全都 ...

沒說不漏氣,
真空度最高的時刻,也是車速最快的時刻,制動效果也最符合汽車的制動需求,當氣體通過間隙逐漸進入伸縮部件內部時,汽車速度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下降,碰撞等損失可以降至最低。
另外,我可不是請來活躍氣氛的,我跟論壇老板不認識,不過我慢慢發現這里的人戾氣很重,再發幾個,不想發了。

作者: 熱火LBJ    時間: 2017-3-29 08:29
很好,很好,找輛車子,試一下看看。
作者: 小譚協作機器人    時間: 2017-3-29 18:22
樓主,其實您這個可以試試的,我就假設您說的所有功能都能實現。在任何路況下都能實現。您試試在車子安裝你這個裝置的地方加一根繩子。繩子的另一端就固定在地面。或者拖個比較重的東西也行。然后您用120邁的速度開你的車,當您的車子被繩子拉著的時候。就是您的裝置生效的時候。看看您的車子會不會飛起翻跟頭。實際的路況比您想的復雜。現在的剎車系統在急剎時最多平面甩尾滑行,您這個預計得來個人仰車翻。
作者: 小譚協作機器人    時間: 2017-3-29 18:30
還有您說的這里的戾氣重,實際上是您的戾氣引發了我們的戾氣。并不是針對您個人的技術能力和對科學的愛好。只是大家都是鏡子。照出的都是我們自己的影子。
有時候別人的批評并不是對您的否定。就像我前幾天發了個帖子。抱怨了一下房價。說自己的努力白費了。然后一個前輩直接叼我,說要我回家用盆子放陽臺上然后回床上躺著等著下金雨。我覺得前輩的話雖然不怎么好聽,但比所有不痛不癢的安慰都來得有效。您說呢?
作者: 小譚協作機器人    時間: 2017-3-29 18:39
“”摩擦力與摩擦面積沒有關系這個定律讓他們無奈,從這個原理來看,只能增加對地的吸附力“”
這個摩擦力和摩擦面積沒有關系的定律實際上我是認同的,但也有自己的說法。
這個定律實際上是建立在理想的模型下的。怎么說呢?理想的模型時材料足夠硬。在相對摩擦時是沒有材料的損耗的。若是有材料的損耗在的話我覺得實際的宏觀摩擦力和摩擦面積還是有關的。面積越大,損耗材料就越難。所產生的宏觀摩擦力就會越大。
作者: gaokua    時間: 2017-3-29 19:51
我不說,只當笑話,怕被你說是無腦
作者: 18896736623    時間: 2017-3-29 20:04
依照實際使用情況,這個可能有點懸;
不過也不是不可能實現。完成剎車無非就是運動的物體和運行的軌跡發生摩擦,靠摩擦力完成剎車的過程;
況且真空這個點子你也真敢想,是不是要拖一個真空泵啊;
不過有這種想法也說明你用心是思考過;
也已在玩具車上進行試驗下,個人感覺漏洞還是有的;


作者: fangyunsheng    時間: 2017-3-30 14:04
要產生那么大的吸力,肯定需要很大的力來拉伸這個類似注射器的結構,即使能產生這個力和這個結果,怎么保證這個裝置剛好接觸且貼合地面,卻不會產生頂起汽車的效果?
如果不能解決,那么這個裝置就會頂起汽車,抵消了汽車的重力,進而降低了重力作用產生的輪胎與底面的摩擦力?除非這個裝置與地面作用于是產生的摩擦力要大于輪胎。
而且,四個輪子制動有助于平衡車輛剎車時的狀態,你的這個裝置會不會干擾這個狀態造成車輛打轉?
作者: zcx172632    時間: 2017-3-31 18:27
看看。。。。

作者: 只有快樂    時間: 2017-5-6 22:02
想法不錯,你得想法讓他變成現實。
作者: 大米xiao    時間: 2017-5-12 20:05
不明白,也不噴。
作者: FKUEDEJXSQ2    時間: 2023-10-12 09:38
你真會引導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