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深圳的學生比較多,在我名下,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實驗室培養的博士后、碩士生有100多位,真是切切實實地指導。其中,我認為比較優秀——這里不是指論文優秀,而是綜合素質,比如,不僅發高水平的論文,而且是學生會主席,組織能力都很強的學生至少有20人。
因為創新、創業熱,去年在我們實驗室紀念活動上,我驚訝地發現:至今為止沒有一個學生去搞人工智能機器人領域的創業。
你們這么好的基礎,為什么不去創業?我天天評別人的項目,心里都對他們的技術感到著急,這些人都去創業了,為什么這幫學生這么保守?我怎么這么誤人子弟?
經過交流發現,他們通過學習,知道人工智能水太深。再者,他們厚積累,想要出國鍛煉,繼續到大企業發展。
事實上,國內大部分機器人企業是在做集成應用。令人尷尬的現實是,伺服電機、減速器等核心零部件,國內企業還基本依賴進口,進口零件占到機器人成本的5成以上。國產機器人技術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也備受質疑。我們絕不能靠吹牛靠政府支持,只賺組裝辛苦錢。時間會證明你的技術。
當前機器人產業,我們要警惕企業在數量上的野蠻增長。很多地方對機器人產業出臺了扶持政策,導致很多非制造類的企業涉足該領域。很多機器人制造企業產品質量參差不齊,華而不實!
毫無疑問,制造業與機器人的打得火熱,主要源于人口紅利消減倒逼下的龐大市場需求的推動。但縱觀國內產業的發展史,每一個新興產業的培育成長又往往容易陷入狂熱之后轉瞬滑落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