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機械社區

標題: 外企、國企、私企 [打印本頁]

作者: civiling    時間: 2016-12-16 12:44
標題: 外企、國企、私企
      今年6月,在各種復雜的原因中離開了工作了6年半的外企,游蕩半月,現在工作在一個創業小私企。兩年前我答應一個頗有愛國和民族情結的師弟,寫寫工作的一些感想和總結。不知道如何書寫,想到哪里寫到哪里吧。

外企篇

       社區7月出了些風波,風波的結果是某話題大蝦出去不來了。大蝦十年如一日勸人讀書,進外企,做買辦,然后話題一轉,嘲笑國內沒人了,漢民族“既不善攻,更不善守”,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應該是充話費送的。于是有貌似做了買辦發了小財的某俠,經常在社區炫收入多少,睡過多少女人。好在這樣的風氣現在已經沒有了。

        對于快速致富,在當今中國做買辦確實是一個很不錯的途徑。抓住中國快速發展的機遇,利用國內高端產業與國外的差距,著實可以快速致富。把國外的設備賣進來,只要是國內沒有的,隨便翻倍加價要都可以。而且,利潤空間足夠“送禮”,這很關鍵,而且在高端裝備上,誰都不敢出問題。“關鍵零部件不用國產”,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形成了一股約定俗成的潛規則。這條規則到現在依然有效,而且確實難以撼動,因為有技術的差異,因為有約定俗成,最重要的是,有了靠買辦發家致富的利益群體。

        進外企其實和做買辦還是有不少差距的,進外企做純粹的銷售才有可能成為買辦。做研發工程師,也是吃技術飯的。十五年前外企工作簡直可以是白金飯碗,現在已經很一般了。十五年前,國家主席的工資不如一個剛畢業進外企的。前同事中有個極端例子,老公在國企,自己在外企,2006年前自己收入是老公的五倍!08年之后,老公收入突飛猛進到自己的近3倍。所以現在進外企,也許可以以更加理性和平和的形態去看待。由那些年工資的鴻溝,我們也不難想象國內某些行業多年停滯不前,甚至逐漸空洞化的原因。前同事中有對夫妻是北航畢業的,碩士論文分別是研究蘇27的發動機槳葉加工工藝和槳葉裝配。如果去搞航發,很大可能要離開北京,拿著微薄的工資過日子,哪有在北京混外企來錢快?

        不過,外企給人的感覺就兩個字“正規”,什么事情都有嚴格細致的規定。入職前體檢,入職后培訓,每年有規定的假期,周末雙休,定期Team building(吃喝玩樂),有的中午飯后還有吃水果時間。相比當年“十幾連跳”的某士康,還是相當幸福的。經過多年的發展,很多外企已經本土化,除了部分時期老外來視察,幾乎都是和一群中國人在用英語發郵件,寫報告。有個從國企出來的前同事說過,當年在國企領導都沒有這么大排場,來個老外大伙兒就收拾屋子不干活半天。外企似乎都發展成另一種形態的國企了。

        外企的另一種感覺就是扎實,一個細微特征的設計,用什么材料,設計成什么形狀,能在什么工況下用多久,在極端惡劣情況下是否可以扛得住。都得有試驗結果進行支撐。要關掉一個發現問題的case,可能要做幾個月甚至整年的試驗。試驗結果有些時候還不足以支撐以后就沒有問題的結論,需要有充分的理論依據。這些走過扎實試驗和理論的流程,是拉開和我們很多國產產品差距的基石。做這些試驗,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平常心。而這些,通常是國內相關企業所缺乏的。這是外企的優點,也是受國產沖擊的點。因為不是所有產品都能承受冗長的反復過程,如果不是,很可能會被山寨抄襲甚至超越。對外企員工來講,人往往被培訓得很瑣碎,有的技能甚至只有這家外企才有這種崗位,比如諾基亞當年倒閉,有的人很快找到下家,有的因為所在崗位只有諾基亞有,出來后沒有下家接手。這對公司很有好處,員工不能隨便就跳了;對不想跳槽的員工,也很好,很踏實,很安穩,比較適合女生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女生要是很牛,被過度培養,往往沒空談戀愛。我的前同事,綜合能力最強的,長得也不賴,至今單身……

        在外企干了近7年,絕大多數時間感覺是很爽的,雖然加班沒有工資,雖然加班如家常便飯。但至少工資還過得去,而且公司讓你感覺自己的公司還過得去:)。只是偶爾聽老外企(干了15+年)的同事說,見過外企在員工工傷后通過法律和合同的漏洞辭退了某些人外,這種鬧心的事情很少。很少,不是沒有,比如我離職時,懂得勞動法的我,讓體檢醫生在體檢報告上把心率不齊和頸椎病寫上去了。因為那是我在大強度加班時留下的,這個必須記錄在案。不過當我收到體檢報告時,這些都被人抹掉了,我的視力還比以前更好了,雙5.0!

        真正促使我離開的原因,一個是北京的房價面前,外企的工資增幅簡直連蝸牛都算快的了,另一方面,下面說。


國企篇

       我從沒有在國企任職,但和國企接觸不少。比如某次,學弟拿到一個經手N次轉包的項目,軍工上用到的。那樣的設備,按照國家的要求,起碼100萬以上。但到我這里,連機加工廠的材料費估計都不夠,多要了一些,他們的態度就非常不友好,這點東西要那么多錢!事實上真不夠啊,哪位大神能保證非標產品一次到位,不需要任何修改調試和反復?哪位?

        層層轉包,這是我對國企的第一印象。某央企曾經牛逼狂拽酷炫吊炸天地率先推出“飛信”。在哪個時期,飛信簡直是神器,極大地方便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溝通。可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一抄襲為致勝法寶的企鵝公司,推出了“微信”,現在信息通訊基本上就沒有那央企什么事兒了。這事情中,該央企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而且起跑線在別人前面,甚至一度威脅企鵝公司微信收費,結果飛信還是基本沒人用了。過年的時候,平常群里面,中國數億網民紅火火的紅包,里面包含多少利潤!該央企現在也就剩收點流量費了,算喝點湯吧……歸更到底,企鵝公司抄歸抄,版本更新非常快,都是自家工程師,有什么bug,有什么新想法,很快就能在新版本體現出來,所以他們能過年給馬云一記“紅包偷襲”,某央企啥都外包,中間多一個溝通環節,有什么想法,sourcing去和承包商講,來來回回,黃花菜都涼了,輸是必然的。

       “為什么給你做呀”,是我對國企的第二印象。為什么給你做呀,言下之意,你能給什么好處?雖然中央八項規定限得已經很死了,雖然不能再遲到5000一條的大黃魚了,但要鉆空子,方法太多。外企銷售都知道,不能送錢,可以送旅游。索尼公司雖然消費類產品受到沖擊,工業領域在北京卻又專門帶人出國旅游的,理由是觀摩工廠,出國一周,看半天車間剩下都是玩?所以“為什么給你做呀”就是“你懂的”。之前我給某國企做過一個外協設計,花了不少精力,剛開始答應給4萬,后來他們不按原有設計試驗,抱著僥幸心理推進,失敗了,項目下馬了。剛開始說報酬照給,后來說給9200,最后就是直接刪除我的微信,打電話不接,發短信不回,堂堂央企中層,淪為一個“老賴”。他們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年立項無數,上來就把指標訂到根本做不出來;十幾個人租年租金200+萬的寫字樓!他們不是在創新創業,而是在燒錢,有洗錢嫌疑。有人勸我“為什么給你做啊”,你應該給她@lxy送禮,把價要到10萬,就可以拿到自己的4萬了。

        離開外企有個另自己不爽的因素,就是來了個在國企混過的家伙。腦補一下,一個同事當著領導的面,說你用ProE進行check in操作的方法不對,一天說了5次,而且強調他看過書了;當著領導面說“你的一個計算結果好像有問題”,讓你把過程發給他,他幫你檢查一下,你發過去后,他看都沒看,就把你的郵件編輯以后直接發送給領導,然后抄送給你,搞得領導以為他真的幫你修改了……對對對,這些都是套路,防不勝防,check in的問題,我一次加班到10點多,把他加進去的問題模型處理掉后就搞定了,他“看過書”直到我離職都check in不進去;計算那事兒之前我都以為是正常的同事交流,這事兒是我發現套路的開始,對這樣的政治斗爭,我疲于應付也懶得應付,走為上吧。

       說到這里,似乎國企都是負面的。但接觸多了,也不盡然。國企在當前中國有很大的必要,比如做長遠的,短期無法立馬收益的,必須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上的那些領域,在中國國企以外民營企業頂上來之前,還需如此。在長周期大投資項目上國家如果落后了,就只能靠這種手段。蘇聯斯大林主義如此,美國其實也是如此,比如NASA,就是在肯尼迪忽悠說美國在火箭上落后了,才搞起來的。別聽人忽悠說所謂spaceX是私人的,套句我們這邊的老化叫做“變賣國有資產”的產物。何況私企老板很少敢那么投的,只有華為等數的出來的幾個,也許其他的還沒那實力去投。值得一提的是,李超人應該有那實力啊,最后還不是炒房子?


       能活下來的國企,也總有其活下來的理由,和一些在國企的人交流,這些公司還是需要有兩把刷子的扛著的,這些人就是所謂的精英。前些日子去某國有事業單位,單位里的人們日子過得相當滋潤,上下班不行不足百米。但就是這樣的單位,出活兒,就得有那么幾個人,連續多日帶著一群人天天干到夜里12點。所以這些年,真正需要大投資的項目,還是得國字頭的。比如《咎由自取》一文中說抱著報效祖國的想法在國企干了18年,最后徹底失望了。18年什么概念,電磁航媽彈射器,搞成功這玩意兒的總工現在是院士,他花了8年時間把電磁彈射器做到了霉菌的水平。18年對于牛人來講是足夠成就大事業的時間,可到頭來他還是一無所成,只能說他進國企當初可能就是為了混日子的,要不為什么那么久都不做調整?如果一定要給國企加一條罪狀,那就是這樣混日子的居然能混18年!

       值得一提的是,搞出航媽彈射器的那位大師姓“馬”,不姓“2”。

私企篇

       很多人找工作的時候,不到不得已,在招聘網站首先過濾掉的就是私企。確實私企在中國這個尚處于發展過程中的國家,有很多問題。比如周末單休甚至無休,比如加班沒有加班工資,比如社會地位低,甚至拖欠工資等等。似乎他們都覺得自己適合當官,懂得國內的“政治斗爭”,懂得外企內的“邏輯”似的。如果沒有什么關系,又沒有為國爭光而忍辱負重的決心,英語水平不足以玩轉外企,不妨找一些“新型”私企。

       改開近40年,最早創業的都是那些沒什么知識但是膽子大,有沖勁的農民。他們身上不可避免帶有各種農民的缺點,比如不守信用,拖欠工資;比如粗制濫造,“差不多”主義;比如急功近利,耗子給貓當三陪——掙錢不要命,高污染高消耗;比如制假售假。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許是最好的時代,也許是最壞的時代。誰知道呢?多少預言家在預言,多少預言被打臉?前些日子有海外大蝦發表《咎由自取》一文,強烈鄙視了國內創業開餐廳。開餐廳怎么了?自食其力,難道就一定比別人低一等?那些人去開餐廳,為人們提供更安全可口的美食有何不可?難道一個學廚師的就一定要創業搞機床?創業是一種謀生手段,不傷天害理,不謀財害命,不違法(惡法除外),有什么不可以的?中國近14億人都搞制造業,中低端產能夠全球用好幾年,都干制造業被罵“產能過剩”是必然的。

       一群本來就不熱愛制造業的人混跡在制造業內才是制造業發展的障礙,需要努力的應該是高新技術相關業內人士。

       對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喝多種解釋,比如現在經濟被房地產綁架,需要另謀出路;比如經濟不好,需要投資,甚至救濟,但以前大水漫灌式的投資已經不行了,扶貧也講“精準”扶貧了。因為瞎投資,前都跑到房地產了,推高了企業的用人成本,那是在幫倒忙;瞎扶貧,錢都在各個環節被克扣撈光了,而且把人扶出依賴癥,評價本地市委書記好不好,就看他有沒有給本地撈到“貧困縣的帽子”……但讓人創業不同,錢拿到手是有數的,你需要除了給團隊發點工資外,需要花出去。比如國內“機器人熱”,無數公司上馬“機器人”。中國的翻譯又立功啦,Robot翻譯成機器人,總讓人聯想翩翩,顯得高大上。一時間涌出無數做機器人的公司。現在看,各種抄襲,各種仿制,各種廉價,各種炒概念和噱頭。但從國家宏觀上看,幾十萬家企業,上百萬人在折騰,資金開始流動起來,材料、加工、手板、模具、表面處理、電子電路、物流,甚至寫字樓、餐飲都能帶動,讓人“有事可干”,有錢可賺。

        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泡沫,當然有。雷布斯說,在風口浪尖,就是一頭豬也會飛。但豬沒有長翅膀,不練滑翔本領,終究是會掉下來的。小米手機去年還在和聯想爭誰是中國出貨最大的品牌,今年這倆就都不說了……大公司尚且如此,那些首次注冊的初創公司當然更是如履薄冰,依靠泡沫起來的,沒有拿手的核心競爭力,自然很容易被淘汰。

       但這絲毫不掩蓋這些年中國各類私企中的佼佼者走上歷史舞臺,只是幾年來社區的風氣被小集團把持,他們把中國“陌生人可以稱帝,隔壁老王不能發財”的思想糟粕發揮到極致,大家通常無視他們取得的成就。某公司壟斷了消費級無人機全球70%的市場;某公司年銷100多萬部雙輪自平衡車,且主要市場在海外;某航空強國的航空展,一大把來自中國的供應商……





作者: 老鷹    時間: 2016-12-16 12:56
不同類型的企業確實有些基本的差異,同一類企業也有很多差異。有的民營企業我感覺就很好,氛圍很舒服的。不同性格的人各有喜好。性格隨和,什么都看得慣,要求不高,喜歡穩定,國企可能是個不錯的選擇。喜歡干事,找個好的民企,好的老板,我覺得是很好的選擇。外企適合那種各方面比較好,又比較均衡,野心也不是很大,穩當又比較體面的那種。但40歲以后,可能會發現外企混下來實在沒什么收獲了。各種企業都呆一下,然后自己創業,見多識廣,這樣比較開心。
作者: 面壁深功    時間: 2016-12-16 13:03
外企靠源遠的綜合實力作保障,相當一段時間仍然是企業的標榜、
國企靠裝備和市場壟斷至于隊伍整體技術方面比私企還要落伍10年吧、
私企靠的是腦袋和勤奮,但規范方面無從談起,
作者: 老鷹    時間: 2016-12-16 13:06
面壁深功 發表于 2016-12-16 13:03
外企靠源遠的綜合實力作保障,相當一段時間仍然是企業的標榜、
國企靠裝備和市場壟斷至于隊伍整體技術方面 ...

真正的研發,外企不會放在中國,主要是生產,銷售和服務。看自己的定位,適合什么崗位了。

作者: 未來第一站    時間: 2016-12-16 13:08
本帖最后由 未來第一站 于 2016-12-17 17:28 編輯

謝謝大俠分享!!!
大俠這句話說的好,創業是一種謀生手段,不傷天害理,不謀財害命,有什么不可以的?
創自己的業讓別人去笑話吧!




作者: Insigne    時間: 2016-12-16 13:11
謝謝分析!企業有優劣,人才亦有高下。先找到適合自己的,再謀發展。
作者: 杰克阿里    時間: 2016-12-16 13:16
比較透徹,我就去過兩家公司,一家上海外企,一家武漢民企,差距肯定是摔的屁股疼。跟樓主說的差不多的感覺,外企就是體面高大上的感覺,民企就是一個努力奮斗的屌絲,國企就是一個面帶邪惡笑容的老干部。
作者: 夢寒    時間: 2016-12-16 13:51
國企待過四年。抱著航空報國進去。四年一線工藝員,加班昏天暗地的。回頭想想,剩下比較規范的解決問題思路、私企里游刃有余的圓滑、比較扎實的基礎知識(雖然現在用不上了)。。。。
作者: 老鷹    時間: 2016-12-16 13:55
夢寒 發表于 2016-12-16 13:51
國企待過四年。抱著航空報國進去。四年一線工藝員,加班昏天暗地的。回頭想想,剩下比較規范的解決問題思路 ...

規范的解決問題的思路,這一條就值得了。

作者: liuchang-zhiyun    時間: 2016-12-16 15:32
外企個人收入高,私企個人發展空間大,國企個人情商得到鍛煉。
作者: 美洲虎    時間: 2016-12-16 15:51
寫得好!尤其贊同第二段!哈哈。另外請問一下,大型的私企,比如吉利、BYD這種,到底像哪一種企業呢?
作者: civiling    時間: 2016-12-16 17:02
wydabl 發表于 2016-12-16 15:16
哈哈,手機出貨量藍綠大廠世界前五,前十更是被中國廠商占盡多數,但高通輕輕捏一下全死,有還手之力?
請 ...

經濟嘛,就是彼此雙贏的,高通為什么要捏死自己的客戶,作死嗎?



作者: 一展刀鋒    時間: 2016-12-16 19:42
LZ文筆寫的好,讓我想起當年明月的感覺
以后有機會,機械工業的那些事兒

論壇進的晚,看八爺的貼也少,不過似乎他老人家也沒說做買辦是最好的吧,另外那個人,你說的是色貓?論壇就是這樣,各種人在發表言論,他說他的,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還是看看技術,并不受他影響,談不上他帶壞風氣

國企沒進過,有幸進過一個還不錯的民企,3個老板都是外企出來的,管理思維很好,當然平時義務幾班,周末有時也得跑去處理急事是沒有辦法,畢竟小企業底子薄,老板摳點也正常,后來錢慢慢賺多了,也有過發6個月年終獎的大手筆和年會上追加10萬的年終抽獎這樣的豪言壯語,但終歸在中國,民企沒政策,沒資源,很難給個人一個相對安逸舒服的環境
作者: albert.tang    時間: 2016-12-16 19:47
老鷹 發表于 2016-12-16 13:06
真正的研發,外企不會放在中國,主要是生產,銷售和服務。看自己的定位,適合什么崗位了。

的確如此,外企是不會把核心技術放在國內的,我們只是一個生產制造基地。

作者: 小河HH    時間: 2016-12-16 20:47
在外企加班也沒用加班費嗎?真的假的?
作者: 小河HH    時間: 2016-12-16 20:52
面壁深功 發表于 2016-12-16 13:03
外企靠源遠的綜合實力作保障,相當一段時間仍然是企業的標榜、
國企靠裝備和市場壟斷至于隊伍整體技術方面 ...

這是因為外企的起點高,利潤空間大。

作者: 小河HH    時間: 2016-12-16 20:54
Insigne 發表于 2016-12-16 13:11
謝謝分析!企業有優劣,人才亦有高下。先找到適合自己的,再謀發展。

找到適合自己的企業才是關鍵。

作者: 鐵匠李    時間: 2016-12-16 21:00
wydabl 發表于 2016-12-16 15:16
哈哈,手機出貨量藍綠大廠世界前五,前十更是被中國廠商占盡多數,但高通輕輕捏一下全死,有還手之力?
請 ...

但問題的核心是,高通為什么要把它的這幾顆搖錢樹掐死

作者: 韓寒11    時間: 2016-12-16 22:01
在外企,員工只是一部機器的一個零件,還有備用的,你走了,立馬有人頂上,你也只會零件的工作,至于機器的運轉,你一概不知。在私企里,你就是一部機器,而且最好是多功能的,對自己是個鍛煉也是個挑戰,也可以作為創業的經驗和資本。國企玩的是政治,人脈,和背景。
作者: 屏風ing    時間: 2016-12-16 22:02
辦公室就我一個人在加班看帖,全部看完了,說的很深,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國企做了將近四年,靠的是政府補貼不然早倒閉了,現在還是奄奄一息,對外可是市里的納稅大戶,后面進的都是私企,其實感覺廣東的私企還不錯,年輕人,不加班,不學習,又怎能快速成長,怎能對的起所謂的 “一萬小時理論”。 一句話,學本事還是要進私企,最好是廣東的私企(給廣東的私企做個廣告),外企木有進過,也有所了解,確實不把研發放在大陸
作者: cxw770lnly    時間: 2016-12-17 07:16
體會較深,值得借鑒。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作者: 一展刀鋒    時間: 2016-12-17 07:35
屏風ing 發表于 2016-12-16 22:02
辦公室就我一個人在加班看帖,全部看完了,說的很深,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國企做了將近四年,靠的是政府補 ...

按八爺的意思,這些私企里面,學的本事都是些大路貨,你可以把你自己經歷拿出來給大家看看是不是
我的經驗是,接觸東西多,項目經驗成長快,但是過于注重效率、執行力而缺乏思考和創新

作者: 張麻子    時間: 2016-12-17 08:51
說回文章吧,樓主的文章我看完了,分析的相當深刻。“ ‘陌生人可以稱帝,隔壁老王不能發財’的思想糟粕發揮到極致”這句相當認同。
作者: kumufchun    時間: 2016-12-17 09:32
大俠辛苦了
作者: 所羅門_x    時間: 2016-12-17 09:44
有人勸我“為什么給你做啊”,你應該給她@lxy送禮,把價要到10萬,就可以拿到自己的4萬了。我就服這句!真真切切的一句話!
作者: pokerkings    時間: 2016-12-17 09:51
論壇,本就是應該百家齊放。之前某大俠水平確實高,在機械行業懂的也不少。然而他只要說出了一個東西,似乎他的擁躉們便容許不了其他聲音。
作者: 淡然    時間: 2016-12-17 10:31
在國企呆過,后來一直在私企。感覺國企比較有主人翁的感覺,有歸屬感,嚴格按照勞動法執行,但普通員工工資比較低,當官的收入很高;
私企,工資要高一些,但勞動強度大,沒有歸屬感。

作者: dapad    時間: 2016-12-17 13:44
巴爺就是個大閑人,大忽悠,鍵盤俠。
作者: 祺哈哈哈    時間: 2016-12-17 14:18
流水賬寫的挺好,干貨一點沒有。。動不動就噴一下國家,很爽是不是。

差評

作者: 天天天藍_    時間: 2016-12-17 15:33
外企漲幅慢?我所在的國企十年沒有漲過了
作者: 云摧123    時間: 2016-12-17 15:34
哈哈,“吧爺”和你們不是一個層次的人哈。。
作者: civiling    時間: 2016-12-17 23:39
云摧123 發表于 2016-12-17 15:34
哈哈,“吧爺”和你們不是一個層次的人哈。。

他說,你們如果有人懂“碳泡沫”,就可以過來談談,要是沒人懂,項目就沒法干。
當時面臨的項目課題,溫度是1100°C,“碳泡沫”是航天、導彈返回大氣層時用的,適用范圍在3000°C以上
既然一個項目存在2000°C的適用差異,鬼知道其他文章是不是拿幾個關鍵詞嚇唬人呢?
作者: civiling    時間: 2016-12-17 23:43
123456789w 發表于 2016-12-17 13:18
弄不明白,真的弄不明白。你呢,自己客觀列舉了國內各類企業的優缺點。哦,你就是客觀評判,某大蝦就是嘲笑 ...

一個在武漢買套房子都一堆事事兒的混混,會比在北京買幾套房子的收入高?
作者: civiling    時間: 2016-12-17 23:45
祺哈哈哈 發表于 2016-12-17 14:18
流水賬寫的挺好,干貨一點沒有。。動不動就噴一下國家,很爽是不是。

差評

沒有噴國家吧



作者: civiling    時間: 2016-12-17 23:46
天天天藍_ 發表于 2016-12-17 15:33
外企漲幅慢?我所在的國企十年沒有漲過了

國企沒有待過,有那種瘋漲的,也有不漲甚至倒退的……


作者: civiling    時間: 2016-12-17 23:49
淡然 發表于 2016-12-17 10:31
在國企呆過,后來一直在私企。感覺國企比較有主人翁的感覺,有歸屬感,嚴格按照勞動法執行,但普通員工工資 ...

然也
作者: civiling    時間: 2016-12-17 23:53
美洲虎 發表于 2016-12-16 15:51
寫得好!尤其贊同第二段!哈哈。另外請問一下,大型的私企,比如吉利、BYD這種,到底像哪一種企業呢?

沒概念,那些單位一旦做大到一定程度,就會有大企業病,國企、外企,概莫能外

作者: civiling    時間: 2016-12-17 23:59
一展刀鋒 發表于 2016-12-16 19:42
LZ文筆寫的好,讓我想起當年明月的感覺
以后有機會,機械工業的那些事兒

讀過當年明月,感覺那家伙想象力要豐富得多,望塵莫及。
我從沒有否定某俠的勸學,但某俠畢竟已經悟道到了逆向民族主義的程度,不免有些遺憾。
至于色貓,畢竟屬于某俠“悉心指導”的產物,以結果導向看問題,某俠的勸學其實失敗了


作者: civiling    時間: 2016-12-18 00:01
一展刀鋒 發表于 2016-12-16 19:42
LZ文筆寫的好,讓我想起當年明月的感覺
以后有機會,機械工業的那些事兒

我現在也在民企,深感所謂“庶出”的困難局面,但去廣東,無數成功私企,都是從做出口起家壯大,大蝦所在民企不知有沒有外向型思維,如何拓展海外市場,那里更講究邏輯、規則、質量,而不僅僅是關系和價格。
何不一試

作者: civiling    時間: 2016-12-18 00:03
小河HH 發表于 2016-12-16 20:47
在外企加班也沒用加班費嗎?真的假的?

看合同怎么簽的,我當時所在公司,工程師是“彈性工作制”,即沒有遲到早退之說,也沒有加班之說,結果導向,每個月或者每年,完成項目任務就是合格
技工則是有加班的說法的,但他們工資很低,加班要老板批準,給加班工資
作者: civiling    時間: 2016-12-18 00:08
wydabl 發表于 2016-12-16 22:58
首先“多讀書,進外企”有錯?元帥的意思是否是多讀書,然后去當公務員?
另外大蝦哪里天天嚷著讓人“當買 ...

我親眼見過身邊如何牛逼的師兄,做了外企的銷售以后,就只會忽悠和扯淡了
待遇當然高,沒的說,你和他談技術,深問幾句,立馬露餡
人都去無法從事深度研發的外企,而只是做買辦倒手賣點東西發財,這樣國家是沒有前途的

作者: civiling    時間: 2016-12-18 00:09
wydabl 發表于 2016-12-16 22:58
首先“多讀書,進外企”有錯?元帥的意思是否是多讀書,然后去當公務員?
另外大蝦哪里天天嚷著讓人“當買 ...


美國的航空展,你可以去看看,這些年多少中國企業去參展,這還得排除很多被簽證官認為敏感而拒簽的
作者: civiling    時間: 2016-12-18 12:37
wydabl 發表于 2016-12-18 12:00
請問你知道C919的供應商都是誰嗎?調平,伺服,剎車,控制器,最基本的一個東西-鉚釘 是誰供的嗎?

既 ...

之前看過航空業界的一些文章,人家也不看好C919,因為受外資控制過多
將來還是靠胖妞
作者: civiling    時間: 2016-12-18 12:49
本帖最后由 civiling 于 2016-12-18 13:13 編輯
123456789w 發表于 2016-12-18 10:09
誰理你丫的。昨天在論壇跟人探討你是“何等”人物,各位大俠給我解惑了下。哦~原來就這德性。前ge雇員啊 ...

那咱來說說“碳泡沫”啊,1100°C碳泡沫的導熱系數多少?會燒蝕或者相變嗎?
既然沒有,在那樣的溫度區間,隔熱效果還不如三氧化二硅氣凝膠,為啥要用價格奇高又完全無效的物質啊?
熱工確實不是我的專業,但我已經獨立完成過三個熱工相關的項目,兩個散熱的,一個保溫的,兩個散熱項目分別是針對美國設備和日本設備做的,都取得了成功
你以為穿個馬甲我就不認識你嗎?“二了久久吧”


作者: 常大爺    時間: 2016-12-18 16:11
為啥都對富士康有成見呢?我在富士康工作過一年,感覺還是很不錯的啊,工作是枯燥,但在內地,工作枯燥的公司多了去了,這是生產性質決定的,沒辦法。至于說富士康十三連跳,富士康全國90萬員工,跳幾個也沒啥啊,最主要的還是要看是什么原因跳的,也不盡然都是公司的責任,一個20萬人的小縣城一年非正常死亡的還幾十幾百呢,十三連跳的深圳龍華廠區都有30多萬人。相對來說,富士康已經很正規了,基本該有的都有,至于說制度嚴,那太正常了,管理一個90萬人的公司,沒有嚴格的制度還得了,我經歷過的幾個公司,基本上還沒有比得上富士康的呢。所以,請謹慎求證,再說話。我發現很多人都拿富士康十三連跳說事,如果富士康這么不堪的話,內地80%的公司的員工還活不活了。
作者: civiling    時間: 2016-12-18 17:33
常大爺 發表于 2016-12-18 16:11
為啥都對富士康有成見呢?我在富士康工作過一年,感覺還是很不錯的啊,工作是枯燥,但在內地,工作枯燥的公 ...

對富士康沒有成見,能干那么大必然有其道理,不過那段時間十幾連跳必然是哪里出了問題。
作者: WWLL13    時間: 2016-12-19 09:11
看了最后也沒啥,為啥對一些人念念不忘?影響力真是大。
作者: civiling    時間: 2016-12-19 16:48
wydabl 發表于 2016-12-16 22:58
首先“多讀書,進外企”有錯?元帥的意思是否是多讀書,然后去當公務員?
另外大蝦哪里天天嚷著讓人“當買 ...

一遍忽悠人都去干買辦,把人都忽悠浮躁起來;然后沒有人踏實干活了,一遍鄙視,“沒人了,哈哈”
是不是這個邏輯?
作者: liumangtu80    時間: 2016-12-19 21:49
殊途不同歸
作者: civiling    時間: 2016-12-19 22:11
wydabl 發表于 2016-12-19 21:22
元帥有心,本人就沒看到這點,對不起你贏了

所有工業強國都是外向型的,做出好產品,去國際市場弄潮,英國如此,德國如此,美國如此,日本如此,這也就是為什么島國(美國受兩樣阻隔,相當于一個大島國)反而是強國的原因。
因為他們都鼓勵出口去國際市場進行激烈競爭,而某大蝦一直就在鼓勵,進外企,做買辦,最后人都為了年輕時那點收入浮躁了,能知道的只有外企需要他們作為銷售,甚至作為行賄者需要的,其他都不懂。
但短期來看,收入高啊,形成既得利益團體了,感覺良好罷了。長期來看,不還是啥都不懂給人家當馬仔?
真正希望大家發財,希望國家強大,應該是鼓勵出口,鼓勵弄明白人家的游戲規則,融入游戲規則,進而有機會制定規則,發更大的財
……
作者: anyingzhizi    時間: 2016-12-20 13:11
998水平有的,主要是某幾個喜歡捧腳的把論壇搞得烏煙瘴氣的
作者: anyingzhizi    時間: 2016-12-20 13:16
wydabl 發表于 2016-12-18 12:00
請問你知道C919的供應商都是誰嗎?調平,伺服,剎車,控制器,最基本的一個東西-鉚釘 是誰供的嗎?

既 ...

為了減少財務負擔和開發風險,波音在787上采取模塊化設計和全方位外包,主要模塊由100個左右一級供應商全面負責設計、生產,以及相應的成本,波音進行最后的整裝和系統集成。這從財務角度講是成功的:787的研發開支以百億美金計,一級供應商有效地分擔了波音的財務壓力,但在供應鏈的管控上卻未必----波音787先后有8次延誤,大多是由于下級供應商的問題

作者: anyingzhizi    時間: 2016-12-20 16:14
wydabl 發表于 2016-12-20 15:35
這本來就很正常,所有行業都是這樣的,但問題是人家是美國本土或者美國盟友的供應商,你呢?怎么這個時候 ...

無非就是自己造的價格高可靠性不達標,僅此而已,不代表TG造不出來,所以UP文章說的對,倡導人做買辦的其心可誅

作者: orc_roll    時間: 2016-12-20 22:45
大俠,好久沒看到你冒泡了……大俠,其實你沒有去過國企,在那塊講述很多是欠妥的。其實,國內在機械這個領域做深的家伙基本來自大的設計院。這里面有混事的,也有牛逼的、頂事的。這類人是國內外企的人無法了解到,畢竟很多人你們也接觸不到。牛逼的,做到大設計院總工級別的,了解材料(從基本力學性能、材料特性、各種熱處理、說到熱處理后組織、性能改變)、結構(這塊學問很深,包括剛度、強度、固有頻率、熱變形等等)、機構(除了強度、壽命這些設計手冊能查到的,有些原理性的機構手冊和資料上未明確提及原理,這就需要用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流體力學這些基礎工具進行理論推導,還有些考慮與電控的協調配合,當然很多機構本身就是電磁機構,這就涉及到多學科融合深層次的原理性問題了)。大俠,真的要做技術,得去大型的設計院開開眼,打個比方,機械設計手冊上提到的北京有色金屬總院,那里面技術實力雄厚,里面分門別類很全,國內玩高端設備的人找不到合適的材料,會找他們的。國內有人要做高端設備涉及到特種材料焊接找航天一院211廠,這些是一般人接觸不到的。大俠說的外企,技術核心不在國內,私企底蘊不足,資金實際也不足(至少機械這個領域),也沒有好的大項目給你(至少在機械領域高端的東西不會讓私企做)。打個比方,設計院砸向一個連著三五年研發改進六七次還沒成功的東西,只為技術的進步,一砸下去就是幾千萬,你說在這里學到技術還是在山寨別人機型,研發更多是在搭積木、改改外形結構、尺寸,東西做出來問他這個技術數據沒有、那個技術數據沒有、問多了就掛電話的地方學到技術?大設計院出來的東西,問它強度多少,人家告訴你,剛度多少,人家告訴你,壽命多少,人家告訴你,振動實驗數據人家提供給你,極端環境數據提供給你,響應時間多少,人家告訴你,甚至做的設備里面每件小零件的力學性能實驗數據都能給你,這叫你用的放心……大俠,我說的只是純粹設計研發的,工藝方面未有提及,已然如此,興許這些大研究院能讓你技術在現在的層次上拔高幾層……
作者: OPP1199    時間: 2016-12-21 07:27
好貼
作者: civiling    時間: 2016-12-21 09:11
orc_roll 發表于 2016-12-20 22:45
大俠,好久沒看到你冒泡了……大俠,其實你沒有去過國企,在那塊講述很多是欠妥的。其實,國內在機械這個領 ...

多謝,確實我沒有去過,寫了過多篇幅負面的。
但我也知道結果導向,看結果,其實很多需要長時間,大投入的項目,國內只有國企央企在搞,所以看到有些成果,我是認可和佩服的,請看國企篇后面的小段。
今年也幫幾個研究所做了一些事情,閑的人穿著制服無所事事,忙的人每晚沒完熬夜到凌晨,他們是企業的棟梁和支柱
作者: 看對做對cg    時間: 2016-12-21 09:55
謝謝樓主分享,各有所長,適合自己就最好
作者: 翱翔天際    時間: 2016-12-21 13:16
三座大山
作者: civiling    時間: 2016-12-21 13:59
wydabl 發表于 2016-12-21 13:35
不代表造不出來,那倒是造個航空發動機出來?仙人一定有,藏在深山里,就是不出來,到死都不出來

一個 ...

被洗腦洗得不輕
昨天首飛的AC352的航發就是國產渦軸航發
太行已經裝備400套了,你視而不見
世上沒有仙人,我所見過西安某研究所的所長,北航某系的院長,他們能拿出手的是什么水平,知道我們的差距在哪里,那些地方我們現在做得比霉菌強
你只知道聽一個從未謀面的在那忽悠
作者: 好奇D旁觀者    時間: 2016-12-21 14:59
握手!!
我也是在今年六七月份離開了工作了六七年的外企,同樣跳槽到目前的民企,雖然剛開始有些不適應,慢慢也就適應了民企的文化和節奏。
對于外企篇第五段的觀點,不能同意更多,除卻私人因素外,基本就是我下決心離開外企的根本原因。

外企規范的運營流程以及解決技術問題的態度對我而言不知道能否收益終身,但至少將影響我很長時間。外企的流程規范和職責明確對企業自身來說絕對是好事,是歐美企業先進管理理念的體現和成就,可是對員工而言,螺絲釘的命運必然的致命的,拖的越久就好比溫水煮青蛙,等你四五十歲忽然覺醒卻為時已晚,時間沒法倒退。

話不能說死,畢竟這世界變化很快,說不定哪天我又回到外企那個環境里去。可是當前我只想在民企里抓住機會多磨煉磨煉,雖然很辛苦,環境也是這么多年經歷的最差的,加班也家常便飯,可是,再不對自己殘忍,當你人到中年時就業環境將對你很殘忍。

居安要思危!




作者: civiling    時間: 2016-12-21 15:45
wydabl 發表于 2016-12-21 14:34
中法合資?或者是從開始就是抄法國直升機的全套?既然元帥你認識這么多所長,何不講講發動機那些零部件是 ...

是不是說別人發明了4個轱轆的汽車,我就不能造4個轱轆的,造了就是抄襲?
別人造出來飛機中間一根管,兩邊各一個大片兒,你就一定要造出中間一個大片兒,兩邊都是管兒?
結果導向,能造出來是第一步,能自己進一步改進,那是現在和未來的事情。
十年前你能想象如今日本手機品牌已經幾乎絕跡于中國市場嗎?
作者: civiling    時間: 2016-12-21 17:43
wydabl 發表于 2016-12-21 16:01
這種老生常談的問題,以及說了半天不知所云的話還是不要多講了當年看不到日本廠商絕跡于中國,同時也看到 ...

屏幕已經被中韓兩國搞定了,你去北京看看京東方;鏡頭,浙江也有企業搞出來了
作者: anyingzhizi    時間: 2016-12-22 09:09
wydabl 發表于 2016-12-21 13:35
不代表造不出來,那倒是造個航空發動機出來?仙人一定有,藏在深山里,就是不出來,到死都不出來

一個 ...

呵呵,這年頭還在用航空發動機來說事呢,就可以知道閣下根本就不關心國內制造業,你就只是出來裝逼打擊UP,剛開始的論點是TG能不能自己造,這里你又跟我扯差不差,相對于英美來說,咱的航空發動機不如他們,對于俄羅斯來說,差不多,對于其他國家來說,沒有任何比較的意義!

作者: anyingzhizi    時間: 2016-12-22 09:15
wydabl 發表于 2016-12-22 09:05
一汽1953,本田1948年。莫非一汽不是普遍現象,而是特例,那元帥何不列舉別的逆襲的領域來看看?
你既然在 ...

哥真心笑了,那高鐵華為大疆騰訊阿里巴巴之類的被你吃了?

作者: civiling    時間: 2016-12-22 09:37
本帖最后由 civiling 于 2016-12-23 11:31 編輯
wydabl 發表于 2016-12-22 09:05
一汽1953,本田1948年。莫非一汽不是普遍現象,而是特例,那元帥何不列舉別的逆襲的領域來看看?
你既然在 ...

外企的研發,通常需要一個由具有豐富經驗的工程師和戰略規劃專家組成的團隊。
規劃未來5~10年的某款產品,應該做到什么樣子,確保5~10年后發布出來是世界最領先的。
然后寫報告給公司高層,希望啟動某項技術的研究,然后花兩年左右時間進行技術可行性論證,有的公司叫做ATD(advance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這時候走T milestone,就是預研的項目節點,一個個節點走下來,可能有細節上的增減,基本可以摸索清楚這個技術是不是可行。
T milestone走完流程,找高層海內外廣泛開會討論,審議通過,開始走正式的項目NPI(new product introduction)流程
也是一個節點一個節點按流程走下來,從M0開始干到M3開始賣,中間有設計階段,圖紙發放加工階段,測試驗證階段,評估階段。
整個流程折騰下來,大概4、5年。記得比較清楚的兩個例子,一個是09年就已經開始的一個項目,到12年評估,認為當時兩種方案一種過于超前,暫時不發布,另一款直到14年底才在各種忙碌中徹底解決各項技術細節問題,投入市場開售。另一款設備則是從2008年開始研究,2015年初才開始上市。
國外大企業做大項目基本上都得經歷這樣的漫長流程,為什么最近幾年手機反而中國商家比較搶眼,因為中國私企商家那種短平快思維,適合手機行業這種日新月異的短周期研發。而對于軸承、發動機之類,需要長期高額投入,砸很多錢不能立馬聽到響的領域,國內的民企多數都不愿意干,只能由國企去干,國企如果沒有心氣夠高的領導在那,很容易成為“養老院”,研發長期止步不前。
就這樣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