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社區
標題: 為什么離開學校后就再難交到好友 [打印本頁]
作者: 寂靜天花板 時間: 2016-10-3 07:52
標題: 為什么離開學校后就再難交到好友
離開學校,我覺得自己交友變得越來越“功利”、越來越帶有強烈的“目的性”。比如如果我和一個人聊得來,我可能會和他成為朋友,但不一定會是長期的朋友;然而如果我們不僅聊得來還能有業務上的合作,那我們的關系才會穩定和長久。我并不覺得這種“功利”且帶有“目的性”的關系有什么壞處,完全相反,我覺得這才是成年人的交友方式。所以,現在我遇到聊得來的人都希望和他們有業務上的合作,因為只有經歷過為人處世和利益分配上的磨合,大家才知道是不是真的可以有長久的友誼。
9 U+ v0 c; D1 c9 D* [; H3 W% t我很明白:年齡越大,交友越難。
可能同樣一個人,放到10年前,或者5年前,你和他能成為很好的朋友。
但放到現在,似乎行不通。
從路人到好友,需要時間去煮
人人以情感為紐帶,人人依附感情而活。而感情萌生,需要時間。
讓人際間的弱關系轉化為強關系,更需要時間。
在學校時我們為什么能成為朋友,因為原來我們有資本浪費大把時間折騰青春。
過去,我們沒有身處流動性極強的社會,而是在封閉的學校。
學校里穩定的分班制、規律的運行規則,決定了你我可以在學校呆上一整天。
既然呆上一整天,自然就有故事發生。有故事發生,自然就產生情感的互動和溝通。
說白了,在學校,想不發生點什么都難。
學校簡直是友誼加工廠,那是一個每天都在生產友情的地方。
把友誼比作料理,放在鍋中烹煮,才可成形。時間就是那鍋里的水,沒有水,就沒有可能。
反觀現在,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奢侈的,因為我們有一個新的身份,叫“社會人士”。
一周6天,每天下班只想滾回家休息。單休日1天,都有安排,排得滿滿當當。
有空閑日子,只想在家休息犒勞自己,根本沒時間分配給陌生人。
別人跟你說:“我們交個朋友吧,周日一起出去玩。”
你心里只覺得累,一沒時間,二沒欲望,三沒激情。
交毛朋友,自己能整整好就不錯了。
我們都太忙了,也太累了。
有個詞組,叫“過命的交情”。
比如:一起挨過槍子兒、一起吃過牢飯、一起當過兵等等。
當然以上純屬舉例,但要表達一個意思,就是共同經驗。
兩個人共同經歷一些事情,共同克服一些困難,才會有成為好朋友的可能。
共同經歷一次驚心動魄的旅程、共同面對一次決定命運的考試、共同完成一個項目......
哪怕是一起玩過一個游戲,都是共同經驗。一起經歷過一些事情,才能使一段關系變得厚重。
少年學生才談感情,社會人士只談利益。
23歲工作以后,你會很容易發現,周圍人都是利益驅動的。
是目的性交往,而非情感性交往。
你對我來說有價值,我才會跟你玩在一起,吃在一起,喝在一起。
有價值我們就好好聊聊,說不定能成為很好的朋友,沒價值你就一個人玩兒蛋去。
一個人社會化程度越高,這種對個人價值感的嗅覺也會越敏銳。
以前的聚會以“玩”為主,一群人KTV里吃吃喝喝玩玩樂、嗑嗑瓜子、搶搶話筒,興致好了玩玩真心話大冒險,亂點鴛鴦譜,男同學女同學個個笑得沒心沒肺。
現在的聚會以“信息溝通”為主,幾個不太熟的人聚在一起,發現有價值者,我們會尋求主動認識的機會。沒有價值,那就一個人玩手機吧。朋友圈刷了N遍,各個新聞網站刷了N遍,最后太無聊了出去上個廁所透透氣。
倒不是說人人都變得功利了,而是每個人都越來越適應社會,越來越適應從學生到社會人士的身份切換了。
抱歉,我沒在你身上看到我需要的東西。
所以,我們可能成不了朋友了。
年齡越大,每個人對自己即將走的路也越來越清楚。
23歲以后,人人都會通向一條窄路。
在這里并非指人人會通向一條狹隘、受限、不自由的路。
而是指隨著思考與經歷的增多,人們與自己相處的機會也在增多。毫無疑問,人們會越來越懂得審視自己的人生,尊重自我的存在。
這是精神層面的,還有現實層面的。
進入社會分工的階段,人在被分流。階層、視野、格局、智識的差距,都在不斷擴大。
每個人擁有不同的職業道路,掌握不同的職業技能,并且在各自職業慣性的影響下,越來越專。
23歲之前,人的注意力會集中于外部世界。23歲以后,逐漸內化。
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趙麗華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年齡越大者,所結交的人也就越少,同時和既有的朋友之間則關系變得更加密切。
她的觀點是,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枚鬧鐘,到人生的某個節點,就會鈴聲大作。它提醒人們人生短暫,繁華易逝,請停止四處交游,專注于此時此地。趙教授認為,人們會開始全心投入在情感上對他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因此,不再有興趣參加各種飯局和聚會,而是更愿意把時間花在親近的人身上。強關系越來越強,弱關系越來越弱。
對個人而言,這種心理,會把許多“有可能發展為好友的人”拒之門外。
二十多年的生活經驗,會把每個人培養為生活場上的老手。
見過物是與人非,經歷過午夜的心碎,人很容易就成為老手。
會更懂得識人,會在交往中留有余地,不再全力以赴。
在熱情的包裝下,保持冷靜與克制。
你似乎逐漸明白,不是所有人適合與你做朋友,也不是所有人值得你與之為友。
你的交友原則,開始有了篩選的標準。誰誰誰跨得過那道門檻,誰誰誰跨不過,一望便知。
和那些貌似朋友的陌生人優雅告別,這輩子恐怕不再見了。
畢竟交到好朋友,需要努力和運氣。
交不到的話,自己安安靜靜地生活,一個人也自在快活。
作者: 未來第一站 時間: 2016-10-3 08:44
透徹!
作者: 祥云飛魚 時間: 2016-10-3 09:37
這個有一定道理,最好在一特大公司 比較容易有穩定 人脈圈。
作者: 一展刀鋒 時間: 2016-10-3 09:43
LZ的排版讓我只看粗黑字體。。。
作者: 淡然 時間: 2016-10-3 17:04
交友也以順其自然為好,不刻意回避,不刻意奉承。
作者: 面壁深功 時間: 2016-10-3 17:30
關鍵不是老錢少、情少、志向低
作者: cunzhang3000 時間: 2016-10-8 20:47
現在看來,酒肉朋友真的成了酒肉朋友:不吃不喝,哪來朋友?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