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社區
標題: 中國機床行業還有希望嗎? [打印本頁]
作者: 未來第一站 時間: 2016-9-30 12:54
標題: 中國機床行業還有希望嗎?
轉載:
前不久,一位機床企業老總來京,約我交流一下。該企業生產的磨床,在中國市場上已坐穩了頭把交椅,產品在航空航天領域大量應用,就在前年還收購了一家德國的同行企業,可謂事業順風順水!
在交流過程中,該老總突然問我:你覺得中國機床行業還有希望嗎?
聽到他這樣問我,我感到后脊梁一陣發涼!
作為一名在機床行業從業了20多年的人,我一直認為中國機床行業沒希望了!然而這句話從他這樣的企業老總嘴里問出來,我仍不免感到震驚!我所接觸的機床企業老總,凡是做出一點成績的,都是信心滿滿,人前人后談理想、說規劃,夸成就!沒有人會提這樣的問題。
我沉默了片刻后反問他:您覺得有希望嗎?
他很肯定地回答:我覺得一點希望都沒有!
接著他說,近幾年由于收購德國企業的原因,常在歐洲跑,與歐洲同行交流多了,他強烈地感到中國機床行業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太大了,而且越來越大!
他的結論與我的不謀而合!
為什么說中國機床業沒有希望了?原因有一下幾個:
1中國機床行業外表風光,實則根本不掌握核心技術。
機床的核心技術大多體現在關鍵的功能部件上,這始終是中國機床行業的軟肋。
目前,中國上點檔次的機床,所使用的關鍵功能部件都依賴進口,進口來源于歐洲、日本、臺灣等地。
2中國機床行業不掌握核心技術,政府要負一定的責任。
過去一說到中國機床零部件水平不高,板子總是打在零部件生產企業身上,其實這樣的批評有失公允,原因有2:
1)地方政府重視“整機”企業,忽視“零部件”企業。
各地政府在給予企業政策優惠和支持時,重整機而忽視零部件是普遍現象。
地方政府為什么這樣子呢?因為整機廠的產值大而零部件產值小啊,在以GDP為評定地方政府的政績標準下,政府部門有親疏遠近的區分是不可避免的;
2)功能部件涉及很多方面,材料科學就是其中之一。
我國的材料科學水平一直很低下,典型的例子就是飛機發動機和高鐵車軸仍依賴進口,就是因為材料不過關。機床零部件企業需要有先進的材料科學做支撐,否則他們就是在干無米之炊、無水之源的事,所以在材料不過關的前提下,要求零部件企業把產品做好是不現實的。
3)人才缺乏,傳承不足
機床是技術密集型行業,需要大量高技術人才。然而中國機床業人才缺乏,而且大量人才流失,更加劇了人才的匱乏。
我國制造業整體缺乏人才培育機制,造成人才缺乏是必然的。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人才亂象!企業辛辛苦苦培養的人才,其他企業在薪水上加個千八百的,就挖走了;如果挖人單位還是同類機床企業也還好,壞就壞在挖人單位往往不是機床企業。這樣的挖角造成人才傳承斷裂,令人扼腕!
技術不能在一個企業的人才中一代一代的傳承,這個企業的技術沉淀和發展就無從談起;反觀德國,一個人在一家企業工作終身是常見的,甚至父一輩、子一輩在一家企業服務,人才的培養、傳承、發揚、光大就是順理成章的。
4)大企業只想用低端廉價機床擠死小企業,導致小企業生存空間狹小,無力發展壯大!
中國機床行業是一個很可恥的行業,那些個號稱世界性的大企業,不思技術進步,開發高端的、可與國外抗衡的技術和設備,卻大批量生產低檔的、價格奇便宜的劣質機床,在市場上功城掠地,搶占市場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小企業只得用更便宜的機床應對,大家都賺不到錢,也就沒有資源向高端化發展,所形成的局面就是低端廉價的機床泛濫,高端市場空白,長期無法占領,正好被國外機床填補。
在這樣無恥的行業里,大企業還處處受到追捧,政府技改資金往往給了大企業,社會資源向大企業傾斜,行業展會也把最好的位置給大企業,一直弄得大樹底下寸草不生!
總結 中國機床行業本來就與歐洲相差百年左右,而且歐洲還在大踏步前進,我們與人家的差距還在進一步拉大,在此情況下,你說能不能有希望?!
作者: zxc881211 時間: 2016-9-30 13:55
沒希望了。我第一家公司就是生產磨床的企業,以前和德國合作的?,F在幾十年了,還在吃以前的老本。
作者: 我走更遠 時間: 2016-9-30 14:39
話不能這樣說,什么行業什么時候都有希望的;徹底沒有了希望的東西基本不存在,只不過希望很渺茫而已。
中國制造業曾經被稱之為“世界工廠”,雖然現在開始跌下低谷,但機床的需求還是一定有的。甚至說不定什么時候又復蘇了。
作者: Venerealulcer 時間: 2016-9-30 15:38
臺灣有300多加機床企業,大陸有上千家,08年那時候只要你造得出來機床,你就能賣掉賺錢,然后現在反而非常慘淡。很多公司轉而開發專用機床,但是這種機床研發周期長,技術攻關繁重,成本高,最后成功了一年也賣不掉幾臺,所以價格昂貴,然后國內現階段的企業針對研發投入都少,或者說有心投資的也耗不起時間。拼死拼活一年賺個辛苦錢,最后發現人家當二道販子,或者炒炒房子賺的比他這個老板還多……
之前見過一個臺灣公司,占地規模就一個足球場,車間辦公室員工各占半,60個人,然后小定單自己做,數量多的訂單,分散開給小作坊加工,然后最后自己拿來包裝好送出去。這不是高潮,高潮是他自己臺灣還有一家公司,二次包裝后再送歐洲去……做時規皮帶輪的
還有一些公司,比如鍛造,號稱自己有全市全省最具規模的金相實驗室,尼瑪買了些設備吃灰,平時就打打硬度,用的最多的是打掃衛生的阿姨,天天去擦擦弄弄……無非就是騙騙經費,退稅,補貼。
然后國內,業務好的廠商,一個月我們下屬的配套鑄造廠給他們供了120臺,不夠?。〔艥M足了他們85%,還有15%的缺口。慘淡點的,一個月出機量30臺上下,再慘一點的,一個月10臺(40萬/臺),10臺什么概念?一個月產能在90臺的公司,10臺是保本的。更有的吃不飽,兩三個月都是虧損0出貨量狀態。
然后是國產精度問題,去掉一些技術手段,什么雙向補償什么的不管。鏟花是重中之重,但是很多公司的鏟花雖然鏟的非常好,但是時間一久精度還是要跑,交機3個月就要去像4S店一樣去維護了,為什么,就是因為沒有龐大的后備存儲,個別大公司,我這款一年賣10臺就是10臺多了不賣,因為庫存的床身效應力就那么幾臺,然后國內,尼瑪啊,今天鑄造出來,恨不得明天進爐子燒后天加工大后天組裝出貨。我見過的最快一臺床子從簽訂單到交機29天。還包括運輸時間。消應力就是個屁- -
作者: kayex 時間: 2016-9-30 15:51
想造好機床的沒錢造,有錢的單位呢都去搞房地產了
作者: albert.tang 時間: 2016-9-30 16:14
基礎產業更新換代太慢,大多都在吃老本。
作者: 淡然 時間: 2016-9-30 16:26
一個行業龍頭的感嘆,值得深思。
作者: 設計夢想 時間: 2016-9-30 16:32
都在吃老本啊,想提升太難,但還是有希望,雖然很渺茫
作者: 歸零人生 時間: 2016-9-30 16:51
值得深思的問題,但是技術是老難題,質量也是
作者: 天天天藍_ 時間: 2016-9-30 19:07
中國房地產行業還有希望嗎
作者: cunzhang3000 時間: 2016-9-30 19:48
好點的系統,伺服,主軸/導軌,都是外來 的
作者: 面壁深功 時間: 2016-9-30 21:31
前二年都說房地產面臨問題很多,但今年又怎樣?
當然機床行業有區別,但也不致于祁人憂天啊。
作者: 看對做對cg 時間: 2016-10-1 14:25
沒希望了,沒希望了
作者: 機械之達人2015 時間: 2016-10-1 20:06
作為一個機床行業過來人,自己是深有體會的。前期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分析得很有道理的,供大家參考:
作者: 無痕葉 時間: 2016-11-3 09:51
機床行業的確是現在國內制造業水平的一個典型,從材料到工藝,回過頭來再看研發,都是在之前的基礎,而面臨著急劇變化的環境,成本等等,人才流失加劇,工藝傳承斷代,更不用談研發創新了。 東北工業的沒落就是現實例子。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