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社區
標題: 經濟增長全國倒數,來聊聊東北為什么會墮落至此吧! [打印本頁]
作者: 陸小雞 時間: 2016-7-30 15:00
標題: 經濟增長全國倒數,來聊聊東北為什么會墮落至此吧!
今天看到“寂靜天花板”大俠發的一篇帖子,講的是中國東北的招商政策:東北經濟之招商引資 關門打狗。這篇文章很直觀的描述了東北經濟的混亂:招商而不養商,經濟發展不可持續。
小編覺得,東北經濟問題由來已久,只是前幾年被蓬勃的土地經濟大繁榮掩蓋住了,這兩年土地經濟發展不下去了,原來被掩蓋的問題重新浮現出來。只是這問題發現得太遲,早些年做個外科手術就能治愈,發展到現在,壯士斷腕、甚至斷臂都不一定能醫治。
而東北的現狀,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之下,成了最典型的一個反面例子。
關于東北的經濟增速,小編做了一個表格,先看一組數據吧:
(, 下載次數: 246)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下載積分: 威望 -3 點
全國2014年和2015年GDP增長倒數后4名中,除了一個是山西省外,東北連續兩年占據其余三席,經濟增速可謂是斷崖式下跌。
“根據統計數據(1993年到2015年),遼寧2015年3%的GDP增速也創下23年以來的最低值,增速排在全國倒數第一位。遼寧省長指出,剛剛過去的2015年是新世紀以來遼寧省經濟形勢最為嚴峻復雜的一年。遼寧經濟下滑的原因,主要是投資和工業出現困難。”
看到了現狀,那再去看看以前的東北吧。
“哈爾濱曾經是共和國長子,東方小巴黎。東三省最多GDP占到全國七八十。1945年,東北地區工業規模已經超過日本本土,達到亞洲第一。從沈陽到大連的沈大鐵路兩側工廠煙囪林立,大小城市連成一片,成為當時世界上有名的‘綿長工業區’,而沈陽鐵西區則被譽為‘東方魯爾’。倭寇甚至舉國移民東北。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前夕,東北地區城市化水平為11.5%,1942年達到23.8%。而據2001年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中國城市化水平1990年才達到18.96%,東北地區城市化水平最高,達到52.1%。現在東三省GDP排名下滑之快就像現在中超球隊的排行榜一樣。”
東北經濟是否出現問題了呢?答案是肯定的,要不然李總理也不會特地指出“東北三省經濟數據很揪心”。
觀其表而知其里,窺一斑而知全豹。關于東北經濟為什么衰退,為什么出現斷崖式下跌,大家也是各持己見。
對此現象,部分網友提出了以下觀點:
1、國有經濟占比太大,民營經濟發展不起來;
2、計劃經濟時代遺留的歷史包袱及產業結構問題;
3、官僚主義盛行,貪污腐敗與以權謀私現象普遍。
那么你覺得呢?你所了解到的東北現狀是怎樣的,是否出現了衰退呢?衰退是因為這些原因引起的嗎?是不是還有其他原因呢?
大家不妨來談談,為什么東北的經濟會墮落至此?
作者: 鑫森淼炎垚 時間: 2016-7-30 15:26
與這些沒關系,全球經濟衰退,中國不例外,東北重工業基地轉型很困難。
作者: hoverin 時間: 2016-7-30 15:38
增長百分之三也是增長啊
作者: 陸小雞 時間: 2016-7-30 15:48
但是相對于全國,東北三個省的GDP增長率連續兩年墊底,這應該不算正常吧。
作者: hc2003 時間: 2016-7-30 15:58
東北制造業為主,輕工業基礎差,
作者: 荷鋤望月 時間: 2016-7-30 16:01
這和政府官僚做派,環境等等有關。
但是和國家的政策不無關系。
很簡單地想一想,東北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工業設施好,當然應該發展好。發展不好反倒是不正常。
長春作為共和國的長子,有著極高的政治地位。反過來想一想,這不是白給的。這需要對國家其他地方的無償支持。
作者: 老鷹 時間: 2016-7-30 16:08
主要原因就一條,體制。
作者: 韓寒11 時間: 2016-7-30 16:21
體制不完善,gdp依然會墊底,說什么振興東北工業基地都是空話
作者: 桂花暗香 時間: 2016-7-30 16:39
我不說話 就看看誰說的在理!
作者: 伊澤瑞爾 時間: 2016-7-30 16:40
哈哈哈!又到了談經濟的時候啦!
首先,我不甚了解東北,也沒蒞臨過東北,所以為什么衰退并不能做客觀分析。只是久聞東北是重工業基地,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工業受到沖擊在所難免。
其次,經濟數據的下滑和經濟下行是兩個概念,光從GDP增速下滑并不能判定經濟情況。國家設定GDP增速不是平白無故的,是專業的經濟學計算結果,這里不方便詳細展開。
再者,李總理說的經濟數據很揪心聽起來語重心長,在今后東北經濟的發展任道而重遠。
最后,基于原因有很多各方面都可以說,根本原因就如鷹大所說——體制
作者: civiling1204 時間: 2016-7-30 16:45
說到底,其實是人。
與經濟相關的,就是人的流出,這些年人口流失特別嚴重。
當地沒有想好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辦法。
人的想法也很重要,即便都已經在北京打拼多年的東北某地人,居然對本縣沒有評上貧困縣耿耿于懷……
作者: 桂花暗香 時間: 2016-7-30 16:48
體制轉換,周邊經濟,都相關。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不是國家行為,是自發的行為,抗戰以前是是日本和俄國在哪里搞。
解放后,絕對的計劃經濟,國家行為。后轉為市場經濟,先有香港,臺灣,搞了珠三角。后有日本韓國新加坡搞了珠三角。
作者: 鑫森淼炎垚 時間: 2016-7-30 17:09
這是機械工程師討論技術的地方,你又扯上政治了,這樣不好。在有些Q群里,有些人也說這樣的話,不知道國人對這個怨氣咋這么大?我希望搞機械的,不要無論什么事情總扯上這個。你我目前沒能力改變它。
作者: 常大爺 時間: 2016-7-30 17:21
你看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興衰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東北建國初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后來國家重點照顧,發展迅猛;同樣的山西,煤炭資源豐富,前些年發展那也是很牛逼。其它的城市如克拉瑪依,河北邯鄲等等,曾經都牛逼過,但是后來都衰落了,你再對比下深圳和香港,你會發現,“啃老”,“坐吃山空”的,都沒好下場,繁榮賺錢的時候不思更上一層樓,以為大環境都不發展了,結果時代在變,別人都在跟著時代走,你站在原地做夢,你說結果會怎樣?說實話,這么多年來,東北出過什么新的成就?重工業其它地區慢慢得也都有了,而且起點更高,與時代更貼切,至于輕工、金融、網絡這些,更不要說了,東北基本靠邊站,那你說,你不墊底,憑啥啊???
作者: 瑞辰機械 時間: 2016-7-30 17:35
做好自己的就好了,像我們夫妻雙雙下崗。真不想給郭嘉和征服添麻煩.........................................
作者: 成歌2047 時間: 2016-7-30 17:48
個人認為國營企業占太大比重有關。國營企業的弊端誰都可以數一大堆出來。
作者: luiw 時間: 2016-7-30 19:36
我覺得是思想、觀念的問題,官僚主義,貪污腐敗,另一個重要問題是民風民俗問題,體制全國一樣,東北是老工業基地,有人才,有硬件,有資源,有政策支持,為何會墊底?關門打狗,確定真實,我試過,那地方黑勢力盛行,只認錢和權力,地域封閉,外來思想不被接受,我對那邊的人敬而遠之,試過我們的經銷商追貨款反被追到派出所,當地政府不管,派出所的人說無事的,你們半夜走吧,安全,這樣事經常發生。還有維修人員被人拿大刀扣在廠里,報警無人理,要自己花錢找人半夜爬墻救出,我們南方人覺得不可思議,誰敢去做生意。
作者: weiyongli 時間: 2016-7-30 19:55
山西躺著也中槍,我覺的是觀念落后,體制落后,當然客觀原因也有
作者: 韓寒11 時間: 2016-7-30 20:30
現在也沒有什么厲害的人爭取,政策也沒有優惠,資本是逐利的,哪個地方利潤最大,就在哪個地方落戶,沒優惠自然人家不投資的
作者: chenqibin 時間: 2016-7-30 21:28
我在這里瞎扯幾句不好聽的,我是大連人也是東北人。大家都知道,大部分的東北人其實都是闖關東移民的后代,說白了祖上都是在老家吃不飽飯的農民,真正有文化的人少。就拿大連來說,當地也出厲害的人物,比如戚韌發,孫家棟那都是中國頂尖的科學家。一看來歷,都是瓦房店復州城的,清朝時就有復州書院,他們是土生土長的大連人。
其次,可能是水土問題,東北的白山黑水出什么特產呢,除了人參鹿茸,還有一個那就是土匪,當然現在沒有了,但是吊兒郎擔不上進的習性是改不了了。
回頭再說關內移民,當年鬧饑荒這幫人跑到東北了,現在東北經濟不好了,移民的子孫們竟然跑回關內老家了!不靠辛勤的付出改變家鄉,全靠撿現成的,這種心態怎么能好呢?
作者: 小小工程師 時間: 2016-7-30 21:35
歸根到底還是人的思想問題,思想觀念不轉變,再多資源、人才和政策也沒用。
作者: 機加小牛 時間: 2016-7-30 21:42
都是國有大型企業 然后圍繞著這些企業賴以生存的民營小企業
大的不行 小的也不行 創新型企業也不多 一個死循環
別的地方不知道 反正我這給我這個感覺
作者: 祥云飛魚 時間: 2016-7-30 22:10
國有企業太多。官本位嚴重地方 是沒有前途的。
作者: 貝XB2016 時間: 2016-7-31 06:26
轉來的,希望各位能認真看完!
(一)
“我再也懶得回去和那幫狗X打交道了”。
這是我一個東北朋友最近和我反復提及的一句話。一年前,他從北京辭職回到遼寧創業,具體哪個城市就不說了,一年過去了,他如今又回到北京,在意味深刻的大望路上班。
在我鍥而不舍的追問下,我才明白他口中的“狗X”并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一個泛指,泛指一切吹牛X不干活,光喝酒不辦事,泛指一切不作為的官僚主義作風,泛指一切低效率沒誠信的合作方。
他和我說,他的噩夢從注冊公司的那一天就開始了。他沒想到只是注冊一個公司,為什么在東北就那么難?
別人勸他:還是找找認識人吧!當初他是不聽的,如今他和我說:“在那個地界,你甭管干啥,都他媽得找人,不找人根本辦不成事兒”。
除了行政效率底下,令他難以忍受的還是創業環境的惡劣:首先他的企業根本貸不到錢,這直接夭折了他開分店的計劃,而員工們三天兩頭請假就不說了,幾個90后全都無心打工,要么是在準備考公務員,要么家里正籌錢找人進國企。
除此之外,人情往來和親戚朋友不斷想進他公司掛個管理崗的事情就更多了,他的一個大伯為此還跟他家鬧掰了,因為那老頭想讓自己兒子去他的公司“隨便管幾個人,開個幾千塊錢就行了”,理由是“咱們自己家人,肯定比外人實在。”我這位朋友沒同意,他的理由堅定而實在:“那傻X除了喝酒就知道吹牛X,還當經理,給他個總理當得了?”
當然,導致他東北創業繼續失敗的致命原因,是經濟疲軟的大環境,他覺得“似乎每個人都不敢花錢,周圍基本看不到什么沖動型消費,城市中核心消費人群越來越少,像做我這種生意的,主流客戶都是年輕人,可你看,這個城市那里還有年輕人啊?”
我問他,你覺得東北的經濟什么時候才能好起來?
他長嘆了一口氣,罵了一句:我看就這X樣了,10年之內沒戲。
(二)
當我暗戀的女神都已經換了七茬,東北的經濟卻依然沒有起色。東三省越來越像個前朝貴族,聊以慰藉的只能是曾經過往的輝煌與殷實,而在現實的窘境里卻漸漸淪為了共和國的備胎,使勁渾身解數,卻只能換來女神的一句:呵呵,我去洗澡了。
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東北的經濟陷入了疲軟。最近這幾年,從《華爾街日報》到《經濟學人》再到英國的《金融時報》,資本主義媒體寫了一篇又一篇的關于中國東北經濟萎靡的觀察評論文章,為遠在千里之外的黑土地操碎了心。最近的一篇來自于《紐約時報》,他們將視角對準了掙扎在東北的底層民眾,文章的標題是:中國東北工人在絕境中尋找希望。
我們根本不用深入東北調研,光是報表上冷冰冰的數字就足夠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從宏觀層面來看,2015年,東三省的GDP增速在全國墊底,遼黑吉三省分別是全國倒數第一、第三和第四,更嚴重的是,壞消息并沒有轉好的跡象:在2016年第一季度中,遼寧省GDP出現負增長,這不僅是全國唯一,也堪稱遼寧本省的史無前例,繼續穩坐全國倒數第一的“老虎凳”。
你說,就像是平均工資一樣,光看GDP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也不能代表東北經濟就真的不好,我怎么看見滿大街都是穿貂兒的人?
要我說,你別傻了,大家都是中國人,咱們的套路從來都是努力地用在面子上,如今連面子上最重要的數據,關系到烏紗帽的GDP都找補不上了,真實的經濟現狀還不一定多慘淡呢,尤其是對于廣大的私營企業而言。
連被譽為東北之星的大連,2015年GDP增長只有可憐的3.8%。人民的錢袋子干癟了,地方政府也不好過,畢竟,政府并不創造財富,東三省數以百萬的公務員都需要納稅人來養活。
低迷的經濟讓地方政府實在地感受到了巨大壓力:以本溪為例,2014年本溪市財政收入為140億元,到了2015年,財政收入僅為54億,用媒體所形容的“斷崖式暴跌”這個詞毫不過分,暴跌高達59%。可以說,如果不靠中央的輸血,這個城市的財政已然完全癱瘓了,因為這點錢,恐怕連給本溪市公務員發工資都不夠。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東北經濟的斷崖式下跌之所以令人心痛,是因為東三省曾經是那么富饒和傲嬌。共和國建國初期,東北是當之無愧的“雞頭”,傲然于東半球的雄雞版圖之上:拿工業產值來說話,在1945年,也就是日本投降那一年,東三省在全中國工業總產值中占比高達85%,這個數據還是把臺灣加進去的(臺灣占10%),剩下的什么北上廣深南京重慶,在東北面前都是一群渣渣,因為除了東北和臺灣,整個中國的所有其他剩余地方的工業產值加起來也只有可憐的5%,這是什么概念?這是東北勸圣上要雨露均沾,可圣上他就是偏偏不聽的概念呀。
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這就是當年東北的真實寫照,那時,東北是毫無爭議的亞洲中心,工業規模雄踞亞洲第一。當北京人還習慣于拎著夜壺早起倒尿的年代,長春已經是全亞洲第一個全面普及抽水馬桶的城市了,不僅如此,長春還是亞洲第一個全面普及管道煤氣,第一個實現主干道電線入地的城市,以至于當年毛澤東一度想將首都定在長春。
得東北者得天下,解放前的東北就是如此的富饒和性感。從當年傲嬌的“共和國長子”到如今東三省經濟全面滑落淪為“棄子”,東北經濟的萎靡實在令人唏噓。
(三)
所以,請問,到底是那個癟犢子讓東北經濟懵了圈呢?
十多年前,在國家剛剛提出宏偉的“振興東北”計劃的時候,有一篇流傳甚廣的文章:《一個游子對東北的反思:振興東北先震東北人》,這篇文章讓很多東北人心里不舒服,在文章下面破口大罵。然而文章的的確確是一個東北人寫的,所謂“愛之深,責之切”,文章中這名東北人將自己的父老鄉親著實損的夠嗆,在他的筆下:東北人好面子,愛攀比,喜歡拉關系,不講誠信,不守規則,懶惰吹牛,東北實在是一個沒有熟人就辦不成事兒的一個地盤。
我不想給任何一個群體按上一個標簽。坦白講,我不相信東北人全都有上面那些臭毛病。但從另一個層面而言,東北人浮于事的情況的確比其他地區嚴重。
無論是上學、就醫、就業還是辦企業,大家想的不是怎么提升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下意識的反應都是“找人”,有關系就有一切,沒關系就寸步難行。這不是我信口胡謅,也不是我聽了幾個朋友的抱怨就在這里以偏概全,我們依然拿數據說話:
根據社科院的數據統計,在東北開辦企業所需要的程序是全國最繁瑣和漫長的,拿登記物權的流程來講,上海只需要4個步驟即可,而東北步驟最少的城市是沈陽,需要多少步呢?12個步驟,也就是說東北最快的城市也比上海慢了整整3倍!在東北你打一個商業糾紛的官司,平均需要363天,差兩天剛好一年哦親!
辦事效率和行政效率如此之低,國企當然習慣了,但效率是民企的生命,有那個企業受得了一個破證件要翻來覆去的辦一個月乃至更久呢?
東北惡劣的營商環境還表現在中小微企業獲得資本扶持的難度:
根據《中國股權投資市場2015全年回顧與展望》,在天使投資市場已披露的投資案例中,東北地區共獲得4起投資,投資金額加起來僅為700萬人民幣。這點錢還不如北京隨便一個賣肉夾饃或煎餅果子的創業團隊獲得的A輪融資多,從這個層面而言,東北已然被“天使”拋棄。
這事兒其實非常嚴重,我個人覺得比東北暫時性的GDP下滑還嚴重,因為天使投資對東北的“愛答不理”,顯示了在資本層面對東北的未來沒有信心,而對于經濟而言,信心往往比黃金還重要!這是資本層對東北信心的寒冬,也就是資本已經認定東北不是一個做生意的好地方了。
即便有很多人“酒杯端起稱兄道弟,酒醒之后去你媽的”,但在東北,大家依然喜歡拉關系,走后門,因為很多事情“沒人你就辦不了”。
造成行政效率慢,營商環境差以及全民愛拉關系的思維方式,其實通通屬于計劃經濟和國企思維下的遺毒。東北人在計劃經濟和國企思維的籠罩下,生活的過久了。國企、央企等公有制經濟沿用的是典型的用官僚等級制度,這種制度一旦占據主導地位,就會令民眾產生崇拜權利且懶惰的德行,而且瞧不起個體戶等私營經濟體,總覺得那“不是正經工作”。
(四)
除了東北,東北人無處不在。人才外流似乎是東北經濟發展最嚴重的掣肘之一,然而這只是表象而已。在黑龍江省三亞市的揶揄背后,我們更應該探究的是,東北人為何一門心思的往外跑?
事實上,就像當年全國人都往東北涌造就“闖關東”的盛況一樣,決定人才流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經濟發展,如果家鄉能賺到錢,沒有人愿意拋家棄子跑到一個陌生的城市謀生存。
根據最近的人口普查數據,東三省累計人口流出超過400萬,而且重要的是這400萬都是鮮活的年輕人。一方面是年輕人的大量出走,一方面是出生率的繼續低迷,東北的人口結構正加速老齡化,東北已經“未富先老”。
實際上,人才外流的深層原因是東北的經濟結構實在太單一了,單一到所有東北人至今還陷在“計劃經濟”中吃國企大鍋飯的時代。數一數東北有多少國企吧,而這種國有體制對私營經濟的活力擠占是強大而粗暴的,可以這么說,東北的年輕人如果不設法找人去某一個國企工作,簡直就找不到“好工作”。
計劃經濟無疑會扭曲資源配置,市場經濟的道理是:市場才是配置資源的最有效的手段。顯然,如今的東北依然靠的是僵化保守的國企范兒——而國企簡直就是低效、腐敗和虧損的代名詞。
2003年前后,“振興東北”的計劃提出來,國家投入萬億級別的巨額資金豪擲東三省,當然依然是無私地給了自己的“親兒子”國企央企們,本來奄奄一息的國企們,靠著國家的輸血又開始了胡吃海塞,領導們一個個都腦滿腸肥,但企業卻繼續連年虧損。畢竟,一個行將就木的人,光靠輸血是活不下去的。
現在,整個中國的經濟都面臨著壓力,中央有心無力,再也拿不出來當年那種規模的資金來添補東三省的“窟窿”了,失去輸血的東北經濟,2015年一下子“斷崖”了。
長久以來公有制經濟為主的東北,形成了計劃經濟的遺毒:體制僵化、國有企業吸血、市場經濟發育不健全等諸多問題,東北當然也意識到了,然而東北的國企改革,起步晚,質量低,效果差,改來改去,不僅沒回歸到市場經濟,反而一堆國企合并到央企里面,越改越看不清出路。
我不太同意《振興東北先振興東北人》那篇文章的觀點,人性固然多變,也有懶惰的一面,東北的懶人不比別處更少,但也不比別處更多,而同樣,人性都是逐利的。
不是東北人愛拉關系好高騖遠,而是在東北的地界往往沒人你就真的辦不成事兒;不是東北人假義氣不講誠信,而是計劃經濟造就的官僚化體制只認權利不鳥產權和契約精神,你產品質量再牛X,沒人的話還是進不了國企采購的名單;不是東北人懶惰,而是都在國企中,大家干多干少都一樣,畢竟勞動模范獎章又不能當飯吃;不是東北人不熱愛自己的家鄉,而是家鄉除了國企和公務員,實在沒什么工作崗位,在東北,進不了國企簡直就等同于失業,狗屁專家天天呼吁那些家里沒關系沒后門的大學畢業生留在東北,你讓他們留在東北干什么?都他媽去做直播去嗎?
所以,從曾經的亞洲中心到如今的全國倒數,你現在知道,是誰造就了東北經濟如此不堪的局面了嗎?
涂脂抹粉做表面文章救不了東北,現在東北需要刮骨療毒的勇氣。如何振興東北,網易曾經做過一個很好的專題,不如我就用這個專題的名字結尾吧:
《救10000個國企也救不了東北經濟》
作者: 05527833 時間: 2016-7-31 07:31
何止東北,慢慢就會輻射全國,,,,,,,
作者: yct174 時間: 2016-7-31 08:50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作者: eddyzhang 時間: 2016-7-31 17:34
其實問題不在東北人怎么樣,問題也不在國家政策怎么樣,國家政策肯定是好的,大力扶植。問題出在哪里呢,出在扶持對象上。有人拿東北跟日本比。那么單獨拿出東北來,如果東北出問題,讓東北人民解決會是怎么樣。就像日本經濟下滑讓日本人民自己解決問題一樣。現在問題是東北出問題,讓全國人民想辦法解決。那么東北自己會努力嗎?東北普通老百姓能走的都走了,剩下的都是什么呢,公務員,大型國企這些。大型國企國家養著,那些公務員不盤剝外來人才怪呢。
解決方法,也很簡單。國家停止投入,只投入一些公共衛生,環保等部門。國有企業慢慢回遷到關內,或是關閉。(這點很多外企幫我們做了,典型的久益,他們買了幾個廠,現在不行了直接關掉)國家把原來扶持企業的錢用來扶持老百姓內遷。這樣,老百姓去一些更適合居住的環境(很多東北人在海南就是這樣)。
這樣好處:
1,減少虧空企業,節省國家開支。東北的企業不是除了東北其他地方不能做,現在國企合并估計會這么走。
2,減少公務員數量,減少貪污腐敗。既然人少了,企業少了,那就減少公務員,官員數量,給點錢,斷了他們貪污的路。
3,改變老百姓的習性。東北人也有一些壞毛病,既然窩都換了,那些個臭毛病也改改吧。
4,恢復生態,這些年東北開發,環境破壞不少,老百姓內遷了,把東北還給大自然,改善下東北的環境吧。這樣國人也不用天天往國外跑。
5,東北的優勢還是有的,糧倉的作用就好好做個糧倉吧,生態恢復了,就好好做做生態旅游吧。至于礦產,石油這些。估計也挖光了。就別再天天掛個牌子騙補貼了。
作者: 瑞辰機械 時間: 2016-7-31 19:02
本帖最后由 瑞辰機械 于 2016-7-31 19:07 編輯
謝謝鼓勵,謝謝。看了各位的留言。我想起了單位一位老領導說過的一句話,或許是這個結局的根源吧 。大概的意思是:你們端起這一杯酒,我們的產品質量會下降多少?沒有了產品質量我們的市場在哪里?我們還能活多久?
作者: 迷途小生 時間: 2016-7-31 20:58
這樣的結局,早已注定。
作者: 程總工程師 時間: 2016-8-2 00:5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一重科技 時間: 2016-8-2 09:12
我自己就是東北人,這么說吧,東北人,每個人都恨不得認識***的感覺,辦什么事,先想到的是找人,這種思維,導致在東北,想靠實力做起來很難,都是靠關系,而靠關系損傷的是什么,就是國家利益。東北,榮也重工業,敗也重工業,國企經濟占的多了,看看鞍山,哎。
作者: 韓寒11 時間: 2016-8-2 11:20
國家領導人說的都很好,可能也找到問題點了,但是體制能說改就改嗎?
作者: tabade 時間: 2016-8-2 11:32
力曹縣那么近,哪天三胖不高興了,再打過來
作者: zcr003 時間: 2016-8-2 12:51
東北呵呵!都重振了少有20年了吧!除了國有體質的問題,就從技術來講,好像只是在大的項目上有所斬獲(重工比如三峽電機一類的)小企業私企開始也不能做這個啊!還真是大項目很少有依靠獨門絕技攬活的!還有國企體質的間接影響人才流失,太嚴重了,關鍵崗位的福利待遇不好留不住人,我的很多朋友教育子女們畢業都不要回來了!已經形成惡性循環了!
作者: 機械小白258 時間: 2016-8-3 21:16
感覺能增長就不錯了,國家政策扶持,轉型需要過程,期待經濟好轉。
作者: yjpm1989 時間: 2016-8-5 06:44
國企體制問題
作者: 暗空痕 時間: 2016-8-6 12:44
在東北工作過三年,大型國有企業,在企業內部各種派系斗爭,所有的待遇、職稱、晉升都跟能力無關,只看關系。而且現在東北的生產模式還是沿襲蘇聯的,大、黑、粗、笨,很少去根據市場實際要求進行更新。大多數人都是想去國有企業,在企業內養老。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