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機械社區

標題: 從“自主”說到工業體系 [打印本頁]

作者: 007008009    時間: 2016-4-22 10:55
標題: 從“自主”說到工業體系
(, 下載次數: 264)

   前幾天說國內世界首創8米大采高的事情,看到的是不屑,以及對自主的質疑。

   我們國內有太多的“自主”,也招致太多的質疑,還有人說這是攢機。我們不妨繼續說哪個刮板輸送機的話題。

    前天說的哪套刮板機生產廠家屬于世界第3的水平,第一、第二都是紅毛,但是第三、第四、第五都是中國企業。

到底是不是自主,到底是不是攢機,咱事實說話。

    上面的電機、調速系統、鏈條、耐磨板,大家都是外購的,紅毛和國內的供應商幾乎是相同的;唯獨不同的是大功率的減速器,紅毛是自制的,國內是進口的(700kW及以下國產可以滿足要求)。

    紅毛可以外購,算自主?我們外購,就是攢機?正視一下,調整一下以往“唏噓”的心態。

    甚至反問一句,給你你能玩到這水平嗎?要不誰給攢一個?目前全世界能“攢”到這水平,不超過4家!如果還是不屑,我真不知道你有什么理由?

    這世界第三的水平是什么概念?性能是紅毛的80%-90%,價格是紅毛的1/2左右,就前面說的哪套SGZ1400/4500,假如國產是1億元的話,紅毛是兩億元。就是這個概念,具有較好的性價比!

     我們沒有什么理由去唏噓和鄙視,這是人家努力多年的結果,每天都在追趕。

      再加一句紅毛的”攢機態度“,只要別人能做好的,我就不做;如果我做,我一定做的跟你不一樣,或者做的一定不比你差。國際化的分工就是這樣的,千萬不要追求大而全,否則會害死你的。紅毛的不少鑄造都是拿到中國鑄的,但是焊接沒敢在中國。
  
      借用牛根生的一句話,要善于利用社會資源做企業。當你什么都做,做的又不是都強,當蕭條來臨的時候,你的折舊、你養的人,將都成為你的負擔。有所為,有所不為??!

     再說差的哪10-20%在哪里?哪是整個工業體系的問題,具體結合我了解的,我說幾點。

      1)工人素質的差距:

      人家的焊工都是有證,有國際焊工證的;什么概念?人家的焊工,焊出來探傷檢查沒缺陷,我們的焊出來缺陷不少;國內沒證的焊工月薪5000元,有國際焊工證的月薪得給8000-10000元。很明顯的差距?根據我看過的材料,整個國內通過IWE焊工認證的企業大概100家左右,泱泱大國,才100家?這就是現實,這就是短期難以改變的事實。

      2)裝備的差距

      國外焊接,普遍用定型工裝或氣動工裝等,國內隨便用個料頭,點上就當撐子了;如果生產大缸徑,長行程油缸,沒有裝備肯定是不行的,但是你可以了解一下,國內有意大利塔基刮削滾光機或美國西拉刮削滾光機、瑞士善能臥式絎磨機的,只要有一臺這樣的設備就算數,全國大概也就100家的樣子。實打實的差距。

      3)管理的差距

       我有一次下車間,一進車間門,就聽到“哼”、“哼”的聲音,這明明就是吃刀過大的聲音,仔細看了看,是那臺上海深孔鏜床的聲音,非常明顯的聲音,我不知道這工人一次準備鏜下1毫米嗎?

      然后在車間轉,走到哪臺瑞士臥式絎磨機旁邊,看工人上料,拿著手柄在點動落料,噠、噠一點一點的下,”咚“一聲料落在床身上了,就這管理,你多好的設備都給你弄廢了。為什么不買一個上料設備,或者設計個上料設備呢?

     4)技術的差距

      紅毛做什么很專注的,幾十年如一日,技術水平比我們要高;另外一個,就是天天挖空心思在哪改進和提高,這是他們的工作內容,而我們呢研發人員呢?比如紅毛800人的廠子,研發人員就有100人;而我們是4000人的廠子,研發人員也是100人。紅毛一年干5套,核心件自己生產,其它都是外協的。我們一年干100套,關鍵件也是自己生產,其它也是外協的;這100套設備,我們研發人員要搞多少次配套、多少次技術交流、多少次技術服務,重復性做多少次產品改型,這些工作對于提高研發水平的作用較少,我們更多的心思沒有花在真正的研發上,沒有冷靜下來去憋大招。

     5)標準的差距
      你中國的標準就低,人家國外的標準就高。我說的是國家標準低,還有企業標準同樣低。大家可以具體對照一下,自己領域的中外標準的差距。

      上面是我分析的幾點差距,不是單體的差距,是整個工業體系的差距,還有整個工業思維意識的問題,再舉兩個搞笑的例子:
       有家大國企,請了國際知名咨詢公司做咨詢,咨詢的結果有一條是資金周轉率低,比國家先進企業有差距。然后這家大企業,就把國產設備的交貨期縮短,從原來的6個月降到3個月,不到設備要使用的倒數第4個月,絕不發招標文件。因為他有錢,他還想多放在銀行幾個月,不想過早給你合同款,這他媽都是什么工業思維?這簡直就是殺雞取卵的節奏。這行業的大型進口設備交貨期都是1年左右,愛買不買,跟價格沒關系,要這個質量,就是1年的交貨期,沒商量。

      還有另一家國企,去豐田學精益管理,學回來說,我們要提高資金周轉率,我們要加快設備的制造周期,同樣的資金,原來3個月交貨的,如果我們能提高到2個月,我們的資金周轉率能提高50%。同樣的混蛋,你這樣壓縮交貨周期,能保證產品質量嗎?設計的時間,備料的時間,鑄鍛的時間,質檢的時間,要保證產品質量,還是別壓縮交貨周期了。

    對有些行業和企業來說,目前算是大蕭條,很多廠家的訂單下降50%以上,靠量生存的時代過去了。要想生存,只能是減,生產高質量的產品,接附加值稍高的訂單,才有機會生存。工業需要這樣逐步進化,而不是一步就能完成的。

     當你要養5000人,沒有規模,怎么養?你哪5000人里有多少是有證的,想做高端不容易?同樣當蕭條來臨,你還養的了5000人嗎?減人,提高品質,做利潤高的,才能養2000-3000人,同時人員的素質,企業的管理都必須進步了,否則3000人也養不活。不前進,就只能慢慢消亡。

     現在蕭條了,不忙了,也許是最好的憋大招的機會,繼續努力追趕吧。別忘了,那邊半球的老外與你一樣,也閑,也在憋大招。

     歡迎拍磚,一己之見,可能算是孤陋寡聞,還請大家各抒己見。

作者: 皓月天地    時間: 2016-4-22 11:06
我理解自主和攢機,就是自主我買的東西,我本來就可以自己生產,你不賣或者賣貴了我就自己做了,而且質量性能不比你差。攢機就是只能買你的東西,我自己沒法做出同樣質量性能的東西。脖子被別人卡著在。
作者: 黃海是我    時間: 2016-4-22 11:10
我就問一問題,既然你說的基本上已經和進口一樣,為什么價格是1/2呢,為什么不能價格一樣呢,或者95%呢,我不用懂煤機行業,就分析價格你就不合理
作者: andyany    時間: 2016-4-22 11:15
看了前面的部分,感覺還可以;
看了中間的,感覺落后是顯然的;
看了后面的,感覺胡來了,可能不講良心了。

疑問是,后面的做法能保持住前面的狀況嗎?
作者: 螺旋線    時間: 2016-4-22 11:32
沈陽搞設備租賃,大連據說放的大招是直接建工廠,設備,人員都配齊。
作者: 桂花暗香    時間: 2016-4-22 11:43
再一次體現了中國人的聰明勁。
作者: 2266998    時間: 2016-4-22 12:00
哈哈,哈哈,

想說,進步真是太TM難了,難于上青天,還沒看別的,看到貼圖,先笑了,能自己畫張圖不能啊?

買東西,有罪嗎?我都認為沒罪,該買啊,你玩不了,裝啥孫子啊,該買就買啊,沒錯,

都買了,你那結構是怎么來的?紅毛隨設備,有個‘配置圖’,就是結構件大致輪廓是有的,能量出來人家哪里多大,多厚,你就這么玩?。抗?,

別抱怨工人,工人怎么了?我覺得工人沒毛病,我在寺河玩東西的時候,剛買的DBT 5500,找國內來‘抄’,你抄,好好抄,甭扯啥‘我最便宜’扯這個蛋干嗎啊,

DAMS才16個人,東西便宜嗎,不便宜,1999年,老K過來,俺去接的,東西挺貴的,玩到今天,膠管都是德國的,

你東西濺,是你產品壽命也低,性能差,扯別的管蛋用啊,哈哈,
作者: icegoods    時間: 2016-4-22 12:36
不管怎么樣,樓主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就是好樣的,我靜靜地看各位的點評,不管是贊也好,噴也罷,天底下的道理不爭不明,不辯不明
作者: 黃海是我    時間: 2016-4-22 13:19
我說吧,為什你價格和性能不對等,本身就是攢機。還要不要和某黨學些壞毛病,一出問題就是臨時工,工人不好。同樣的生產線,同樣的工人。重要客戶,要求嚴格的客戶,生產出來的就好,國內的客戶就垃圾了?。?!怪工人?嘴巴抽你丫的。
作者: shootbomb1    時間: 2016-4-22 13:21
看到螺旋大俠談到沈陽大連的大招,想從傳統設備制造向后端的加工生產延伸,但是按現在國內行情這不現實。

在歐洲能做這樣延伸的,都是以加工產品為中心的設備企業,針對產品提供最優工藝方案,國內說法是做專機,優勢是經過長時間競爭淘汰,這些企業對產品圖紙標準工藝等積累的經驗非常豐富,進可依靠標準賣方案賺錢,退可延伸到刀夾量輔生產制造賺錢,實在不行還能去做咨詢,就是吃死對產品熟悉這點,以制造標準設備的企業在這些領域根本玩不過他們,但劣勢也明顯,單機成本,適用市場范圍。

沈陽大連和上面這兩者都不搭,現在行情凋零人才轉移,不要說最優方案,這2家能理解標準消化圖紙做個方案的人都很少,唯一賣點是“廉價”,但甲方實際不缺這點錢,可能連看都看不上這點錢,而且這個“廉價”也不是甲方要的成本
作者: zerowing    時間: 2016-4-22 14:00
又提天津。大俠直接說弗蘭德就玩了。不過俺沒說錯的話,原弗是德國的,現弗是西門子的。俺看不出哪里是土生土長的了。
另外,實在不敢茍同大俠奇葩的攢機理念。紅毛攢機是這么出來的?
人說播音買的都是小鼻子的CFRP,為啥?老米自己玩不了?如果大俠搞不懂什么是成本控制的外包,什么是技術需求的外夠,那還是不要談攢機了。因特爾卡你倆芯片,你連個奔三都攢不出來了。看到伊朗沒,你倒是想攢,連馬氏體不銹鋼你都弄不到。說啥都能攢,你攢個蒸汽彈射試試?快別逗了。當你的核心東西都要依賴別人的時候,靠攢機能攢出個大國?北洋水師不是攢出來的?有啥用?定遠最后還不是讓小鼻子拖回去研究了?快別逗了。紅毛攢,控的是成本。我們攢,純粹是玩不來,本質上一樣?
再有,少扯什么管理。中國人研究管理的書能堆幾屋子,從帝王論到中庸法到西格瑪,但是哪個是真玩的?俺還不想扯犢子,大俠如此抱怨管理不行?要不您來講講DFM,DFA,講講企業物流,講講ERP?也別扯大了,具體點,大俠不是談自動上料嗎?你講講物料設計的物流性?講講優化結構以期自動化改善?亦或者,大俠貌似深懂加工,要不講講進給力同切削速度的關系?
沒別的啥意思。俺也是個混閑飯的,但是看大俠這種言論,實在不想保持沉默。
作者: m_e    時間: 2016-4-22 14:40
這樣不好吧,又給外國人搞中國威脅論的機會了
作者: 一重科技    時間: 2016-4-22 17:14
其實看到國內公司出去學習,我就特別想笑,我看到周圍很多企業學習華為,結果學回來的時候,回來后,中高層必須8點下班,沒事也要坐到8點,員工不加班就是渣員工,就是要優化的,但是他們沒看到華為的員工為什么這么努力,華為98.6%的股份都是員工持有的,當然,這個數據不是官方公布的,但是就算沒這么高,也是很大的占股比例,然后員工多勞多得,你干的越好,分的越多,這些國內的企業學不到,就是永遠學不到核心,只看到對老板有利的,但是不知道員工為什么會努力工作。
作者: 海邊民工    時間: 2016-4-22 22:26
看完后默默地尋找出路。
作者: 堅持不懈9    時間: 2016-4-23 15:05
螺旋線 發表于 2016-4-22 11:32
沈陽搞設備租賃,大連據說放的大招是直接建工廠,設備,人員都配齊。

整的現在是錢花了,什么都沒有做成功!

作者: 綠羅    時間: 2016-4-25 10:30
其實007008009 大俠,水平也很高,雖然跟998比有差距,都不錯了,繼續努力提高,你們都是中國工業的棟梁。贊贊
作者: 上海狐飛    時間: 2016-4-26 10:39
圖紙上的調速系統,應該是軟啟動設備,閥控水介質液力偶合器,Voith的。
我也發一個,石家莊的
(, 下載次數: 86)

作者: however1241    時間: 2016-4-26 12:56
領導不走誰敢動
作者: 斷乎于止    時間: 2016-4-26 19:10
大配套產業的自主化,本身就是一個很奇怪的命題,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可以這么理解,自主化就是個偽命題,企業與企業,和國家與國家不同,并不是解決有無的問題。
舉個例子,做個石油鉆機,國內能做,國外也能做,國內可以做的吹噓上天,也確實對國外出口,中東、北非不用談,俄羅斯、南美不用談,就是德國、美國,也出口過。但是拆解看,國內做了啥?好吧,就叫配套,發動機是卡特的,變矩器是艾里遜的,電控是西門子的,就連簡單的液壓閥件,國產的35MPa的你敢用?天天拿個滴油盤接油去?

好吧,于是有人說,這就是在攢機。

但是問題來了,對國家來說,這很痛苦,但是對企業來說,這不是應該的么?NOV也生產鉆機,世界上最大的鉆機制造商,但是它也沒有自己的發動機、自己的變速箱、自己的工控設備,它的鋼絲大繩也是外購的,于是,NOV也是在攢機?當然,也算是吧。畢竟這不叫做成本控制式外協,你給它十年,它也沒這個能力、資金跟膽量搞個發動機生產線出來和卡特彼勒叫板。

好吧,于是得出,國內大配套,這么做也沒差啊,很對啊,你看國外也這么做?還是有差別的,還是很不對的。撇開國家層面不談,光光從企業本身而言,好像也沒什么區別,你買卡特的,我也買,卡特不會因為國別而對兩家公司進行區別,價格一樣的,也沒啥啊。你讓這些供應商自己攢個機子,沒個十年八年它也出不來嘛。這種想法是有問題的。

現在的情況是,大配套工業逐步往國內遷移(已經遷移了很長時間了),而國外卻在逐步剝離。為啥?當然很多人說,那當然啦,攢機能有多少利潤,全部給供應商賺去了。這話也對也不對,低端的,拼價的,利潤壓的很低的,當然只是微薄的利潤。但是有些大配套工程門檻高的,攢機的利潤還是相當可觀的,畢竟可以養那么多人,(大配套攢機都是大工程)。而供應商分的并不多,大頭還是被攢機的拿走了。但是這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利潤的含金量不同,攢機只是靠工程規模效應積攢出來的利潤,所以抗風險能力非常差,一旦遭遇災年,沒有單子,供應商節衣縮食好多年都不成問題,這里沒銷路那里有。你一個攢機的,養了幾千上萬號人,一旦沒單子就等死了。

所以現在是,國外逐步剝離攢機業務,NOV跟蘭石合作,干嘛合作?你去做大鉆機,我美國市場對你開放,我就做做TDS、做做我的井口設備就好了。多好啊,多么善良的美國人民啊。于是,我們國產大配套,打開了美國市場,新聞聯播開始鞭炮齊鳴了,多么偉大啊。公司也賺錢了,多好啊。然后,石油危機來了。

當然了,這次石油危機如此兇猛,所有石油企業無法獨善其身,但是倒得最兇的,受損最嚴重的,就是那些養了那么多人、專門做大配套的攢機企業了。

歸根到底,就歐美國家逐步放棄大型工程配套,風險規避,而我們卻喜滋滋的接過來,既解決就業問題,有帶來了高利潤。于是乎,國內形勢一片大好?,F在煤炭危機了,各個煤機廠慘兮兮的,那些供應商呢?該賣的還是賣,并不理你。
作者: 天天天藍_    時間: 2016-4-26 19:44
認真細致受教
作者: 桃源居士A    時間: 2016-4-28 01:40

作者: 冰是睡著的水A9    時間: 2016-5-2 21:34
并不是說國內的工人不行,關鍵還是一個錢的問題,只要你有錢,產品我們也可以做的很好。。。。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