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機械社區

標題: 德國制造的口碑建立在一個有意思的觀點上:不相信人 [打印本頁]

作者: 搬運工    時間: 2015-7-7 14:19
標題: 德國制造的口碑建立在一個有意思的觀點上:不相信人
      德國制造的口碑是建立在一個非常有意思而且關鍵的觀點上:不相信人。德國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是人都會犯錯,都會有誤差,特別是在生產環節,這些人引入的負面影響經過流水線的每個環節逐級放大,必然會最終影響產品的品質。因此整個產品的生產工程中,人的因素越多,最終產品出問題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德國人提高品質的思路非常直接,就是在生產環節要動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人的天然影響降低到最小,把每件事情都分解成機器(或者人像機器一樣動作)能簡單執行的。換句話說,就是提高生產的自動化水平,只要機器能做的,在成本合理的范圍內,就堅決不讓人做。

大家已經講了很多精彩的點,包括工業設計、民族性格等等、研發投入等等,我就不浪費時間了,但是可以重點講講制造本身:
(, 下載次數: 130)


(, 下載次數: 144)


(, 下載次數: 151)


(, 下載次數: 137)


      講了德國制造那么多,說實在的,我覺得德國制造也有其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的制造業并不適合制造快速消費和變化的產品,目前這個領域都很難想起德國還有什么響亮的品牌了。一個生動案例就是有西門子的手機,幸虧早兩年賣掉了,否則恐怕會比諾基亞死得更難看吧。家電和快速消費的電子產品似乎還是東亞制造的更優秀一些,特別是日本。(轉)
作者: chen0024    時間: 2015-7-7 14:34
德國人的從生活中就能看出工程的學問
不過中國貌似不可能,有心無力啊
作者: 寂靜天花板    時間: 2015-7-7 14:36
早年手機界有個笑話,說把西門子手機和諾基亞手機同時從五層樓上扔下來,落地摔成三塊的是諾基亞手機;把地砸個坑的是西門子手機
作者: 逛逛論壇    時間: 2015-7-7 14:43
美國人說德國人的腦袋瓜子是方的。
作者: 只恨當年不讀書    時間: 2015-7-7 14:50
好貼
作者: ifzhangchao    時間: 2015-7-7 15:33
這個觀點解釋的滿科學的
作者: 花弄影    時間: 2015-7-7 15:40
采用機械化、自動化的生產方式來代替手工生產,不能說唯一的原因就是不相信人。甚至這個說法就是不對的。無論多么先進的自動化生產線,首要的條件還是要有專業人才。沒有人,哪來的自動化生產線呢 ?最低限度,設計就必須完全依賴人來完成。人固然會出錯誤,機器又何嘗不會出錯誤呢?工業生產中,并不是絕對不允許人任犯下任何錯誤。大多數情況下,即使人犯了錯誤,也并不難糾正解決。
自動化生產的最大貢獻還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有很多精密的儀器,儀表,元件的關鍵部位,關鍵工序還是靠手工來完成的。據我所知,MOOG  伺服閥的閥芯閥套的最后工序--研磨就是靠手工來完成的,而不是依賴于哪種精密的機床加工出來的。很多人一說到德國,似乎德國就是機械制造最高水平的國家,好像凡是這個國家生產的東西,都是最好的一樣。要說制造水平,最高的還是數美國。
作者: x1813    時間: 2015-7-7 15:42
,太逗了
作者: 逍遙處士    時間: 2015-7-7 15:51
“相信結構,而非人手”,乃機械化的精髓所在。
作者: lwm911    時間: 2015-7-7 16:11
剛開始工作接受的第一次培訓差不多就是這內容,人是感情動物,有情緒波動,容易出現不穩定,而機械不會,所以做設計的時候應盡量減少人工操作
作者: hmhnh    時間: 2015-7-7 16:49
拿日本和德國比較吧;日本人是圓,德國人就是方,日本人看到了靈活變動,德國人就看到了堅守自我,都成功了。中國感覺現在就是在隨大流,哪個方向賺錢往哪個方向走,不做一手的就做二手的。
作者: negtive    時間: 2015-7-7 22:42
精密測量就能精密分析,要是配合歷史數據,就能分析大趨勢。當然制造的更方便。
作者: 逍遙處士    時間: 2015-7-8 08:10
逍遙處士 發表于 2015-7-7 15:51
“相信結構,而非人手”,乃機械化的精髓所在。

最開始當然是手工弄的。后來有了母機,就不靠人手了。

只能說,不相信人,是機械化的規則。但機械化并不適合人。它會把人物化。


作者: 憨老馬    時間: 2015-7-8 08:21
我們那大鼻子老板也是這種觀點,能有機器替代人力的盡量買機器。
作者: wjiafu72    時間: 2015-7-8 08:32
向德國好好學習吧,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太多了
作者: 俠客黑客    時間: 2015-7-8 08:47
本人也有同感,就是德國現在好像也有點走下坡路了。
作者: 請叫我財神    時間: 2015-7-8 09:07
花弄影 發表于 2015-7-7 15:40
采用機械化、自動化的生產方式來代替手工生產,不能說唯一的原因就是不相信人。甚至這個說法就是不對的。無 ...

不相信人,這里的人倒不是指所有人,而是指操作工人。

作者: 侯爵莊園    時間: 2015-7-8 09:08
說的好專業,一直希望好好了解德國的工業,但是沒有機會出去德國,有沒有詳細的資料介紹的?
作者: 小魚兒1043    時間: 2015-7-8 09:20
有助于企業管理
作者: liguowei951    時間: 2015-7-8 11:20
排除人為因素
作者: 梁斌lb    時間: 2015-7-8 13:55
大俠分析的全面而且十分的有道理。
作者: 王木木zero    時間: 2015-7-8 14:48
國內真正能機械化的難度太大了,像我所在的公司,引進了一臺機器自動焊接的,結果發現雖然焊接質量確實很好,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法引入實際生產中,現在就放在那當門面
作者: 沒事磨刀    時間: 2015-7-8 15:41
說的不錯!引人深思,發人深醒!思考問題的出發點不同,歸宿迥異!
作者: 迷途人生    時間: 2015-7-8 18:01
同意LZ的機器代替人的觀點,是個人都有情緒,而且人員流動,熟練程度,等等原因都會導致質量的波動。尤其是做重復動作的工人,工作期間很容易出錯。而機器沒有情緒,容易控制,只要給它一定的指令,它就會重復穩定的工作,不用為人員流失,人員培訓等去煩惱。
作者: 踏星覓辰    時間: 2015-7-8 20:02
說“不相信人”是難聽點,但本來就不該太依賴個別人。都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該用工藝文件的形式將操作固化,甚至像德國人一樣干脆用自動化機械代替人工,把人的影響因素降至最低。但路還很長……
作者: 中國龍1222    時間: 2015-7-8 20:41
制造業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作者: 無痕葉    時間: 2015-7-8 21:04
德國的工藝的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嚴謹自成體系,而且,是各個專業集成的更高。 對于說德國的制造工業下降,我不這么認為,很大方面是因為國內的需求多樣化和不成熟,要知道德國人的嚴謹也不允許你幾天幾個月就把一個設備推向市場。這個有些不負責任。
作者: sull    時間: 2015-7-9 18:16
敬佩德國人的精密制造和嚴謹的工作態度。
作者: 野嘉森    時間: 2015-7-9 21:56
個人覺得是因為大系統機械依靠人是可靠性成本很高的事情。否則勞斯萊斯手工車不會有那么高的售價。
德國的高水平技能工人一般做機床母機或是精密裝配的比較多吧。


作者: sjh1234    時間: 2015-7-10 08:25
德國思辨精神好
作者: 非標Designer    時間: 2015-7-10 21:38
花弄影 發表于 2015-7-7 15:40
采用機械化、自動化的生產方式來代替手工生產,不能說唯一的原因就是不相信人。甚至這個說法就是不對的。無 ...

美國的制造業從綜合水平來說應該是最強的,但在個別方面會稍遜于日本、德國。
作者: 大樹葉子    時間: 2015-7-11 11:37
其實人才是這個世界上最難搞的東西,會變來變去的。
作者: 小冷2025    時間: 2015-7-12 07:53
感覺德國像絕對理性思想的踐行者,不知道我們的鄰國日本對這方面有著怎樣一種思想。會不會和大德意志站在對立面啊。
作者: 小冷2025    時間: 2015-7-12 07:57
小冷我就想看見什么時候我們中國像的德國一樣,甚至超越他們,靠我們了,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星辰大海,同志為伴。
作者: 學海無巖    時間: 2015-7-12 10:43
好文!
作者: 燕客    時間: 2015-7-12 22:39
本帖最后由 燕客 于 2015-7-12 22:40 編輯
寂靜天花板 發表于 2015-7-7 14:36
早年手機界有個笑話,說把西門子手機和諾基亞手機同時從五層樓上扔下來,落地摔成三塊的是諾基亞手機;把地 ...

別嘲笑諾記了, 我是它的死粉, 主要聯絡手機至今仍是5年前買的E5, 怎摔都還用得好好的, 還掉進水呢. 三叔已換了5,6臺了


作者: 燕客    時間: 2015-7-12 22:55
逛逛論壇 發表于 2015-7-7 14:43
美國人說德國人的腦袋瓜子是方的。

這事我真可以舉個案例, 85年在華東調試德製吹塑機, 第二天快下班前380>220V單相變壓器燒了. 我建議馬上找重繞, 那德工程師說太不靠譜, 要馬上回酒店發電報用DHL速個到上海, 然后自行到上海DHL辦事處提貨. 這樣折騰還了得? 我偷偷將變壓器拆下, 叫廠長漏夜找重繞.

德國佬第二天告要一星期才到上海, 未計清關(那時DHL在大陸不流行, 7天算快了), 正愁間, 重繞變壓器已到, 我也不管那傢伙, 接上電, 量過次級電壓正常, 沒有不正常溫升, 再用MEGA搖表量漏電電阻正常, 繼續試機.

至于新變壓器到中國, 直至該機十幾年后轉手都一直沒用,


作者: 海神ROBOT    時間: 2015-7-13 08:34
德國的確是嚴謹,但這個嚴謹并非我們不能學習的東西。另外一方面,他們現在愿意做工程的人越來越少
作者: ananpv    時間: 2015-7-13 14:02
德國制造確實有一套!
作者: 小牛皓皓    時間: 2015-7-13 14:57
說的真有道理,我們國家就是太多的人為干預,所以還得向機械化發展品質才能提高啊。
作者: 勤勤磊磊    時間: 2015-7-14 22:08

作者: 峰云機械小鮮肉    時間: 2015-7-15 19:59
機器是人做的,程序也是,這樣豈不可笑
作者: 無敵老大    時間: 2015-7-16 08:17

作者: laoshanhd    時間: 2015-7-16 09:40
德國的制造夜確實真心的得佩服,感謝樓主的帖子

作者: 歐洲機電    時間: 2015-7-16 22:21
縱觀近幾年的制造業水平應該還是美國,德國制造太過于制度化,凡事必須按部就班,不能制造個性化,客戶沒有多少選擇余地,我就這個樣就這個價愛買不買,日本制造太過于市場化,8年以下沒有大問題,小毛病不斷,8年以后核心部件開始OVER,新的咋一看非常的精致小巧用起來也比較順手,但從整個制造裝配工藝耐用度整體剛性能還是和德美有一定差距,美國制造核心部件絕對鋼鋼的,其他部件以市場需求,客戶個性定制,而且而且實用為主,絕不花里胡哨。
作者: 田jtian11    時間: 2015-7-17 16:47

作者: 楓葉fl    時間: 2015-10-25 21:49
德國人做事嚴謹,中國人輸就輸在“差不多”上吧
作者: huguanping    時間: 2015-10-25 21:56
我對機械已經深深的傷心了。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