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機械社區

標題: 中國需要德國和日本式的創新,而不是美國式創新 [打印本頁]

作者: 投身革命    時間: 2015-2-8 08:57
標題: 中國需要德國和日本式的創新,而不是美國式創新
轉一篇關于  中國游客赴日本搶購電飯煲和馬桶蓋  事件的文章

為啥要去日本買馬桶蓋?

家里養小孩的人大都有從日本海淘花王尿不濕的經歷,而一旦熟悉日淘之后,就發現有太多東西值得從日本淘了,甚至包括馬桶蓋。

日淘馬桶蓋可不是為了便宜。日本馬桶蓋售價約2000元人民幣,但有抗菌、可沖洗和座圈瞬間加熱等功能,最大“痛點”是,適合在所有款式的馬桶上安裝使用。

財經作家吳曉波在專欄中寫到,很多朋友去日本旅游都會買馬桶蓋回來,免稅店的日本營業員用難掩喜悅的神情和拗口的漢語說,“只要有中國游客團來,每天都會買斷貨。”

除了馬桶蓋還有很多東西值得一淘。

很多人買了吹風機,據說采用了納米水離子技術,有女生當場做吹頭發試驗,“吹過的半邊頭發果然蓬松順滑,與往常不一樣”;

很多人買了陶瓷菜刀,據說耐磨是普通鋼的60倍,“切肉切菜那叫一個爽,用不到以前一半的力氣,輕松就可以把東西切得整整齊齊了”;

很多人買了保溫杯,不銹鋼真空雙層保溫,杯膽超鏡面電解加工,不容易附著污垢,杯蓋有LOCK安全鎖扣,使密封效果更佳。

據吳曉波所見的沖繩那霸機場,小且精致,規模堪比國內中等地級市的機場,購物團的人涌進去,頓時人聲鼎沸,不多時,在并不寬敞的候機大廳里,便滿滿當當地堆起小山般的貨品紙箱,機場的地勤人員大概已然習慣,始終面帶笑容、有條不紊,這樣的場景大抵可以被看成是“日本制造”的一次小規模逆襲。

有一陣子,到日本旅游順手抱一只電飯煲回來成為“時尚”,前些年在東京的秋葉原,滿大街都是拎著電飯煲的中國游客。

“日本的電飯煲真的有那么神奇嗎?”吳曉波在參觀美的產品館時詢問陪同的工程師。

工程師遲疑了三秒鐘,然后實誠地回復說,日本電飯煲的內膽在材料上有很大的創新,煮出來的米飯粒粒晶瑩,不會黏糊,真的不錯,“有時候我們去日本,領導也會悄悄地讓我們拎一兩只回來。”

“我們在材質上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現在還沒有找到辦法。”

美的創辦于1981年,是全國最大的電飯煲制造商,從1993年開始生產電飯煲,與日本三洋合作,引進模糊邏輯電腦電飯煲項目,逐漸成為國內市場的領先者。近些年來,隨著市場占比的反轉,競合關系發生微妙改變,日本公司對中國企業的技術輸出變得越來越謹慎,“很多擁有新技術的家電產品,不但技術對中國企業封鎖,甚至連產品也不外銷,比如電飯煲就是這樣。”

也就是說,很多年來,“中國制造”所推行的、用“市場換技術”的后發戰略已經失效了。

馳騁全球市場的中國制造,而今卻陷入前所未見的彷徨。

痛苦之一,成本優勢喪失。

“中國制造”的成就,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核心競爭力大抵只有一項——成本優勢,土地、人力、稅收等優勢,且對環境保護無須承擔任何責任,因此形成了制造成本上的巨大優勢。可如今,隨著各項成本的抬升,性價比優勢已薄如刀片;

痛苦之二,渠道優勢瓦解。

很多年來,國內企業發揮無所不用其極的營銷本領,在遼闊的疆域內構筑了多層級的、金字塔式的銷售網絡。可如今,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子商務平臺把信息流和物流全數再造,渠道被徹底踩平,昔日的“營銷金字塔”一夜間灰飛煙滅;

痛苦之三,“不變等死,變則找死”的轉型恐懼。

“轉型升級”的危機警報,已在制造業拉響了很多年,然而絕大多數局中人都束手無策,近年來,智能硬件、3D打印、機器人等新名詞更讓很多50后、60后企業家半懂不懂、面如死灰;

可是,那霸機場候機大廳里小山般、正在打包托運的貨箱,向我們揭示了另一個道理,制造業有個非常樸素的哲學:

做電飯煲的,能不能讓煮出來的米飯粒粒晶瑩不黏鍋;

做吹風機的,能不能讓頭發吹得干爽柔滑;

做菜刀的,能不能讓每一個主婦手起刀落,輕松省力;

做保溫杯的,能不能讓每一個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熱水;

做馬桶蓋的,能不能讓所有的屁股都潔凈似玉,如沐春風。

從電飯煲到馬桶蓋,都歸屬于所謂的傳統產業,但它們是否“日薄西山”、無利可圖,完全的取決于技術和理念的創新。在這個意義上,世上本無夕陽的產業,而只有夕陽的企業和夕陽的人。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濱告訴記者,中國更需要的是德國和日本式的創新,而不是美國式創新,提高現有制造業的效率與質量,要比開拓一個全新的領域,對于中國來說更現實。

誠然,立足本行,精益救精,由量的擴展到質的突圍,正是中國制造的最后一公里。

中國當今的中產階層,喜歡價廉物美的商品,但也愿意為新技術和新體驗埋單。這一類型消費者的集體涌現,實則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契機。

中國制造的明天,也許就在于能否讓國人不必越洋去買馬桶蓋。



作者: LIAOYAO    時間: 2015-2-8 09:30
侃爺不是拿來干活的、不是搞來用的,是耍兩片皮子的。

這篇作者也是在指望別人要能干些實事,和社區一大部分的社友一個樣,

當真給讓排隊輪流上戰場,都成了圍觀群眾。

中國,只需要多一些干實事的人,不必去需要外國的月亮。

這些干實事的人更需要被尊重與得到和付出對等的報酬。
作者: 上海狐飛    時間: 2015-2-8 09:50
轉型,怎么轉法,很多老板是換個行業。
其實正如這篇文章說的,把現有的產品做好做精,提升品質,提升效率,提升功能,這才是真正的轉型,變粗放為精細。

作者: negtive    時間: 2015-2-8 09:50
那美國式創新是啥
作者: icegoods    時間: 2015-2-8 10:29
negtive 發表于 2015-2-8 09:50
那美國式創新是啥

這個問題提的好!武斷的標題!需要不需要的主觀意愿很強理想化!卻說不清楚怎么回事

作者: Pascal    時間: 2015-2-8 10:47
看了2遍,沒看明白。
通篇是日本的日用品如何好,當然確實是好;德國式的創新是什么?美國式的創新又是什么?
何以得出結論--中國更需要的是德國和日本式的創新,而不是美國式創新?
作者: 恁老廝    時間: 2015-2-8 10:49
老生常談;生活文化決定了思考與行為模式
作者: 投身革命    時間: 2015-2-8 10:55
我轉發這篇文章想表達的意思是,關于工業的發達程度,不僅僅體現在高端的設備精密的機械上,還有我們的生活日常,這些都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就像文章中的一句話   世上本無夕陽的產業,而只有夕陽的企業和夕陽的人。產品高端也罷,低端也好,主要是用心去做,真正去為受用者考慮,才能有市場。。
作者: 投身革命    時間: 2015-2-8 10:56
Pascal 發表于 2015-2-8 10:47
看了2遍,沒看明白。
通篇是日本的日用品如何好,當然確實是好;德國式的創新是什么?美國式的創新又是什么 ...

不要糾結于一點

作者: wangqing1    時間: 2015-2-8 11:08
我懂你說的,說的很好,我的觀點是:能搞航母,火箭,不如把基礎材料搞好,沒好材料,什么都是扯淡
我們也許不缺技術,缺的是素質,缺的是精神,缺少精神層面優良的品質,多是惡性循環,根深蒂固的為了單單的金錢利益,拋棄信仰,信用,道德,,,,悲哀而無力,
作者: Pascal    時間: 2015-2-8 11:12
投身革命 發表于 2015-2-8 10:56
不要糾結于一點

好吧,我的意思其實是文章內容還是可以的,就是文不對題。
既然題目是老鷹改的,那我就不糾結了。

作者: negtive    時間: 2015-2-8 11:52
我覺得美國式創新多數是新概念,新層次,比如特斯拉,微軟,預警衛星,是概念上的提高和制造水平相適應。日本式的創新比較“鉆”,把事情追求到本身的極致,你看新一代的mx-5跑車,奧拓體重陪個跑車發動機。德國創新最明顯的是制造的創新,把材料和制造科技不斷滴加入新產品里,奔馳和寶馬這樣的。

那我們呢?

作者: 米fans    時間: 2015-2-8 13:29
基礎東西都做不好,又何來創新?
作者: 阿基里斯    時間: 2015-2-8 16:14
米國式創新:個人英雄主義,電影里頭米國人拯救地球N次
作者: 精密    時間: 2015-2-8 21:29
Pascal 發表于 2015-2-8 10:47
看了2遍,沒看明白。
通篇是日本的日用品如何好,當然確實是好;德國式的創新是什么?美國式的創新又是什么 ...

說得好。

作者: 姚隊    時間: 2015-2-9 11:37
去日本買回來海關不查??
作者: 濤子大大ks    時間: 2015-2-9 16:08
技術的運用,使得小產品的性能得到極大的提升,我們應該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我們的機械技術總差人一點。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