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機械社區

標題: 機器換人,今后當個工人亦難了 [打印本頁]

作者: 掃街    時間: 2014-12-21 20:00
標題: 機器換人,今后當個工人亦難了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國用工荒問題突出,機器人開始活躍在市場上。而浙江省作為一個制造業大省、外來打工者重鎮,低成本優勢已經不再,2012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全面推進機器換人”的決策部署,“機器換人”正在成為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按照浙江省政府估算,在三年內規模以上企業基本完成“機器換人”后,浙江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將由目前的10萬元/人年上升至14萬元/人年,意味著將帶來上萬億GDP的增長。

面對全球經濟萎縮、勞動力成本上升、招工難等問題,“機器換人”能否提供解決之道?機器人產業本身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又面臨什么樣的機遇與挑戰?在這場中國工業化與城鎮化轉型的變革中,浙江樣本又能提供什么樣的經驗?

而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指出:“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余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征。”而這些正是機器換人背后的原因所在。

12月11日,在杭州下沙經濟開發區銀海街555號、占地面積370畝的杭州頂益食品有限公司(下稱“頂益”)生產車間里,一臺臺自動投叉機、碼剁機等新型“機器人”設備正在繁忙地運作中。

頂益是康師傅控股的公司之一,主要生產康師傅系列方便面,年產值60億元左右,下沙的廠區規劃了3個車間,目前建成2個,每個車間有8條生產線。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現場看到,從最初的原料運入,到攪拌面團、打磨成面皮、切割成面條、把面蒸熟,然后經過油炸、脫水、定型、冷卻,然后成為我們平常接觸到的面餅、裝入面桶、投入叉子和調料、包裝完成,整個過程幾乎全部依靠機器完成。在面餅制作的幾個前段環節,只要一個員工負責電腦機器的正常運轉。只有后端的裝叉、裝調料和加面桶蓋等環節,才需要操作工人,平均一條生產線上10名員工,主要負責檢查,比如把個別重量不達標的面餅或漏氣的包裝面桶挑出來。
“雖然方便面生產的工藝大體沒有發生變化,但是依靠機器自動化之后,生產速度明顯加快,食品的安全也更有了保障。”廠長楊敏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在號稱全世界生產方便面規模最大的一號車間,有8條生產線,其中兩條生產桶裝面,其余6條生產袋裝面,每分鐘可以生產500塊面餅。在裝叉環節,今年新裝了一批投叉機,一臺60萬左右,一共投入了5臺,一條生產線需要的工人從原先的6-8人減少到1人。算下來,5臺機子盡管成本需300萬元,但精減人力60人,年節約360萬元。此外,在裝箱運入倉庫環節,原先都是通過人力碼好之后,放到棧板上,再由叉車搬運到倉庫,現在8臺碼垛機器人承擔了這一重任,不僅可以自動碼箱,而且由傳輸機自動裝運到智能立體倉庫。

這8臺碼垛機器人,一臺的成本約100多萬,1年的折舊費約10萬,外加一些運行成本,花費較高。而且其對箱子型號大小的要求比較固定,有一些程序是早期設定的,如果要調整就得重新購買程序。這批碼垛機器人可以精減人力18人,年節約110萬元。
在二號車間,另一種新型的碼垛機器人也正在進行樣機測試,楊敏指出,這批可以比一號車間節省一半的費用。
碼垛任務完成之后,還需要把貨物運到倉庫進行儲存,如今通過最新的智能立體倉庫實現。在這個總投資2800萬的智能立體倉庫,只要在電腦系統中輸入相應的方便面種類,倉庫就可以把相應的貨物調出來,“一個車間,一趟可以裝250萬箱,價值一個億的產品。”楊敏說,從碼剁到倉儲的自動化,年節約600萬元。之所以花這么大價錢嘗試“機器換人”,楊敏指出是因為,“人越來越貴,越來越難找。”成效是,2012年操作員最多的時候有2000多人,而現在操作員只有900多人。

“機器換人”節省人力成本、提升產品質量在浙江已經成為共識。比如,永康的眾泰控股集團引進12臺全自動智能焊接機器人,生產線員工從120人減至30人,產品一次性合格率提高至99%;嘉興的天之華噴織有限公司依靠國外設備,一年減少1700多萬元工人工資。根據安排,浙江省3.6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爭取在2017年內全面完成“機器換人”的現代化技術改造,每年投入不少于3000億元。浙江大量企業正在進行“機器換人”。而這一戰略始于2012年底召開的浙江省經濟工作會議上,時任浙江省省長、現任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提出,浙江將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推進“機器換人”。

“‘機器換人”的本質是,以設備更新為載體的技術創新、工藝創新、管理創新,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和可持續發展。“浙江省經信委副主任凌云說。提出這一戰略的背景是,當時浙江有1400萬打工者,面臨社會穩定、就業、社會保障等大量問題,“而且當90后成為勞動主力時,少有人愿意做那些體力活。”凌云指出,浙江的制造業就業,正在以100萬/年的速度減少。
據悉,2005-2012年,浙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人均勞動報酬從14847元/年增加到41370元/年,年均增長15.8%,總量和增幅均居全國前列。2013年,浙江省正式提出“555機器換人”推進計劃,即未來五年每年實施5000個項目,投入5000億投資,推進機器換人。在凌云看來,“機器換人”的必然性在于,減少生產用工、提升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優化本地就業結構,“機器換人換出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空間,促進制造方式的轉變。”

浙江省經信委的調研報告指出,“機器換人”有助于大幅減少一線員工、優化企業人員結構。有61.5%的企業一線員工超過10%,其中16.3%的企業減少30%以上一線員工,68.9%的企業生產成本下降5%以上。浙江“機器換人”的形式,主要包括部分環節的機器換人、整條生產線的自動化改造、自動化生產線+工業機器人、實現機器設備聯網,即“機聯網”、實現“廠聯網”等。凌云在實際調研中發現,在一些軸承生產線,通過工業設備“物聯網”,所需工人從28人減少到2-3,生產周期從9天減少到 30分鐘,“浙江未來轉型升級的方向就是工業物聯網。”數據顯示,2013年,通過“機器換人”,浙江省減少普通勞動用工70萬人,今年1-8月減少60萬簡單勞動為主的操作工人,“預計今年年底減少100萬不成問題。”凌云說。

在政府推動之外,制造企業對于“機器換人”的迫切需求,推動了浙江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杭州市經信委一項針對杭州120家工業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94%的企業把目光投向了“機器換人”。跨國公司史陶比爾(杭州)精密機械電子有限公司,其機器人事業部副經理張振惠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公司在汽車零配件市場占有率約5%-10%,太陽能中某一塊領域占有率達97%以上,激光切割能達到30%-50%,噴涂約3%-5%。作為一家老牌的跨國公司,史陶比爾目前的研發和產品生產主要還是在歐洲,國內市場也才剛起步,“主要原因在于價格,比如食品搬運的機器人,在歐洲市場可以接受30萬/臺的標準,但是中國市場可能只能接受10萬多/臺的價格。”張振惠說。

但是“機器換人”成本代價相當高。據悉,浙江省制造企業所用的自動化設備,90%以上來自國外,不僅價格高昂,還需要二次改裝和調試。在采訪中了解到,“機器換人”的難處主要包括機器人生產和應用兩大塊,具體問題無外乎技術、人才、市場等方面。國產機器人公司首要面臨的是技術問題,尤其是機器人關節中必需的減速器,“目前基本全部從國外進口。”張振惠說,機器人是一個產業鏈,要有前端的馬達、伺服,核心的減速器,后端還要跟上。“減速器其實很簡單,就是材料、熱處理、精加工,但是國內基礎工業不過關,就很難得到一個關鍵的機件,必須要通過進口,就會對整體的成本、周期等產生很大制約。”而這些方面的技術缺陷將導致產業化問題,“主要是生產批量、工藝等,產品的穩定性不夠。”即使生產出了高質量的機器人,后期的應用依舊令企業“頭疼”,“如果新產品找不到下游做集成的合作伙伴,或者找不到解決方案,機器人推出去還是沒有用的。”張振惠說。

所謂的集成主要包括軟件、硬件、工藝等,比如切割,切割的角度、速度、光都是需要大量的時間去積累經驗,并不是每一家自動化企業都有能力做。此外,“對史陶比爾來說,價格高昂造成市場擴展難,想象中,高端的用一家企業,低端的用另一家企業,但實際上客戶都是有感情的,還是希望一直用同一個產品。”張振惠指出,機器人這個行業并非短期能做到,需要長時間不斷地積累。

對應用企業而言,資金是個大問題。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一些硬件上的投入達到百萬元甚至千萬元,而成本回收可能需要3~5年。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則提出,機器換人的成本挑戰中有一對非常突出的矛盾,即低端行業的高端機器人應用,比如衛浴五金(打磨拋光)。他指出,這個行業的客戶群特點是生產方式非常落后、行業領域非常廣、市場空間非常大,而對價格極其敏感。但現實是這方面的機器人復雜程度遠大于焊接等機械人,“它要求機器人本體防水、防塵、防爆,對控制的要求包括力控制、離線編程等,而工藝上則要求曲面規劃、打磨等,非常復雜,導致成本也極高。”
另外,高端的技術,必然對一線員工提出更高要求。受訪企業均表示,大量中小企業本身缺少技術部門及人員,難以自主開發新工藝、新設備。人才困境,幾乎無一企業避免。

近兩三年開始,浙江國產機器人廠家大量興起,政府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導致大家都蜂擁而上,容易形成不理性市場行為。”不少受訪企業一致表示。“這就要求產業升級要和機器換人結合起來,如果沒有產業升級,單談機器換人,和原來的情況也差不了多少。”李正剛指出,浙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民營企業起主要作用,產業結構相對弱于江蘇,先進的制造業的推廣也相對會困難。他在實際業務中遇到有些企業要求須兩年收回成本,“因為他們對這個市場信心不足,對于兩年之后怎么樣,覺得不好說。”

然而,實際運作過程中,“機器換人”尚有更多顧慮。比如,社會一個普遍的擔憂是,是否導致大量勞動力的失業。“機器換人”來源于企業本身的需求,是立足于產業提升、產業轉型這樣的出發點,“并不是說一個企業人招得到,就不需要機器換人了。”眼下,工業4.0已成為社會熱點。但不代表實現了“機器換人”就進入了工業4.0,一味趕時髦恐怕不僅沒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反而面臨被洗牌的風險。而且,“機器換人”是轉型的重要途徑之一,但不是全部,不能忽視在創新層面上通過提升技術含量水平的轉型。更何況,目前機器人產業尚未形成規模。

凌云指出,浙江省推動機器換人的措施主要包括企業和政府兩個層面。企業層面主要是深化認識,提高企業家的自覺性,尋找機器換人切入口,主動對接,解決信息不對稱難點,建立機制,推進機器換人長期性。針對上述提及的不少越是低端的企業,它對于機器換人的要求越高問題,朱世強表示不能籠統地考慮問題能否解決,“如果人可以非常簡單地做到,但機器需要花費非常昂貴,這個機器至少在目前是沒有生命力的,要考慮平衡點,成本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點評:
一方面是工業缺人,另一方面是機器換人,人都去哪了


作者: very0717    時間: 2014-12-21 20:28
做自動化成本不低的。不只是簡單的引進一些機器設備而已,首先要保證前道工序產品尺寸的穩定性,
作者: fmdd    時間: 2014-12-21 20:34
以前我還傻乎乎反行自動化,那時候我認為,這會導致大量工人失業,治安惡化,造成社會不穩定

圖樣圖森破。

中國這些年進行了大規模的工業自動化改造,機器取代了很多勞動崗位,理論上會有很多人沒了工作。

可實際上不是這樣。相反,制造業大量缺人,企業年年都面臨作業人員短缺的問題,就算將薪水提高,一樣難以緩解人員緊缺的局面。

中國人口又沒有憑空蒸發,人都去哪里了?

我了解了一些離開制造業的人員,他們有的轉行了,有的從事服務業去了。社會的失業率或許增加了一些,但遠遠沒達到我原先估計的那種程度。有些新型的行業、新型的市場被開發出來了,比如餐飲業、物流業、建筑業等,制造業流出的人員大部分都被這些行業吸收了。

走到大街上,你可以看到街邊從事食品銷售、服裝銷售的店鋪,一個挨著一個,非常密集,而且生意看來都還不錯。

社會發展了,人的潛在需求被開發出來了,有需求就有市場,市場的容納能力超出我們想象。
作者: fmdd    時間: 2014-12-21 20:39
我們公司目前這樣評估的,如果一次性投入40萬,能減少一個人,那么這事就值得去做。

算上維護成本和設備折舊,我們估計投資回報期是3~5年。

東風公司比我們激進多了,他們愿意用70萬去減少一個人,當然他們的投資回報期更長一點。
作者: 我很呆    時間: 2014-12-21 20:40
人都狂妄去了。
作者: 東海fyh126    時間: 2014-12-21 21:10
社會安定是今后相當長時間內的重要任務,下崗人員越來越多,社會資源分配兩極分化去向嚴重,,,,大家慢慢等死吧。
作者: bfkt    時間: 2014-12-21 21:32
都去路口舉旗去了,大口16個,小口4個,
作者: civiling    時間: 2014-12-21 22:32
推薦你看一本書《一課經濟學》,其中會舉例說明,在英國工業化的時候,原有的手工業面臨當時的機械現代化生產沖擊。情況比現在要嚴重得多。但英國人遵循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說,沒有聽從批評家的所謂增加失業理論,率先實現工業化。
全書總體可以理解為政府對于經濟問題要“無為而治”;對比強調“政府要有作為”的凱恩斯主義以及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在4萬億之后感覺特別有道理。
作者: 螺絲刀    時間: 2014-12-21 23:41
缺的人和要換的人不是同一個人
作者: 6554966646    時間: 2014-12-21 23:55
年后辭職,打算進入工業機器人這個行業。
作者: hai9053    時間: 2014-12-22 08:45
工業自動化是一個趨勢
作者: lngk    時間: 2014-12-22 08:55
機器生產替代人力生產,以后在市場上技術的要求性更高!
作者: 15916816899    時間: 2014-12-22 09:24
一方面是工業缺人,另一方面是機器換人,人都去哪了
作者: hzhuang    時間: 2014-12-22 09:40
就業機會多了,當小老板的多了,做普通工人的就少了
作者: 前景錢    時間: 2014-12-22 10:20
可是這么大的市場,我們的國產機器人卻很少。
作者: 常大爺    時間: 2014-12-22 11:15
時代在變革  適者生存  那些不愿進步的  只有落進社會的底層
作者: ruosi13    時間: 2014-12-22 11:16
學習了

作者: gameoverztq    時間: 2014-12-22 12:38
這應該是一個整體趨勢,從富士康海爾的轉變就應該了解了。

當產線穩定性好,自動化程度高之后,我們該何去何從
作者: 西江郎才盡    時間: 2014-12-22 13:31
機器換人是個大趨勢,暫時的人員失業必須是前進中的代價,社會的自我調節會把人員引流到新型的行業中。

作者: 巖下客    時間: 2014-12-22 19:14
工人可能不是那么簡單了。用機器來做那些枯燥無味簡單的工作,那人力放在稍微復雜不費體力的崗位。科學是生產力,不能有機器人不用。現在講究利潤,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你認為呢?

作者: 斯佰睿    時間: 2014-12-22 21:23
機器替代人后效率提高了,人可以從事更輕松的工作.機器是為人類服務的
作者: wangfeng_ling    時間: 2014-12-23 14:33
各有優劣

作者: dusurong    時間: 2014-12-24 12:54

作者: 龍游大海    時間: 2014-12-24 21:03
一次性投入40萬,能減少一個人,那么這事就值得去做。這樣的公司在哪里

作者: dongdong東東    時間: 2014-12-25 14:32
人都在村頭麻將館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