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社區
標題: 關于工業4.0的調查 [打印本頁]
作者: 老鷹 時間: 2014-11-21 11:11
標題: 關于工業4.0的調查
工業4.0是時代大勢,與我們身在制造業的人息息相關,大家都要關心學習。雖然中國的工業有很多問題,但既然我們身在其中,罵娘和抱怨也沒有多大意思,更解決不了問題。大家一起學學,有什么體會分享一下。
------------------------------------------------------------
“工業4.0” 研究項目由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聯手資助,在德國工程院、弗勞恩霍夫協會、西門子公司等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建議和推動下形成,并已上升為國家級戰略。德國聯邦政府投入達2億歐元。
德國政府提出“工業4.0”戰略,并在2013年4月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德國工業的競爭力,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占領先機。 該戰略已經得到德國科研機構和產業界的廣泛認同,弗勞恩霍夫協會將在其下屬6-7個生產領域的研究所引入工業4.0概念,西門子公司已經開始將這一概念引入其工業軟件開發和生產控制系統。
“工業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轉變,目標是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傳統的行業界限將消失,并會產生各種新的活動領域和合作形式。創造新價值的過程正在發生改變,產業鏈分工將被重組。
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認為,“工業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或革命性的生產方法。該戰略旨在通過充分利用信息通訊技術和網絡空間虛擬系統—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3] 相結合的手段,將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
“工業4.0”項目主要分為兩大主題,一是“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二是“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該計劃將特別注重吸引中小企業參與,力圖使中小企業成為新一代智能化生產技術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時也成為先進工業生產技術的創造者和供應者。
德國制造業是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制造業之一,在全球制造裝備領域擁有領頭羊的地位。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德國專注于創新工業科技產品的科研和開發,以及對復雜工業過程的管理。德國擁有強大的設備和車間制造工業,在世界信息技術領域擁有很高的能力水平,在嵌入式系統和自動化工程方面也有很專業的技術,這些因素共同奠定了德國在制造工程工業上的領軍地位。通過工業4.0戰略的實施,將使德國成為新一代工業生產技術(即信息物理系統)的供應國和主導市場,會使德國在繼續保持國內制造業發展的前提下再次提升它的全球競爭力。
作者: 七哥天下幸 時間: 2014-11-21 11:18
求科普~~~~~~~~~~~~~~~~~
作者: 恰似浮云 時間: 2014-11-21 11:47
不知道機械世界在發生什么變化,真希望大俠們現身說法
作者: 2266998 時間: 2014-11-21 11:51
就是炒作了好多年的‘高柔性定制’,大概30多年前就有這個概念,只是叫法不同,原理是一個,就是針對特定客戶,專門定制他要的那款產品,使之獨一無二,
舉個例子,中國一個‘煤老板’,開膩了RR,要買一臺桑塔納的外形,配RR的發動機,配頗舍爾的懸掛,
德國人接到訂貨了,先給意大利設計公司,車型修改設計以后,拆為單片,發回德國了,德國按件分配給各個協作廠,因為RR的機器高,放不進去前倉 ,修改了,就可以放了,其它零件也是類似的,‘表單’分別返回,隨各部件與表單配置發往中國,匯集到中國組裝廠,完成裝配,通過配送系統,快遞到那個‘煤老板’手里,這車是全球唯一的
作者: zgsdcrc 時間: 2014-11-21 11:52
建議鷹大專門將4.0有關內容列出,個人感覺有必要
作者: 黑暗圣使5 時間: 2014-11-21 12:03
2266998 發表于 2014-11-21 11:51 
就是炒作了好多年的‘高柔性定制’,大概30多年前就有這個概念,只是叫法不同,原理是一個,就是針對特定客 ...
這個比方很恰當,贊一個
作者: feiniao3201 時間: 2014-11-21 12:40
黑暗圣使5 發表于 2014-11-21 12:03 
這個比方很恰當,贊一個
前幾天也正好看到過,貌似很牛X的樣子
作者: hoot6335 時間: 2014-11-21 12:46
本帖最后由 hoot6335 于 2014-11-21 12:54 編輯
感覺類似于印刷業的“云印刷”概念。
相對獨立的小區域內,4.0也許可以。但要整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都升級4.0,這也許不僅僅是機械工業的升級了。大眾的思維方式、社會的管理模式、民眾的消費習慣、運營物流等相關方面都要升到4.0。也許真到了那時候,“機械”的價值就要靠后了,要想掙錢,學管理、學運籌等都要比機械吃香了。
另外,比較困惑的是4.0之后,產品的成本該如何有效控制?
作者: 邱林1207235218 時間: 2014-11-21 12:53
感覺很抽象
作者: 寂靜天花板 時間: 2014-11-21 13:08
對于中國工程師個人而言,沒什么意義。你行,幾點0都OK,你不行,0.1都沒你什么事。
對于中國工業而言,也沒什么意義。因為引領潮流的是發達國家,中國工業能把屬于自己的事做好就OK了。
對于中國千千萬萬的私企而言,更沒什么意義,老板和伙計都什么吊樣,各位不是親身經歷嗎,中國老板能變嗎;各位能變嗎。
作者: ziliangmo 時間: 2014-11-21 13:26
寂靜天花板 發表于 2014-11-21 13:08:29 
對于中國工程師個人而言,沒什么意義。你行,幾點0都OK,你不行,0.1都沒你什么事。
對于中國工業而言,也沒什么意義。因為引領潮流的是發達國家,中國工業能把屬于自己的事做好就OK了。
對于中國千千
說的好,點個贊
作者: guoxudong520 時間: 2014-11-21 13:35
hoot6335 發表于 2014-11-21 12:46 
感覺類似于印刷業的“云印刷”概念。
相對獨立的小區域內,4.0也許可以。但要整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都升級 ...
我們最近接的日本的訂單,可能類似你說的云印刷,他們要用我們的機器做書刊印刷,但是要客戶直接在網上下單,需要多少就印多少,起訂量為1本。。。如果你頭天下單,第二天就可以接到滿是油墨味新鮮出爐的書刊。。。
作者: wolf-huang 時間: 2014-11-21 14:23
國內的老板們不會在意什么4.0、5.0的,他們只想知道那種方式來錢快。
作者: yangquan1321 時間: 2014-11-21 20:57
工業4.0可不可以理解為按需生產,這讓我想到學校里學的共產主義特點是按需分配,做個假設,如果訂制產品是完全免費的,那我們是不是進入共產主義了啊……哈哈
作者: 好方案 時間: 2014-11-21 21:50
接觸的朋友圈里兩個較極端的觀點:1,拼資金的高技術裝備時代。2,拼個人設計能力的,裝備共享時代。
作者: zerowing 時間: 2014-11-21 22:37
一直有一個疑問,什么是工業革命。革命,是一定伴隨著舊勢力壓制新勢力,新生產力需要新生產關系兩個問題的。無論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還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無一不應對這兩點。那么所謂的工業革命4.0是針對什么?
首先,目前存在舊勢力壓制新勢力的格局嗎?什么是舊勢力?什么是新勢力?如8爺說的,所謂的4.0就是柔性化設計,而柔性化設計的形式前提就是形成一些列的標準接口。就好像所有的電腦現在都要配置usb一樣。那么。4.0到底新了什么?至少我現在不認為存在什么新舊勢力上的對峙。
然后是生產力同生產關系。工業革命把農民變成了工人。這是生產力的需要。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伴隨著新式能源的應用同工人階級地位的提升而開始的。同時,分工化,流水化使得生產關系在新的生產力要求下繼續發生轉變。同時,世界經濟貿易方式發生變化,地方性保護政策迭出。第三工業革命則是以數字化為基礎,大量的機械化自動化為拓展。這又一次改變了世界格局。徹底瓦解以作坊式生產為主的局面。大量的純手工制品被機械化產品代替。生產關系上,第一次出現了勞動力過剩的局面。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保險、失業等等。在新的生產力要求下,對勞動者的要求不斷提高,對人智力上、創新上的要求與日劇增。那么,還是那個問題,4.0面對的是什么樣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變革?
最后,總的來說,我依舊認為所謂的4.0依舊是目前3.0的發展階段?;蛘哒f,至少真正的4.0需要的社會基礎和經濟基礎現在還沒有到來。如果真的有4.0,至少它是應該伴隨著新能源的發現與應用為前提的。對于生產關系的要求也應該是以思維共享為基礎的。而不是單純的柔性化?;蛘吆唵蔚恼f,4.0,是應該以腦思維網絡連接為基礎,新能源發現與使用為前提的革命。這兩者都必須突破現有的格局模式。
作者: 止咳散 時間: 2014-11-22 08:32
大環境不改變,小企業怎么掙扎?
作者: 七武海 時間: 2014-11-22 08:53
如果老板不單單只是看盈利,我們想我們可以談下去
作者: 桂花暗香 時間: 2014-11-22 11:00
看過美國電影"蒼蠅",說的是 運送的生物或物品就會分解和還原的“電動傳送機,陰差陽錯將蒼蠅和人合成了妖怪.
進一步說:本來那些粒子都有,直接通過互聯網指示遠在異地的制造機,合成各種粒子,最終按照遠程的指令合成一種物品.這樣算幾點零?
作者: ifzhangchao 時間: 2014-11-22 16:50
我在想“工業4.0”的成熟,2D繪圖會不會被淘汰
作者: 五民 時間: 2014-11-23 12:15
選項太少,沒聽過
作者: 探索號QM 時間: 2014-11-23 14:11
本帖最后由 探索號QM 于 2014-11-24 03:01 編輯
德國方面提出工業4.0的概念,應該是其與各國(包括美國重振制造業的計劃)在世界范圍內進一步提高其競爭能力有關。建立工業4.0的概念,開發并制定出單一的共同標準(德國國家標準),不同公司間的網絡連接和集成成為現實,對推行和操控網絡化制造,達到確保德國制造的未來之戰略目標,有其積極意義。 網絡化制造模式,體系架構,相關標準及規范是從系統的角度出發,建立網絡化制造系統的結構、組織與運行模式等方面的技術,支持實施制造的相關標準和規范。包括:(1)支持多用戶的、商業運行的、面向服務的網絡化制造體系架構;(2)網絡化制造模式下制造資源的交易、共享、互操作模式;(3)網絡化制造相關標準、協議、規范等,如服務接入標準、服務描述規范、服務訪問協議等。
中國的制造業也應該學習這種做法,以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如果使用的是別人的標準,必然會受限制于別人。話說回來,能制定出讓別人接受的標準的,必然是具備有技術實力的團體。至于經濟能力是否能夠替代技術實力,大家可以討論討論。
作者: 陸胤祥 時間: 2014-11-23 15:02
我覺得首先要有一顆上進的心,只有大家的機械機械能力提升了才能中國的機械的整體水平,另外現在機械的薪資普遍不高,年紀輕的都想著做干凈的工作,我看過一段新聞,一個德國的女孩從進入技校開始就學習修路,從學習到畢業大概要3、4年的時間,就從這個態度來說,現在中國的孩紙,別說是女孩,男孩也未必有很多人愿意去做,所以要想進入4.0.人才培養是關鍵,不然永遠都不能升級!
作者: 格斗士 時間: 2014-11-23 17:23
zerowing 發表于 2014-11-21 22:37 
一直有一個疑問,什么是工業革命。革命,是一定伴隨著舊勢力壓制新勢力,新生產力需要新生產關系兩個問題的 ...
謝謝大俠的深層分析,工業技術是一直在根據生產需求不斷的發展,柔性化也好,4.0也罷,都是對工業提出更高一層的要求。有一個問題需要我們重視的,也是我們一直談到的人才問題;我們對工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需要更高一層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相應配合,可惜目前國內的環境對工業人才的支持力度都不夠,這或許需要政府來提供更多的支持。
作者: 機小妖 時間: 2014-11-24 07:50
淘寶是被動選擇,工業4.0是主動選擇嗎
作者: hawk23 時間: 2014-11-24 09:15
這幾天一直都有看到關于工業4.0的部分消息
工業4.0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嗎?
可第三次工業革命還沒開始,第四次就要來了?
作者: 海秋 時間: 2014-11-24 14:21
對于中國工業,都扯淡,可能只有某些國企或者軍工企業或者富二代敗家老板玩玩就行了,就咱這龐大的中小企業,不會有幾個愿意做這個的!
作者: 風。。。 時間: 2014-11-24 16:42
這么高大上,完全不懂
作者: 設計者AF 時間: 2014-11-24 19: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路隱飄香 時間: 2014-11-24 21:16
學習了~~~~~
作者: tospoxjm 時間: 2014-11-25 09:41
學習了,雖然說工業4.0對于我們來說是很陌生,但是現在的社會和企業發展已經潛移默化的向著那個方向發展了,因為以我們國家目前的物價上升水平,企業的利潤(特別是代加工的制造業)也會越來越微薄,那就意味企業要尋求一種新的方式保持獲利,那就必須采用無人化或少人化工廠來實現生產,就我們公司老總對未來的智能制造看法來談談我的理解:
1,智能工廠,體現在“機器換人”和“網絡工控及智能數據收集傳遞”,企業目前在推動機器換人的同時,盡可能的在考慮智能收集數據,然后通過工控(工控指的是工業自動化控制,主要利用電子電氣、機械、軟件組合實現)傳遞到網絡終端(說通俗點就是老板啊,管理,甚至客戶啊能通過電腦的方式隨時了解產品目前的生產信息),但就目前來講配套整套系統的成本還是較高的,但是作為企業老板來說,總歸是知道這種趨勢的,所以選擇合作的設備供應商也能和企業老總達成共識,那樣至少目前合作的項目是可后續升級的,就智能機器人來說,近幾年的競爭還是蠻厲害的,所以價格也是下浮,時機一到,配套的成本就能為企業接受,而達成企業邁向工業4.0;
2,智能生產,前面講到配套的系統已經搭建好了,但是就生產而言,智能機器能代替自動生產,那從那里來的物料呢,那物料來了以后如何分配管理,計劃呢,這就要講到生產物流管理,供應商鏈管理了;比方說智能產線排產是一個周期的量,智能工控系統在一個提前量的條件下自動形成數據發送到網絡終端(可以分別是老總,供應鏈管理,以及客戶的),那么這中間原來的環節是不是簡單多了(供應鏈管理成本降低),但是因為地域關系,這就需要一個中轉集中站(類似于京東的各地網點,而且比京東的網點更龐大,是一個集中多個企業的需求供應鏈點,站點內可以設立質量檢驗機構),信息只需要傳遞到那,可以很快捷的當日發貨和收貨,企業就不需要庫存更多的物料來待產(倉庫面積和倉庫管理成本降低),集中站收到多個企業的信息傳遞后,分別就周邊的企業循環送貨,能最大化物流效率(物流成本降低);物料進入企業后(有檢驗合格標志),倉庫部人員通過掃描方式自動將物料信息錄入系統,網絡系統能通過已定規則進行物料分配(計劃管理成本降低),再通過智能機器人和物料車自動發貨至生產現場(內部物流成本降低),形成循環。
工業4.0的發展是勢在必行的,不是誰能阻止的了的,這將是社會發展的一個標志。
以上就個人理解,望大俠指點。
作者: leon02 時間: 2014-11-25 10:42
個人理解4.0的實現形式和CIMS區別不大
可能是要把這個東西做成標準化的東西
作者: 709079691 時間: 2014-11-25 11:00
把標準化的東西利用互聯網變的不標準,把1個事物美化下就高大上了.這種能普及簡直是笑話,有多少人能負擔的起這樣的費用;如果量夠大,現在企業就接受訂制,還談個鳥4.0。
作者: xmdesign 時間: 2014-11-25 11:21
今年小玩了試試~根據消費者定制生產,只是玩商業模式,好像還是有點市場前景,主要得看自身實際情況來 柔性。。。
作者: 廣坤robot 時間: 2014-11-25 11:46
覺得有點難理解,段位還是太低啊。
作者: 天地中 時間: 2014-11-25 15:26
有4.0的產品可做嗎,愿開發。
作者: 大衛WQ 時間: 2014-11-25 15:42
金色兩點半:“工業4.0”概念橫空出世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yyj/20141125/142120914980.shtml
作者: 上官安尚 時間: 2014-11-26 08:19
自動化都談不來何談4.0!還是一步一步來把
作者: 110675873 時間: 2014-11-26 08:25
我不想4.0到了什么程度有多好多先進,更不明白美國的病人能在德國無麻藥治療,但從模具的角度講,我認為我們危機了,馬云的阿里巴巴確實搞出了小經濟,模具本來是加工難和批量的很好工具,可現在市場上卻出了大量模具廠找不到活和批量零件和難加工零件無法生產的怪現象。接觸過幾個挑巢的朋友,他們說中國的模具招聘是招一套模具的設計經驗,所以技術成了過去的武術,只有衰可見敗,4.0對于國內不參是好事,中國人疼了餓了自然會戰起來,
作者: 110675873 時間: 2014-11-26 08:33
如果你將你的行業做到了精,細。我想很多發言權就有了,如果跟隨國際的是學習人家的步伐而不是面包,可能我們會被邀請,國內報價為什么要私下呢?這讓我想起來袖子里的手指交易,比如這群里的朋友何必私聊,社區里報價會影響什么嗎?工藝與材料是成本的關鍵,沒有什么比這更透明的了。技術是公開,你的技術是不值錢的。
作者: 阿基里斯 時間: 2014-12-8 20:28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機器代替人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力應用
第三次工業革命是原子,電力電子應用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啥?。?hr noshade size="2" width="100%" color="#808080">
作者: 凌波漫步 時間: 2014-12-8 22:57
求講解一下啊
作者: 凌波漫步 時間: 2014-12-8 22:58
如此抽象難懂啊
作者: hanabc12345 時間: 2014-12-18 20: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阿基里斯 時間: 2014-12-18 21:27
hanabc12345 發表于 2014-12-18 20:08 
我理解第四次是智能化,信息物聯化
謝謝
作者: wq27265390 時間: 2015-2-6 12:11
2266998 發表于 2014-11-21 11:51 
就是炒作了好多年的‘高柔性定制’,大概30多年前就有這個概念,只是叫法不同,原理是一個,就是針對特定客 ...
私人定制
作者: 冷水黃金 時間: 2015-2-7 09:28
老外拿來忽悠中國錢的,就像前段時間英國佬在中國使勁吆喝3D打印一樣
作者: 木子木心木 時間: 2015-2-7 19:37
還是不太明白工業4.0的具體內容
作者: 武漢老虎 時間: 2015-2-20 10:01
我也不太明白工業4.0的具體內容,請講解。
作者: 張志亭 時間: 2015-3-2 10:50
2266998 發表于 2014-11-21 11:51 + F# T8 B. L& a, H" h4 c6 L
就是炒作了好多年的‘高柔性定制’,大概30多年前就有這個概念,只是叫法不同,原理是一個,就是針對特定客 ...
很好的比喻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