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機械社區

標題: 是誰讓我們迷信了德國制造?德國技術與美國技術誰強? [打印本頁]

作者: diateng    時間: 2014-11-15 18:31
標題: 是誰讓我們迷信了德國制造?德國技術與美國技術誰強?
本帖最后由 diateng 于 2014-12-18 09:17 編輯

討論這個是因為:大眾車子一直被神化了,但最近斷軸、減速器死遲、發動機自然;力士樂天天更換,SEW天天換等等事故出現!

我一直從事工業品方面的工作,包括一開始畢業出道,到現在的經營管理,都是與工業品打交道,只是最近無意間看到了一篇帶有煽動性、挑逗性的新聞評論,主題“大眾為什么成為中國的車神”?里面包括了許多說道德國制造方面的言辭,簡直就神化了,特別的片面,看了后,我感覺很壓抑,很不爽,盡管我公司目前擁有3個德國品牌的獨家代理資質(液壓柱塞泵、過程儀表-傳感器),但我覺得我應該更具有話語資格了,特別是工業行業領域,當然我公司也有3個美國工業品牌的獨家代理資質。
好,回到主題來,是誰讓我們迷信了德國制造?

30年多年前,中國剛剛 打開國門時,德國制造的巨頭領先美國以及其他國家與中國發生貿易,技術等方面的合作,比如:西門子siemens  、大眾Volkswagen  ;30年前的中國工業是相當落后,所以除了軍品,基本上所以的產品技術落后,可靠性差。

中國改革開放時,我們急需改善國家工業基礎設施、人民生活質量,這個時候德國的西門子、大眾進來了,這2個品牌旗下的產品剛剛對準切入了我們的需求方向,比如:西門子的工業產品幾乎涵蓋了所有工業領域,大眾旗下的產品卻有剛剛切入到影響人民生活質量的領域---交通工具。準呀,當然不可否定的是他們西門子,大眾的產品質量肯定比我們當時國產的頂級品牌質量要好,當不是全球最好的。當時還有法國的施耐德、美國的通用、日本的日立、東芝、三菱,但這些品牌因為歷史政治原因,姍姍來遲,導致西門子,大眾先入為主。導致了國內許多工業領域出現西門子占有率達到80%.

西門子、大眾的除了本身產品過硬,再加上政治因素,更主要的還是他們的戰略營銷手段厲害,怎么厲害呢?既然是戰略而不是戰術,肯定有獨到的厲害之處。比如;我們現在許多的大學高校的自動化培訓課程案例都用西門子來教學?這樣導致接觸中國的未來工程師100%進行了傳銷西門子品牌,已經將思維都移植了,要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是很難的,特別是慣性思維,所以西門子勝利了,直到今天都是,雖然出現了施耐德,ABB,三菱等品牌。但想要拿下冠軍寶座的話,這些品牌還是很難的。

再比如大眾,大眾同樣厲害了,從國家開始實施駕駛證頒發那天起,所有駕校的培訓車甚至是理論考試的簡單圖例都是用大眾的;反正我考駕駛證的時候,用的是大眾的捷達;郁悶呀!害得我最后開美國進口自動擋的車都不會開。哈哈,您再看看“藍翔技校”維修專業用的試驗車都是大眾的。再看看我們的教育部門審核后的幼兒圖文刊物,上面幾乎是寶馬,大眾、奔馳,所以中國人從小就已經被德國人給傳銷了,2歲的小孩都知道開寶馬,坐奔馳!當然您可以去看看美國、日本的小兒畫冊,他們是不會出現品牌名稱和logo的,人家的教育部門的智商!!!!在中國,到現在了,您就不能寫上長城、奇瑞、力帆…之類?所以為什么這么多身邊的朋友將自己的孩子在幼兒時就送去國外了!去美國了,人家不會出現通用,大眾,更不會出現長城咯!

這個就是他們的機遇與戰略行銷!當然比如核電的阿爾斯通、美國的通用等等一樣的道理。
既然他們的機遇和行銷成就了他們,但我們還是聽到耳邊的客戶和朋友,同事說德國的東西確實好!
我斗膽就問問大家了,您說好,好在哪里?工藝還是產品本身的技術水平(精度)?

當然還有經常聽到有人說,德國人嚴謹做事!死板….
死板,嚴謹就能成就頂級工業產品的技術?那日本人呢?那美國人呢?

這個顯然不能成為說德國產品最好的理由!德國工業產品,我接觸了近10年,我不能說他們差,(當然這個是相對的,相對中國來說的,)德國工業品的工業設計以及它們的工藝水平是比一般國家的做得好,當然這個跟他們民族文化有關,浪漫,唯美!對吧?

所以一個流量開關,他們會給您做得跟一個手機一樣的外觀,沒有任何毛邊、水口….!
因為他們民族就是唯美、浪漫基因呀!

中國人喜歡,中國人也喜歡美的東西。所以物以類聚了,認同感強了,就說德國的工業品好了!
當然這是新時代的中國人觀點,我原來在軍工呆過,軍工的50,,60年代的老師傅可不以為然!那又為什么這樣呢?難道老軍工就是老古板?錯了!

首先大家要理解2個詞的意思:工業品、工藝品!
工業品的核心價值是什么?
工藝品的核心價值是什么?
工業品的核心價值,就是性能可靠性強!
再漂亮的工業品,可靠性差了,就失去它應有的價值了,就是個垃圾!
工藝品的核心價值,就是完美,漂亮!
再牢固的工藝品,不漂亮,有缺失,破爛,都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也就是廢品!

說到這里,估計很多人就腦海里想了,好的工業品應該不止西門子了,好的汽車不應該只有大眾,寶馬了!

是的,比如,我接觸到一個流量計,很小的那種不銹鋼外殼,美國人用430F,鈍化處理,暗淡無光,德國人的1.4301.就不一樣,用銑床一刀下去,豁亮!光亮!我當時一看,呵!好家伙,做這么漂亮還不是丟在鋼鐵廠的軋鋼地板上滾上一身灰!多了25美金!當然他們是歐元來計算的,那個包裝盒就更漂亮了,里外三層給您包裹得像是唐朝的文物一樣!一個項目,總共用300多個,美國200多個,德國的品牌100多個,2年后,客戶從我這里采購維修用的德國品牌13個,美國的5個,就這樣的結果!我后來對自己說,幸好我沒推薦全部用德國貨,不然慘了,當時客戶要求德國品牌,我說德國的技術和美國工業品技術不在一個等級上,當然對方設備廠家也是個老師傅了,他同意了我的觀點,所以沒有全部用!

前年我又去了河北回訪客戶,當時他們要上熱軋線,有幾個液壓站系統需要液壓泵,他說他們要力士樂的,可以讓我推薦,我說力士樂的我不推薦,我可以推薦Parker或者denison的!結果讓我中標了25臺柱塞泵,另外18臺被上海的一家公司推薦力士樂的中標了,到貨時去現場對比德國貨和美國貨,包裝,外觀方面來看,我當時就感覺很尷尬,如果有個機會給我理由立刻,我會馬上離開,我心里也在罵美國品牌的產品經理,您丫就不會稍微將泵表面拋光一下,包裝給我來幾層嗎?

后來吃飯的時候,客戶的設備工程師說一直要求我將質量保證金扣留,說,擔心質量!工藝不如別人,我說,工業品的工藝水平不是看表面的吧,我在美資企業呆過5年,知道的。就這樣強行押款10%拖延支付,今年我去催押金的時候,給了,他們設備廠長說,你們25臺到現在還沒壞,應該早就要給您,力士樂的已經換了個遍了!
哈哈,我心里太開心了,這個說明我在美資企業的5年經歷沒讓我吃虧今天!
工業品,真的可靠性比外觀重要,請記住!
美國的工業品外觀和包裝真的很丑!除了大木箱就是小白色的內盒!

再說說離大家最近的案例,汽車!
相信到今天為止,汽車才是我們中國人的交通工具,僅僅工具而已,為什么這樣說呢?
以前都認為買車的人都是有錢人,成功人士所屬之物,現在就是一工具。
既然是工具,而且關乎安全的工具,您覺得哪款車才是您的神車呢?拉手沒有毛刺?發動機蓋縫隙小?油漆光亮?加速快?防碰撞等級高?智能配置多?

我原來在美資企業當然是世界500強的里呆過幾年,而且是汽車類產品,說到汽車類產品,大家接觸過的朋友都知道,TS16949中的幾大核心程序,我在那個企業里從QE,PE,IE都做了,所以我舉個案例吧,一個福特Ford發動機產品配件,它的設計圖紙是1995年的,到我sample line來時已經是1997年了,到我量產線上時已經是2002年了,反正我手里的PFMA,X-BAR CHART等等記錄足足有20公斤重,所有的不合格數量級都是PPM級,并且小于20,就這些,您們想想吧?你們需要什么神車?工廠所有的工裝設備90%美國貨,德國有只有幾臺注塑機,其他的都是美國貨。

工廠的標語是這樣寫的,在我們的產品里,沒有價位高低,沒有民族之分,沒有地域之分,我們只有注重人權!

有個小插曲,什么叫人權,美國人是怎么做得,在我們工廠,有一次一個生產主管罵了線上的員工,結果這個操作工,一封郵件發到人事HR經理那里去了,幾天沒有回復,結果這位操作工直接將郵件發送到亞太人事副總裁那里去了,后來結果是,主管當著當時罵人的所有人的面向這位操作工道歉,并在全公司通報!這就是人權!哈哈,當然不盡然的人權咯!不可能絕對平等對吧!
至少這點告訴我們,汽車類企業里,只有注重人權的品牌才會尊重您的權益,外觀都是屁事!內飾都是外物。

汽車類產品從研發到量產,需要經過許多企業內部組織單位驗證許可、國家政府單位驗證許可后才能投放市場,我開始跟您說過的Ford的那個發動機線束產品,在我的手里至少經歷了4年的驗證,試驗的材料足500公斤以上,記錄文件足足有20公斤之多,而現在大家眾觀眼下的汽車品牌和車型,投入市場的時間多長?從發動機、到車橋、減速器、剎車系統、傳感器等等,有多長時間?我發現現在一般都是3年一代,有些發動機甚至是2年一代,發動機呀!如果您買新車型,您注定要做小白鼠,如果遇到不負責的品牌,或者說笑話地說,遇到了不尊重人權的企業品牌,您就慘了!

車子和工業品一樣,一旦有失效,那就會釀成很大的損失,不可挽回的損失!
可靠性強才是王道,才是神!

后面我們再來討論一下,目前國內的神究竟是德國技術厲害還是美國技術厲害?
當然首先要拋開個人的信仰、政治興趣等情感來討論.

首先大家都知道,二張后,德國戰敗了,二戰時德國的工業水平絕對是NO1,戰爭會導致軍工突飛猛進地發展,同時促進工業水平的提高,當時的德國就有導彈、火箭、核武器等等先進武器,這些都離不開科技的,但戰敗后,這些高端的科學家、科研成果等都被蘇聯、美國瓜分了,都被他們請到各自的國家去效力了,美其名曰,保護您!當然這里有許多的人物故事,我不說,相信大家都會知道幾個。戰敗后都要回復生產,療傷都有好多年,所以在這段時間里,沒有受到戰爭在本土發生的影響,他們借用這些戰利品資源飛猛地發展自己的科技,美國從那時開始就積累許多的科研基礎,美國匯集人才、資源、時間等優勢,將科技投入民用,后來美國設定各種貿易保護協議,使得更多科技匯集發展,各種大企業捐款建立科研機構、大學,進行產學研的模式。而德國,我們現在是看到了他們重視藍領,但美國不是重視藍領,而且是產學研結合模式,所以說,德國的工業品工藝是不錯的,因為這些操作熟練工很受重視,所以工藝處理得很好,但頂級技術是跟應用的分析離不開的,所以產學研的模式才是王道,德國的技術與美國的技術不在一個等級上,至于案例嘛,產品嘛,只要你們使用或者咨詢過行業產品領域的經歷,您就會知道,真正的技術在美國,而不在德國,真正工藝品在法國而不在英國!

大家縱觀一下國際上的尖端分析儀器設備、科研級的裝備、零件;你們能買到嗎?
都是哪些品牌呀?
告訴您,您買不到的,都是美國的,所以中美一到貿易談判了,中國領導就會要求美國放寬科技產品的限制,如果德國行的話,德國佬早就來賣了,那就中國不需要美國了,
但就是因為他們美國的很多高科技的東西是其他國家沒法比的,才天天喊著要!
您說您閥做得好,您看看飛機和航空領域得閥是用哪個國家的?
反正我知道,美國航天系統的宇宙飛船的閥都是有美國MAN提供,離心力達到1300個G,一個閥使用10年,動作次數8000萬次,零泄漏,零失效!

如果您說精度高,您問問德國工廠,他們設計計算用的流體計算設備是不是美國的?

反正我知道,西門子做流體設備的原始流體計量設備是美國一個品牌,這個東西是源頭的技術,基礎的東西,沒有這個東西,您什么樣的流量計、傳感器、單向閥、蝶閥等等都是瞎蒙的。

這時馬上就有人說了,我們的服裝,水桶不錯呀?

是不錯,但不是您掌握核心的東西,服裝布料的燃燒配色器,都是美國的,包括有害物質的檢測設備都是美國的,水桶?乙烯等煉化大型設備哪個不是美國的呀?一套幾個億呀?您問問做煤化工的朋友,看看他們的主體設備是不是美國的?

上次去一個大型企業客戶那里,(國企);開會討論用什么哪個品牌產品配套好,結果有一個年輕35歲左右的主管說,用國產的,國家鼓勵國產化,我們這樣的國企業更應該承擔國產化認為和責任,話沒落音,總經理說,國產的企業就是那個溺愛的小兒子,不爭氣,給再多的糖給他們,他們也不會爭氣,而且我們現在都是效益責任制了,天天陪他們操練,我們自己拿什么業績出來?您不懂事呀!

聽了以后,我就覺得這個主管不懂事不說,還有點弱智,APCE前期幾天,國家突然提出鼓勵進口零件,特別是美國,應該放寬限制,為什么?國家領導層早就發現項目經費,科研經費到里私人腰包里,沒人在搞研發,創新。天天喊著國產化的都是那些技術低級、銷售沒有技巧、產品質量差的品牌主人。

再說了,沒有一個大型設備都是由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品牌完全獨立全部制造的,怎么讀用了國產的,飛機還能上天不?動車還能安全不?

沒見識不怪您,但您不懂世故,看不清國人的真正面目,那就是您白浪費了國家的教育經費了!

不要跟我說,我不懂汽車制造業,我主導TS16949,和通用,Ford新品導入的時候,你們還沒聽過TS,不要說我不懂機械或者自動化,我做這個專業的工程師的時候,我畫圖的時候那會大家還是用木板、尺子,剛出CAD12,更沒有PRE等軟件,哈哈哈,大言了,當然我始終相信,真正的高手在民間,而不是在所謂的高大上的機構里。

呵呵,不要迷信德國,大眾只是拿住我們中國人的新一代年輕人,也不要迷信美國,據權威科學數據分析,東方人種遠比西方人種聰明!

我公司代理了9個德國、美國的品牌;現在德國的品牌除了一個SCHWAB液壓泵產品一年能賣些外,什么德國流量計、液位計、閥都賣不動,但美國的代理幾個品牌,每年都比德國的業績好。

為什么呢?作為技術出身的銷售員,我想推過他們來的,但我不知道他們有比別人更具有優勢的賣點呀,而且從利潤來說,德國是屬于歐洲,他們報價屬于歐元,瘋了喲,一個流量計、單向閥隨便都要5,600歐,換成人民幣RMB加上關稅,增值稅,空運費都要8,9000了,就跟寶馬來中國一樣,都是翻倍的價格。性價比沒有。真正懂這行的設備工程師,研發工程師都不會要德國貨。所以我也懶得推廣,除了那個液壓泵有點技術含量,特色外,我看他們歐洲的貨都是從江浙一帶代工過去的,90年代意大利最先這樣做,俗稱,雅稱:OEM,有些還ODM,我倒!都ODM了,我還賣他們的?

剛剛說道空運費的問題,我也插一句,上面不是說德國人的產品里外三層包裝嘛,真是害死人了,不環保不說,害得我運費成倍漲,浪費社會的資源!你們用戶覺得好看,如果從環保角度出發,您還會喜歡嗎?

我們代理美國的東西,發現有一點,他們所有的標稱數據比德國的產品標注要嚴謹得多,保守得多,當然不是憑我說,因為有時候客戶訂購時,選擇范圍上超標了,但客戶膽子大還是用,5年后都沒問題,這個就是我遇到的江浙一個造船廠的客戶,當時我不建議他們用,他們說國外的工業品,特別是美國的,參數標注都有保守,應該沒問題!

最后證明他們是對的!

當然這幾年,隨著德國的西門子,大眾在國內產品亂標參數,估計將來美國人也跟著學!

所以我依據以下幾點,我現在特別不喜歡德國或歐洲的工業品,(當然包括手表了,原來特喜歡IWC,后來發現用了7000歐,用了1年不到,就一天相差3分鐘,我日!放心,我絕對是原裝國外貨,這個你們要信我!)

1.        德國、意大利的閥類、氣動類產品從90年代開始從中國OEM,ODM了,當然不會是100%;如果您仔細認真的話,您會發現有些品牌特意告訴您,他們是100%的德國、意大利原產貨,為什么他們會這樣說呢?哈哈,當然他們已經告訴過我,說他們國家95%都是中國貨過來包裝的,真的,所以我們現在可以高興一下了,他們竟然用我們的產品?對了,是用我們的產品了,因為他們一個國家小了去不如湖南省大,用得了那么多嗎?科研的肯定不需要你們的,放心吧!

2.        德國的帝芬巴赫和意大利的飲料灌裝設備、達涅利等都是,90%以上的零件是國產貨,當然他們的工業品也隨這樣的模式了,學阿迪達斯了(結果阿迪達斯被安踏給踏平了!哈哈);當然主要還是這些產品可靠性差,因為客戶天天需要購買備件!


3.        歐元太貴了,都是美金的1.3倍了,同樣的產品價格都貴了去,憑什么?

4.        歐洲人從骨子里有點傲慢,并輕視五星紅旗下人民,表現在大眾、西門子的質量事故召回態度上,喜歡耍小聰明,接觸過的人都知道,也許我是和他們商人打交道。

以上幾點,大家認證仔細點就會很快驗證證實我的真實性!

看了很多社友回復貼后,我想補充一下:

我這里想說的是他們德國品牌的營銷手段厲害,現在我們看看,他們德國品牌聯合媒體又來忽悠了“現代工業4.0”,呵呵,

市場戰略和營銷手段才能適合目前的資本時代發展!




.....................

作者: 好方案    時間: 2014-11-15 18:47
沒什么。口碑。

早年,大家玩錄像機。入手一臺東芝的,使用時間不到20小時故障,至今那個高端工藝品還在俺這作為收藏品。

玩電腦,南棒子的繁多產品,銷售介紹都很牛,回來,都玩不過臺灣的。

于是,這兩個國家的東西,俺基本上都是在沒有其他可選擇前提下小心求證之后,在考慮入手。

至于車,俺一直是支持國貨。

但是,他們的售后很叫俺無奈。

說句關于車的閑話。

打開大眾帕薩特和福特蒙迪歐的發動機罩板。一般人俺想應該首選的是帕薩特。

至于其他的。。。。。。。。。。。。。。。
作者: shaokuang    時間: 2014-11-15 19:38
這個要998大俠才能評論了
作者: zgsdcrc    時間: 2014-11-15 19:55
有道理呀。
作者: 品豐-程    時間: 2014-11-15 19:59
我只能說各有千秋,但你知道嗎直線導軌的尺寸制定者是力士樂哦!fag 和ina在軸承行業內的地位,美國可達不到,鐵木肯充其量一流和二流間
作者: duanyz    時間: 2014-11-15 20:04


好像沒聽說過德國人浪漫唯美吧?

這是樓主的原創文章還是轉帖的?
作者: hoverin    時間: 2014-11-15 21:13
你不會是賣美國貨的吧
作者: wangqing1    時間: 2014-11-15 21:28
厲害,好經歷,絕對大神范,不過,想請教下咱國家什么行?咱們現代人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嗎?別人好壞是別人的,跟咱沒關系,但人要發展就得學習別人的優點,承認對手別我強,我認為沒有壞處,承認自己的缺點,我認為是精誠的表現,只有誠,才能成為真正高手
作者: 祥云飛魚    時間: 2014-11-15 21:29
外國工業產品天生白富美,國產一直想“從良”。天生貧賤被別人看不起。而且后來企業又不爭氣。
作者: donggaord    時間: 2014-11-15 21:51
我70%同意樓主。美國人做事比德國人聰明靈活,嚴謹卻不輸德國人。美國人做事系統性強,你們聽說過的什么各種系統性的工程方法和管理理論大部分出自美國人。你們看到的美國產品個別細節不如德國產品,那是因為美國人認為那是些不重要的地方,關鍵地方美國人絕不含糊。美國公司的管理也是抓大放小,不會 micro management,比德國公司大氣,流程也更合理。我以前有一堆同事從美資跳到德資,提起德資公司的管理沒有不郁悶的。
硬件上德國人或許可以和美國人分庭抗禮,軟件(我是說服務與制造業的軟件)上德國人基本就靠邊站了。

如果不是政治上的原因,我認為中國更應該向美國學習。

美國的憂慮是制造業萎縮,高素質的勞動力從事制造業的越來越少,而去投身金融。
作者: jixiezhe    時間: 2014-11-15 21:55
呵呵,樓主說的也不全對,德國的產品有它過人之處的,很多跨國企業都指定使用他們的產品,價格倒是其次的,關鍵還是在于國內產品競爭力低,使用起來效果很明顯的
作者: 天天喝水啊    時間: 2014-11-15 22:50
絕對長見識了,lz應該花了不少高時間來寫吧
作者: pengzhiping    時間: 2014-11-15 22:57
確實讓我開眼界,讓我們更深此了解什么是技術!
作者: 吟嘯徐行    時間: 2014-11-15 23:07
美帝創新,德企質量,日本性價比,國產夠用即可。我見到的
作者: zerowing    時間: 2014-11-16 01:05
話說得沒錯,但是只是拿結果推論原因。這種推論法是不嚴謹的。就好比你在北米得了癌癥2期,你去醫院醫生會不建議你治療,讓你自己好吃好喝準備后事。哈哈。你能說因為這個結果就斷定北米的醫療水平不行嗎?由因至果,是充分條件,由果回因可未必是什么必要條件。
咱不比較到底誰家的好,誰家的不好。也不說該崇信誰。咱就說點根源上的問題。
俺一直堅信,萬物皆有聯系,都不能獨立的去看一個事態的發生和發展。比如所謂的米國蕭條。你去回顧過去的幾十年,去看看這幾十年中是什么沖擊了米國人的市場。第一個踹開米國人大門的就是小鼻子。靠的不是什么技術,純價格擠壓。正是因為這種價格擠壓,才讓小鼻子最終在米國分到了一杯羹,逐步發展了自己的實力。你往后面數,無論是中國、韓國、泰國、印度,俺只有一個問題,究竟有誰是以技術輸出的方式攻占米國的?俺沒數出任何一個。即便是米國人的老鄰居加拿大,也是一樣。加拿大最強的兩個行業,無論是醫藥還是石油工程,其根基還是米國,拓展研發都有米國人的參與。所以,你去總結下,究竟是什么撬開了老米的大門,又是什么導致了所謂的米國的蕭條。還是那倆字,價格。這個結論,不是因為出現諸多的結果。
我曾經說過金字塔理論。任何一種高級階層的存在都必須有指數次的低級階層支撐。從二戰結束后,米國就是處于這種高級階層。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在同等的階層內,經濟只能平衡,無法增值。一個人一天創造1美元的價值,就必然有一個地方要徹底的消耗掉這1米。沒有例外。所以,如果沒有對下層的剝削,永遠不會存在增值的上層。這就是金字塔理論。這個理論適用于所有的食物鏈關系。
所以,你根據這個理論回頭去看米國的蕭條。二戰結束,依舊完整保持生產力的只有米國。可以這么說,如果我們認為米國人每天創造的價值是10,恐怕自己消耗的只有3,剩下的7均以有償和無償的形式送到了別的國家。正式這額外的7,使得米國在二戰結束的若干年里進入最輝煌的年景。原因是,米國人用剩余的7換到得是10甚至14。這個過程其實是無硝煙的掠奪。沒有這些掠奪,也就不會有所謂的繁榮。但是隨著其他國家的戰后復蘇,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的低端輸入逐步擴展。如果米國人的日創造價值依舊是10,自己消耗依舊是3,隨著低端產品的輸入,米國人額外的7已經逐步的從輸出7衰減到2,1甚至是0,以至到最后的貿易逆差。換句話說,面對不斷增加的低端產品輸入,米國人除了壓縮自己每天的創造價值外,沒有別的出路。而隨著逆差的加劇,才有了所謂的索條。當然,這只是蕭條的一個原因。
說這些,不是維護老米,而是在延伸一個事實。任何一個國家都一定存在貿易上的位置變化。中國也是一樣。如果沒有多元化貿易的支持,死是必然的。你可以看看現在的中國出口品,說白了依舊是中低端市場產品,而且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我們的產品也也開始像更低端科技的國家轉移。說白了,我們的位置在變化,而必定有一天我們會面對老米現在的狀態。俺問你,屆時,你根據當前結果做的推論還能否正確。哈哈。
中國,現在正在經歷一個疲軟期,矛盾是啥,用工成本的不斷增加以及高端產品的貧乏。哈哈。換句話說,我們正在面對的就是當年的拉美化危機。面對危機,我們有何資格評論和指點別家長短呢?
作者: 寂靜天花板    時間: 2014-11-16 08:34
誰家強關中國什么事,你不照樣是經濟殖民地嗎,有什么好自嚎的。
基于地緣政治,德國恰恰才是中國最佳的合作伙伴。
作者: chenqibin    時間: 2014-11-16 10:21
我認為在普通的民用領域德國絕對是沒得挑的,技術非常實用可靠,又不缺先進性。如果是軍工一類的東西還是美國厲害,畢竟德國戰后被限制的太厲害。
作者: 祖彬    時間: 2014-11-16 11:26
顛覆傳統思維啊
作者: lingpeng654123    時間: 2014-11-16 12:43
受益匪淺,對于我這種小白來說,真是漲了見識,我之前直接觸過力士樂的泵和閥,是工程機械行業,不過他們的這兩樣還真的是質量可靠,不過價格也不菲。
作者: chenyu900707    時間: 2014-11-16 18:32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作者: 牛人阿祥    時間: 2014-11-16 19:31
我玩工具,內六角扳手美國的史丹利和世達還不如日本的百利,至于歐洲的pb更不能比。當然價格也不能比,卻發現國產有些老貨還是不錯的。其他工具也有玩過。歐洲的性價比是最低的,日本的是最高的,國產的是差異性最大的。
作者: 螺旋線    時間: 2014-11-16 20:42
為樓主碼了這么多字而點贊。
其余談不上,就當多聽聽幾個名詞吧。

作者: 我很呆    時間: 2014-11-17 09:38
高端產品米國當然厲害。
大俠應該用瑞士和米國比。大俠說說。給大家開開眼。

這篇帖子正如螺旋大俠所說。其余談不上。多聽幾個名詞。
作者: 一重科技    時間: 2014-11-17 10:08
我也很迷信德國制造的…………
作者: 機床護罩    時間: 2014-11-17 11:03
美國是老大,自然是他強,他也容不得其它人比他強
作者: 把刀用好    時間: 2014-11-17 12:05
德國美國各有所長。碼這么多字不容易啊。
作者: 上海六藝機械    時間: 2014-11-17 13:36
道路還很遠啊
作者: 玉嬌龍    時間: 2014-11-17 13:44
美國的分析儀器確實很厲害!德國的牌子幾乎沒聽說過!歐洲人精致,美國人實用!

作者: 小一克sheng    時間: 2014-11-17 22:14
          有個問題不是很清楚。就如說大眾車吧,幾乎所有零件都在中國生產制造。這到底算是國產還是進口?
作者: qwsazxtanggang    時間: 2014-11-17 22:16
有一點不得不承認,即使是壞的技術也比咱的技術強,就像有些人抵制日貨仇視日本人一樣,不是不愛國,是你不得不承認人家的確就是比你強!
作者: 15916816899    時間: 2014-11-18 08:49
沒見識不怪您,但您不懂世故,看不清國人的真正面目,那就是您白浪費了國家的教育經費了!
作者: 黑暗圣使5    時間: 2014-11-18 10:12
看完以后很有感觸,對目前工業方面有了更深的認識。名不虛傳的高手!希望能多看到高手們的這類文章以及工作情景方面的案例。
作者: sammer    時間: 2014-11-18 12:52
沒有調查, 就沒有發言權。我司也是做德國設備的,我覺得一般,價格很貴,純粹騙國人的錢,幾乎沒有性價比可言。
作者: zy4691    時間: 2014-11-18 13:55
希望可以看到更有知道性的文字告訴我們奮起的方向,該如何進步,如何超越!
作者: stzwd    時間: 2014-11-18 17:06
還沒有那么多的經歷來辨別德國和美國產品的品質差異,但是迷信德國品質自問也有類似經歷,不過一直覺得美國產品也很好1
作者: miss246    時間: 2014-11-18 17:08
德國技術當然不能說是最強,但是他的工業品是最合適現階段中國人民的需求、
作者: okmeiyou    時間: 2014-11-18 18:04
在機械制造領域德國還能跟美國比技術,其他方面就不行了,所有行業的尖端技術基本都在美國。美國玩剩下的,日本的德國玩玩。
作者: chenchunfan119    時間: 2014-11-18 18:51
我是來多多看看評論,長長自己的見識
作者: 袞雪76    時間: 2014-11-18 21:59
德國人在技術上還是很傲慢的,我們公司花了70W歐元買了一臺滾壓機床,問德國公司改動作流程,一句話,程序已經固化,不能改!
作者: 老刀435    時間: 2014-11-18 23:15
終于見識到了一個能跟8爺干一架的家伙

作者: 老刀435    時間: 2014-11-18 23:25
wangqing1 發表于 2014-11-15 21:28
厲害,好經歷,絕對大神范,不過,想請教下咱國家什么行?咱們現代人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嗎?別人好壞是別人 ...

他一句話就把支持國產的人都打死了,他說整天喊著國產化的都是那些沒品牌沒質量沒銷售手段的.人家這話有道理,也很藝術

作者: 阿森納TT    時間: 2014-11-19 09:20
突然看到好貼,可惜上班,先收藏,回去細細品味,贊一個!
作者: 哆嗦使人落后    時間: 2014-11-19 10:47
自己沒細細的研究觀察過    還沒這樣的機會      東西還是的自己去體會
作者: 自摸糊了mj    時間: 2014-11-19 13:03
佩服
作者: xtw77wh    時間: 2014-11-19 15:35
樓主見多識廣啊,
作者: 依維斯    時間: 2014-11-19 16:13
拜讀大俠文章,對吾輩菜鳥,實有醍醐灌頂之效。奈何所處環境平臺有限,見識淺薄,讀后有感而未可甄別所感然否,望論壇前輩高手們多多分享所見所聞所感使吾輩能趴上井沿開闊一下視野,找到跳出井口的階梯。
作者: ckckck2006    時間: 2014-11-19 16:58
對待工業的發展,國人當自省!
作者: m-人來人往    時間: 2014-11-19 22:34
好貼!
長見識

作者: lile19891223    時間: 2014-11-19 22:39
好貼,很多東西沒有接觸過不敢妄論,當漲見識了!
作者: 深圳2014    時間: 2014-11-20 10:13
樓主寫的不錯大部分還是贊同
作者: bbk1    時間: 2014-11-20 11:55
不明覺厲,不敢妄加評論。
作者: 才哥ISTJ    時間: 2014-11-20 15:58
各有千秋而已,說的有點偏激
作者: sivlerduck    時間: 2014-11-20 21:51
寫的很好,看完之后有所收獲
作者: panycbob    時間: 2014-11-20 22: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apmc111    時間: 2014-11-20 23:54
漲姿勢了,給大神頂一個
順便想說一下,我公司代國外客戶生產齒輪,后來他們再組裝買到國內,
那其實國內的生產是到位的吧,關鍵就是技術跟不上,我可以這樣理解嗎
還有好多減速器,說國內的精度不夠,為什么同樣是國內生產的零件,組裝起來卻是精度不高,問題到底在哪了
作者: naixiyoung    時間: 2014-11-21 11:30
要朋友美國帶了一個包包,里面一翻made in china
作者: hzhuang    時間: 2014-11-21 14:21
開眼界,,,,
作者: hs460581    時間: 2014-11-21 15:53
樓主厲害,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大部分還是比較贊同的
作者: 梁斌lb    時間: 2014-11-22 10:34
高大上的文章,不說樓主觀點是不是片面或者對錯,但文章缺失很精彩。
作者: 飛揚Frank    時間: 2014-11-22 15:02
說的太深刻!
作者: 屏風ing    時間: 2014-11-24 22:48
我只能說 水很深。。
作者: 東莞銀正傳動    時間: 2014-11-25 09:20
不管真與否,都讓我們長見識了!
作者: 余龍12    時間: 2014-11-25 11:25
美國東西是有優勢 但我覺得最主要的優勢還是他們國家聚集了世界上最多的人才
作者: 賴-自動化    時間: 2014-11-25 19:18
戴了萬國,開了凱迪拉克,做的業務都是大公司大訂單,應該是混是很好了,還有空來論壇,確實牛,這證明2點,要么你很有上進心要么你吹牛。不否認你對你的產品的專業性,但你明顯的偏向美國,我不贊同,美國從航空到金融到所有的一切,確實有很多頂級的產品和公司,同時國內出現的德國貨不僅僅是汽車和西門子,但在民用領域,我認為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合適才是根本。具體的一件產品,會有某些突出的優勢,但要在地球上都秒掉所有對手,我覺得很少很少,蘋果和三星,華為和愛立信,奔馳和雷克薩斯,西門子和霍尼韋爾,萬國和百達,LV和古馳,沃爾瑪和家樂福,淡水河谷和必和必拓,耐克和阿迪,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等等,無數的行業和商品,沒有誰是一定可以取代誰,沒有誰是一定可以秒掉誰,國內偏好德國的東西,就如你說的,政治因素是一個很大的理由,P民都不喜歡日本和美國,那你還能夠選擇誰?
作者: 美滿定義    時間: 2014-11-26 13:54
個人經驗之談,不無道理,也有待證實。
作者: 麻雀哥    時間: 2014-11-30 23:33
樓主分析到位
作者: 鈑金準專家    時間: 2014-12-1 14:34
寫的挺好的,雖然有點偏
作者: gll123    時間: 2014-12-1 22:36
我覺得按照樓主的分析,德國和美國應該是兩個不一樣的方向,德國的東西做的精致,工藝好,而美國的技術含量高
作者: wuguangzhe11    時間: 2014-12-5 13:18
說的好,但是我們的問題還是差不多文化和信用問題。高的方面就不用說了
作者: Roger.HF    時間: 2014-12-5 13:51
品質口碑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況且也不止是我天朝國民這么認為,德國品質必然有其獨到的一面。
作者: hotsand    時間: 2014-12-14 00:15
個人美國和德國機床都賣過,基本同意樓主的觀點!德國產品和瑞士產品有類似,和美國產品相比,精致,外觀好看,但可靠性、實用性和真正核心的地方可能要比美國產品差一些。
作者: 五民    時間: 2014-12-14 10:21
精彩,看著有勁,
作者: lsq726    時間: 2014-12-14 16:05
都是國產化惹的禍.!
作者: 歐陽絕痕    時間: 2014-12-14 23:00
在國內生產的美國貨和德國貨比較又如何?比如汽車
作者: wjiafu72    時間: 2014-12-15 09:42
支持樓主,總之是我們要自強.要爭氣.
作者: oliver97    時間: 2014-12-15 10:19
在推銷美國品牌,技術方面不能一概而論。
作者: 鈑金準專家    時間: 2014-12-15 10:36
很多美國人自己拍的動作大片里,都喜歡用德國造的槍械。
作者: 非話    時間: 2014-12-15 12:27
漲姿勢了
作者: 陳偉強    時間: 2014-12-15 12:47
中國制造業什么時候才能強大啊
作者: guwang201    時間: 2014-12-15 19:45
長見識!lz辛苦了,感謝分享!
作者: yanqi0001    時間: 2014-12-16 22:10
國人制造能力是不用懷疑的,仿造的也不錯,那國人缺少的是。。。
值得深思???
作者: 西江郎才盡    時間: 2014-12-17 08:51
拜讀了一下,覺得還是很有道理,德國的很多電器元件都是貼牌的,打著名號賣。

作者: Roger.HF    時間: 2014-12-17 14:49
絕對是精華貼和精華回復,謝謝各位大神的分析和分享
作者: hawksonliu    時間: 2014-12-17 21:35
只能說不同領域各有所長吧 制造能力德國強 先進科技還是美國厲害

作者: georgemcu    時間: 2016-6-30 01:45
絕對的精辟,必須留個記號,今后好給同事科普,沖擊還是很大的
作者: qq925074781    時間: 2016-6-30 09:57
說的好
作者: 生如逆旅    時間: 2016-6-30 10:25
感謝分享 學到了
作者: 魚不在水里    時間: 2016-6-30 10:48
同意不部分觀點

作者: 雨田25644402    時間: 2016-6-30 14:03
不否認樓主的觀點,但我想說做業務的都很能忽悠
作者: 設計夢想    時間: 2016-6-30 15:37
受教了,還是實事求是,腳踏實地才行。
作者: 藍藍的貓    時間: 2016-6-30 22:19
閥門行業確實是這樣,很多都已經國產了,尤其是低端的閥門
作者: 桃源居士A    時間: 2016-7-1 14:00
拜讀了,大俠高見!
作者: 破刀屠神    時間: 2016-7-1 23:30

作者: 放牛的小陀螺    時間: 2018-11-11 17:33
我本沒資格評論,但各抒己見吧,不談德國和美國之間優劣,就談國產如何崛起?正如你所提到的,國企老總形容國產品牌是溺愛的小兒子,在我們的印象中,國產貨自然也就是劣質產品的代名詞,在我所熟悉的汽車行業,幾乎所有主流汽車廠品牌清單都見不到國產品牌,一般都是德國和日本的,所以,這其實就是一個惡性循環,一方面我們制造不出高質量的產品,另一方面我們攻不進這個高端的產業鏈,當然,我們制造不出高質量產品是有多方面原因的,第一,是人才,一流人才進外企,二流人才進政府,三流人才進國企,四流人才去私企,并且在當今的大環境下,頂尖人才都搞金融去了,工科也是末流,四流的私企員工就像一群又瘦又餓的狼,三流的國企員工就像一一條溫馴的狼犬,再怎么樣也干不過一流外企那樣兇猛的老虎;第二方面是企業文化,國有企業主抓人名幣,比如說,汽車廠把價格壓低,大約百分之二十的毛利潤,一級承包商以百分之二十的毛利潤拿下該項目,當二級承包商再從一級承包商拿項目時,可能就是市場上的成本價,企業為了養活廠里這么多員工,咬著牙也得拿下來,怎么辦?還得掙錢,一方面,與一些主流外購件廠商合作,我們采購的多,按市場價的7折或者8折采購,把一些無關緊要的外購件全部換成便宜的,再者就是節省設計成本,比如一套設備的設計成本是在2萬元,我們爭取5000元解決,所以說都是為了生存;第三:外環境因數,比如我們要求標注的粗糙度為3.2,加工回來也就是6.4的粗糙度,你標注0.03的平面度,回來也就是0.05的平面度,你要求45#鋼淬火HRC達到45,回來也多少會有偏差,這已經形成了一個低端的生態產業鏈,要想做高精尖,需要的不僅僅是金錢,更是時間,也需要一個好的大環境。
作者: 劍客阿良佩竹刀    時間: 2019-1-22 22:55
外資在國內的企業也就那么回事兒吧,有值得肯定的,也有連國內企業都比不上的,希望聰明的中國人早日讓國家強大起來吧
作者: pupupuck    時間: 2019-7-30 02:09
看了這個帖子心情沉重,為什么你們這些精英不把技術變成國產呢?哪怕是一個泵,我就不信國人弄不出來,那就不需要代理他們的了啊,我是小白外行我不懂啊
作者: huazai1992    時間: 2019-8-12 11:54
見多識廣啊,學習一下
作者: qianmenli    時間: 2019-8-12 13:19
玉嬌龍 發表于 2014-11-17 13:44
美國的分析儀器確實很厲害!德國的牌子幾乎沒聽說過!歐洲人精致,美國人實用!

的確啊,美國的設備的確質量布不錯!

作者: 無敵老大    時間: 2019-12-16 13:30
認真拜讀,無妨鷹大加精之功勞,!
再次感謝各位大神的細致分析!
作者: 裔然    時間: 2019-12-16 15:05
如果國內某人某天搞出來一種比美德好的汽車零件,能賣得出去嗎?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