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2 K# o0 z& B/ e) c: k 而所謂馬歇爾計劃,是二戰結束后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該計劃于1947年7月正式啟動,并整整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之久。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60多年前馬歇爾計劃對于幫助歐洲經濟走出衰退并重新回歸到正常軌道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 h' Z3 k* F# g# R ) ?5 ^5 Y/ l9 R' o; v1 y/ f 美國馬歇爾計劃的實施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一方面,二戰后歐洲各國經濟遭受重創,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對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構成威脅。美國政府意識到難以獨善其身,決意支持西歐的復興與聯合。另一方面,美國在二戰期間幾乎開動了全國的產能,若迅速降低工業產能,容易爆發危機,因而需要保持輸出的平穩下滑。8 ]* x H* O; Z
3 F$ d; `8 Y7 W 1947年6月,時任美國國務卿的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正式提出援助歐洲復興、奪取全球戰略重點歐洲的方案,并呼吁“歐洲先行一步”。歐洲16國響應號召,于7月在巴黎成立歐洲經濟合作委員會,并于9月正式向聯合國提出要求美國在4年內提供援助和貸款的報告。1948年4月,杜魯門簽署了國會通過的歐洲復興法,并設立負責實施馬歇爾計劃的經濟合作署,馬歇爾計劃正式執行。 * D$ d7 \. F+ Q' A 6 B1 e) b5 s F. G! W5 D 在整個馬歇爾計劃實施期間(1948.4.3-1952.6.30),美國國會共為其撥款131.5億美元,其中90%為贈款、10%為貸款。而對西歐的全部援助中約有88億美元用于采購貨物,包括糧食、飼料、化肥等。 7 X5 T% A3 o0 X( \2 M, _- A& i/ g " N1 n4 u* ^7 o1 I; e2 O; ]" u/ ^ 但這些直接的經濟援助和物資援助并不是馬歇爾計劃的全部內容,美國與各受援國陸續簽訂了關于美援的雙邊協定,譬如:由美國監督受援國的重工業、受援國放棄工業國有化以保障美國投資的安全、實施有利于美國外匯和外貿政策、“美援”物資的50%必須由美國船只運輸等。5 S+ }3 e5 j8 C7 u: E- j6 k$ c! T
8 ]# ^: f. T/ B, r' Z/ Q% c
這些“有條件”的援助增加了美國的資本和商品輸出,為美國過剩的經濟能力找到了出路,也使美國的經濟在戰后初期有了較大的增長。具體來看: + b H) Y' b" T # }9 Z# u) {/ D& I9 m* k 二戰結束后,美國經濟增速跌至谷底。但在馬歇爾計劃實施后,美國經濟增速開始回升,1947-1960年間GDP年均增速保持在3.4%,人均GDP從1734美元激增至3006美元,而同期美國的人口增長了69%。8 Y+ }! D5 P. Y" u. r3 h
- o# v3 P9 v2 S0 F
馬歇爾計劃實施后,美國制造業出口增速顯著回升。受歐洲經濟下滑拖累,美國制造業出口增速自1947年10月起失速下滑。而在馬歇爾計劃啟動半年后,美國出口增速觸底反彈,并在整個計劃實施期間不斷走高。 2 R# M3 R$ V- r G' d8 g2 W # Y L4 L% Y. o! z; Q 美國制造業產能利用率反彈,產能并未坍縮。以美國鋼鐵和汽車產業為例,其產能利用率在1948年后大幅下滑,行業總產能也出現增速大幅放緩的跡象。而在馬歇爾計劃實施一年后,這兩個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大幅回升,并在計劃實施期間維持在較高水平,行業總產能也出現加速擴張的跡象。雖然計劃結束后產能利用率再次下滑,行業總產能也不斷收縮,但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產能利用率的失速下滑,行業總產能也并未迅速坍縮,而是臺階式下行,較為平緩。8 n1 c$ |5 t. d/ r0 H& x4 n+ z
; q+ \- e! l# ~ W* c/ g& \! ]- O
而類似于當年美國版馬歇爾計劃援助歐洲,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一大重頭戲是過剩產能的海外轉移,我國的大量制造業產能相對亞非拉國家是先進產能,走出去不僅有利于當地發展,也給國內制造業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 M$ I( C; x4 p7 ~. L 6 h: Q- u4 s' ?+ q/ w 5 D0 ^0 b5 W7 N. m$ ?: g似乎有些道理,各位社友怎么看? / I% g* ^5 c: F" P( ~0 m1 U1 U作者: 老鷹 時間: 2014-11-5 13:12
怎么走出去?是對外投資(民間投資)在當地建廠,還是輸出商品?有什么具體政策嗎?我們現在聽到的好像就是絲綢之路建設,也就是交通建設,不知道有什么配套。作者: 寂靜天花板 時間: 2014-11-5 13:21
有風險評估人士指出:7 c3 Y9 p0 \2 C
1 找行家要了些“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介紹資料看了看,一幫分析師都激動得嗷嗷叫,沒一個人在談論此間的風險與管理。國家戰略什么的咱不懂,但所有人都盯著收益與個股,本身就是個巨大的風險,更何況“一帶一路”涉及到的那些國家,恐怕沒有一個可以通過最基本的“害蟲分析法”(PEST)風險評估。* a: s8 O6 a' v. i' X' \
2 所謂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應該還有一個現代版的“鐵幕-冷戰”與之對應。是在現(美國)規則下和平交棒、由中國繼承這個框架,還是中俄-美日開始新一輪戰爭動員?值得美國思量。當年美國以繼承框架的方式,奪取大英霸權,算是和平交班;二戰則是英德兩敗俱傷。公開信息太少,好象還很難說什么。。。 ' o) B j& L4 y. g3 “那個……中國版馬歇爾計劃聽起來當然很牛逼,但是我們是不是也有必要順便 - 順便啊不是特意 - 琢磨一下產能是怎么過剩的、內需是怎么不足的?”磚家怯生生地問。話音未落,臉上已經吃了一記耳光。 }% }- t6 J& r! T0 k
4 無意改善民生,無心提振內需。悲慘世界。作者: 機床護罩 時間: 2014-11-5 13:46
又來抄冷飯,西部大開發-絲綢之路-馬歇爾計劃,和畝產十萬斤的口號沒什么區別作者: zgsdcrc 時間: 2014-11-5 14:26
產能過剩,國內很多人還在貧困之中,這些人如能奔小康,產能還不夠吧。作者: 門童 時間: 2014-11-5 14:39
一直打雞血,可每會都很激動,這還真是很奇的土地!作者: icegoods 時間: 2014-11-5 15:04
借錢給人家,然后讓人家買自己的東西,看不懂!結果是不是送了別人有貨幣值標價的東西?作者: 掃街 時間: 2014-11-5 16:25 標題: 馬歇爾計劃的由來 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稱為歐洲復興計劃(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對歐洲國家的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計劃于1947年7月正式啟動,并整整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之久。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 , [% S+ A/ l, E# i1 q0 I& _+ ]9 s1 z# I2 U$ [# G4 A
重建計劃最初于1947年7月在一個由歐洲各個國家普遍參加的會議上被提出。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若考慮通貨膨脹因素,那么這筆援助相當于2006年的1300億美元。馬歇爾計劃最初曾考慮給予蘇聯及其在東歐的衛星國以相同的援助,條件是蘇聯必須進行政治改革,并允許西方勢力進入蘇聯的勢力范圍。但事實上,美國擔心蘇聯利用該計劃恢復和發展自身實力,因此美國故意提出許多蘇聯無法接受的苛刻條款,最終使其和東歐各國被排除在援助范圍之外。* [ p# C+ H. z1 X! b% S
. B8 P4 \5 ~5 U7 B% i4 B當該計劃臨近結束時,西歐國家中除了德國(后文將提到馬歇爾計劃理論上包括了整個德國,而并非僅是聯邦德國)以外的絕大多數參與國的國民經濟都已經恢復到了戰前水平。在接下來的20余年時間里,整個西歐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可以說這與馬歇爾計劃不無關系。同時馬歇爾計劃長期以來也被認為是促成歐洲一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該計劃消除,或者說減弱了歷史上長期存在于西歐各國之間的關稅及貿易壁壘,同時使西歐各國的經濟聯系日趨緊密并最終走向一體化。該計劃同時也使西歐各國在經濟管理上系統地學習和適應了美國的經驗。/ x, {* x: s. \- U- d) s+ J
7 Q% y e, W, {* g2 C
近年來史學家又開始注意對于馬歇爾計劃的深層動機及影響的研究?,F在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馬歇爾計劃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其實應歸功于新的自由放任政策,以及這一政策下市場對經濟增長的穩定作用。而當下也有某種意見認為,美國施行該計劃的本意是為了通過援助使歐洲經濟恢復,并使之成為抗衡蘇聯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同時也可使美國更方便地控制和占領歐洲市場。在馬歇爾計劃付諸實施之前,美國已經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歐洲重建。據估計在1945年到1947年間,美國在這方面的投入就達90億美元。這些援助中的大多數都是以間接形式進行的,其中包括作為租借法案中一攬子協定的繼續、或由美軍出面重建當地的基礎設施及幫助難民等不同途徑。此外美國還與一些國家簽定了正式的雙邊援助協定。其中最為重要的動作,要數“杜魯門主義”所保證的給予希臘和土耳其軍事協助的內容。此外,當時尚處于幼稚期的聯合國所做的一系列救濟以及減免債務等人道主義努力,其資金大多也來自于美國。 & B6 Q. `; @ H7 h1 g+ K1 V0 Q+ q3 ~9 \2 b5 ?4 X, ~) j' u
馬歇爾計劃涉及的資金通常都先交付給歐洲各國的政府。所有資金由所在國政府和經濟合作總署共同管理。每個參與國的首都都會駐有一名經濟合作總署的特使。這一職位一般都由一位有一定聲望的美國籍商界人士出任。他們的職責就是在計劃實施過程中提出建議。經濟合作總署不僅鼓勵各方在援助資金的分配上進行合作,還組織由政府、工商業界以及勞工領袖組成的磋商小組,對經濟情況進行評估,同時決定援助資金的具體流向。5 ]) l0 |+ G4 Y1 k
- Y$ l! `( E, M8 `4 [- V歐洲人將大多數來自于馬歇爾計劃的援助資金用于輸入美國生產的商品。歐洲國家在二戰中幾乎消耗光了他們的所有外匯儲備,因此馬歇爾計劃帶來的援助幾乎是他們從國外進口商品的唯一外匯來源。在計劃實行的初期,歐洲國家將援助大多用于進口急需的生活必需品,例如食品和燃料,但隨后大宗進口的方向又轉向了他們最初也需要的用于重建的原料和產品。而隨后的幾年內,在來自美國國會的壓力以及朝鮮戰爭爆發的雙重逼迫下,美國還是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重建歐洲各國的軍備,且這一數字逐年增長。據統計,截止1951年中期,在提供的共130億美元援助資金中,有34億美元用于輸入原料和半制成品、32億美元用于購買糧食、飼料以及肥料等、19億美元用于進口機器、車輛和重型設備等重工業品,還有16億美元用于輸入燃料。 ( T. d" d8 I/ m- a/ y" a. ?' L. z3 Y$ j$ F% l
同時設立的還有對應基金(counterpart fund),這一項目的作用是將馬歇爾計劃的援助資金轉換成為由當地貨幣構成的資金。按經濟合作總署的章程規定,不少于60%的基金數目應用于制造業的投資。這一點在德國最為突出。在當地政府的調控下,這部分基金大多用于向私人企業貸款,從而使它們在推動重建進程上起了重要的作用。這筆基金在德國的再工業化過程中也起了核心作用。以1949-50年為例,德國采煤業投資總額的40%是由這個基金提供的。對貸款的企業來說,他們須按期償還貸款。而在償還后,這部分資金又會很快被再次貸出。在當時,這一過程是假借德國國有銀行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Kreditanstalt für Wiederaufbau)的名義進行的。這一基金后來轉由德國聯邦經濟部(Federal Economics Ministry)管理。到1971年,其數目仍有100億西德馬克。而在1997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了230億德國馬克了。通過這一循環信貸系統,截至1995年底,這一基金中已有大約1400億德國馬克的資金以低息貸款的形式貸給了眾多德國公民。而剩下的40%對應基金則用于償還外債、穩定貨幣以及投資非工業項目。法國對對應基金的使用最為廣泛。他們主要將這筆資金用于抵消財政預算赤字。不僅在法國,其實在大多數其他參與國家內部,對應基金中的款項大多被作為政府的一般收入,而不是像德國一樣用于反復循環的對民間貸款。, G# S( c3 ?! i. T
% Z( t0 Y: E. }( W另一個花費更少、但同樣有效的計劃是同樣由經濟合作總署主導的技術援助計劃(Technical Assistance Program)。這個計劃資助歐洲的技術人員和企業家參觀訪問美國的廠礦企業,以使他們能夠將美國的先進經驗和制度應用于本國。同時,也有成百上千的美國技術人員在這一計劃的幫助下,作為技術顧問前往歐洲。/ d3 e" h }! F
+ Q: i( i+ v6 \6 j0 p; B) e
何謂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根據市場傳聞,核心戰略是將四萬億人民幣投往海外,橋梁恰恰是A股這兩天大漲的交通、基建、港口、能源等板塊,路徑則是國內往國外擔保投資港口公路鐵路,消耗國內過剩產能;而中國國內做運營,稅收留在國外,國內港口以及高速公路公司有望成為對外投資的主體,建筑公司作為承建主體。; V$ ]! t" C, k
* d- b" G6 A/ m: i; u
當然,邏輯沒有錯,錯在“馬歇爾“三個字身上。如果翻看世界經濟史,產能過剩的工業國靠什么方式消耗產能,歷史是殘酷無情的,德國日本發起20世紀二次大戰都與此相關;而冷戰后的馬歇爾計劃也與中國當前之處境大有不同。 , q" M$ R) w5 C5 z+ x: N' Q4 \& ^' t; o2 A5 u* k+ M
馬歇爾計劃,根本上是冷戰產物。二戰后,借助馬歇爾計劃,美國幫助歐洲盟國恢復了戰后瀕臨崩潰的經濟體系,同時也扶植了戰敗國日本,在對抗蘇聯的同時,美國建立了美元世界霸權地位。從1947年開始,西歐各國通過加入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總共接受了美國130億元美元的救助計劃,相當于2006年的1300億美元水準,救助計劃龐大復雜,包括對外援助、政府長期貸款項目、私人項目FDI等。如此龐大的援助,美國借給受援國的130億美金相當于當時黃金儲備的三分之二,西歐重建的過程也就是美國過剩產能轉換成美國政府對OECD國家債權的過程;但這個過程的風險管理機制更為重要,如果這些國家賴帳,怎么辦?+ `8 n% @4 Y4 i, q, ]6 [
6 j. C2 b a ^, B& S
美國人的辦法就是后來眾所周知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即美國人規定35美元換一盎司黃金,OECD這些受援國如果沒有美元,你得用黃金來償債,換句話說,布雷頓森林體系和美元霸權是馬歇爾計劃的牢固保障,何況還有北約強大的軍事保障,眾多合力作用才成就美國霸權地位。 $ s$ n* O2 h I$ O: r0 f / |- g8 h5 d' u9 u$ ^中國今天的問題恰恰在這里,路漫漫其修遠。就眼下看,中國版馬歇爾計劃還只是個資本投機的泡沫標的。9 ]9 {. J1 D6 H
: N5 z: |2 T9 H4 w1 L( p“從經濟的角度來看,當年美元已經是國際貨幣,而且是唯一的國際貨幣,馬歇爾計劃是通過輸出美元解決美元荒的。人民幣不是國際貨幣,想通過對外直接投資(ODI)把它做大,這不是一個問題。從政治的角度來看,當時是有冷戰,大家才團結在一起,如果想著用ODI買別人的支持,這更不靠譜:古往今來,從未見過債務人對債權人感激不盡?!边@個評論可謂一針見血,何況遙遠的非洲、動蕩的南美也跟當年北約控制下的西歐和日本,其形甚遠。 2 Z! ^" p; K. m$ l% E7 I1 i( V% \' p5 o4 `4 j2 V
點評:9 \! g- x) ]9 X7 l: R8 l" |
中國沒有任何秀肌肉的資本。低調低調再低調,多交朋友少樹敵,埋頭苦干謀發展。 $ _% g$ g& p. K/ c2 T 8 n, g. U, U4 x1 {/ H& U% r4 s0 M& k" {% S% y/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