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x: e/ E, c/ u0 R1 世界最大模鍛油壓機 ——中國二重集團8萬噸級模鍛油壓機1 B9 m5 N! L9 }. W4 Q! W, ^9 p0 c
2012年12月11日,由我國自主設計研制的世界最大模鍛液壓機,在四川德陽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進入調試階段,于2013年4月10日投入試生產。這臺8萬噸級模鍛液壓機,地上高27米、地下15米,總高42米,設備總重2.2萬噸。 + x' ?4 r$ Z) m1 H7 H( x/ Z8 [ # E; | H$ b6 j$ m h2009年5月18日,中國二重集團,用世界最大的1.6萬噸級自由鍛造水壓機,成功鍛造出CPR1000核電機組1150MW半轉速汽輪發電機轉子。該轉子直徑2050毫米,總長16400毫米,毛坯重310噸,采用國內第一支實重560噸特大型鋼錠鍛制。110萬千瓦以上級核電機組特大型半速整鍛轉子,是當前世界大型鍛件和極限制造領域高難產品,以前全世界只有日本制鋼所(JSW)一家能夠生產。
作者: wuyy 時間: 2014-9-30 15:51 本帖最后由 wuyy 于 2014-9-30 09:52 編輯 7 e0 O& _$ u3 z; F& U / `0 b( \- e$ S6 G巨型模鍛液壓機,是象征重工業實力的國寶級戰略裝備,世界上能研制的國家屈指可數。目前世界上擁有4萬噸級以上模鍛壓機的國家,只有中國、美國、俄國和法國。其中美國在1955年前后建造了兩臺當時世界最大的4.5萬噸模鍛水壓機,一直用到現在。2001年,美國加州舒爾茨(Shultz)鋼廠,又建造了一臺4萬噸級模鍛壓機。蘇聯在1961年前后建造了兩臺7.5萬噸級的巨型模鍛水壓機。法國在1976年向蘇聯購買了一臺6.5萬噸級模鍛水壓機,又在2005年與德國合作研制了一臺4萬噸級模鍛壓機。中國在1973年建成第一臺3萬噸級模鍛壓機后,停滯了將近40年。直至近兩年爆發式地研制了多臺巨型壓機。僅在2012年建成的就有3萬噸(昆侖重工)、4萬噸(三角航空)、8萬噸(德陽二重)模鍛壓機各一臺。其中8萬噸級壓機,一舉打破了前蘇聯保持了51年的世界紀錄。1 S1 f0 w7 | b( h1 l' E D
' |& x* `# g5 S/ n* w
模鍛壓機主要用于制造航空、航天、核電、石化等領域的高強度鈦/鋁合金鍛件。如美國F15、F16、F22、F35戰斗機的鈦/鋁合金機身框架、起落架、發動機渦輪盤;美國波音747-787客機的鈦合金起落架構件;俄國蘇27、蘇33、T50戰斗機的鈦合金結構件;歐洲空客A320-380客機的鈦合金結構件;烏克蘭GT25000艦用燃氣輪機直徑1.2米渦輪盤等,都需要用上述巨型壓機模鍛成型。其中美國波音747客機的主起落架傳動橫梁,采用TI-6Al-4V鈦合金,鍛件長6.20米,寬0.95米,投影面積4.06平方米,重達1545公斤。美國F-22戰斗機的后機身發動機艙,采用Ti-6Al-4V整體隔框閉式模鍛件,長3.8米,寬1.7米,投影面積5.16平方米,重達1590公斤,由威曼高登公司采用4.5萬噸級模鍛壓機制造。F-22戰斗機的中機身整體隔框閉式模鍛件,投影面積達到5.67平方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航空用鈦合金整體隔框鍛件,也由威曼高登公司提供。作者: wuyy 時間: 2014-9-30 15:54
世界模鍛壓機發展概況 * _. a' a( f% v- B }2 B3 o! Q- _9 h巨型模鍛液壓機是隨著航空工業的需要而逐步發展起來的,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德國為了發展航空工業,制造戰斗機需要的航空鋁合金鍛件,于1934年研制了7000噸模鍛液壓機。1938-1944年期間又先后制造了3萬噸模鍛水壓機1臺(安裝在斯列曼Schloemann公司,現在是SMS集團的一部分)、1.5萬噸模鍛水壓機3臺。英國于1937年制造了1.2萬噸模鍛水壓機1臺,其他國家都沒有萬噸模鍛水壓機。 8 I# X+ @- S }4 }8 F+ _6 M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白熱化后,美國為加速生產戰斗機,曾建造百余臺中小型模鍛水壓機,但最大公稱壓力僅5000噸。由于戰時大型航空模鍛件供應不足,B-17、B-25、B-29轟炸機在生產中出現很多問題。1945年二戰結束以后,美、蘇兩國意識到大型模鍛壓機的重要性,于是以戰敗賠償為由,從德國拆走了一批萬噸級模鍛液壓機,美國拆走2臺15000噸模鍛液壓機,蘇聯拆走15000噸及30000噸模鍛液壓機各一臺。這些設備成為美蘇兩國在冷戰時期,制造超大型模鍛壓機的技術基礎。) n; V& l u/ c
! t( p/ Q- J& s0 W: O
% K# e# t; v# u1950年,美國開始實施“空軍重型壓機計劃(The Air Force Heavy Press Program)”,由聯邦政府出資建造兩臺世界最大的4.5萬噸和兩臺3.15萬噸模鍛壓機。1955年,美國梅斯塔(MESTA)重型機器廠,為美國鋁業(Alcoa)位于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工廠,建造了一臺4.5萬噸級模鍛水壓機,同時聯合工程公司又為美國鋁業制造了一臺3.15萬噸模鍛液壓機。用于生產航空鋁合金模鍛件。同年,美國最大的航空鈦合金部件制造商——威曼·高登(Wyman-Gordon),在馬薩諸塞州格拉夫頓鍛造廠,也建成了一臺4.5萬噸級模鍛水壓機和一臺3.15萬噸模鍛壓機,由美國勞威公司(Loewy Construction Company)設計制造,主要用于加工鈦合金模鍛件、高溫合金和鋼模鍛件。這四臺巨型模鍛壓機,為美國后來的大型客機(如波音747)、大型運輸機(如C-5A)、戰略轟炸機(如B-1B)和先進戰斗機(如F-15、F-16、F-22、F-35),提供了高質量的航空鈦/鋁合金模鍛件,為美國稱霸世界航空工業奠定了雄厚基礎。堪稱美國的“國寶級”裝備,它們如果出現問題,整個美國航空制造業就會癱瘓。2011年,美國鋁業為承攬F-35戰斗機鍛件合同,耗資1.1億美元對4.5萬噸模鍛壓機進行了翻新。% T/ @8 P* j6 M- {# q! c& x& c1 X
+ [' i' S s. P" l1945年二戰結束,戰后重建工程使汽車起重機和履帶式桁架臂起重機,取代了戰前的纜索式起重機。此時的起重機,傳動裝置仍以機械傳動為主,部分采用液壓助力裝置;結構部分已由鉚接變為焊接,并開始使用高強度鋼材。桁架式臂架開始采用合金鋼管、型鋼焊接而成。此外制定了鋼絲繩的技術標準,實現規格化批量生產。種種變化使得汽車起重機的性能和可靠性顯著改善。二戰后由于歐洲受到戰爭重創,美國占據了世界起重機市場的主導地位,主要廠商有哈尼施菲格(P&H)、勞倫(Lorain)、馬尼托瓦克(Manitowoc)、林克貝爾(Link Belt)、科林(Koehring)、比塞洛斯(Bucyrus-Erie)、格魯夫(GROVE)等。進入60年代,美國在移動式起重機市場已經確立了世界霸主地位。歐洲也不甘落后,1963年,英國COLES公司推出100噸級汽車起重機,為當時世界之最。1971年,COLES推出的Colossus L6000型汽車起重機,最大起重能力達到250噸。該機只生產了1臺,采用6軸底盤,桁架臂長66米,可豎立起來做塔機使用。1973年COLES推出使用箱型伸縮臂的LH1000型汽車起重機。此后COLES公司因經營不善于1980年宣告破產,1984年被美國格魯夫(GROVE)兼并。 ' @$ \, t8 {3 k ' o' E, K+ R! X- f' [- _格魯夫(GROVE)曾經是世界最大的全地面起重機制造商,1947年創建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Shady Grove。1965年格魯夫生產了首臺箱型伸縮臂起重機并出口德國。1968年格魯夫推出全球第一臺具備回轉結構的全地面起重機。1970年推出使用箱型伸縮臂的全地面起重機。1995年格魯夫收購了德國克虜伯起重機業務。2002年格魯夫又被美國馬尼托瓦克集團收購。同年推出的GMK 7450/7550是格魯夫全地面起重機家族中的頂級機型,最大起重能力為450噸(550美噸,美國型號為GMK7550,出口型號為GMK7450),采用7軸底盤,主臂可延伸至60米,加上副臂可達130米。# h6 D0 Z: r3 s. ?8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