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社區
標題: 我設計的壓射部分 [打印本頁]
作者: 珠園東邊 時間: 2014-8-11 20:52
標題: 我設計的壓射部分
壓鑄機壓射部分。體積,重量,結構,全行業之最,性能也沒得說。他們是85種自制件,注意,每種可能還不止一個零件,我是22個自制件,注意,是22個。他們閥板體積重量是我的20倍。
作者: 珠園東邊 時間: 2014-8-11 20:57
看到沒,閥板就巴掌大,他們的得電視機這么大。綠的是行業內的爛設計,力勁的玩意。那家伙,閥板不得干一噸重,我的是五十斤,當然他噸位比我大,但就那體積重量也得是我的二十倍。
作者: 珠園東邊 時間: 2014-8-11 21:21
本帖最后由 珠園東邊 于 2014-8-11 21:28 編輯 # h/ ]. b5 p W
5 I9 o' A& Z, }6 s0 r" f- ]壓鑄機沒什么玩意,一個主缸,后跟一個增壓缸,但它是雙回路,我是單回路。主缸和增壓缸都是儲能器驅的,雙回路的主缸和增壓缸各有插裝閥,而單回路是共用一個插裝閥。雙回路在主缸活塞打到頭后,缸內壓力急增,這股壓力信號啟動增壓啟動閥(一個外控電液閥),增壓啟動閥再啟動增壓插裝閥,而單回路,就由這股壓力直接啟動增壓活塞了,增壓部分的閥全扔掉,簡單。雙回路是為了裝逼,做得太簡單憑什么賣這么貴?單回路就是這種結構,最右端的頂桿后改成固定式,相應油路也去掉。增壓缸前后腔也沒聯系,這是國外爛設計,但主缸前腔和增壓缸前腔,通過一單向順序閥聯系。主缸回程時,回程油同時通過單向順序閥中的單向閥,驅增壓缸一塊回程。主缸打到頭后,油壓自動啟動增壓活塞,這時主缸前腔的順序閥,負責調增壓力,順序閥調大,則增壓力小。0 {" Z9 H P0 u* O/ K" ^5 U
' _# n" u$ G! \2 M5 f1 S
增壓活塞內有單向閥,在主缸打到頭,油停止運動時,在百分之三秒內關閉。肯定要有單向閥,不然一增壓油往后躥。最右端的頂桿也是必須的,不然回程時頂不開單向閥。但頂桿用固定桿子就行了,靠增壓活塞往上頂。! |& [( S+ U6 u% q+ f) t. O" |
$ a8 r/ O- d. E% t: Y0 I0 W" u
, a9 I* D3 A8 B6 V) ?" v% p& h: s2 A N b
- v/ ~, Z: a2 {; C& i
* J: k; f$ W/ p2 d" b$ @/ e6 ~$ T8 M
+ J! K% @, v7 v }8 \
/ p' s$ i5 v' m0 X
. }! N: Y, M1 K. c+ ~) l
作者: 刀X鋒 時間: 2014-8-11 21:30
大俠這東西能干過鬼子么,假如能你會發大財的
作者: 珠園東邊 時間: 2014-8-11 21:39
這是雙回路的壓射結構,也是目前所有的國產機的爛結構,抄力勁的,力勁又是抄國外的。我在閥板上標有一二二,鉛筆標的,不明顯,找一下。一是壓射閥板,二是增壓缸,三是增壓閥板。其中二和三做成一體了,大鍛件掏么。一呢,原理上并不需要,所有的閥都可以挪到增壓部分來,包括壓射儲能器,但那樣搞,50通徑的壓射插裝閥油路走不通。你看增壓活塞為什么搞這么長,因為它要穿過壓射閥板。
6 k# W: ?( o. X0 ^9 U1 f1 E6 v* _" M/ {" i7 ?* U0 `7 _
你再看上圖,我單回路增壓活塞中空的,壓射增壓共用一股油,不但簡單,而且緊湊。雙回路沒用單向閥,而用浮動活塞,類似注塑機料筒里的止逆閥,也是個爛設計,進一步復雜并加長了結構。就是增壓活塞桿一頂,關閉浮動活塞,回程時浮動活塞由閥板擋住,退不了,增壓活塞能往后退一點,這樣主缸后腔油路又打開了,放油回程。
作者: 珠園東邊 時間: 2014-8-11 21:46
還要注意,它的增壓缸前腔是空的,里邊沒油,接根排氣管到油路。它怎么調增壓力,靠調增壓儲能器壓力實現。儲能器有減壓閥么,導致增壓力調節幅度小,為什么,儲能器氮氣充9MP,油壓才12MP,儲能器還有毛的調壓幅度,就導致增壓力調節幅度也小,除非放氮氣。! q3 n l) u; s
# {3 E4 J1 A; X8 w
和力勁的雙回路比,不對稱,我單回路怎么也比雙回路簡單,我增壓部分只有一個背壓閥(單向順序閥),他是搞了十個閥。我是三段,沒壓射閥板這段,他是四段。單回路液壓圖,畫得垃圾,線段交叉,要比這簡單。電液閥是驅主缸慢速和回程的,注意左上角主缸與增壓閥的聯系。& {$ B9 |3 `' w" |" q9 I
$ G) _/ Z* ~" Y: }9 G% j
作者: 希傲 時間: 2014-8-11 22:55
俺給公司的弗洛林精軋機重新設計制作過液壓系統,原系統是德國弗洛林60年代設計的,估計限于當時的技術,那閥墻和管路布置的十分復雜,使故障查找與維修十分不便,更改后功能與原系統基本一致,但是結構大大簡化,布局也更加合理,系統搭建成本估計不足原來的十分之一,從后期2年多的運行情況來看,故障發生率非常低,查找故障與維修也是簡單許多,這部分得益于液壓元件的升級換代,也有自己對液壓系統的研究了解后做出的改善。
作者: 亡者慈悲 時間: 2014-8-12 07:54
學習下。
作者: xlf63 時間: 2014-8-12 08:10
樓主難道是早先聲名大大的業內周健?
6 f: @3 I6 l) W$ K恭喜你,又上社區了。
作者: 浪人tjl 時間: 2014-8-12 09:21
學習一下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