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機械社區

標題: 關于研發型企業,說說你們公司的研發 [打印本頁]

作者: 老鷹    時間: 2014-8-11 10:02
標題: 關于研發型企業,說說你們公司的研發
有的社友說,中國的機械行業里沒有研發型企業。這是實話。大家都是短期行為,或者沒有能力研發,或者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不可能選擇研發型企業這條路。這也無可厚非。

但有一點是確定的,不走研發,不向高端發展,你的利潤率就不可能高。和你競爭的人多了,你就可能被淘汰。

前幾年流行學習型組織,學習型企業,多半是當做時髦口號,真正實干的不多。

各位社友,你見過的或設想的研發型企業是什么樣子,這里專談制造業。你自己是否在研發崗位,做過哪些研發工作。

IT行業的研發型企業很多了,一大幫人整日坐在電腦前,這就是研發型。制造業應該有所不同,要做很多試驗,搞好多經驗數據,周期很長。




作者: duyeslin    時間: 2014-8-11 10:24
搶個沙發先。
本人從事FA設備設計,數年之間也算有些成果,為客戶解決了一定的車間生產的自動化問題。個人觀點:目前,著眼于整個中國來看,最為缺乏的還是基礎行業的研究積累。比如我們通常的精密基礎件水平跟發達工業國家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伺服電機、精密減速機、滾珠絲杠、直線導軌甚至氣缸等。這些東西的研發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進去。可是目前的國內大環境和整體價值觀限制了這些方面的發展——技術人員相對于管理人員收入不高,一般做到一定程度了就都去做管理了或者創業了;一般的中小型企業基本沒有那么大的資本投入了這些基礎研究中去。曾經跟很多同行聊天,普遍的感嘆是:我們做的所謂精密設備越多,給外國人賺的錢就越多。
個人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要我們自己的年輕一代或將來的幾代人慢慢轉變過來這個觀念,樹立起為技術奮斗的決心和強大的自信心,人家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才可以。

作者: duyeslin    時間: 2014-8-11 10:31
人才,人才才是最重要的,決定中國機械行業未來方向的還是要看我們的專業人才。但是,現在有個比較憂慮的現象:國內的一般私營民營企業不愿意花錢培養新人,國有企業的模式陳舊、論資排輩的現象厲害,大學教育出來的學生只能應付考試。所以,我們需要為新人提供一個好的成長環境極為迫切。
作者: duyeslin    時間: 2014-8-11 10:44
我理想中的研發企業應該有5%-10%的精力——財力、物力、人力用于基礎研究或者理論性、實驗性研究;10-20%用于工程設計、實踐、開發。這兩個部門應該是獨立、協作的關系——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隊伍中的人員應該是以項目為基礎進行輪換的。理論和基礎研究解決實際生產中提出的問題,工程設計開發中去驗證、實踐基礎研究成果。只有能應用于生產實踐的理論和基礎研究才是有用的。
這兩個隊伍應該能夠解決本企業生產實踐中出現的絕大部分的難題。每個隊伍中都有老、中、青三個梯隊,每個梯隊中都有明確的培養目標、手段、過程。只有這樣一支完善、強大的隊伍才是所向披靡的。
作者: 你不行我來啊    時間: 2014-8-11 11:44
醫療器械行業,研發周期特別長,因為要用在人體內,毒理、藥理、型檢、臨床,都是急不得的。
我們公司很重視研發,技術70多人,博士3人,碩士二十多,隊伍實力雄厚。

前幾年幾個項目都在研發階段,一點收入都沒有,老板愁的想死,都快賠掉腚了,但是好在老板遠見卓識,堅持了下來。這兩年一直在盈利,光之前研發的那一個項目都夠全公司活著了,最困難的時候都過來了。所以現在研發特別受重視。儀器、設備要什么買什么,嘗到甜頭了唄。研發就像泡妞,前期是一定要投入的,而且是沒有回報的,只要堅持住了,后面的好處就不說了。。。
作者: hoot6335    時間: 2014-8-11 11:54
俺覺得,不管是個人,還是搞企業,首先要明白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若一個企業很容易就被替代了,那什么都談不了。
畢竟只有活下來,才有資格談研發。目前的環境里,能做到某一方面的"微研發",也是相當不錯了。比如,"山寨"能吃透精髓,性能比原型機還要好(當然成本也控制的很好)

那"吃"的這個過程就是"研發"。

千萬不能為了研發而研發,沒了市場死的很快。
畢竟現在不是19世紀,有時間,有空間等你犯錯,一步一步的做實驗。
作者: 櫻木花道1    時間: 2014-8-11 12:06
      鷹大我菜鳥一枚,說說我的想法。

我的經歷不是很多,之前在一家臺資電子廠的研發部,主要是設備研發,產品開發放在總部臺灣。做了兩年多,一旦有了一個新產品規劃的時候,為了更快的占有市場都是著手開發新設備,來滿足新產品量產,降低成本(主要還是人力)。

新設備的開發周期確實有時會很長,前期要收集很多數據(產品件的配合尺寸,測試的數據,有時還有設計變更,改來料等等),特殊的一些比如彈簧上料要和振動盤廠家溝通等等,中間產生很多數據表單。這些都準備好之后,才真是進入設備的開發階段。機構,電氣開會討論,方案被否定也是常有的事情,不停的反復,……后期調試還要不停的修改等等。生產催,領導催……一旦設備投入使用后人力成本降低同時產品在市面上也有了價格優勢……     

作者: 掃街    時間: 2014-8-11 12:49
看以上幾帖,抓住幾個關鍵詞
1是研發人員數量
2是研發人員構成
3是研發時間長短
4是研發內容深度

作者: zym1981    時間: 2014-8-11 13:08
靜下心來做研發的公司太少,整個社會太功利了,沒有形成一種很良性氛圍。但是現在這個行情,尤其是傳統行業,如果不再注重這方面的投入就會慢慢沒有立足之地,這也是好事情。
作者: 宇宙立方    時間: 2014-8-11 13:31
想想作坊們的現狀,也照著樓上的大蝦的排列來對比下
1有幾種設備就有幾個工程師,工程師無所不管,會的越多,管的越多,責任越多,但薪水不變;
2除了快退休的就是快50的;
3老板說多長時間就多長時間,白天時間不夠,晚上就加班,加班到后半夜也行,只要在老板要求的限期內
4什么深度廣度的,只要加工裝配調試不出大毛病,不需要大返工,沒給老板特費錢就算無事
5全公司人數算門衛都沒超過50人
作者: 影子同學    時間: 2014-8-11 15:27
剛跳槽到一個醫療設備的公司里,簡單說說吧。

在成立6年的小部門里,部門100多人,研發人員過半,領導也都是研發出身,所以比較重視研發,研發方向及技術由集團總工(博士)掌握,部門研發人員(研究生+本科生)負責技術轉化,項目周期一般在2年以上,最后部門生產人員負責批產。

由于公司是做整機設備制造的,所以研發主要做方案、整體結構、軟硬件設計,而零部件一律外協或外購,如步進電機、齒輪、軸承、導軌等,只用市面產品但不負責其設計、研究。

看到很多大俠討論到基礎工業,這個是不是應該歸于研究型的呢?基礎工業研究需要大量人力、財力和時間的投入,在跳槽前的單位跟我師傅搞了2年多氮化鈦鍍膜研究(我去之前我師傅已經搞了5~6年了),投入起碼也有上千萬吧,早幾天聽說剛出來的樣品全報廢了,對于這樣的研究,私企只能是望而卻步了吧?
作者: 工程機械液壓件    時間: 2014-8-11 16:50
其實研發并不一定是開發出一個全新產品,很多是在市場現有的基礎上進行借鑒,仿制試制然后吸收消化,再進行細節的改進完善,這些都是需要沉淀的,我們做液壓件,剛開始仿制也是有模有樣,但是在微小細節的處理剛開始時還是比不上仿制對象的,但經過市場驗證整改后,這些問題大都能搞定,這種經歷會讓企業和技術人員能夠成長,這些改進都可認為是研發
作者: 曾經的自我    時間: 2014-8-11 17:25
1.研發資金。如果大公司,之前有成熟的產品,并且盈利,那么新產品才有資金保證,總不能全靠貸款和融資,自給自足才是關鍵。
2.研發周期。有些產品研發周期太長,有多少老板可以堅持下來,一大堆人要養活,使得這個社會不得不急功近利。所以中國很多行業就是抄襲,真正自己搞研發的少,在市面見得產品都是相似的,就像手機,坐做來做去還是那兩個系統,其他沒有根本區別。
3.市場因素。很多行業對產品的要求并不一定非常高,市場發展迅速,如果不快速出產品占據市場,那就完全沒有立足之地了。所以只能放棄一步步走的發展,搞快速出產品的路子,不管完善不完善,先賣出去
作者: leftwall    時間: 2014-8-11 22:53
本帖最后由 leftwall 于 2014-8-12 07:31 編輯

想當年做銀行磁卡寫磁設備的研發,要求寫磁(3條磁道寫入長度有要求)、讀磁成功率不小于99.9%,而且單卡1000次讀寫,詞條不能有明顯的刮痕。怎么調都是不合格,直到我離職也沒搞定。后來問怎么解決的,說是把國產的磁頭換成進口的就解決了。fxxk,浪費了老子那么多時間
————————————————————————————————————————————————————————————
鷹老大,實際過程相當枯燥沒有技術含量。試驗機構是伺服電機帶著同步帶往復運動,有部件一端固定在同步帶上,另一端加持磁卡,磁卡在卡道內水平往復運動,在pc端設定往復運動次數后,執行如下動作循環“寫磁 讀磁 不讀磁 不寫磁”,基本是100次觀察下磨損和成功率,1000次再看一下,10張一組,測試沒達到要求就分別調整寫磁頭與讀磁頭與卡道的距離(也就是調整讀磁寫磁時與卡之間的壓力),并且換用不同客戶的磁卡測試。又一次好不容易測試成功了,過了一會兒小領導告訴我,磁卡的三條磁道寫入數據的長度有要求的,剛才第三磁道的數據字節數不夠(吐血)。改了之后寫讀磁錯誤率大幅上升,把樣卡都測沒了,再也沒有成功過。
作者: GuDu_Yi    時間: 2014-8-11 23:34
我覺得研發不一定非要搞所謂的高大上的東西,對大多數的小公司來說,還是要先跟隨、對標本行業內中NO1的那個,想辦法提高自己產品的性能、質量等,這個提高性能、質量的過程就是研發,當產品、設備的性能和質量超過原有的對標產品時,那就是創新了!

簡單一句話,研發就是想辦法把東西往好了做!
作者: 十九子    時間: 2014-8-12 00:33
記得以前業內座談會的時候聽各國專家專門講過研發的資金流和時間問題。其實研發資金不一定靠公司產品市場cover。
在國外研發有這么幾種模式:成立自己的研究中心或與研究所和大學合作,資金分攤。向政府申請研發創新基金或項目。企業間搞行業聯盟,保持交流與合作,共同研發。專門的研發設計中心,靠出售研發成果或設計方案直接收回資金。

自己搞研發不現實,尤其是機械領域,搞到博士階段難免涉及到力學或材料領域,再后面就是化學、光學、聲學等等。理論還是小事,更需要大量的各類學科的儀器設備和大量的測試。很多實驗臺是獨一無二要專門設計的,有些看似簡單的小型檢測是需要超高精度價值不菲的儀器的,這些投入很大但回報率不高,所以單靠一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是很難獨自承擔的。

說白了,研發創新還是需要一個大環境,自己成事難。國內很多專利發明在國外都呵呵呵,投入不一樣,產出的研發成果肯定水平不同。
作者: 良生    時間: 2014-8-12 01:12
研究獲取知識,開發創造產品。所以研發也沒那么高大上,國內還是有很多的,但很初級,偏開發,還是模仿式開發。巿場己經存在,不需要巿場研究,直接產品開發。中間碰到問題,慢慢研究找出方法解決。
回到機械行業非標機研發,會發現最需要研發實力的是其中幾種關鍵功能部件,很多都是外購國外件,其余就是集成技術,如運動方案、總體結構等,這些又比較好模仿,就算沒有直接模仿對象,也能找到一些類似的。
深圳這邊,就是這種現狀,研發還是算重視,但停留在低水平研發上,大家都提高自己水平,公司研發能力才能提高。
作者: zgsdcrc    時間: 2014-8-12 13:09
我公司是一個小公司,技術人員不多,工作內容就是不停的改進設備性能,或者設計另一種相關的產品,不知道算不算研發?
我們公司和北一集團合作,設計鉆攻中心。其實市場上有很多這樣的生產廠家了,但我們并沒有抄襲同行業的產品,我們是自己調研市場,燃火根據市場的需求來設計產品的,整個產品都是獨立設計的,參與的人都是工作三四十年的老師傅,最后試車也沒有出什么問題,機床精度和剛性在同類產品中絕對沒得說。
最后總結了一下,這么多人參與設計的新項目,和我自己一人平時設計不同規格的產品過程大同小異(我設計的產品試車時基本也沒有問題),所以感覺設計的關鍵是先把相關的內容吃透,那樣的話基本設計的東西不會出問題!
現在國內很多制造企業剛開始在模仿,抄襲國外的產品,在模仿,抄襲中總結經驗,然后消化吸收,最后再在此基礎上創新,然后才能和國外的同類產品競爭。你差距那么大,連基礎都沒有還想創新,連產品性能都摸不透還想和別人競爭,不是很可笑嗎?


作者: 亡者慈悲    時間: 2014-8-12 16:54
個人覺得研發類企業要么目標長遠,做別人所不能;要么腳踏實地,做別人有但比別人優的東西。公司一定要有一個比較好的戰略規劃,至少清楚自己現在在干嘛,以后怎么辦。
作者: 陶子成熟時    時間: 2014-8-12 21:42
本人談談央企的研發
1.沒什么太大的核心技術,都是小改小革,高端技術直接照搬(用錢買系統)
2.平時很少研發新的產品,不像有些企業先做出樣車,有目標客戶后才開始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研發設計
3.國企央企在研發設計上投入的較少
4.研發周期長,一個小設計搞好幾個月
作者: 迷茫的維修    時間: 2014-8-13 01:43
我講講發動機行業的研發,
第一,就是國產化零件,但是老外有很多苛刻的標準,要做n多流程與評申,各種實驗,研發工程師70%的精力是跑流程。
第二,將成本,要按照第二條走流程
第三,滿足客戶的匹配要求,根據客戶的特殊要求稍加改動,走流程
第四,應對行業政策,或者oem要求,改進,比如國四,增加排放系統
第五,引進新技術,比如加裝渦輪增壓,機械發動機加裝ecu
第六,增加排量,擴缸徑,或加行程,非常難,非常不成熟,問題很多
第七,重新設計一種全新發動機,沒見過,第六都搞不好
所有的這些東西,都要走流程,做實驗,尤其是涉及性能與可靠性的,還要先做長時間的臺架實驗,再路試,新產品還要,少,中,多,分三個階段慢慢投放市場
中國沒有研發
作者: 引擎的節奏    時間: 2014-8-13 12:31
關于研發在不同行業有不同理解,說說我曾經或所在的非標設計。
非標設計顧名思義當然是市場上沒有的買不到的設備才算是非標,只有將非標設備量產了才能賺更多。
1.從前期的客戶需求到設備的方案制作再到設計,這個過程沒有同類型的設備或行業經驗來參考借鑒。
2.做方案設計的時候就要牽涉到各種應用,機械設計、運動控制、視覺應用,研發集合了多個領域,核心部件還是靠進口,這是目前現狀沒辦法。
3.設備后期調試過程,機械、運動、視覺相關人員不停的解決出現的問題,直到達到客戶需求。
4.設備交給客戶后,售后人員反饋信息給研發,信息匯總記錄保存,下次再做修改前面的瑕疵。
作者: 云朵1    時間: 2014-8-13 21:29
你不行我來啊 發表于 2014-8-11 11:44
醫療器械行業,研發周期特別長,因為要用在人體內,毒理、藥理、型檢、臨床,都是急不得的。
我們公司很重 ...

如果別人防你們的產品怎么辦?

作者: 旅途者    時間: 2014-8-14 09:58
duyeslin 發表于 2014-8-11 10:24
搶個沙發先。
本人從事FA設備設計,數年之間也算有些成果,為客戶解決了一定的車間生產的自動化問題。個人 ...

目前,著眼于整個中國來看,最為缺乏的還是基礎行業的研究積累。比如我們通常的精密基礎件水平跟發達工業國家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伺服電機、精密減速機、滾珠絲杠、直線導軌甚至氣缸等。這些東西的研發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進去--------------------------------很贊同樓住的這番話,有時候我在選擇FA一些基礎性東西時很想選擇一些國內的,例如氣缸,就是沒有一個讓人放心的品牌,跟人家費斯托、SMC之類的差遠了!!!
作者: biggunner    時間: 2014-8-14 10:54
我司是專門從事研發的企業——替有需求的客戶開發設備、生產線、甚至產品。
但是研發的需求千奇百怪,難免有做的不完善甚至失敗的時候,最大的風險在于客戶不管你研發是否有風險,客戶認為我給錢了買東西你就必須給我,把研發和采購成品混為一談。
作者: 偶爾來來d    時間: 2014-8-14 11:50
biggunner 發表于 2014-8-14 10:54
我司是專門從事研發的企業——替有需求的客戶開發設備、生產線、甚至產品。
但是研發的需求千奇百怪,難免 ...

國內的客戶就是這樣子,有可能我們都沒有見過,哪有那么容易哦

作者: yaoh2004858    時間: 2014-8-15 09:39
工程機械液壓件 發表于 2014-8-11 16:50
其實研發并不一定是開發出一個全新產品,很多是在市場現有的基礎上進行借鑒,仿制試制然后吸收消化,再進行 ...

個人覺得研發和設計是兩碼事情
作者: 盼安    時間: 2014-8-16 10:02
覺得在公司現有的產品上再上一個檔次,這其中的浪費金錢,時間就算是研發所消耗的。
作者: richardyangzhou    時間: 2014-8-16 12:10
duyeslin 發表于 2014-8-11 10:31
人才,人才才是最重要的,決定中國機械行業未來方向的還是要看我們的專業人才。但是,現在有個比較憂慮的現 ...

深感贊同

作者: 單戀一枝花    時間: 2014-8-16 15:50
我們公司開發了一個新產品   當我們第3臺做完得得時候   別人2臺準備發貨了,直接的模仿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