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社區
標題: 如何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離開電腦去車間 [打印本頁]
作者: 掃街 時間: 2014-8-4 15:07
標題: 如何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離開電腦去車間
怎樣才能使自己的“機械設計工程師”的專業能力,盡可能快地成熟起來?
有句俗語叫“隔行如隔山”,例如我們對于某設計的思考過程,很難能夠被一個軟件工程師真正理解。機械設計的“專業知識”可不是“常識”;也不是非專業人員能夠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的。
對于“常識”,經過9年義務教育,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積累,多數人都是能夠掌握這些科學知識。例如:水燒開的溫度大約是100度、日常交流電為220伏等。而對于“專業知識”,則必須經過足夠的專業訓練和實踐,才可能掌握。例如:齒輪大小用模數來說明、金屬材料有彈性變形和塑性變形的現象、裝配結構有接觸剛度的概念等。
這里有兩個關鍵點需要強調:①要明白“專業知識”的細節是不可能被“常識”所取代和補充的;②要主動追求自己專業知識體系的完整和充足。所以,在經過了大學的專業訓練之后,仍然要不斷地追求知識體系的完整和充足。這種學習和積累的過程是終身的。
作為專業知識體系的確立,必須要有個學習之后的驗證過程,只有經過了使用驗證的專業知識,才能真正使用和駕馭專業知識,并成為自己的知識。這個過程的實現,必須熟悉現場,并經過現場實際過程的體驗。
最典型的過程是:到車間,看看自己設計的東西是如何被制造出來的,以反省自己設計的成與敗。
還有個關鍵的環節:做筆記。
在計算機應用很成熟的今天,做筆記是極為簡單而可靠地事情。但是許多人習慣將這些“記在”自己的腦子中,這是很不可靠的辦法,正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著名的牛津版的《技術史》中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人類技術史的開始自有了技術交流的技術之后,而最初的幾個細節是:術語的產生和口傳的技藝。
這就是說:在這個星球上處于最頂層的人類,其主要特色是:先能做技術交流,然后才是制造和使用工具。而語言的首要作用還不是用來表達思想,而是更為實際的“行為控制”的作用。可見:語言、術語、技術交流和行為控制,這才是我們人類之所以有別于其他物種的最明顯的特色。
作為某個具體的人,技術交流則是一門需要學習和訓練的技術,并非可以自發地產生。
至于“術語”,不是“俗語”,這是一種人類語言特有的構成,是對一個相當復雜的技術現象、用共同的、簡短的專業詞句來表達(例如:積屑瘤、條件循環、臺風……)。
而這個專業詞句的內涵和外延,是在我們現存的專業知識體系中進行解讀的。這是首要的大前提。
在實際工作中,現場所用的交流詞句,可能與書本上的術語有所不同,這是客觀存在的一種交流障礙。例如1/100mm,在現場車間可能稱之為“道”或“絲”,而這不是標準的長度量綱,在傳統學習的專業知識里,并沒有這個說法。這樣說的客觀原因是,在常用螺旋測微器(千分尺)的刻度上,是1/100mm一道刻度線,所以被稱為“道”或“絲”。于是,在這個簡單的事情上,我們會碰到標準技術用語和現場習慣用語兩種表達。
作為完整的專業知識體系,必須能把這兩者聯系起來,能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對象,正確地使用不完全相同的術語。
值得注意的是:術語的來源。
因為我國大學教育和制造業的現狀所限,許多人在進入工作崗位之前,缺少完整的專業知識體系,所以需要進一步學習和補充。于是,這個術語的來源問題就值得討論了。
來自互聯網?如果不具有足夠的“沙里淘金”的鑒別能力,可能會被誤導。
來自CAD軟件?這就更不靠譜了,軟件研發者的專業知識明顯低于我們,怎么可能為我們提供確切的專業術語呢?一個有趣的例子:在solidworks的simulation中,把Pressure、量綱為MPa的工況條件“壓強”,翻譯成了“壓力”,而有些用戶就因此當成是“壓向模型表面的力”來使用,分析結果當然很奇怪。這就是使用者的專業基礎不好,因此“上當”。
顯然,經典技術專著依然是最可靠的術語和其內涵的來源。: m0 `( r8 \5 s& f- U, l
我國的機械設計大學教育,實在是令人扼腕,且在短期內解決無望。想想看,一群自己不知道怎么做設計的教師,在教給也不知道機械設計為何物的學生做機械設計,會怎么樣呢?也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就是說:目前僅憑學校的教育,不能學會機械設計。
另一方面,機械設計大學教育所用的教材、實驗室和實習工廠,按道理應當是合適的。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各種管控上的回退,使得應有的效果并沒有出現。最好的結果也就是學生們大概知道有些什么,而實際上屬于似是而非的狀態。
所以,一個經過了機械專業訓練并正常畢業的學生,在工作崗位上會經常產生“兩眼一抹黑”的感覺。因此學生必須在畢業后主動實施“自我提高”的過程,經過足夠的積累、學習和驗證,才有可能完成本該在學校內完成的基本訓練過程,達到最基本的專業能力。這是一個基于目前客觀現狀的、合適的分析而得出的結論。
其實一個最典型的對比:學校的畢業設計和畢業后第一個實際設計的差距可能是天壤之別。其中的差距,只能用自我提高來補齊,沒有捷徑。所以,這個自我提高的過程,是必須經歷的、可能會延續十年以上的一個過程。
& B( K! Y8 E/ ^" ]2 C5 G T2 i
理論與實踐,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多次聽到“學校學習的東西沒啥用,到了實踐中都用不上”的說法。
理論是什么?是前人實踐的總結和提煉。憑空的、不能指導實踐的理論是存留不下來的。可見,大學期間所學的理論,從根本上說,是一種對前人的實踐結果和經驗的“速成學習”過程,這將能大幅度減少我們重新實踐驗證的過程——所謂“站在巨人肩上”。
理論不能指導實踐的感覺,其根源有以下兩種。
第一種,學生對理論所述并沒有真正理解其基本概念。例如,認為對結構加載的工況中,力可以用MPa來描述,并以為這是“應力”。其實,相關學科的大學生應該在大學期間學過“應力”和“外力”的概念,如果確實理解了兩者的不同,那么用MPa來描述外力,并稱之為“應力”的現象是不會出現的。
第二種,學生對理論所述并沒有真正理解其內涵。例如,對一個單獨設計的零件怎樣確定尺寸的公差提出疑問。其實,公差來自配合,這是一個基本的理論;而配合不可能在單個零件上產生,至少有個虛擬的“另一件”;正因為當初學習的時候并沒能理解其內涵,到再用到的時候就糊涂了。
只有一個辦法能解決用理論指導實踐的思維和方法,那就是“去實踐”。而去實踐的過程,在設計室內面對著CAD軟件,是不能完成的。于是,下車間就成為解決這個問題唯一可行、唯一能行的辦法。當然,在下車間的過程中,鬧笑話、露怯和搞錯等現象是不可避免的,這是理論與實踐結合過程中的必然。
經歷了這個過程之后,理論指導實踐的現象就會出現。工人與工程師的區別僅在于:工人說不會做從未做過的操作,可以理解;工程師的存在價值則是正確做出從未做過的設計。
這就是理論的價值。9 [' {3 v7 K' k( `3 ]4 f. ~$ E
說起設計與制造,這可是一個相當麻煩的事情。能明白“設計不僅僅是造型”的人,已經不是全部的在職工程師了;而能明白“設計的成敗在于制造”的人,就又要少一些;至于明白“設計必須完整地考慮制造”的人,就更少了。
問題的癥結在于,設計的完成并不是整個過程的終點:制造的情況怎樣,對設計具有否決權。其實,設計是怎樣的,完全無法保密,只要產品賣出去,全部設計細節也就公開了;而制造的過程則是可能完全保密的,這才是關鍵技術環節。
一則趣聞,說的是一戰時期沙俄是怎樣學會制造光學玻璃的,一切的關鍵僅在于玻璃熔煉過程中的“攪拌”工藝。這個過程據說沙俄用了25年才真正“學會”。制造工藝可用于建立自己技術實力的環節,設計則只能由專利和法律來保護,而且設計之所以可能成為產品,必須有合適的工藝來支持。
一個明確的現狀是:我國的機械專業大學生,奇缺基本的制造知識和工藝概念,這個靠學校來解決是沒有希望的,只能在畢業后自我完善。而這個過程只有一條路:進入車間。首先是熟悉,甚至包括車間的味道,車間里各行的老師傅、設備和制造基本過程。其次是對應,把自己的設計結果在車間的加工和裝配過程看清楚、問明白,總結設計中不適合順利制造的問題,積累下設計細節的提高和經驗。最后是交友,幾個主要的大工匠應當是你的好友,以便必要的時候能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做到了上述三點,設計與制造之間的“橋”就會被建立起來。這座橋會使工程師受益終生。不去主動建立這座橋,我們自身的設計能力就始終沒有明顯的提高。
' k/ b5 U6 l: O7 o! O! D( N4 k2 K+ _
每個工程師都想做創新設計,其成就感是最高的。但是,創新設計的工藝風險也是最高的。因此,設計者的現場經驗就成為設計成敗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在設計時,應能夠預估可能在現場發生的問題,其準確度和符合度要很好,并在設計中準備好對策。為此,在實在想不清楚的時候,就只好“試制”。當然,這種試制的成本和失敗的風險都很高,沒人愿意走這條路。
盡量少走試制的過程也能實現正確的設計決策,其基礎就是足夠豐富的現場經驗。什么是經驗?經驗是犯了足夠多的錯誤之后的醒悟。經驗從何而來?主要的來源不是自己親自去犯錯誤才能醒悟,這樣的話人類就不會有進步。經驗的來源,首先是前人經驗之精華的專業書籍。其次,是別人的經驗介紹和我們的理解。最后,才是我們自己的經驗。
而現場經驗尤其是這樣:快速地積累來自現場的理念和方法。無論怎樣,不去現場是不可能得到現場經驗,去現場的過程必須經歷挫折,甚至善意的嘲笑。誰讓我們沒經驗、很幼稚呢?學會走路的過程就一定有摔跟頭伴隨。下現場,要積極主動,要養成習慣。而善于動手,則是成熟的機械設計工程師的主要標志之一,這也是老一代工程師給我們樹立的好榜樣。
中國制造業的進步,必定要走“自主創新”的道路,為洋人打工絕非長久之計。在眾多的方面,中國機械設計工程師自身的能力、素質和專業水平,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6 L1 q& n8 ^% p% \1 m& `* l! B0 l3 F5 {0 D
點評:
4 B4 X$ L' G0 O7 j用電腦干活,只是你從車間學到實踐經驗,及至提升到理性認識的最終結果,而不是相反。
作者: huashaowushuang 時間: 2014-8-4 15:25
好長,慢慢看,先贊一個
作者: 天真123 時間: 2014-8-4 15:26
說的好,收益了
作者: 東海fyh126 時間: 2014-8-4 15:33
掃街大俠這篇文章說的太明白,高過8爺的呵呵教誨。呵呵。
作者: 山芋頭 時間: 2014-8-4 16:14
中國教育體系的問題還是蠻嚴重的,真的以為是”書中自有黃金屋,唯有讀書高"。以為能夠理解解決書中的問題就是知識分子就是高人,以為書本中出人才,一直存在所謂的理論脫離實踐之難題,嚴重影響現代產業的健康發展。
1 z! F3 [2 R8 F7 ?: p4 e" |+ J1 x1 ]
作者: 古支天 時間: 2014-8-4 16:42
不去,不去,辦公室空調多么的涼爽啊,還有MM可以看,到車間熱死了,全是老爺們,不去,俺是有技術的人,就不去,哈哈……
+ D$ z3 e8 @& O& J |1 e. b! X+ x( Y" X- B$ o
(大熱天的,開開玩笑,不見怪吧)
作者: 蘋果6 時間: 2014-8-4 16:57
很細致,很中肯
作者: xikeren031 時間: 2014-8-4 17:37
剛畢業不知道下車間的重要性,即使下去也不知道學什么怎么學
7 V, P0 s& {+ |現在想下車間看看確沒車間可下了
* C5 s; r, g# H. r L* D2 W想出去看看各類會展,質檢生產尼瑪都讓去就是研發的苦逼還在閉門造車
5 S8 S9 F# l& k( i$ i, t: J V4 `0 C& h2 h [
作者: 希傲 時間: 2014-8-4 17:40
回復標記,回家再看。
作者: ores 時間: 2014-8-4 17:44
不錯,說得好
作者: negtive 時間: 2014-8-4 17:59
關于這個軟件漢化的問題,有沒有什么辦法能讓語言自由切換的嗎?
/ G- o( N( e, l
; d& \/ Y& @! J5 I補充內容 (2014-8-5 09:28):
6 N5 [) d, z; t% D; T+ F+ o$ V+ R另外求個《技術史》好點的中譯本
作者: qdtruck 時間: 2014-8-4 18:09
一看題目就知道說的很專業。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干中學,再來指導生產,你才會有人氣!
作者: ZARD 時間: 2014-8-4 18:11
轉載請注明,謝謝!
作者: lingkunlao 時間: 2014-8-4 18:40
大學教師教機械設計這一塊確實缺工程經驗的教師人才,有豐富工程經驗的一般不具備大學教師招聘條件(一般有科研要求),而且現在工科博士畢業直接做教師的很多,如此一來這一批年輕的教師教出來學生談何有工程思想。在德國,工程專業的畢業生,不管碩士還是博士都不能直接留校,必須到產業界至少干滿五年以上才能再到大學里申請教授職位。想想我們還是有差距的。
作者: 狼火 時間: 2014-8-4 18:58
受益非淺,敬禮!
作者: WUHANLIST 時間: 2014-8-4 22:09
這是一篇總結得很通俗的機械學習方法,值得學習。這幾天,帶著幾個攻城獅裝絲桿,問到軸承與絲桿的配合,軸承與軸承座的配合,設計公差與實際裝配感受到的間隙明顯有差異。從公差上看似乎很緊,可是軸承上打上油,放正,稍用力也能壓進去,立起來,振動,依靠重力卻也掉不下來。這就是小間隙的效果。
作者: xlf63 時間: 2014-8-5 08:05
占座,頂一個。
作者: 清風閣樓 時間: 2014-8-5 20:38
有道理啊,學習了!
作者: 05331xw 時間: 2014-8-5 22:00
好文章,俺有時也在想如果能把一個設備的每個細節都能講的很清楚,應該可以算做入門了吧
作者: 有心才有路 時間: 2014-8-6 00:09
說得不錯 [6 Y; V0 U6 i' A# S) w; Q
作者: 玖壹 時間: 2014-8-6 08:50
剛出校門的 受益了
作者: 無路車 時間: 2014-8-6 13:07
此一時彼一時,有進步,終于明白了奮起直追為時未晚。
作者: 無路車 時間: 2014-8-6 18:44
搞設計的一定要下車間,更要到現場,因為現場的很多信息都是重要的。遠的不說就說修車,車壞了到車間來修故障找到了就可修好,找不到" f. W* j1 o5 f1 `# M9 l
2 Z8 L S% n. G, W+ X% Y* ~故障就得試車或者要到現場才能發現。說有些車的一些零件總是容易損壞,原來是結構不合理需要改進。說這個車的噪音大為什么,搞設計的
1 B& T/ m/ D- W" I* K# H! h( B- M
' P1 B$ B/ {' S! _# P你知道嗎?
作者: 九戒 時間: 2014-8-6 19:22
樓主說道我的心坎里去了,我就是很少去車間,閉門造車,感覺提高很慢。
作者: 孤星伴月 時間: 2014-8-6 22:32
恩,現在這種下車間估計只有國企才有了吧,一般單位不會花錢養你在車間學習的!我就沒下過車間,所以動手能力一般,常用的設備都不會
作者: 倚竹凌霄 時間: 2014-8-6 23:55
大俠寫的真好,對年輕人很有幫助!
作者: 狼牙2012 時間: 2014-8-7 17:29
您總結的非常好,沒有經歷過的人,是無法真正體會到的!
作者: 樹鼠叔 時間: 2014-8-8 19:32
工作一個月了,一直想下機加車間,但是公司氛圍不太好,機加車間一個人不認識,只能先在裝配車間混,每天說話,干事都得小心翼翼的。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