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機械社區
標題:
中國科技發展之惑——誰是主導
[打印本頁]
作者:
掃街
時間:
2014-7-22 12:24
標題:
中國科技發展之惑——誰是主導
科學有沒有希望,要看與科學相關的決策中,科學家有沒有發言權。
對話人:
饒毅 (“賽先生”聯合主編,北京大學教授)
魯白 (“賽先生”聯合主編,清華大學教授、清華醫學院常務副院長)
陳方正(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饒毅:
我說過“未來二三十年是中國科學的高峰”,是我樂觀估計,未來會存在很多問題。
現在國家對科學有足夠支持,社會環境也比較有利,對科學發展來說,未來會存在什么問題呢?
首先是人才的問題,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盡管現在條件越來越好,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的條件也更好,然而他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卻逐漸退回1949年去了。很多人選擇學法科、商科,未來科學人才的來源在下降。
盡管美國人對科學感興趣的人也在下降,無法跟五六十年代時相比。美國有著英國幾百年的科學情愫和科學積累,——做個保守估計——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在美國,國家、社會、個人都對科學全力投入。中國不同,這種全力投入的情形以前沒有出現過。
再者,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當前的社會環境和科技體制的問題的問題。中國文化是不提倡優秀的,而是提倡互相照顧,文化不支持做得最好的人,不支持要出格。
而科學恰恰一定要出格,一天到晚想出格,
才能做科學先鋒!這種文化氛圍抑制了當前的科學發展。
還有,我國的行政管理體系也存在問題的,行政管理方覺得“所有的經費都是我的經費,我來決定給誰”。他們認為錢是他的,不是國家的,于是經費沒有用到正當的地方去,效率是被腰斬了。
例如,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是王曉東在體制外建立的,2002年成立時是一億元的經費,現在的經費略高于一億。從2004年到2010年,王曉東的研究所獨樹一幟,卻也面臨很多非議,有人說他能做好是因為有錢。到2008年后,全國的科研經費迅猛增長,一億多的經費已經不算多的了,比他多兩三倍的院所很多,且人員配備、研究方向、性質都大體相似,效率卻比王曉東低很多。這說明科技體制改革與不改革,在經費使用效率上是有差別的。但是依然沒人愿意改革,所以說最后到底能走多遠是有局限的。
科學要做到相當程度,對國家經濟才能起到支撐作用。現在中國科學不支撐中國經濟,現在中國的技術,例如高鐵,主要都是引進的。我們的技術還沒發展到能支撐經濟的時候,科學本身就出現了問題。
現在有人在討論中國到底能不能追上美國,對美國地位形成威脅,從這個角度來分析,還差得很遠。
魯白:
要追問一句為什么?假如說,中國科學會發展,為什么?假如說不發展,為什么?從這個角度,我想談談我的看法。
中國幾千年的科學是沒有理論思想體系的,所以中國的傳統科學只是那種搞搞小發明的水平,為什么會是這樣一個情況?我來補充幾點。
第一,就是饒毅剛才提到的,錢少。科學是錢來堆出來的,但這只是六個因素當中的一個。
第二,做科學要有一定的寬松環境。而我們現在用一種非常蠢的辦法,來逼迫你出成果——算你的分數,論文發在什么級別的雜志上算幾分,有些機構還有這樣的政策,發一篇文章給你多少錢。科學一定要有寬松的環境,有一種自由的出自興趣而不是出自利益的研究,科學一旦和利益掛鉤了,雖然也是鞭策,但和完全出自興趣是不一樣的。
第三,科學需要“問題的文化”,要好奇,想要問問題,要追根究底。這種文化氛圍現在卻幾乎沒有。我經歷過這種情況:有個所長請我去演講,他自己卻不來聽,我以為他有什么更重要的會議,結果他也沒什么重要的事情,只是不來聽學術報告。許多得了諾貝爾獎的人,得獎后,照樣坐在臺下從頭到尾聽學術報告,很多年紀很大的科學家也是這樣,而且我們卻做不到。
第四,中國文化里面缺少競爭、追求自我、追求第一的氛圍,在海外的學術環境里,大家天天在想,我的競爭者會不會做這個題目,做到什么程度了。神經科學領域的一位頂級科學家寫過一本書,里面有一句話暴露了本性。他說,
科學中最大的樂趣是打敗你最好的競爭對手,科學和競技一樣。楊振寧也說過,猶太人和中國人不一樣,猶太人就是那種想要把你打敗,而且很自私地想要把你打敗
。那么多獲諾貝爾獎的人都是猶太人。可見,科學要有這樣的氛圍。
第五,科學有沒有希望,要看與科學相關的決策中,科學家有沒有發言權。現在我國是政府主導,政府說要發揚科學,并決定朝哪個方向,應該怎么做。
“中國腦計劃”就是一個被政府官員主導的典型的例子,一開始,科學家談論,形成一個報告,提出“中國腦計劃”應該這樣做,官員們一看不是他想要的,就丟到一邊,然后重新找來三五個肯拍馬屁的科學家,按他們的意愿寫。
而在美國很多重大的、和科學有關的決策,包括投資、研究方向、整個工業的走向,往往是科學家先提出來,再由科學家們通過爭論達成協議,政府通過行政來支持、來實現。
最后,是體制和機制,科學家進、退的機制,要以一個公平的、基于科學成就的方式,而不是基于社會關系或者其他的因素。
饒毅:
我們既然談到中國科學的這些問題,應該怎么做?
實際上王曉東領導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我在北大負責的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在清華領導的生命科學學院,都是做過徹底的改革。我們要屏除科研環境中的不利因素。用體制支持學術做得好的人,給他寬容度、給他自主權,然后,在五六年對他工作進行評審。
有一批人很愿意加入這種體系,因為能沉下心來得做研究,希望五六年后,真正在往前走。
怎么選擇人?
我們不懂的事物,要邀請懂的人一起來做,聽他介紹,再一個一個地跟他討論,作出盡量好的猜想。這些猜想中,肯定會猜錯幾個,但是這樣做可以提高正確率。有個人做的研究很古怪,很多地方都不要他,我們發現他能做出成果來,這就值得。我們選擇的人,要真正在努力做研究,而不是在忽悠。
對選擇的人足夠包容,學術做的好不好是唯一標準。
我們這樣實踐了幾年,現在北大全校都要進入這個新體制。
但為什么其他單位沒有進行改革,還在用各種各樣的量化指標?第一,很多單位沒有這個能力,第二,大概占總數5%—10%的那些有能力的單位,和中國科學院的絕大部分的研究所,所長要對改革承擔責任,他們不愿意承擔風險。我們承擔過了,效率明顯提高。
陳方正:
我想談點看法,中國基本上是一元文化體系,
一元文化什么意思,其中之一就是整個國家只能有一個最高標準。
我舉個例子,剛才你在談論全中國科學時,除了北大、清華、科學院外,沒有提到別的單位。中國似乎永遠只是談論北大、清華,而美國、英國都沒有這樣集中的狀況,美國并沒有只是談論哈佛、耶魯。我常常覺得奇怪,為什么中山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都沒有雄心或者力量來和你們競爭一下。
剛才魯教授講的互相競爭的現象,就是多元文化現象。中國那么大一個國家,分裂的動亂的可能性永遠存在,所以永遠害怕動亂分裂,永遠是反對多元文化的,不僅在政治上,而且在一般的文化,包括科學文化上面。
對西方來說,在羅馬時代已經有關于建筑的專著,也有植物學專著,行行可以出狀元,而在中國狀元就只有一位,不會是很多種。,一元文化是一個根深蒂固、不容易解決的問題。
點評:
看看中國國旗吧,最大的星星只有一個。
作者:
夏衛東
時間:
2014-7-22 13:26
千呼萬喚工業革命核心知識產權
作者:
一重科技
時間:
2014-7-22 13:37
我感覺政府還是做了主導!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