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機械社區

標題: 日本工廠探訪:日本制造業的逆襲 [打印本頁]

作者: dahai2783    時間: 2014-5-19 10:45
標題: 日本工廠探訪:日本制造業的逆襲
【日本工廠探訪】戰勝中國,日本制造業的逆襲

       【日經BP社報道】日元匯率的回落并不是日本企業在國內繼續開展生產的唯一理由。倘若能不拘泥于以往的常識,日本的工廠還能變得更加強大。

[tr][td]   
新日鐵住金八幡鋼鐵廠于4月20日完成了大規模的高爐翻修。圖片左右方矗立著高爐。從頂部將原料鐵礦石和煤炭投入巨大的鐵制容器,從容器底部吹送熱風。巨型容器位于建筑內。翻修的方式是從建筑內部把容器橫切成幾部分,從屋頂的開孔運出。前方是取出的橫切容器。圖片攝于2月19日
  [/td][/tr]
[/table]
新日鐵住金:發揮歷史優勢
       在“富國強兵,殖產興業”的口號下,日本政府官營的八幡鋼鐵廠于1901年在北九州市開工投產。2014年4月20日,八幡鋼鐵廠的后繼、現在的新日鐵住金完成了共計33萬人參與的大規模高爐翻修工程。
       高爐是利用鐵礦石和煤炭煉鋼的核心設備。在該公司高管等約200人的見證下,主祭主持舉行了點火儀式,高爐重新恢復了運轉。
       把目光轉向世界,包括韓國浦項制鐵在印度尼西亞建設大型鋼鐵廠在內,新日鐵住金的各大競爭對手如今都在擴大在亞洲的投資。在中國,直接關閉陳舊的鋼鐵廠,在其他地方另建新鋼鐵廠的情況屢見不鮮。
       與之相比,新日鐵住金不僅沒在海外新建高爐鋼鐵廠,而是對日本國內的鋼鐵廠實施翻新維修,并將其作為了出口基地。那么,堅持日本國內生產究竟勝算幾何呢?
110年前的設備仍在服役
       八幡之所以能夠堅持在日本國內生產長達110年,原動力是開業起就對設備不斷翻修維護,一直沿用至今的“古老傳承”,以及與最新技術的融合。
       毗鄰鐵軌工廠的機械設備維修廠,是古老傳承的一個象征。鐵軌是八幡的主力產品之一,產量的8成用于出口。開業之初建設的維修廠歷經110年的歲月,依然在使用當中,支撐著主力產品的制造。鑒于其歷史價值,新日鐵住金正在準備向UNESCO申請將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就全世界而言,這樣古老的設備至今仍在運轉實屬稀奇。其理由之一是為了減少巨額投資,集中把資金投向能大幅左右效率和品質的高爐等設備上。
      建設從高爐到汽車鋼板等最終產品的一條龍鋼鐵廠需要巨額投資。比如浦項制鐵在印度尼西亞建設的鋼鐵廠的投資金額估計會達到約5000億日元。
       在數量龐大的煉鋼設備中,投資額最大的當屬高爐。新建一座高爐約需要1000億日元的資金,而八幡的高爐翻修費用約為340億日元。所以與在亞洲某地新建鋼鐵廠相比,反復翻修使用起來要便宜得多。而且,借助新日鐵住金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積累的翻修技術,翻修后的高爐的生產效率和質量都達到了世界最高水平。
    負責高爐翻修項目的新日鐵住金煉鐵工程室主管竹下博喜斷言:“即便是與浦項制鐵的最新高爐相比,我們的性能也要高出一籌”。

[tr][td]  
       高爐的原理是把鐵礦石和煤炭放入巨大的鐵制容器,從底部吹送約1200度的熱風,使二者發生反應,制造出熔化的鐵水。容器內部的溫度最高的地方超過2000度。內側雖然鋪設了耐火磚,但是,在連續使用10年、20年的時間里,耐火磚會發生劣化。翻修施工就是要把這個巨大的鐵容器整個換掉,工程量相當巨大。如何順利取出巨型容器,而不損傷周圍的設備是關鍵所在。
       2014年4月上旬。在八幡鋼鐵廠的廣場上密密麻麻地堆放著高3米、直徑約為15米的鐵塊。這是從高爐內部把巨型容器分割成11塊后取出的碎塊。
       而這種“11分割”,正是充分利用老設備,通過壓縮成本,使高爐保持世界第一的訣竅。
       過去的翻修施工要把巨型容器側面的墻壁和設備拆除,然后將分割成3塊的容器拖出來。而八幡鋼鐵廠則利用容器底部向內部吹送熱風的氣體管道,嘗試對巨型容器進行了拆除。
       氣體管道纏繞在容器底部。而且,地面與氣體管道之間的距離只有3米左右。因此,把巨型容器分割成11份后,要利用敲掉成摞積木的底座,而上面原封不動的要領,從縫隙中取出容器。
       為取出容器打開的孔洞只占屋頂的一部分。如開篇照片所示,經過大規模的翻修施工,高爐的外觀并沒有發生大的改變。
       把氣體管道一同拆除可以降低操作難度,并且縮短工期。但八幡鋼鐵廠選擇了保留管道,通過繼續使用降低設備成本。
       完成翻修后,新高爐的容積擴大了18%,產能也得到了相應的增加。雖然眾多鋼鐵企業都在最大限度提高產能,但八幡鋼鐵廠在翻修后并未增產,而是留出了一定的余力。
       這是為了在20年后的下次翻修之前,不給設備增加太大的負荷,以延長相關設備的使用壽命。
有歷史的工廠才強大
       東京大學教授松原宏指出:“要想成為強大的工廠,條件之一是擁有悠久的歷史”。老工廠的設備不僅完成了折舊,而且積累了大量的操作、維修等技術經驗。地區和培育的人才也是其優勢所在。
       在近代煉鋼發祥地這一古老背景下,當地的人才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在翻修承包商中,有40家的總部位于北九州市。不少人子孫三代都是八幡鋼鐵廠的員工。
       竹下主管說:“擅長翻修的工匠8成老家在北九州。這次翻修可以說是衣錦還鄉。每一位工匠都在工程中傾注了感情”。
       新日鐵住金2013財年(截至14年3月)的營業利潤有望登頂全球冠軍,力壓世界第一大鋼鐵企業歐洲安賽樂米塔爾和中韓企業。在經過翻修之后,八幡的盈利能力還有可能更上一層樓。
       在1980年代鋼鐵低迷時,八幡鋼鐵廠克服存亡危機,成功令高爐的火焰維系了一個多世紀的歲月。現在,這里的技術經驗還推廣到其他鋼鐵廠,支撐著新日鐵住金“世界最強”的日本制造。
大金工業:廉價商品更要日本造
       高價格商品在日本生產,低價格商品在新興市場國家生產,這一直是制造業國際分工的常識。但大金工業卻獨樹一幟,將低價格商品的生產從中國遷回了日本。
       這是因為時至今日,中日之間生產成本的差距已經大大縮小,在中國生產已經不一定具有優勢。不只如此。大金還打算把在中國培育的合理的生產方式與日本精致入微的技術經驗相結合,以日本為起點,孕育出面向新興市場國家的產品。
       生產遷回日本的商品是價位在6萬~8萬日元的普及款家用空調。2009年,大金通過委托合作伙伴中國格力電器代工,把這款商品的生產從日本轉移到了中國。

   
   
把家用空調的生產從中國遷回日本的大金工業的滋賀制作所。隨著五年后重回日本,招聘新人也變得活躍
  
       中國的空調市場規模接近日本的4倍。大金此舉的目的,是通過活用行業龍頭壓倒性的規模效益,改善普及款空調的利率潤。
       但是,從2014財年開始,在全球一年銷售的75萬臺空調中,將有25萬臺將回到大金的主力生產基地滋賀制作所生產。
   
       中國的工人工資在以年均十幾個百分點的速度遞增,格力工廠所在的廣東省珠海市的最低工資已經達到了1380元,大約是5年前的兩倍。工資在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從2%上升到4.1%,已經接近了日本的6.5%。
       而且,在中國進行生產還要考慮離職率高的“成本”。大金專務執行董事、空調生產本部長富田次郎就表示,“中國員工的穩定性差,因此技術傳承困難,難以提高生產效率”。這樣的趨勢在今后無疑還將繼續下去。
       另一方面,在工作量不斷減少的情況下,日本國內工廠通過技師的多能化和追求多品種少量生產,生產效率的年增長率達到了10%。因此,“如果以1美元兌換100日元為前提,在包含質量、物流前置期在內的綜合評價中,日本可以取勝”(富田本部長)。
       為了使生產回歸日本,大金組建項目組,對制造的整個流程進行了重新審視。
       首先是統一過去因國而異的機型,實現部件和材料的通用化。在過去,大金一直是按照世界各國用戶的需求,分別對產品進行自主設計和改進。這樣做雖然可以從細節上滿足各地的需求,但也造成了模具和部件種類的過度增加。這一點現在已經得到了糾正。
       在此基礎上,大金還大膽采用了中國制造的材料和部件。包括鋁材、銅管在內,利用格力強大的規模效益采購到的中國當地企業制造的構件價格低廉。但是,因為質量參差不齊,在加工時經常發生破裂,日本的工廠一直對中國生產的部件敬而遠之。
       大金扭轉了這樣的想法。通過把質量不穩定作為前提,全新設計在加工時不易使材料發生破裂的模具等方式,開發出了利用低廉構件的制造技術。
而且還在看不到的地方省去了涂裝,徹底清除了日本制造常見的“過剩品質”。這些都是大金在與格力的合作中獲得的低成本生產技術經驗。

       在大金看來,要想做到兼取中日之長,把制造的基地設在開發和生產技術團隊集中的日本,能夠更加機動靈活地采取相應措施。而在日本培育出的技術經驗也將推廣到中國和泰國等地的工廠。
       今后,大金瞄準的新興市場國家將從東南亞和印度向中東、非洲擴大。這需要日復一日地推動設計、材料、加工方法的進化,降低生產成本,不斷改進面向新興市場國家的商品。

       除此之外,大金還在考慮按照需求的變化,在國內外的工廠之間調換生產機型。這就要求大金必須在日本的母廠制造一定數量的產品,利用最有效率的生產方法領導海外工廠。
       作為領導生產的指揮塔,在恢復生產量產機型后,飛滋賀制作所的氛圍正在一天天地改變。這一點從生產線上隨處可見的實習生身上就可見一斑。為了使生產線在周末也可以滿負荷運轉,在不久的將來,這里還將擴充生產團隊。為此,飛滋賀制作所正在開展人才的招聘和培訓。
       滋賀制造部長小倉博敏說:“隨著大量生產的產品回到這里,我們還將可以實施過去難以企及的設備投資。在生產一線,提高效率的時機已經成熟”。
       大金的舉措其實也是向探索日本國內生產的新價值發起的挑戰。馬自達:工廠做開發
       馬自達的發動機工廠地處廣島縣府中町。第2動力傳動系統制造部經理宮脅克典凝神注視著部件上雕刻的二維碼反映的切削、加工、檢查的數據。“為了激發燃效性能,最好把這里的切削精度再提高一點”。宮脅用手中的筆,記下了設計的改善方案。
       這樣的方案如果得到開發部門的采用,就能反映到產品之中,為提高燃效做出貢獻。在量產過程中,汽車在工廠里不斷實現著進化。
       開發部門繪制圖紙,工廠為如何根據圖紙高效率制造產品而傾盡心力。這是汽車企業一般的職責分配。但馬自達完全顛覆了二者的關系。
       在幾度經歷經營危機的馬自達,希望采用新技術的開發部門與主張“這樣的圖紙用現有設備造不出來”的生產技術部門曾經是針尖對麥芒的關系。
       在世界上只是一家小規模汽車企業的馬自達要如何才能生存下去?在無力實施新投資的情況下,該公司發現了新的生存之道:讓工廠積極參與燃效等基本性能的開發。
       因為工廠在提出建議的時候,考慮到了設備的限制,所以這樣做不會導致追加投資胡亂增加。從2006年開始,馬自達分階段實施了改革。
生產線放棄追求效率
       擔任技術本部長的常務執行董事菖蒲田清孝說:“首先,我們拋棄了工廠技術人員養成的只管提高生產線效率的風氣。”
       技術人員原本只考慮提高設備的開工率、縮短工作時間。而現如今,他們的目標則換成了提高汽車的性能,也就是車輛的重量、鋼板的厚度和模具的制作數量等。
       至此,開發與生產的技術人員才實現了對等的交流。從2008年開始,人事交流更加活躍,生產技術部門的新員工要先到開發部門任職3年再進行分配。“通過讓生產技術與開發在同一個舞臺上進行對話,全新的制造形態躍然眼前”(菖蒲田常務執行董事)。
       在融合了馬自達獨特設計思路的車體內側的面板上,可以看到交流的成果。按照汽車產業的常識,在制造面板時,利用沖壓機對一塊鋼板進行成型是最具效率的方式。但馬自達在工廠與開發部門進行商討后,顛覆了這一常識。
   
   
工廠與開發部門進行討論,思考如何制造兼顧性能提升與設備制約的汽車。圖片是在山口縣工廠組裝的“ATENZA”
  
       特意將后方的內側面板分成六個區域,進行了組合。反映了現場提出的“根據不同部位優化調整鋼板的厚度和強度,能夠使整體更輕、更結實”的方案。而且,通過分區域進行沖壓,一輛汽車的鋼板碎片將減少150kg,還降低了原材料的成本。
       發動機的開發也違背了“當排量和燃料不同時,分別制造專用設備更劃算”的常識。工廠提出的方案是在同一條生產線上,分別制造不同型號的發動機。為了使其得到實現,開發部門采用了能夠利用相同的加工方法制造不同種類發動機的新設計。
       通過使排量各異的發動機具備大致相同的結構,實現了工具的通用化。而且,在生產線上輸送時,為了達到與連續制作相同的發動機一樣的效果,無論是汽油發動機還是柴油發動機,安裝搬運工具的孔洞都設置在了相同的位置。
      馬自達自主的低燃耗技術“SKYACTIV”是前面介紹的一系列革新的成果。采用能夠該技術的車型已于2012年上市,從銷售火爆的SUV(多功能運動車)“CX-5”,到“ATENZA”、“Axela”,以及預定于2014財年上市的“德美歐”,覆蓋了大量車型。
       汽車暢銷能夠提升生產線的開工率,帶動利潤的增加。馬自達在2013財年創下營業利潤的歷史新高,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這靠的是新制造方式的滲透,而不僅僅是是日元匯率的回落。到2015財年,馬自達將有8成的汽車采用這樣的方式制造。
[table=98%,white]
[tr][td]   
源自日本的制造業革命走向世界
       馬自達2013年在日本國內的產量為96萬輛,只有豐田的3分之1。其中出口占到8成,業績容易受到匯率的影響。但該公司會長山內孝表示,即使日元再度遭遇升值,“在日本國內的年產量最低也可以維持在85萬輛”。
       馬自達2014年在墨西哥投產的新工廠也采用了日本工廠構建的方法。作為一家小規模汽車企業,為了在世界戰場上脫穎而出,馬自達還將把源自日本的制造業革命推廣到海外工廠。

(, 下載次數: 62)
(, 下載次數: 64)
(, 下載次數: 43)
(, 下載次數: 55)
(, 下載次數: 46)


作者: bfkt    時間: 2014-5-19 11:36
技術在線上的文章,國內做不好,跟大環境有關系吧。做實業本來就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可天朝不讓你積累。
作者: wjiafu72    時間: 2014-5-19 14:14
感到悲哀!
作者: pfizer2001    時間: 2014-5-19 14:19
工業必須積累,不然不可能成長!這是必須的!
作者: dxjngs    時間: 2014-5-19 22:20
國內工資一直在上升,員工敬業精神越來越差。
生產競爭力持續下降,猛吹房地產泡沫,是一切經濟處于衰退期的通用做法。

作者: dxjngs    時間: 2014-5-19 22:24
中國一直愛衷高科技,卻忘了沒有基礎的高科技,只是空中樓閣。
中國不乏創新人才,但深入骨髓的保守、奴性十足的權威意識,又給有限的創新毀滅性打擊。
作者: dxjngs    時間: 2014-5-19 22:28
無論你出多少錢,在國內找個能寫出點境界的文案,都比登天還難。
基礎、常識的缺乏,已經到了不做奴隸就不知該做什么好的地步。
作者: 一重科技    時間: 2014-5-20 09:22
小鬼子的工業確實猛,2戰時期小鬼子的裝備都可以和老美抗衡的,你想想吧!
作者: 逛逛論壇    時間: 2014-5-20 11:56
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就是偽科學,洗腦了60年了。兩只腳還是要站在泥土上比較踏實。
作者: liushaobo1989    時間: 2014-5-20 12:59
深刻!中國或許永遠趕不上!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