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機械社區

標題: “中國制造”何時能達到“德國制造”的高度 [打印本頁]

作者: 毛海兒    時間: 2014-3-11 22:56
標題: “中國制造”何時能達到“德國制造”的高度
德國工業的成就源自于一百多年工業革命的悠久積累與深厚沉淀。

而天朝的差距,我認為,不在于技術投資,不在于創新意識,而恰恰在于對“積累”與“沉淀‘的輕視。

輕松一點,咱們先來講段子。你是否也聽過類似的故事:

1. 大公司的生產線會發生空包裝的問題,于是斥巨資請來博士生研究改造。同樣的問題,小作坊的農民工用一臺電風扇把空包裝都吹走了。

2. 美國航天局斥巨資開發能夠在太空使用的內壓式墨水筆,而蘇聯宇航員——用鉛筆。

咱們最喜歡這類小聰明了,還樂此不疲的傳誦。

而每一次傳誦的潛臺詞就是:哈哈你看,高學歷有什么用,知識淵博有什么用,還不如我拍拍腦袋抖個機靈來的管用。
連武俠小說也是這樣,苦練幾十年的人注定只是綠葉,主角只要撿到本秘籍就可以天下無敵了。

——其實,我們追求的就是一種安慰:別人付出的努力不值一提,我總能找到不努力也成功的方法。
但很可惜,現實不是這樣的。

——如果你知道蘇聯最終仍舊是斥巨資采購了美國的太空筆,如果你愿意思考其中的原因,那么你自然也該知道,每一個樂于“分享”那種故事的人,都是在為自己貼上無知的標簽。

——小作坊當然可以用電風扇吹走空包裝,但如果你是一萬條生產線的大企業,你去裝一萬個電風扇嗎?一萬條線的空包裝,且不說產能浪費的問題,光是每天撿盒子就能要你的命。

電風扇的方法不好嗎?

好,對于小作坊來說,這就是最優的解決方法。但問題是,這個方法具備普遍意義嗎?能夠適應更龐大、更復雜的環境嗎?
這就是問題了。

小聰明、小機靈通常只在小作坊模式下有用,當企業規模擴大了、技術級別提高了,各種問題自然接踵而至,裝電風扇這種小伎倆又能夠支撐多久呢?蘋果這級別的公司是靠小聰明走到今天的嗎?

所以中國不缺一夜暴富的土豪,卻沒有底子夠硬的龍頭,這不是偶然。

別人辛苦幾十年研究出來的技術和管理模式,這樣的積累不是抖個機靈就能一蹴而就的。

除了看到別人的"突破",更請看到別人的"積累"。以現代科學而言,后者甚至更為重要。

說的難聽點,對投機取巧的追捧,其實就是對不勞而獲的幻想。

社會風氣如此,只能讓人徒呼奈何。

不好意思亂跑火車了。如果能用簡單的三個字來回答題主的問題,我會說:正 三 觀

———————————————————————————————

吐槽完了,回到正題。長文慎入,容我慢慢道來。

現代科技的核心精神,其實不在于夢筆生花似的突破創新,而在于承前啟后似的層層遞進。達到這個目標的方式,就是三個字:標準化

標準化指的是一種建立共同認可的標準、由此創建溝通渠道、提高溝通效率的過程。比如使用統一的文字,這就是最簡單的標準化,從此有了文明有了歷史有了人類的一切。。。

說的更簡單一點,就是一種讓別人能夠繼承、復制你的工作的表達能力。

由此,后人能夠在你已達到的成果上進一步努力,任何發展與進步,必須要能積累下來才有意義。

——而很多人認為的標準化等同于流水線,以為只適用于大批量廉價產品,這是不了解標準化的本質。

舉個例子:

假設你是一個沒有語言的猿人,今天你想吃烤野豬了,你有兩種選擇:

1. 你學一聲豬叫,有幾個弟兄聽懂了,于是你們幾個組團去刷野怪

2. 你也可以發明一個系統性的語言,從“我”到“打獵”到“野豬”,然后再花力氣推廣你的系統,花力氣教育你的弟兄,終于有一天你可以用每個人都理解的語言說:“弟兄們,今天吃烤野豬,咱們走起!”

所以哪一個方法更容易?很多人肯定覺得是第一種,我只要叫一聲就行了嘛。但是你考慮過復雜情況么?如果今天你要獵殺10頭野豬呢?如果你要挑戰猛犸象呢?如果要指揮隊友,A中單B補刀?如果有人死活就是聽不懂你的豬叫呢,你咬死他?

標準化就是一種遠見,一種將個體方案投射到復雜環境、把每一步都為將來鋪路的思考方式。

我們當然無法要求所有人都具備這種遠見和精神,但正是那些為未來而思考的偉人,才能在文明歷程上留下印記。
再舉個栗子,看看中西方的差異。

就以做菜為例。讓我們比較一下中西方的菜譜,以示公平,咱們都做烤雞:

(, 下載次數: 354)

即便不懂英文,你也一定看得到差別:右邊充滿了精確的數字和單位,甚至一只雞該有多重、能夠喂飽幾個人都寫的清清楚楚。而左邊的,不出意外,當然就是各種“少許”、“適量”。

如果你是初學者,請問你會選擇哪一邊的菜譜?哪一邊的更能讓人學會、學好?

——介于爭論的人太多,我再解釋一下:標準化不代表單純的精確化,核心意義是降低溝通成本。中餐食譜的問題不在于有沒有數字,而在于大大提高了學習難度。

如果我太蠢了,就是看不懂“適量”是多少怎么辦,你咬死我?

別說什么“適量”是為了自由發揮啊,真把幾克幾克寫明白了,你就不能自由發揮了?

你讓人從模糊中揣摩數字,和讓人從數字中自己調節,到底哪一個成本更高?

舉個極端例子,有一天人類都死絕了,火星人挖掘出了這兩份食譜,西餐的分分秒秒就給你重現出來,而中餐的就只能扔垃圾桶了。然后火星人還會說,西餐真好吃,中餐一坨屎。你心痛不心痛?

而更諷刺的是,居然一天到晚有人分享:“老外學做中國菜,看到‘鹽少許、糖適量’都崩潰了”——分享時甚至還充滿了自鳴得意之色,簡直讓人以為天朝美食是靠著“少許”、“適量”來統治世界的。每次看到這種分享我都難過的胃疼。

中國菜的博大精深源于其深厚的底蘊,而正因為標準化的缺失,所以美食的傳承變得十分困難,傳統美食正在不可逆轉的流失。你是否也抱怨過,口味正宗的XXXX越來越少?就因為沒人知道適量到底是多少,大師傅也許能夠把握平衡,傳到下一代時就沒人記得了。

這種對標準化的輕視(甚至可以歸結為對邏輯思考的輕視),正是意識形態上的根本缺陷。(要扯得更遠,甚至可以談到中醫。。。這里且按下不表。)

——肯定有冥頑不靈的人要說,中國菜是藝術,不適合標準化。。。

首先,你的拉面餃子就是藝術,別人的漢堡披薩就是流水線出來的俗物。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正是不思進取的遮羞布。

其次,你要先掌握了標準化的方法,再融合自己的突破,那才叫藝術。而如果連最基本的標準法都搞不定,那叫“沒學會”,說的多好聽都沒有用。下棋也要學打譜,繪畫也要學明暗,如果有人一上來就不肯學基礎,那是純粹的耍流氓。

再次,很多人不僅輕視了標準化的重要性,更輕視了其難度。那些寫”少許“、”適量“的人,他們僅僅是不想寫數字嗎?恐怕他們也寫不出來吧。不是我瞎說,同一個菜讓他燒兩遍,估計咸淡口味都不一樣。別說什么”適量“是為了創意發揮了,你創意出來了也沒用,因為你創完了自己就給忘了。很多不寫數字的,不是不想,是不能爾。

真正做過科研的人就會明白,實驗做的出是一碼事,論文寫的出是另一碼事。

武俠小說總是喜歡說,資質平庸之輩拘泥于招式而不知變通,于是自詡有資質的投機者們便興高采烈的以為只要會變通就行了。殊不知你連基礎都沒打牢就胡亂變通,取死之道爾。

這正是當今的大多數中國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而相比較,肯德基麥當勞這種垃圾食品,雖然水準不算太高,但品質始終如一。別說經歷幾十年都不會失傳,而且你去街上隨便拉一個人都能做出同樣水準的炸雞——別小看了這個能力,人家就是靠這一條橫掃全球。反觀天朝,連蘭州拉面都越做越差,還口口聲聲的不屑于人家的科學方法。這正是讓人痛心疾首之處。

如果你以為我在黑中餐,那只能說你沒有理解本文的精神。我黑的是對傳承的輕視。

漫漫五千年華夏文明,失傳了的文化瑰寶還嫌不夠多么?

木牛流馬你會造么?

高山流水你會彈么?

干將莫邪你會鑄么?

奇門遁甲你會擺么?

六脈神劍你會使么?。。。

這些你都不會,no can no BB。所以他們無論有多牛B,又有什么意義呢?就是讓你多一個吹牛B的段子?
中醫的巔峰是幾千年前的華佗,中餐的巔峰是民間某處的不知名小店。

這種迷信于”高手在民間“,”絕技在從前“的想法,說白了,只能證明有些人的思維還停留在未開化的階段。你讓這些人去挑戰“德國制造”?癡人說夢罷了。

而這些人,也正是華夏文明失傳的幫兇。
再來更多例子,看看什么叫戰斗力超群。

先來個洋氣點的栗子,圣經里有一段我特別喜歡:

人類最早是說同一種語言的。有一天大家聚在一起,計劃造一座巴別塔(通天塔),以挑戰至高的神。

“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作起這事來、以后他們所要作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

(舊約11章)
上帝當然不能由著你們這群二貨胡來。全知全能的神是怎么應對的呢?放地震、暴風雪、流星雨?當然不會那么低端。
上帝做了一件很微妙的事情:“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舊約11章)

于是愚蠢的地球人只能各自為戰,沒過多久就GG了。

再來個本土化的栗子:但凡說到秦始皇的功績,必會提到“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這也是在執行標準化管理的一個實踐。

后人無論怎么黑,這段功績都是黑不掉的。而事實也確實如此,統一了這些標準,華夏才能作為一個整體而做強做大。
這就是標準化思維的戰斗力,明白了沒?

為什么小聰明不行。小聰明就是你的方法別人用不上、別的場合用不上,所以放到整個文明長河里是沒有意義的。

你解決了這個個別問題,很好,我為你的創新精神而喝彩;但是人類的技術水平提高了嗎?很難說。如果整個民族,解決每一個問題,都只能構成獨立事件,無法串聯在一起,那無論多聰明都只能是原地踏步。

而指望個體的創新突破能夠瞬間打敗別人整體的百年傳承,這無異于癡人說夢。我說得更直接點,這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抱有這種幻想便證明了一個人的愚昧與淺薄。

科學技術就是如此,你必須要搭好一個穩固的臺階、才能跨入更高的境界。投機取巧的人寧愿爬樹、踩高蹺,因為那樣成本低、見效快。但是,這些人很快會遭遇瓶頸、并且遲早會掉下來而更遺憾的是,無論他們曾經爬的多高,其成果都煙消云散,后人只能重新開始。

只有一步一個臺階的往上積累,人類才能達到前無古人的巔峰,正因為每一個巔峰都成為了后人的起點。

作者: haitian0213    時間: 2014-3-12 06:18
從細節入手才是關鍵
作者: 老鷹    時間: 2014-3-12 07:26
說個具體例子吧,同樣一個產品,物理算法完全相同,在中國生產出來的和在德國生產出來的產品性能指標差的不是一個等級,所以如果想比德國的產品指標高,必須在物理算法上高一大截,這就是現狀。

一個零件車出來差一點點,每個都差一點,裝配起來就差很多了。中國沒有規范的機械制造廠嗎?實話說,大型國企還是不錯的,但是人家看不上你的量和活,所以想找同樣水平和精度的加工廠真的非常之難,只能降低裝配要求,在設計上考慮出不能精準裝配可以手工做微調的余量,我們的設計人員面臨的問題真的是非常的多,要做各種變通性設計,可是即使水平再高,也加工不出精準的東西出來,我們實際上最缺按規矩做事的人。(轉)
作者: ttlegyq    時間: 2014-3-12 07:29
什么時候我才能像李嘉誠一樣有錢啊!
作者: qiuhongj    時間: 2014-3-12 07:58
銀子不足,力不從心。。
作者: HELLO你好    時間: 2014-3-12 08:26
hh1,中國發展節奏太快,沒法停下來思考
作者: jolinmyiove    時間: 2014-3-12 08:45
受教了
作者: farewellll    時間: 2014-3-12 08:45
目前我在小公司里面搞點結構設計,冷成型工藝,做點冷成型零件,就覺得真的像文中說的,這里的技術理念對電風扇的奇效樂此不彼,愿意用“奇思妙想”來規避不能達到的高度,這里的加工裝配精度完全不夠,做出的設備問題太多,只能靠人力去維持設備運轉,老板還想降低人力成本,一人照看多臺設備,我看不會有什么奇思妙想能夠讓低精度的設備持續正常運轉的,德國水準的設備我也想用用。
作者: mjwz5294    時間: 2014-3-12 08:56
好文
作者: 櫻木花道1    時間: 2014-3-12 09:07
受教。
作者: GQIANG    時間: 2014-3-12 09:11

作者: 杰克阿里    時間: 2014-3-12 09:12
哈哈!我認為中國人最缺的是務實,自己思考的精神,什么有價值,怎么選擇。往往是別人說什么就信什么(尤其是有邏輯有數字的),什么簡單不費力賺錢就來什么。1、不可妄自菲薄2、要有自己思考3、不要意氣感情用事,要務實識時務!對于本文我很贊同:1、開放的心態,什么事情都是別人知道了理解了才有價值,所以不要藏著2、標準化很有用,但也有他不好的,正如本文所說,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用其長處避其短處3、別人的始終是別人的,要轉化為自己的,必須要用自己的語言(標準化的)4、要有人意識得到,民族的東西,水平品質差不代表一無是處,不要一味抨擊,也就是自己獨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作者: wangqing1    時間: 2014-3-12 09:12
中醫號脈如何標準化?做飯做菜都標準化,都一個口味嗎?ADC,AP都安裝推薦出裝嗎?一個標準化可以,就真的是拯救世界的蓋倫嗎?條條大路通羅馬,殊途同歸,因地制宜,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新能不重要嗎?麻雀戰,地道戰,打游擊的格局都是,毛一個人的標準化嗎?我還是堅持的認為,現在阻礙我們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由體制問題而引發的貪污腐敗,奢華沉迷,不務實的社會作風!
作者: 以花之名    時間: 2014-3-12 09:22
看后感慨頗深,拜讀了好幾遍。
作者: 黃亨瑞    時間: 2014-3-12 09:25
真心說——“寫得不錯!”

我們爬山很快,
就要到“山腰”了。
當然一不留神,
也許會被流石放倒……
而,
德國鬼子已經跨過了“山腰”。

所以,
有些問題也是發展中的問題,
不足為奇,
日本、韓國也是如此。
不過,
關鍵的東西要得到足夠的重視和被改進,
尤其是認識和導向等“上層建筑"中的糟粕。
回頭近百年,
中國重“道”甚于重“術”,
于是“坐而論道”者“頭頭是道”,
術者卑劣。
玩政治講“特色”,
搞管理吹“藝術”,
做技術鉆“竅門”,
……
總而言之,
還是“初級階段”!

呵呵




作者: 13863023496    時間: 2014-3-12 09:28
思考中進步
作者: 949457130    時間: 2014-3-12 10:05
咱們中國工業發展底子太薄,還沒形成工業文化!從古到今都是靠類似“少許”“適量”的經驗!掌握這項技術的的能工巧匠沒了一項技術也就失傳了!
作者: shootbomb1    時間: 2014-3-12 10:23
說實話,我不理解這種文章,為什么能在社區獲得這么多承認和好評
文章一共說了2句話:
1.技術是個打好基礎,循序漸進的過程
2.標準化就是把正確的經驗加以總結,然后推廣執行

把誰都知道的2句話,寫成20句,200句....就成了大作。
套用標題,這也是  “中國制造”沒能達到“德國制造”的高度 的原因之一
作者: zdm2007    時間: 2014-3-12 10:35
別說別人,包括我在內,大家都做到了嗎?
我們從小到大,從生活到工作,我們習慣使用差不多、大概、可能、幾乎等大量不標準、不確定性詞語。我們的思維方式本身不不包含標準化概念,并且中文本身就不是很標準,比如說“中國打勝了日本,中國打敗了日本”,結論都是中國人贏了。
再說說“標準化”,標準化好不好?好!但同時也意味著相對較高的成本,而國內企業總的利潤率不是很高,就更不會舍得投資來實施“標準化”。另外,“標準化”在很多老板眼里,是低效率的表現,他們往往會成為標準化的破壞者,他們習慣于跨部門、越級別指揮下屬去完成他認為最急迫的事情和工作。
所以,標準化在中國實施起來,真的很難,尤其是把標準化融入中國人的生活習慣,更難。
作者: zyk566515    時間: 2014-3-12 10:38
好文章。贊一個。。。
作者: 旭`    時間: 2014-3-12 10:46
大環境不一樣,像如今房價高,物價高,虛擬經濟虛高,實體經濟偽,加之我們新年輕一代初期面臨生活壓力大,導致目前只能向錢看。
作者: zyz4190    時間: 2014-3-12 10:56
我的理解是量化和數據化!
作者: 鋒子x    時間: 2014-3-12 11:01
在中國,如果做到像你說的那樣, 會餓死的,環境不一樣,人也就不一樣了,不是不想做好,誰都想做好的,但是。。。!!!
作者: datafield    時間: 2014-3-12 11:02
本帖最后由 datafield 于 2014-3-12 11:03 編輯

關于財富,或發明創造,正常的人會有原始的內在的動力或想法的。但財富有了之后,如何保證它的安全,如何保證個體利益神圣不受侵犯?若不能保證,那么又如何讓民間強大?西方工業革命之前,已經能保證個體利益,遵重民間的知識產權了,”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不是夢,不是口號,是立國之本。
作者: 桂花暗香    時間: 2014-3-12 11:03
哈哈!原來出差吃飯是個問題,到個陌生地方要碗炸醬面,完全出乎你的想象,巨難吃,一點醬的影子都沒有,于是乎吃方便面,'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雖然難吃!再后來就吃麥當勞,KFC。呵呵現在,到小巷子看人多的吃當地小吃,好吃又便宜!
作者: 小蝦米兒    時間: 2014-3-12 11:05
學習了!希望以后成為大蝦!
作者: 下雨了zmy    時間: 2014-3-12 11:17
以小見大,剖析深刻
作者: 鋒子x    時間: 2014-3-12 11:19
鋒子x 發表于 2014-3-12 11:01
在中國,如果做到像你說的那樣, 會餓死的,環境不一樣,人也就不一樣了,不是不想做好,誰都想做好的,但是。 ...

你可以這樣去跟你們老板說,看你老板是什么態度!

作者: 復蘇之風    時間: 2014-3-12 11:47
樓主說的,深表贊同
作者: css08    時間: 2014-3-12 12:16
人家底了厚,幾十年甚至是上百年都專注于做一件事,天天面對,代代相傳,久而久之必須要一種“標準”來傳承。但中國底子到底是不及人家,都是在追求更溫飽,假如中國有企業專注于生產一樣東西或者說一系列東西的企業,賺錢了,國人可能都一乎而上,最后發展最成功的企業就會被外國大頭集團收購,打著洋人的品牌在中國賺錢。如此循環下去
作者: 理查德qym    時間: 2014-3-12 12:26
思想高度決定一切
作者: 把刀用好    時間: 2014-3-12 12:33
這東西咱看了沒用,徒增煩惱而已。
作者: Tec.zHao    時間: 2014-3-12 12:35
難得一見的好文,存下來了
作者: 烈日當空    時間: 2014-3-12 12:50
文章寫得有道理,量化了的數據比靠感覺更可靠。
作者: frtapple    時間: 2014-3-12 13:12
大贊。。。。。。。。。。。。大愛。。。。。。。。。。。。。。

作者: 阿飛準備逆襲    時間: 2014-3-12 13:32
猶如醍醐灌頂
作者: 本質    時間: 2014-3-12 13:36
you  can  you up
作者: 燕客    時間: 2014-3-12 14:01
中國傳統是復古, 人心不古是大罪
作者: nba1234228    時間: 2014-3-12 14:22
慢慢積累可能攢的錢沒時間花了  哈哈 我沒有為全民服務的意思
作者: (給我一點陽光)    時間: 2014-3-12 14:36
好文,知道學習,應該向國外企業看齊。加法鉆套
作者: dymeaststar    時間: 2014-3-12 15:01
本帖最后由 dymeaststar 于 2014-3-12 15:03 編輯

中國的文化是:學而優則仕。我們學習是為了做官,做官是為了“光宗耀祖”。
機械這一塊是“奇技淫巧”,在社會底層。
所以機械一直不受重視。

你看趙本山的小品調侃的是誰?是勞動人民,殘疾人,嫠婦;中國的哲學家,作家,科學家,技術工人,工程師收入沒有當官的,娛樂藝人,公務員多。中國不重視文學,不重視哲學,不重視歷史,不重視科學和技術。中國重視的是什么?做官,做藝人,做公務員。
你覺得這樣的社會環境能趕上德國?
作者: 流云凝    時間: 2014-3-12 15:16
“殊不知你連基礎都沒打牢就胡亂變通,取死之道爾。”

這句話說得好!很喜歡~
我覺得投機取巧的那種觀點的確很常見。就算在大學,也常常有人宣揚一些人在考前復習一兩天就比天天搞學習的學生分數還要高,這對有些同學的打擊還是很大的,會讓他們不知不覺地變得不那么看重平常的努力。
唉。。。

作者: 莫比烏茲    時間: 2014-3-12 15:27
寫的著實深刻
作者: shidajin    時間: 2014-3-12 15:41
一個人做事時,大差不差就行;多個人做事時,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這就是多數國人的想法。
作者: 那些、流年    時間: 2014-3-12 16:01
不錯!!!
作者: wangqing1    時間: 2014-3-12 16:32
清政府     就派人去國外學習過,而我們的封建體制,制約社會發展,例如:慈禧把汽車改裝成 ,她坐前面,司機坐后面,那怎么開車?  我就不信,一個500強高管,去個國企或者個人企業,他就能按照他的意思,改善現狀,實現抱負?一個省長去農村當村官,就能和村民打成一片? 天龍八部中鳩摩智以小無相功催動,其他武學,能不出問題嗎?  就和把飛機的發動機放在普通汽車上一個道理!毛的農村包圍城市的理論,就是再結合中國當時的國情后,做出的策略。有什么樣的核心體制,就會有什么樣的表象形式!
  我們之所以發表對本國機械工業方面的看法的,都是認為自己已經醒過來,對局勢有一定了解認知,不過包括我本人,真的夠清醒嗎?總之,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隅。  是否越是上乘社會,就知道的越多,看的越明白?難道市井之徒就謀劃不出天下?
   誰敢說,誰看的清楚,誰看的片面?
作者: JiangZ_________    時間: 2014-3-12 16:53
沉淀

作者: alonely2344    時間: 2014-3-12 17:20
我艸樓主,這是轉載還是原創啊,是原創的話我給你32贊,行文實在是太接地氣了,理還是這個理,在你講來真是讀的暢快!
看到一半,我先要來評論夸夸你啊,標準化就要放長眼光,懂積累才行啊,浮躁不得。先不扯了,繼續讀。
作者: 晨鑫    時間: 2014-3-12 17:31
說得好!!
作者: zytgzz0391    時間: 2014-3-12 17:44
醍醐灌頂
作者: bob_fang    時間: 2014-3-12 17:45
銀子不足,力不從心。
作者: 一人一世界    時間: 2014-3-12 19:07
學習了,,,
作者: ding163    時間: 2014-3-12 19:35
總的來說還是一個態度問題,不能抱著那種差不多就行的態度做研究。
作者: 五民    時間: 2014-3-12 19:51
量化,一種讓誰也能會的方子,難。。。。。。。。。。
作者: hyj2006    時間: 2014-3-12 20:03
說得太好了

作者: 張龍機械    時間: 2014-3-12 20:29
高速發展,都向錢看齊
作者: zscflying    時間: 2014-3-12 20:35
點個贊!
作者: 淡泊齋王    時間: 2014-3-12 20:40
德國制造的出眾之處一個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們擁有相當大的一批技術精湛的產業工人。中國人能吃苦,但一個崗位干不長,比如今年打工我去做皮鞋,明年有可能我就去做電子加工。就算你的圖紙再先進,在這樣的環境下能達到德國的水平嗎?歸根結底我們必須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產業工人和一線工程師,但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涉及到方方面面。
作者: 獨自莫憑欄    時間: 2014-3-12 20:51
還是得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向前走
作者: 羊白老    時間: 2014-3-12 21:28
贊一個
作者: 小馬過河    時間: 2014-3-12 21:45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作者: 機械yc    時間: 2014-3-12 21:59
好貼呀!標準化,是必須的。。。
作者: 雷雨mkeit    時間: 2014-3-12 21:59
949457130 發表于 2014-3-12 10:05
咱們中國工業發展底子太薄,還沒形成工業文化!從古到今都是靠類似“少許”“適量”的經驗!掌握這項技術的 ...

這種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啊
作者: 咪嗪    時間: 2014-3-12 22:02
很多人說中國美食不可以用機器制作,現在有多少都是用機器加工,所以什么都是可能的,要用心做!
作者: 毛翼飛    時間: 2014-3-12 22:07
講的很有道理
作者: 狼行天下0620    時間: 2014-3-12 22:14
很有道理,受教了
作者: 纏繞指間的煙    時間: 2014-3-12 22:16
學習了
作者: zdkj    時間: 2014-3-12 23:26
我們有五千年沉淀,如果還不夠,那一萬年吧。

話說回來,除了民族差異外,政經體制對生產力影響是巨大的,改革開放解決了部分經濟體制的束縛,獲得了拉遠朝鮮的動力,但目前正是能否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很多人懂的。
作者: numberone    時間: 2014-3-12 23:39
如果按8爺說的人家德國人4代人專做變速箱,并且4代的老板和打工的關系都沒變,我看中國制造是永遠不可能達到德國制造的高度的,除非中國的一些關鍵文化能改變:比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寧為雞頭,不為鳳尾”、“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等等不再是主流價值觀的時候!但這可能嗎?
作者: 千里馬好    時間: 2014-3-13 07:56
精辟,精辟
作者: 杰克阿里    時間: 2014-3-13 09:10
wangqing1 發表于 2014-3-12 09:12
中醫號脈如何標準化?做飯做菜都標準化,都一個口味嗎?ADC,AP都安裝推薦出裝嗎?一個標準化可以,就真的是 ...

制度也是標準化的結果!你說的是另一個角度,竊以為與樓主不矛盾。我還以為天下之中對自然科學的爭論(前提是要相互明確自己的觀點和別人的觀點)不外乎:1、概念與定義的不一致(你認為這樣定義,他認為是那樣的概念)2、相互之間對程度的分配問題(你強調反面,他強調正面)。可是對于人和社會的爭論(價值的標準和取舍),就很麻煩了!例如針對你所說的制度的內容,很難去作判斷和選擇,就更不用說去設計了!
作者: 小馬悠悠    時間: 2014-3-13 09:18
受教
作者: 一重科技    時間: 2014-3-13 09:27
其實體制和文化的問題,對中國制造的影響也是相當深遠的!
作者: hongxing516    時間: 2014-3-13 09:31
好文
作者: crazypeanut    時間: 2014-3-13 09:33
變通不是不可以

基礎牢固的變通叫天馬行空

基礎不牢的變通叫投機取巧
作者: 彼岸孤鷹    時間: 2014-3-13 09:42
看了中間一段,突然想起來,葵花寶典失傳了…
呵呵!
作者: xiaoshxin    時間: 2014-3-13 09:44
跑百米的永遠也不會去留意身邊的人群和風景,說到底,中國經濟一味追求高速度,以至于根本沒有停下來思考的機會和想法
作者: wangqing1    時間: 2014-3-13 10:14
杰克阿里 發表于 2014-3-13 09:10
制度也是標準化的結果!你說的是另一個角度,竊以為與樓主不矛盾。我還以為天下之中對自然科學的爭論(前 ...

這個帖子是給你的,我有我的觀點,你有你的高度,他的觀點我根據我的經歷能理解出,我自己的意思,這一點你不必說別的,你敢保證你完全了解他當時的想法?  
還有我們干機械,如果什么也不想,,發表這些屁話,干什么?好好研究自己的技術得了! 工業也好,工作也罷,人就是社會里的人,并不是你不想,不去談,他就不存在,我們年輕人不關注社會問題,不去想自己應該怎么做,當真被人養了豬嗎?費心費力就不去想不去做,不去研究?何以為人?改變不了,就不能思考了嗎?害怕機槍坦克就可以泯滅理想嗎?
我不了解別人,我作為一個機械工人,就想發揮自己全部才能,做出好的產品,而不是像有些工廠,以騙國家開發項目錢為生,而產品有被層層抽條,提回扣,你想一下,大到官員,小的車間主任,明碼標價花錢上,你再好的形式,到他們手里只能是作奸犯科的武器而已。  就像六脈神劍在段譽手里就是一個自保,在喬峰手里,行俠仗義,在郭靖手里,保家衛國,而在鳩摩智手中呢?
作者: 馮霜杰    時間: 2014-3-13 10:18
分析的很深入,文采不錯,
作者: 欒海軍    時間: 2014-3-13 10:18
努力學習吧!實干興邦
作者: anwls    時間: 2014-3-13 10:19
說得好。
作者: wangqing1    時間: 2014-3-13 10:25
杰克阿里 發表于 2014-3-13 09:10
制度也是標準化的結果!你說的是另一個角度,竊以為與樓主不矛盾。我還以為天下之中對自然科學的爭論(前 ...


首先樓主的意思 我認為我明白,打基礎,按部就班,中國發展確實有些急躁,還是那句話,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隅,政體不分家,在國際大環境下,能允許你中國按部就班的發展嗎?能給你這樣的時間了嗎,我們現在的狀況已經落后很多,不抄襲,不鉆空子,在一切保護措施都弄完備了,在去實驗原子彈嗎?按部就班可以嗎?我們現在就是在跟頭把式,追人家,給你打基礎的時間了嗎?
    正兵和,奇兵勝,中規中矩也好,劍走偏鋒也好,適合我們現在的情況才是最好的,而不是看人家外國怎的,我們就怎的!有些人出國幾年,就認為看清了很多東西,你真的看清了嗎? 照搬體制,就算你把標準化,量化,數據化,搬到中國一樣會變味。
   樓主說的是形式,我說的是思想,在好形式,沒有好思想也白扯,中國想要發展,就算大多數國人醒過來,建立良好實干之風,要不都是無稽之談!太片面!
   有可能我的思想是真的有些激進了,但也有另一個可能青年們都已經麻木不仁了。


剛才涉及政治被老鷹刪除了,不管他為了論壇也好,為了本人也好,都感謝老鷹,有些話確實危險了。
作者: chaiguoping    時間: 2014-3-13 10:29

從細節入手才是關鍵
作者: №影★    時間: 2014-3-13 10:30
漲知識了······
作者: 吟嘯徐行    時間: 2014-3-13 10:35
看看移動通訊的TD標準就知道了,從TD-SCDMA的很爛到TD-LTE差不多,希望5G標準能占到一個更好位置

標準那是最后的拼殺,武俠小說中比拼的內力。機械很多行業還早著那!
作者: 馮霜杰    時間: 2014-3-13 10:37
大俠如何練就這么好的文筆?做機械的要會技術,還要能說會道,才能傳承。其實自身技能好的師傅不少,能把自己的經驗準確表達出來的就不多了。很多人還有傳統的門戶之見,加上“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這類的謬論,斷絕了進步的前路。
作者: 吟嘯徐行    時間: 2014-3-13 10:41
本帖最后由 吟嘯徐行 于 2014-3-13 10:43 編輯

http://news.mydrivers.com/1/284/284994.htm
4G馬上就要來了,有人說TD是國產標準,需要大力支持;也有人說TD的很多專利并不在我們手里。TD到底是不是中國自己的標準?

一、TD-LTE真相

3G時代的TD-SCDMA標準確實是中國提出的。以“中國TD之父”李世鶴為代表的一批中國專家,將涵蓋了多家公司專利的TD-SCDMA技術整合為一套3G標準,提交給國際電信聯盟。

當時這項技術并不被其他國際廠商看好,為了推動TD通過審核,信息產業部(現工信部的一部分)致函各外企駐中國機構,提醒他們注意“對TD-SCDMA封殺可能造成的后果”。在中國市場的誘惑下,最年輕、實力最弱的TD-SCDMA最終成為了3G國際標準之一。

到了4G時代, LTE成為國際標準,其有兩個細分子類,分別為LTE FDD和LTE TDD。兩者本質上均為LTE,很多專利是共用的,可以看做是同一座樓房的兩個塔尖。

而TD-SCDMA和LTE在根本原理上并不一致,不具備直接升級到4G的可能。就好像是兩棟相鄰但各自獨立的樓房,左側叫做TD-SCDMA的樓房最高只能蓋3層,而右側叫做LTE的樓房可以蓋到第4層,其中靠近左側樓房的塔尖叫做LTE TDD,稍遠一側的塔尖叫做LTE FDD。現在住在3層房子里的人想要看到4層塔尖上的風景,怎么辦?

現在只能從左側房頂修一個天橋,連接到最近的LTE TDD塔尖上,讓里面的住戶可以方便地走到右側樓房,而不必從新下樓再上樓。這個天橋,就是兼容的關鍵。為了建設通向LTE TDD的這個“天橋”,TD-SCDMA拿出了自己的幀結構等少部分專利,“嫁接”到以國際廠商占主導的LTE FDD上面,形成了兼容版LTE TDD。

如今,4層的樓房和3層的樓房打通了,但風景更美好的4層天臺,是建立在LTE的樓房地基上的,TD-SCDMA,只是貢獻了以幀結構為主的部分專利而已——就是那座天橋。

因此,LTE的專利很大部分由WCDMA等專利復用和升級而來,TD-SCDMA的復用比例并不多。為了讓4G標準更成熟,各廠商也分別作了新一代的專利技術研發,這部分新增專利的分配,中國企業占據了一定的份額。

加上之前TD-SCDMA“天橋”的那部分,目前,中國企業掌握的TD-LTE專利比例在20%~28%左右,并不具備主導優勢。更大的份額掌握在高通、愛立信、諾基亞、三星等國外廠商手中。根據目前公布的一些數據,高通和愛立信在LTE領域的專利份額之和可能就已經過半數。

在中國,LTE TDD又被稱為TD-LTE,這里面既有通俗叫法的原因,也有宣傳方面的考慮。

二、中國力推TD-LTE的原因

既然專利很大部分掌握在外國企業手中,TD-LTE和其他標準相比并無特別,中國為何還要如此力推有兩方面原因。從戰略角度看,雖然TD-LTE的專利并不由中國主導,但相比于另一項4G標準LTE FDD,中國在TD上的專利比例還是要更大一些。在涉及到技術演進、產業部署和專利授權等方面,中國企業和政府手中的籌碼和話語權也就更多。因此,相比于FDD LTE,中國力推日趨成熟的TD-LTE也是情理之中的選擇。

從歷史的角度看,發展TD-LTE也是必須之舉。從3G時代的TD-SCDMA開始,中國政府和企業(很大部分是中國企業)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用于這項技術的研發和商用探索,其中一部分技術專利也被納入到TD-LTE之中。時至今日,整個TD形成從國家、運營商到設備商的整體產業鏈條,已經到了不可能簡單放棄的地步。
作者: 520huang    時間: 2014-3-13 10:56
受教。標注化有利于傳承和發展,但標注化后,人人一看就會,就不值錢了。
作者: yr13236    時間: 2014-3-13 11:36
"現代科技的核心精神,其實不在于夢筆生花似的突破創新,而在于承前啟后似的層層遞進",贊一個

作者: 黃海是我    時間: 2014-3-13 12:01
全文就五個字。按規矩辦事。可惜目前的天朝不可能做到。這是需要成本的。
作者: zhangqiyi    時間: 2014-3-13 12:31
德國人有句名言,能不依靠人的絕對不依靠人,人是最靠不住的
作者: 愉_悅    時間: 2014-3-13 12:46
說出中國的現狀呀!
作者: 國運昌久    時間: 2014-3-13 13:43
樓主的文章我都看兩遍了。沒救了。
作者: 宇宙速度    時間: 2014-3-13 13:56
受教了,不管怎么樣,技能還是在于積累
作者: tsar1987    時間: 2014-3-13 14:08
再有一百年也趕不上人家的,觀念在這里放著的
真正有錢的有幾個是干實業的
作者: 藍徽龍騎士    時間: 2014-3-13 15:36
好文章,32個贊!
作者: 白白楊bby    時間: 2014-3-13 15:50
樓主精辟,贊
作者: 羊角山    時間: 2014-3-13 15:58
急功近利“樹新風”!
作者: 濤濤820    時間: 2014-3-13 16:14
在中國人情比制度牛逼多了!
作者: xtw77wh    時間: 2014-3-13 16:18
占座,觀看,思考。。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