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機械社區

標題: 世界工廠神話破滅,東莞轉型牽動中國 [打印本頁]

作者: 老鷹    時間: 2013-12-23 12:35
標題: 世界工廠神話破滅,東莞轉型牽動中國

飽受出口市場萎縮、原料和勞動成本上漲,以及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東莞正逐漸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不得不轉身摸索轉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學者的分析指出,由于既得利益群的巨大阻力,東莞的轉型升級慢了十年,目前所遭遇的被動轉型‘尷尬期’正是中國經濟未來的縮影;東莞的轉型升級無論成功與否,勢必對珠三角和全中國都具有示范意義。

“廠撤了,人少了,錢難賺。”

在東莞東城區開設便利店的皮先生說,近一兩年來,一天工作8小時的收入已從1400元(人民幣,下同,291新元)減至800元。在東莞開出租車的湖北師傅說,過去一個月能賺五六千,現只能掙三四千,“特別是今年很不好”。民眾的心里話足以反映東莞經濟的暗淡現況,與六年前相差甚遠。

2007年,美國《紐約時報》記者筆下的東莞是這樣子的:“這個城市你可能從未聽說過,但正是它的1000萬人口在填充你的衣柜。別的不提,在美國銷售的運動鞋中,有40%來自東莞。”

但這一切已改變。東莞正逐漸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近年來飽受出口市場萎縮的國際大環境打擊,再加上原材料和勞動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東莞企業經營成本持續升高,但售價基本沒提升,導致企業利潤不斷下降。工廠撤的撤,留下來的被迫摸索轉型升級的艱難之路。

有受訪臺商擔憂東莞人口已從2008年的1300萬減至目前的700多萬,很多東莞人的房子已租不出去,轉型升級如不成功,東莞可能變“空城”一座。

掙扎轉型 痛苦升級

今年上半年,東莞GDP(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2%,數據上的表現有所起色,但距離恢復昔日光彩仍有很長一段路。面對土地資源、用工、水電和人才等瓶頸,“轉型升級”四個字儼然已不能停留在喊口號的階段。

2008年是東莞重要的轉折點:先是遭遇珠三角產業轉型導致的企業倒閉潮,接著遇上全球金融海嘯,經濟一年內從20%以上雙位數增長跌至2009年的-2.5%,歷來首次負增長。

據中國媒體報道,2008年3月25日,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汪洋微服私訪東莞工業重鎮厚街,隔天在調研座談會上反復強調,“如果東莞今天不調整產業結構,明天就要被產業結構所調整”。汪洋還強調東莞在廣東轉型大局中的重要性:“東莞轉型升級成功之日,廣東科學發展勝利之時。”地方“一把手”將東莞的轉型升級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正式拉開了東莞轉型升級的帷幕。

東莞有逾10萬名臺商和3000多家臺資企業,是臺商投資大陸最密集城市。轉型升級對以加工制造為專長的臺資中小企相當不利。東莞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輔導會長葉春榮坦承:“現在只有兩條路,要嘛去外國,要嘛留在中國。留在中國就一條路走,想辦法轉型升級。”

至于所謂“轉型升級”,受訪的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東莞特聘研究員林江透露,汪洋最早的想法是,東莞“騰龍換鳥”必須做得很徹底,連傳統加工貿易業都必須走人,以換來全新產業。但因遭遇阻力不小,原有想法逐步退至讓加工貿易業“原地轉型升級”,也就是加工貿易業不離開東莞,但必須由外銷轉內銷,或外銷兼做內銷。

林江指出,中央政府在這方面已經講得很清楚,在外需疲軟的情況下,中國必須靠拉動內需來帶動增長,東莞當然也得是促動內需經濟的馬車。

30年前,東莞在沒有特區政策的情況下,在全中國率先開辦“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企業,引發港資和臺資到東莞加工辦廠的熱潮,打造了沿海地區外向型經濟的“東莞模式”。

30年后,東莞被迫擺脫低附加值外向型經濟這個曾帶來巨大財富的“東莞模式”。要實現轉型就必須熬過陣痛,東莞的轉型升級經驗,無論成功與否,勢必對珠三角和全中國都具有示范意義。

民工荒是“一胎化”后遺癥?

“24年前,請一個員工200元人民幣,現在要超過3000塊,還找不到人。”葉春榮向本報講述“招工難”的癥結。

從事電子科技業的葉春榮在中國有三家工廠,除東莞外,另兩家設在無錫和湖南。去年,三廠破天荒全部虧本,創下他在大陸從商20年來的第一次。因為招工難,他在無錫的工廠已從2000人減至900人,低價值產品也盡量發包。他說:“別以為搬出東莞就能解決問題,這是全中國的問題,找沒人就是找沒人。”

記者今年12月上旬在東莞東城區采訪時,確實感受到當地勞工供不應求的情況,便連小餐館、小商店、美容美發和足浴等服務行業都缺工,也紛紛在門外貼上招聘通知,開出的月薪也不算低,營業員一個月的工資從2800到3200元不等,服務員也是同個價碼。

中國13億人口,都跑到哪里去了?葉春榮認為一切要從“一胎化”講起。他說,20多年前,東莞一家有五口人打工,現在一個家庭生一個,“是不是跑掉很多人?”他進一步分析指出,現在中國民眾的生活已平均富起來,工作機會較多,也更會享受生活。“到東莞工廠當‘黑手’(勞工)3000塊,在家鄉商場賺2500。就差500塊,當然選擇有冷氣的商場。”

為克服“用工難”的問題,東莞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謝慶源在受訪時說,臺商協會正在爭取成立一個針對傳統產業升級的研發中心,把臺灣的研究人員引入東莞,協助制定自動化、減少工人和工作流程的程序。

“孔雀東南飛”利弊皆有

“低單價的產品,現在已活不下去了。”24年前在東莞起家的巧集集團總裁張漢文如是說。

張漢文的職銜很多,名片上還寫著“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榮譽會長”“東莞富華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等銜頭。他告訴記者,他在東莞的鞋廠現在只做高附加值的鞋子,低單價的難有賺頭,全都不做了。名片上原本還有制衣廠董事長的銜頭,但已經不寫了,因為工廠從東莞撤到越南和柬埔寨去了。

張漢文說,東莞政府提倡轉型升級,鼓勵企業從外銷轉至內銷,這讓制造外銷的中小型外貿企業“感到很凄涼”,只能各想出路。

生意人圖的是利潤,資本自然往成本低、效益高的地方去。張漢文介紹稱,東莞很多臺資中小企業第一波轉移至(中國)中西部,發現內陸市場也不好做,稅制負擔很重,按部就班做事的臺企往往競爭不過陸企,于是好些臺資中小企業在第二波轉移中,紛紛轉到東南亞國家去。

謝慶源坦承,臺商工廠在2008年之后確實少了六七百家,但他強調稱:“這個數目很合理。”

葉春榮則對工廠轉移至東南亞國家持保留態度。他認為,東南亞國家的人工成本雖較低,但整體效率不高,他派人到印度尼西亞評估一年后決定不去。

葉春榮說,印尼工人月均工資約1200元,大陸2500元,但中國人愛物質享受,為了錢肯加班工作。如把工作效率算在內,兩個人口大國的勞工成本基本趨同。葉春榮還說,印尼工人一罷工,工資就要漲,東莞雖也發生罷工,但中國政府有很強的約束力,“如果政府不支持,就不會給你罷工;至少它不會縱容罷工”。

學者:轉型慢了十年

13年前從山東老家到東莞打工的皮先生,好幾年前就看出“東莞模式”會出問題。他打工的工廠是為那種有大大個“后腦勺“的老式電視機制作配件 。皮先生發現訂單越來越少,自己越來越閑空之后,三四年前索性辭職不干,自己做起便利店生意。他說:“那些配件全部是外銷,因為那種電視機在中國已經過時了,沒人看了。”

連普通民眾都看出落后產業勢必面臨淘汰的自然發展規律,難道官方沒那個前瞻力?

林江分析指出,東莞的轉型升級確實慢了十年,但不是因官方沒前瞻力,而是遇到太大的既得利益阻力,部分鎮、街領導人對轉型升級的態度趨向保守。

林江說,2002年,時任東莞市委書記的佟星早已提出打造“新東莞”,要把松山湖搞起來,憑借人才和知識把松山湖建成一個聚集新產業的新城。不過,隨著領導人換屆之后,原有發展計劃和構思通常也會稍起變化。

在現任市委書記徐建華主政下,“水鄉片區”近年來屢被提及,已被認為是東莞未來發力的新“興奮點”。東莞當局規劃提出,“水鄉片區”頭五年GDP年均增長要保持在14%,2017年起之后13年,GDP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10%以上。

林江對于“水鄉片區”的發展持保留態度,因為那是東莞最窮的地方,資金非常缺乏;“現在說要搞旅游、水鄉特色、濕地這些東西,民企會愿意投資嗎?”

此外,東莞當局現在也主張把“三重”建設(即重大項目、重大產業集聚區、重大科技專項建設)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林江評估,如果”三重“搞得不順利,那肯定就要搞房地產了,但東莞不缺樓房,加之人口已在減少中,搞房地產可能引發更多問題。

“東莞是廣東乃至全中國縮影”

受訪的兩位學者,林江和廣東省社科院原院長梁桂全都異口同聲表示,若放大解析,東莞經濟目前所遭遇的被動轉型“尷尬期”,正是中國經濟未來的縮影,但由于東莞的高度外向型經濟的特殊性,它的轉型升級經驗未必能復制到其他省份。

林江說,中國前35年就是通過加工貿易來推動改革開放,從這個角度而言,東莞肯定是廣東省的縮影,乃至于全中國的縮影。但他也指出,東莞模式是獨一無二的“寄生型經濟”,除土地之外,其他管理技術、人才、資金沒有一樣是屬于東莞的,這意味東莞解決問題的模式未必能推廣開來。

梁桂全則指出,東莞最大的要害是,資本的主人是境外企業,外向型經濟一直沒有轉化為“內援發展”,外資在東莞賺不到錢就跑,這是東莞轉型升級較困難之處,而東莞的老百姓和老板自身又不具備創新發展的能力,他們靠蓋房子、酒店、廠房賺錢,很多老百姓就是收租的二房東。

中國官方很重視哪些產業該做或不該做的問題,但梁桂全呼吁當局把注意力放在本土人口發展的動力和發展的創新能力上,否則中國經濟極可能走不出困境。他強調:“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的命運,全在于人民可有持續發展經濟的欲望,是否有推動經濟發展的創新能力,一旦喪失這個能力,就很麻煩了。”

臺商對策:打造觀光工廠

因應轉型升級的大氣候,即將卸任東莞臺商協會會長的謝慶源說,目前東莞98%的出口中,有30%以上已走內銷市場。但他堅信,東莞不應放棄“世界工廠”的地位,而是在原有工業基礎上思考如何轉型升級。

為此,臺商協會構思推出“工廠與旅游”結合起來的“觀光工廠”,給臺商提供外銷轉內銷的平臺,協助臺商“二轉三”(從第二產業轉第三產業)。

謝慶源說:“我們規劃五家工廠,從虎門出發到長安、大嶺山,然后到南城到東城到沙田。雨傘、餅干、衣服、鞋子和愛情鎖是怎么做出來的?你都可以去看,看完以后還可到展廳去買。”

謝慶源說,要實現“二轉三”先是必須確保工業用地加入商業性質活動之后,并不涉及違法違規的問題,這方面須爭取東莞市政府的支持。

雖然面對難熬的轉型陣痛,但受訪臺商一致認同,轉型升級是東莞無法回避的趨勢。尤其是東莞地鐵工程目前已在建設中,總共規劃預留三個地鐵接駁口與廣州、深圳地鐵對接,這讓葉春榮對東莞的發展前景更趨樂觀。

他說:“最起碼可從廣州和深圳吸引100多萬有能力的人來東莞消費,對東莞發展精致觀光服務和其他第三產業是好事。這個小孩要轉成大人,將來會做博士還是乞丐,怎么知道?每個人都希望它成功。”

張漢文說:“近來流行的一句話——夢,這個‘夢’能不能成真,我們以后看吧。”


作者: 迷茫的維修    時間: 2013-12-23 12:46
要升級啊
從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轉移
但是,這句話,從我讀初中開始講,
現在我都大學 畢業好幾年了
還在講
作者: 一重科技    時間: 2013-12-23 12:51
整個中國估計都要經歷轉型的陣痛啊!
作者: 把刀用好    時間: 2013-12-23 12:56
沒有創新,哪來的高附加值?賣賣地賣賣廉價勞動力非洲土著也會干。
作者: 健將    時間: 2013-12-23 13:04
東莞很久沒去了,現在誰還往那邊跑啊

作者: baikenor    時間: 2013-12-23 13:05
想起998大神的帖子了~   話說轉型……
作者: 憨老馬    時間: 2013-12-23 13:33
“騰籠換鳥“、“轉型升級”之類的口號喊了好幾年啦,可籠子騰了,也就空啦!轉型也就轉到房地產這疙瘩來啦,我廠附近突然冒出幾個大樓盤。
作者: 桂花暗香    時間: 2013-12-23 13:47
憨老馬 發表于 2013-12-23 13:33
“騰籠換鳥“、“轉型升級”之類的口號喊了好幾年啦,可籠子騰了,也就空啦!轉型也就轉到房地產這疙瘩來啦 ...

本來就是麻雀待的地方,非要讓麻雀騰籠,鳳凰不來,沒得耍了。
作者: 桂花暗香    時間: 2013-12-23 13:48
都是別人走過的路,非要自己摸著走,摸著摸著到了拉美。
作者: 面包出爐    時間: 2013-12-23 14:05
我在東莞呆了十年了(因習慣一個地方了,不想動了),從最低工資400多一個月,大家花錢找關系進廠(往往一個名額幾十個人搶著要),到現在保底工資2000以上,工廠到處招工(一個職位一年招不到人很正常);就目前來看,個人覺得東莞的確缺乏吸引力
1、東莞到處是加工廠,代工廠,往往連自己的品牌都沒有,如何竟爭?
2、就目前的自動化行業來說,主要還是在深圳一帶,東莞只是給別人做配件而已;
3、東莞沒有文化底蘊,像松山湖吧,這么多年了,到底留住了多少人才跟公司?大家心里都清楚,因為人才來了他不只是為了賺錢,他還有生活,休閑,娛樂等,而東莞能提供什么呢?除了一個夜生活別的真不好說。
4、東莞對非粵語系的人有很強的排外感,讓外省人很難融入其中
   

作者: 隨風漂泊    時間: 2013-12-23 14:09
俺就在東莞東城住,感覺今年的形勢不好,周邊有好幾家菜館倒閉了,鋪位都空了快1年了,也沒有人租。但是房價卻沒有往下降的趨勢,已經1萬多一平方了。
作者: 把頭    時間: 2013-12-23 14:13
當你從一種模式吃的溜滾肥圓后,你突然發現,別的你都不會玩,回到原來的模式又不行。政府又不肯放棄自己的利益,于是留下的會更難,惡性循環。
作者: 恁老廝    時間: 2013-12-23 14:13
近30年前臺灣就鼓勵企業自主研發,轉型擺脫純代工產業,剛好碰上改革開放后急需民生制造業之中國大陸招手,懶得轉型之制造業一窩蜂涌向廣東,這些企業逃兵二十年后仍難逃轉型壓力,在臺灣搞研發,各項配套分工,還不難找供貨與少量訂制,少量訂制試作在大陸難如登天,沒人理你,即使小作坊愿幫你搞,失敗率高,弄得自己灰頭土臉挫折感使人意興闌珊最后放棄- -
作者: HIWIN晶輝機電    時間: 2013-12-23 14:36
這次的轉型升級之路,優勝劣汰,有種‘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感覺。
作者: 鹿子衿    時間: 2013-12-23 14:41
不單單是東莞,現在內地許多也是想轉型,像我們這就是,不過力度不夠,還是口號和面子工程較多。只要不是有政府做靠山的企業,估計都要陣痛吧。
作者: 隨風漂泊    時間: 2013-12-23 14:42
面包出爐 發表于 2013-12-23 14:05
我在東莞呆了十年了(因習慣一個地方了,不想動了),從最低工資400多一個月,大家花錢找關系進廠(往往一個 ...

強烈贊同,在東莞待了這么多年,一直無法融入進去,一直漂著。

作者: hc2003    時間: 2013-12-23 15:15
天朝經濟崩潰的前兆
作者: liuyong453    時間: 2013-12-23 16:26
東莞明顯感覺人少很多了。昔日的樟木頭小香港,現在也是 物是人非了
作者: 明末邊軍一小兵    時間: 2013-12-23 16:40
最SB的政策——騰籠換鳥。籠子空了,鳥也沒了。東莞人都在背后罵那個糊涂官。

作者: 做快樂事    時間: 2013-12-23 18:42
恁老廝 發表于 2013-12-23 14:13
近30年前臺灣就鼓勵企業自主研發,轉型擺脫純代工產業,剛好碰上改革開放后急需民生制造業之中國大陸招手,懶得 ...

,少量訂制,臺灣,什么價?大陸,什么價?還有質量。。。

作者: 上進的娃    時間: 2013-12-23 19:04
當大家手上有錢的時候是不會去想花的是未來的錢,看來出來混還是要還的,大家應該居安思危!
作者: 恁老廝    時間: 2013-12-23 20:08
做快樂事 發表于 2013-12-23 18:42
,少量訂制,臺灣,什么價?大陸,什么價?還有質量。。。

大陸無價,因為無廠或作坊愿意承接一套訂制,有個小作坊加工了一對傳動軸的花鍵心軸,左右尺寸車得不同,得自己修改匹配;就近找激光割鈑代工,那廝問:你要訂幾百套?還得自己買鈑材
2010年這些東西在佛山找不到人做,回臺中搞好了再快遞去,當然不只這次經驗,俺在珠三角前后斷續10年間待過好幾個地方,上海浙江更別提少量訂制了
(, 下載次數: 66)
作者: 老鷹    時間: 2013-12-23 20:18
恁老廝 發表于 2013-12-23 20:08
大陸無價,因為無廠或作坊愿意承接一套訂制,有個小作坊加工了一對傳動軸的花鍵心軸,左右尺寸車得不同,得自 ...

定制模式一定代表未來 , 怎么解決成本高的問題呢。如果既能定制又成本低,那才能行得通。

作者: zxchong111    時間: 2013-12-23 21:14
轉型已經說了很多年啦,也沒有改變,如何轉型沒有明確的道路可走。只靠企業自己很難
作者: A青山    時間: 2013-12-23 21:22
沒有自己的核心,只會山寨和代加工,何來出路?
作者: 八戒    時間: 2013-12-23 23:28
雨傘、餅干、衣服、鞋子和愛情鎖是怎么做出來的?你都可以去看,看完以后還可到展廳去買。
我這邊搞珠寶鉆石加工觀光,看完每人買幾卡石子就有希望轉型
作者: wzdybyqhtt    時間: 2013-12-24 00:45
學習了。。。
作者: 面包出爐    時間: 2013-12-24 08:44
隨風漂泊 發表于 2013-12-23 14:42
強烈贊同,在東莞待了這么多年,一直無法融入進去,一直漂著。

是的,坐公交,吃飯,辦事等等日常生活,就因為你說的不是粵語,那待遇就不一樣,東莞是一個讓人沒在歸屬感的城市,不管你混的多好,可總感覺自己只上個過客!

作者: 明末邊軍一小兵    時間: 2013-12-24 14:06
老鷹 發表于 2013-12-23 20:18
定制模式一定代表未來 , 怎么解決成本高的問題呢。如果既能定制又成本低,那才能行得通。

定制別的不說,就一個材料就得單獨采購,然后現在加工廠沒有一個廠包打天下的,如果有熱處理,表面處理的要求,你還得外發,那時單件外發廠商一樣要高價。這定制成本怎么可能低得了。
作者: 恁老廝    時間: 2013-12-24 15:16
再舉個實例,咱開發彎道小三前兩輪改裝套件,備料約10~20套,這不算啥精密產品,但是總成精準要求比四輪車高,部件都是數控車削,心軸也是在汽機車配件廠定制,激光割鈑件,自行車架廠焊接,個人工作室只有組裝用的手工具,若在廣東你能開發得成,需要花多少代價?圖三是承包車廠開發項目的原型車,算是第二代
(, 下載次數: 65) (, 下載次數: 63) (, 下載次數: 67)

作者: 老鷹    時間: 2013-12-24 15:25
恁老廝 發表于 2013-12-24 15:16
再舉個實例,咱開發彎道小三前兩輪改裝套件,備料約10~20套,這不算啥精密產品,但是總成精準要求比四輪車高,部 ...

仁兄對行業頗有見地,可否就定制生產模式專門發個主題,綜合你的經歷臺灣的,大陸的情況。

作者: 小一克sheng    時間: 2013-12-24 23:34
        我在這地方也待了很久了,所見所聞好多(治安特別差)。
作者: 黃亨瑞    時間: 2013-12-25 10:11
后來的徐書記務實些,
搞搞觀光產業、拉動貧困地區、縮小差距,
這些要比轉型、換鳥實在多!
國家都轉了那沒多年?
怎么換鳥?
都是錯位。
市場經濟有著自身規律,
直接干預、管制都是違背規律的,
正如前些年的拉動,
不僅“轉型”停留在口頭,
而且越發轉不了,
還有“天譴”隱患……
那些抱怨的小老板不正是被轉型嗎?
搞好制度建設,
做好監督,
提高效率,
方是正道!
作者: 黃亨瑞    時間: 2013-12-25 10:16
黃亨瑞 發表于 2013-12-25 10:11
后來的徐書記務實些,
搞搞觀光產業、拉動貧困地區、縮小差距,
這些要比轉型、換鳥實在多!

謝謝老鷹。
加不了兄弟呀,
沒權

作者: 輕輕風    時間: 2013-12-26 09:10
記得我們那的人前幾年都往廣東跑,現在都不去了,都集中在江浙一帶了。
作者: yy1028    時間: 2013-12-26 09:22
葉春榮還說,印尼工人一罷工,工資就要漲,東莞雖也發生罷工,但中國政府有很強的約束力,“如果政府不支持,就不會給你罷工;至少它不會縱容罷工”。
  政府的約束力是非常強的,政權得來不易,(維穩)是能千秋萬世的一個重點工作。
但是確實除了掙錢,還要娛樂等活動。東莞確實不太喜歡
作者: qq5655980    時間: 2013-12-26 22:1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du_best    時間: 2013-12-27 11:42
早晚要走的路  不如借著人口少的時候徹底走一遍
誕生幾個豐田、三星一樣的跨國大廠才是正道
中國先放開單獨子女生育、然后全放開、然后鼓勵生——
作者: 2544    時間: 2013-12-27 21:13
恁老廝 發表于 2013-12-23 14:13
近30年前臺灣就鼓勵企業自主研發,轉型擺脫純代工產業,剛好碰上改革開放后急需民生制造業之中國大陸招手,懶得 ...

大俠臺灣的工研院怎么樣啊?
老板想讓他們研發東西在大陸賣。聽他說工研院很厲害的。
作者: threetigher    時間: 2013-12-27 21:34
面包出爐 發表于 2013-12-24 08:44
是的,坐公交,吃飯,辦事等等日常生活,就因為你說的不是粵語,那待遇就不一樣,東莞是一個讓人沒在歸屬 ...

那就努力學好粵語,大家覺得難么?
作者: 菜鳥hong32696    時間: 2013-12-30 08:04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正常現象。
作者: qqa007    時間: 2013-12-30 22:05
東莞逐步擺脫“世界工廠” 轉型升級初步見效
某國際知名媒體近日刊發一篇題為《世界工廠神話破滅 東莞轉型牽動中國》的報道,引起了國內輿論的關注。文章聚焦東莞轉型升級的成效與問題,并認為,東莞近年來飽受出口市場萎縮、原材料和勞動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企業利潤不斷下降,工廠紛紛撤離,“世界工廠”的神話正在破滅。文章還援引企業人士的話稱,轉型升級如不成功,東莞可能變成“空城”一座。

不過,根據記者的調查,真實的東莞,并非如此。當地轉型升級數年來,正在逐步擺脫對外資的過度依賴,進入內外并舉“雙輪驅動”的新階段。上周公布的多項數據顯示,2013年東莞GDP增速預計將達9.7%,一直低位徘徊的東莞經濟已實現平穩較快發展。

東莞制造的短板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盡顯無遺。在歐美經濟陷入低迷之時,東莞所仰仗的外向型經濟頓時萎靡,國外市場開拓乏力,國內市場缺乏培育。

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在此后成為東莞經濟的主基調。東莞在全省率先探索出來料加工企業就地不停產轉三資企業的轉型模式,使來料加工企業轉型明顯加快。幾年來,東莞有六成近4000家加工貿易企業成功轉型,來料加工企業出口占比從2008年的37.1%下降到2012年的14.7%。東莞市外經貿局此前表示,東莞企業轉型升級向好的態勢鞏固,發展質量不斷提升。

目前,東莞有外資企業1.2萬家,接近金融危機前外資企業數量的8成。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轉型升級的逐步深入,一批生產低附加值產品的代工型企業被淘汰,而高新企業的數量顯著提升。數據顯示,目前東莞各類科技型企業數量超過4000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省民營科技企業總數分別達到610家和1080家。在2013年的省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中,東莞企業認定數超越廣佛,位列全省第二。

還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優化營商環境,東莞在全國地級市率先探索商事登記改革,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大力刪減審批事項,釋放出明顯的改革紅利。僅在今年,東莞就新增市場主體10.6萬戶,增長21.4%,其中新登記企業3.2萬戶,增長34%。

至于工廠紛紛撤離東莞的說法,一位制鞋行業的資深臺商表示,由于東莞勞動力成本上漲,前些年確有鞋企外遷東南亞的勢頭,但如今已經沒有了,部分外遷企業甚至重新遷回東莞。其原因是,外遷之地勞動效率低,產業配套不完善。中國最大的女鞋生產企業華堅集團,就已關閉了前些年設在越南的工廠。

東莞在開拓新興市場方面也正在打開局面。在歐美市場持續萎靡的形勢下,東莞企業將目標瞄向了更廣闊的南美市場。今年7月,東莞企業亮相南美,在阿根廷、巴西等國刮起“東莞旋風”。目前,巴西-中國貿易促進會已將總部落戶東莞,該項目落成后,除辦理采購出口業務外,還將拓展南美產品的進口銷售業務,預計實現年銷售額10億至20億元。

數據顯示,截至10月31日,東莞境外投資企業共141家,涉及投資總額32376萬美元。接下來,東莞還將扶持百家優質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開拓東盟、南非、中東等新興市場。

東莞相關部門認為,隨著莞企加速國內外市場的開拓步伐,東莞將逐步擺脫對外需市場的高度依賴,走出一個內外兼修的新格局。

南方日報記者 李書龍

作者: jdjlhy    時間: 2014-1-1 18:13
前些日子去長安走了圈,熟悉的幾個店都換成燈飾店了~
作者: 七寶妙樹    時間: 2014-1-8 08:04
那先在做什么產業好啊,除了房地產
作者: leeyoung007    時間: 2014-1-8 12:33
產業結構升級定義是“從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產品,從高能耗到低能耗,從粗狂到集約,從生產到設計研發,從外銷到內需”。而做到這些升級的關鍵是科技創新和內需的增長。促進科技創新,內需的增長核心是財富的分配,要給科技工作者高工資,促進更多精英人才從事科技工作,加快普通老百姓工資增長拉動內需。而財富的分配涉及到權利的分配,你看看我們有希望嗎?
作者: 前景錢    時間: 2014-1-8 15:46
實際上都是外地打工者的血汗啊。
作者: dashajiang    時間: 2014-1-9 10:29
轉型是必然趨勢,我這個小屁孩都看出來了,但需要時間多長呢?轉型不是嘴上說說的,那是需要大量人才儲備的,非一朝一夕能行,而現實是什么呢?我們培養的人才都去國外了,而那些在國外混不了的了都回國了。最重要的是我們這些第二產業的從事人員卻讓我們享受一流的第三產業服務,這是一種良性經濟嗎?全民都在炒房地產有那精力轉型嗎?不過我很期待轉型后的產業結構,但不知道那是良性的轉型還是中國式的轉型!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