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社區
標題: 機械制造紀實05—改變工藝后零件變形的解決辦法 [打印本頁]
作者: 六角車 時間: 2013-10-10 21:14
標題: 機械制造紀實05—改變工藝后零件變形的解決辦法
本帖最后由 六角車 于 2013-10-11 10:50 編輯
! h. h9 y" _+ e) F/ Z; ]
6 H7 o W6 j, I# N4 c# x
(, 下載次數: 80)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下載積分: 威望 -3 點
" w$ k! W4 A; Q! F4 q5 i
; { G I. N: v& _* r 原零件如圖一a,材料:20鋼,直徑41的冷拉棒。這個零件干了多年了,每月6萬件,真正的老產品,工藝選的全部是專機,工序排列如下: 1序:六軸自動車三臺,除后端面外,全部加工合格,30秒加工一件,8小時工作制,這種設備的磨換刀、調整、加料、維修保養占工時的25%,也就是兩小時輔助。班產120X6=720件,多年實踐,能達到此班產的人極少,現行班產450件。配置三臺車。
2序:化學清洗后100%道檢合格后,轉入下道工序加工。
3序:雙頭半自動車床,車后端面,倒角。一臺,班產1500件。
4序:臺鉆,專用夾具鉆2-φ4扳手孔,一臺,班產1500件
5序:螺紋車,車外螺紋,兩臺,班產600件。
|, ~9 c4 ~; p# s
: g9 S7 Q5 Q6 P 整條生產線正常兩班倒,才能保證完成任務。
近些年不斷的開發研制新產品,一旦定型進入批量生產,高效率的專機自然是首選。廠內的幾臺螺紋車都是進口的,即使不上新產品,也到了該更新的時候了。如今加工外螺紋的設備如,簡易數控車,螺紋銑,中小批量加工都有一定的優勢,但進行大批量加工,和螺紋車比差距就很大了。還有一種高效加工外螺紋的設備,滾絲機。那效率是螺紋車的近十倍,質量也比螺紋車好得多。為什么就不能用滾絲機加工呢?產品是引進外國的,工藝也不例外。老外有領先中國二百多年的工業技術老底子,他們的技術人員,為什么就沒采用滾絲機,來加工這個零件的外螺紋呢?絕不是沒想到,很可能是遇到難以逾越的障礙了,因為當時這個產品對他們也是新產品。
x: M5 r1 t# @# H6 x, ^- W, I/ |8 D7 z+ G; ]2 A! @
于是,作為一個工藝革新項目提上日程,根據以往的加工經驗,滾絲機因擠壓容易變形的原因,不能滾薄壁件。這個零件小孔壁厚,還有底,該沒問題,只有口部3mm處,只有2mm厚,肯定要變形,按一般常識,孔會被擠小。于是,上活的支撐推桿的芯模,按孔最小尺寸設計,這樣即使孔被擠壓變形,也不會小于芯模。按這個思路,做好工裝,試滾后發現,孔壁受壓后不但沒向內縮,反倒向外漲了,孔成了喇叭口,應力變形,與壓力方向相反,而且小孔底部也產生了變形,向內鼓起來了。雖然變形只超差幾個絲,但這個零件是性能件,質量要求很嚴格,說不定老外編工藝時也試過,不成功,就放棄了。但此一時,彼一時。對這個老產品各個零件的性能,咱們已摸得很熟了,底鼓好辦,加一道2.5噸小沖床,底部校平工序,就解決了。查總裝圖分析后得出結論,此零件小孔和底,是關乎整個產品性能的部位,外螺紋只起連接作用,短一點并不影響性能,于是把外圓車一個長3.5,小于螺紋底徑的臺階,形狀見圖一b。這一段在滾壓加工螺紋時加工不到,自然就不會出現應力變形了。由于加工方式的改變,螺紋外徑也改變了,滾前直徑公差提高到0.05,這些在六軸自動車上解決起來很容易。裝配好一批產品后,進行產品性能試驗,沒發現異常,革新成功。
+ o% ?- @9 ~' ?0 }* K/ N 改為 滾壓螺紋后各工序工藝調整:
, k; J) k/ j6 N! } 1序,六軸自動車按圖一b加工。: E+ E% L9 z2 k! B
2序:化學清洗后100%道檢合格后,轉入下道工序加工。 3序:滾絲機加工外螺紋。
3 \6 v$ c f3 g/ P6 [7 e 4序:沖床孔底校平。
% N3 x+ l& I, e9 y3 Q _ 5序:雙頭半自動車床,車后端面,倒角。一臺,班產1500件。
6序:臺鉆,專用夾具鉆2-φ4扳手孔,一臺,班產1500件
: {" U9 ?5 T+ n! e# E2 |* p$ q 成果盤點:
滾絲機工藝:一臺滾絲機一班可加工5000件,一班一機就可保證提前完成任務,基本消除了廢品,出現返修品,再滾一遍就行了。
8 i! W9 j8 Z& W. e& c5 x Q2 i螺紋車工藝:
兩車四人兩班,才加工2400件,而且質量較差,返修活較多。得占用一臺儀表車,設計專用漲簧和螺紋梳刀來修活。
/ i3 h4 `" K- L5 j4 q8 ~1 K
7 R. w- _$ C5 n# W$ W& x" }0 ]% n 后來研制新產品的一個零件見圖二,由于量不大,開始也是采用的螺紋車工藝,由于孔比較小,沒辦法用漲簧夾緊,夾具設計成桿式抽芯,芯桿前端銑槽,裝好零件后再用一卡板插到槽內,抽芯夾緊,一是慢,二是影響孔與螺紋的同軸度。后用滾絲機加工,由于和圖一螺紋一樣,只是換一個送活的芯桿就行了。每月萬兒八千件的產量,不用增加人和設備,捎帶著就把這個活干了。
作者: wutaohu 時間: 2013-10-10 21:36
膜拜一下。工藝真的很重要。潛心研究與積攢中。。。
作者: ljt533 時間: 2013-10-10 21:46
大俠,學習了,有個問題請教一下:孔的底部的厚度2( 0^-0.05)尺寸是如何保證和測量的啊,最后你說要用小沖床整形,這個行程不好控制啊,然后怎么最終保證底部的厚度呢?
作者: machel77 時間: 2013-10-10 22:08
3.5mm長的一端內外孔壁厚只有1mm了,這個36內孔起定位作用嗎?加工后,有沒有磕碰變形的呢?
作者: 談小生 時間: 2013-10-10 22:08
學習了!
" p0 k1 c! N) q# t& j想問下這就是工藝工程師的工作內容嗎?解決這么一個問題對公司算不算是重大突破?在實質上會不會有豐厚的回報?
作者: 談小生 時間: 2013-10-10 22:38
談小生 發表于 2013-10-10 22:08 
4 y- Z' d% u4 j( o8 S學習了!+ y: o0 D$ B% y! g6 h' I! o6 B
想問下這就是工藝工程師的工作內容嗎?解決這么一個問題對公司算不算是重大突破?在實質上會不會 ...
/ L% d3 \9 U0 @) v+ w謝謝您的解答!* w- M$ y- Q! n4 W, i( I
作者: ljt533 時間: 2013-10-11 06:45
ljt533 發表于 2013-10-10 21:46
4 [6 g3 f" v; e* m
大俠,學習了,有個問題請教一下:孔的底部的厚度2( 0^-0.05)尺寸是如何保證和測量的啊,最后你說要用小沖 ...
( k. n( N# U, x9 `
謝謝大俠的解答,又學習了一招,繼續期待大俠出爐新的工藝案例分析。。。
作者: 憨老馬 時間: 2013-10-11 07:50
采用科學和合理的工藝,是保證產品質量和大大提高生產力的捷徑!然而所有這些,由于分工的問題,是一般設計者涉及不到的。
作者: 624272884 時間: 2013-10-11 12:17
工藝確實蠻重要的,想做好工藝,確實得有積累,而且還要靈活變通
作者: mfka 時間: 2013-10-11 14:40
對于圖一和圖二,實際上是:在不影響零件功能和使用等條件下,局部零件修改結構和尺寸,適應工藝革新的需要,減少制造成本。
; {2 P ^- S- r: Z. l; D% _9 k0 T設計和工藝是緊密配合,協調工作的。 _, }- B# }1 i( J; h% `5 m) Z7 D
& z" y3 l" t8 l: u
作者: 機械男13 時間: 2013-10-11 15:49
謝謝分享......
作者: kekexi 時間: 2013-11-26 16:45
實踐就是成功她媽。。厲害
作者: zhuixunagan 時間: 2013-11-27 11:46
前輩我的qq1805379746,能加下我嗎?
+ n! ^' j1 N: x8 s5 }9 x
作者: xtw77wh 時間: 2015-12-5 09:12
談小生 發表于 2013-10-10 22:08
- J0 R: M7 p0 |# w
學習了!
& k7 c1 F" p+ r想問下這就是工藝工程師的工作內容嗎?解決這么一個問題對公司算不算是重大突破?在實質上會不會 ...
5 N, Q; g4 r% E3 F, f, N
前輩功力深厚,跟著您學到一招。
3 _+ D8 x3 E6 S. x+ H
2 }5 {7 ]6 b; a: ]& P4 K雖然你做的就是技改工作,可出成果不容易。所以我認為公司需要獎勵那些作出大貢獻的人才。這樣才能更好激勵大家啊。不然干好干壞一個樣,少給自己找事做,還不擔風險。誰還愿意多出力呢4 l. T/ l" [+ O
作者: yushui2011 時間: 2015-12-6 18:43
這才是真正的工藝工程師。。。
作者: xw_f 時間: 2017-11-15 08:42
經典案例!真功夫!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