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機械社區

標題: 抓住本質才能發散思維(淺談) [打印本頁]

作者: zerowing    時間: 2013-6-24 09:00
標題: 抓住本質才能發散思維(淺談)

* E% }( b. |1 t/ m: K" d8 B
9 d6 D- G3 O  \5 v: N$ x5 Q

一如既往地先說點題外話。大家都應該認真讀讀998大俠的帖子。特別是新人們。我知道你們有個性,有思想,但更多的恐怕是逆反。認真讀讀,體會體會,把大俠說的記在心里,看看在你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是不是那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煉金石!
, B/ l/ [& w/ K0 r; `2 t% k998大俠實際上在無形中指了很多明路,你理解了,明白了,以后會少走很多彎路。反之,若干年后,當你回首的時候,你才知道這些話的分量有多重。


! I- v1 |( }- _! J2 O; J

好了,不多說廢話了。歸正題吧。
( q& w/ F$ L4 X0 v

最近有大俠提到了慣性思維。本來不打算說了,呵呵,畢竟當著998大俠的面,有時頗為感覺我現在的履歷出來說這些有點早。不過后來想想,有些東西還是要說一下,以免新手們走些彎路。+ S, {% V2 x. Y/ s1 \


- a: Z! s3 w5 u

發散思維的前提是抓住本質矛盾。

3 z1 ]1 x# B1 p: n/ ]

抓住本質矛盾的發散思維也可以被稱為批判式思維,英文: Critical Thinking。這里必須要強調一下,批判式思維不是說要否定別人或者命題,雖然有太多人在這個詞前面輕易地就誤解成了否定性、質疑地思考,并因此造成不必要的矛盾,但這的確只是片面地理解。于是,這里我們不妨換個名詞,沿用香港的翻譯:嚴密思維。) q6 r% \) N! ~# F


, E. \4 g- s2 D6 ?; q

其實早在我們老祖宗時,對這類思維就有過闡述,而且相當精辟。《中庸》里就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闡述。不過這里,我們不討論那么深的層面,還是回到開篇的觀點,發散思維的前提是抓住本質矛盾。: k; }9 B: N" Z' w* w6 ]


# z  e7 n. ]3 \" l5 \( j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發散思維對應的是慣性思維,而面對慣性思維,有太多的人錯誤的把漫無根據的幻想同循規蹈矩的設計掛上了勾。這種論調屢見不鮮。特別是網絡的水軍。還記得曾經有一個關于某農民自制風力節能車的報導。然后后面的評價里面就充斥了對于機械行業里搞發動機搞節能的工程師們的不屑。類似死板、迂腐之類的詞魚貫而出。呵呵,但是必須要說,那個設計本身也犯了二類永動機的錯誤。) g" Q$ _7 u4 u$ d; L$ K

$ ^/ R; R8 m; l; A$ P

慣性思維,也可以叫思維定勢。其形成同你在某一行的經驗積累有直接的關系。從形成上說,慣性思維屬于條件反射的范疇,屬于作為高等生物的人類后天自動形成的一種條件型反射。慣性思維本身沒有什么對錯的說法。有慣性思維也不是什么壞事,關鍵在于你應該在什么時候打破這種慣性思維。舉個簡單的例子,齒輪的三要素是什么?那么大家都會回答:齒數模數壓力角。這其實就是慣性思維。但他沒有問題。什么時候你回答出其他的答案來了,那不是發散思維,那是認知不清。同樣的,舉個其他的例子(其實是道老題,我之前說過)一根叉在泥中的竹竿,水下部分長5米,水面漏出1米,這個竹竿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那么會有不少人直接回答:水的密度 X 排開水的體積 X 重力加速度。 呵呵,這個就是慣性思維的反例。因為在日常學習中,你用阿基米德浮力定律計算的太多了,當接受到訊息的時候,你會條件反射的再去套這個公式,于是問題就來了。
! A1 ?/ Z* F# O4 {  t


* @7 h& l; i, t: d0 X, z3 v( W

了解了這些,我們再回過頭來說發散思維。現實中的確存在很多因為慣性思維導致設計人員被框進死胡同的情況。往往一個新人的一句話立馬豁然開朗。但我們必須認識到,這只是表象。而這種情況發生的比例其實很低,而如果不加考證的就沿用新人的話,多數時候問題將是致命的。這里也有兩個例子。8 ?0 J  E7 m$ f( @3 p, M; D

例子一:我原來搞壓機的時候,曾經有這么個故事。我的一個前輩,P工。技術高超,見識廣,“單兵作戰能力強”。某日,P工接到一個臥式供料四柱壓機的活,恰巧那天我完結了手里的活,去他那閑聊,于是兩人倒騰出原先的一個老設計討論設計方案。老的設計是開式結構,所以,當供料缸滿行程,接受主壓缸壓型壓力時,會產生很大的供料缸軸向彎曲變形,不但影響精度,也會減少供料缸的壽命。于是設計進入了僵局。結果,當時新進單位的我,由于沒有什么傳動設計的束縛,在看了一圈以后,提出了橫向也適用封閉結構的論調。于是整個設計頓時豁然開朗了。3 V* N2 \. v, S5 o, K8 D7 C

例子二:鄙人曾經有段時間因為興趣原因,研究過一段內燃機。針對機械效率的問題也發散過思維,嘗試過很多的機構思路試圖增加活塞式的機械效率。其中一種方法就是變曲柄滑塊結構為齒輪齒條結構。從表面上看,齒輪齒條結構很好的將曲滑結構的受力方向與連桿方向不定角度的機械效率問題解決了。因為齒輪齒條可以總是沿切向做功。但是在之后的方案回顧和自審的時候,我驚奇發現,實際效率基本沒有變化。其原因在于曲柄滑塊機構的行程與轉速無關,而齒輪齒條因為是切向捏合,行程同轉速直接掛鉤。哈哈。你們知道結果了就。隨后,我又看了很多內燃機方面的改動案例,可謂五花八門。例如6沖程了,8字循環了,易理轉子了,對沖凸輪了等等方案。最后結果是,思維發的很散,但是都不解決本質問題,都是在解決一個問題后產生了新的問題,于是深陷泥潭。哈哈。
! ?- a# c: J4 u4 C. Y

6 J2 t7 o# ~, z) r9 y8 n( z

總的來說。慣性思維很難避免,而且,只要你是搞機械的,就必然存在兩類慣性思維,即基礎物力定律思維和數學思維。因此,即使發散思維,你也不可能超脫于這兩類思維之外。另外,對于發散思維來說,只有當你的發散思維正中你要解決的問題本質矛盾時,這個發散思維才有意義,好比我之前說的那個例子一。當你只是胡亂發散思維時,那么基本所有的解決方案都是治標不治本。


' i7 d9 _, v- b; g

于是再次回到那個觀點上。發散思維的前提是抓住本質矛盾也就是說,當你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你需要做的不是馬上去想怎樣能夠標新立異,怎樣能夠超越前人,而是先踏踏實實的借住你的慣性思維去找到問題的本質。當你確實已經找到本質矛盾的時候,這個時候,你便可以盡量的去發散你的思維,不用管多怪異,多不可能,把能得到的方案都羅列下來,然后再次翻回來,逐一用批判性思維去考核每一個方案,最終得到一個最合理的。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你已經標新立異了。1 }  S8 O' y8 G$ h


" k2 I4 s# n3 ?; k" k: B

末了,補一段。其實我們在做方案設計的時候,很容易把自己裝進一個思維定勢之中。即你做過的設計你自己再看,你的思維會僵化在你已經有的思路里,于是你便很難發現自己的問題。而這也是為什么多數設計院有方案會審、審圖較圖的環節。但是當你能真正自己跳出自己的圈審核自己的方案時,你就真的成為成熟的設計人員了。
7 b; s6 G7 ?( v% R) U/ I

最后,希望這些對大家有啟發。
( `) R' ]! \- d
一如既往的自勉
作者: 小白丶經典    時間: 2013-6-24 09:14
跳得出來嗎。經驗和這個有矛盾嘛?
作者: 把刀用好    時間: 2013-6-24 09:19
雖不明,但覺厲
作者: 灰太狼2780122    時間: 2013-6-24 09:21
zerowing ,貓俠,又發現了兩個青年才俊。都是998神一樣的大牛。
作者: xlf63    時間: 2013-6-24 09:30
前人之經驗,得有選擇地吸收。
; W8 i1 z) ?1 n# N- p4 N8 L抓住了根本,才能發散。
作者: 把刀用好    時間: 2013-6-24 09:43
不要被慣性思維綁住了想象的翅膀。可話是這么說,奈何歷來咱就是循規蹈矩的教育,要中庸不能另類,語言類的考試也是唯標準答案論。能突破這個圈子的少之又少啊。
$ A" j9 M, J  Y- a# Q! J5 D' EPS:不成章法的評論,可以忽略' p1 K0 k! N2 Q6 \9 M1 {

' S" U! {9 u3 n" u9 H# f* B! n
作者: 一重科技    時間: 2013-6-24 09:53
中國人的發散思維都稍微差一點的…………都被教育毒害了…………
作者: Michael0576    時間: 2013-6-24 09:55
先學會思考,而后在拓展發散
作者: anthony1989    時間: 2013-6-24 10:27
哲學系的大神,分析問題高度明顯不一樣……
作者: 1600545011    時間: 2013-6-24 10:29
中國嘴上鼓勵發散性思維實際上沒做到
作者: LIAOYAO    時間: 2013-6-24 10:42
發散思維 、跳躍思維,都是從另外不同的角度來審視同一件事,有個例子很好的在說明這樣的情況,那就是大伙熟知的“瞎子摸象”。
' {6 W6 x: t$ b4 f% Q5 h$ b5 z4 q' i
當幾個瞎子將自己的感覺合攏后,就會更接近事實的真相。' }' h4 F# p( Y. Z- r+ t' l0 [- U
, U  M( j1 E  \5 {
俺們在看待一件未知的事物時,情況和瞎子是差不多,那么是否可以借助不同的角度去審視,每個審視角度就如同一位瞎子一般,當自己再匯總后,應該可以更深入的理解吧!
* f+ z2 i3 K% N7 U" B8 s% m+ L" X! I  p$ x+ Y9 L
最怕的是,自己不求證就先臆測,然后直接將臆測給予肯定,接著就以這個肯定當依據去做判定。
作者: 1600545011    時間: 2013-6-24 10:50
又是一個大俠,跟著學習了
作者: 1600545011    時間: 2013-6-24 10:52
1600545011 發表于 2013-6-24 10:29
. J# D$ Q, X' i# X" {中國嘴上鼓勵發散性思維實際上沒做到

$ m. z% ?/ t4 N8 O/ \也是,把自己做好了就可以了
作者: 狙擊手    時間: 2013-6-24 11:55
本帖最后由 狙擊手 于 2013-6-24 18:55 編輯
7 m  R& t& A- `0 j' A8 C) t! D
$ `+ I# G; n# v- E0 R3 h! B. \一個人能不能抓住本質,首先看這人品是(是“平時”,打錯了字,貌似成罵人的話了 ,剛發現趕緊糾正)干什么,是不是都是和本專業相關的,如果每天都是本專業書籍,本專業工作,那基本就是一呆子,沒什么前途,找也找不到什么叫本質,更沒有什么可憐的發散思維能力。
* {/ {' @/ @+ _  
6 W1 r4 y7 U& `0 g: D    沒有針對任何人,如要曲解,我也沒辦法。可能是與打錯了字 有關,理解上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
* z; A5 W: K7 |% }' j
' ^1 i8 n! F$ t7 [1 Y# ]+ w   
作者: fffmysmbkn    時間: 2013-6-24 13:59

% b- A5 P3 o& I* F思維深刻,只有從本質問題出發的發散才有意義2 t+ ^. L# B: p) ?/ q

作者: xiao_9802    時間: 2013-6-24 14:02
慣性思維發散思維各有優點,不妄加評測
作者: sunday82    時間: 2013-6-24 15:08
樓主的高度我可能要過很多年才能體會,不過的確是高人
作者: 心結    時間: 2013-6-24 16:27
呵,康德<絕對理性批判> 批判這個詞翻譯的真差勁
作者: 灰太狼2780122    時間: 2013-6-24 16:58
灰太狼2780122 發表于 2013-6-24 09:21
& i: b2 i$ ^' q3 T& _zerowing ,貓俠,又發現了兩個青年才俊。都是998神一樣的大牛。

3 h8 a+ \6 Y* x) v哈哈,妹子們有時只認干爹,不認才俊,哈哈。
作者: 目》2015《標    時間: 2013-6-24 17:18
翻譯成中文(zerowing)是什么字?這個網名不如998好記。不要笑話俺哈,俺小學畢業。只是想記住這個名字,(百度翻譯不管用)
作者: 寂靜天花板    時間: 2013-6-24 17:47
樓主,你怎么跟那個502一樣,說些不著邊際的話,這又不是上哲學課,拽那些名詞干什么。+ }- F( M. o, r; ]
什么發散思維,對于老板來說,就是不安全因素,明白不。
作者: 阿大    時間: 2013-6-24 18:01
樓主講的非常好,一個方案好不好是不是發散性的思維,能不能用,懂行的一眼就能看出來。
作者: Everything_Must    時間: 2013-6-24 18:04
的撒打算的撒
作者: charles006    時間: 2013-6-24 21:18
誠然…受益匪淺:但人的局限性在那里…
作者: charles006    時間: 2013-6-24 21:18
誠然…受益匪淺:但人的局限性在那里…
作者: tt168    時間: 2013-6-24 21:42
好好學習一下9 ]6 C; n+ l7 z! k, }9 ?

作者: 涵2012    時間: 2013-6-24 22:00

作者: 暗夜如風    時間: 2013-6-24 22:51
值得認真讀讀
作者: qinghuap123    時間: 2013-6-24 23:06
機械哲學混合體
作者: for。    時間: 2013-6-24 23:15
講的很好  受教了
作者: 機械師1314    時間: 2013-6-25 09:34
很好的經驗 真的值得借鑒啊
作者: 一重科技    時間: 2013-6-25 09:35
思維已經被定式了,還如何自主學習,而且當你出來了之后工作的壓力,生活的壓力等等,又有多少精力去自主學習呢???
作者: 一重科技    時間: 2013-6-25 09:43
你這個觀點我是承認的,工作的時候也是在學習的,但是學到的東西大部分都是死的,發散思維還是很不理想,中國人就是被條條框框習慣了!
作者: 郭的剛    時間: 2013-6-25 17:44
深有感觸啊,
作者: 祖彬    時間: 2013-6-25 21:30
最近看了很多大俠的文章,學習了!
作者: cqdujun    時間: 2013-6-25 22:06
PF的一塌涂地
作者: 江蘇小張    時間: 2013-6-25 22:08
不錯,值得思考
作者: 狂之傷    時間: 2013-6-26 11:05
好長呀。。。。。細細體會吧。
作者: 南宮紫落    時間: 2013-6-26 16:18
樓主的觀點不錯,但最主要的是一個人要跳出自己的思維模式挺難的,要如何才能更好的發散思維呢?
作者: 歐陽絕痕    時間: 2013-6-26 21:47
自己做的東西很難對它再次審核,只能找找小毛病。有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味道
作者: whb179    時間: 2013-6-27 11:52
沒怎么看懂,
作者: bkm007    時間: 2013-6-27 20:50
個人經驗是:反復研究,定有新的發現。當你沉浸得越深,越有可能挖到深層次的東西。
作者: ztf198887    時間: 2013-6-28 07:13
學習了; n2 S. A  f2 x( _

作者: scodieu    時間: 2013-6-28 15:40
這是一種哲學思想,康德有專著<純粹理性批判>。
作者: choeyee    時間: 2013-6-30 19:31
大俠說得深的要領哈。就像直升機的穩定性,渦軸功率小了就一定不敢飛山區,自由渦輪轉速低了,陀螺效應就弱了,抗橫向干擾的能力自然就差。看看王亞平的演示,再去抽牛就明白了。
作者: 番茄唐龍    時間: 2013-7-1 07:41
說的容易做的難啊
作者: 星火燎原1992    時間: 2013-7-1 11:32
認真學習
4 j, O- o( o" E: r  R3 w* I# f
作者: ztf198887    時間: 2013-7-2 07:43
學習了
作者: andyany    時間: 2013-8-10 15:37
標題一語中的,余多狗尾續貂。
作者: 花弄影    時間: 2013-8-12 21:26
樓主這個話題很有意思。很多時候也有這個感觸。( s, a8 m- N* Z2 `$ q) o& Z5 O
我覺得,對于某一個行業來說,如果這里面浸淫時間長了,就不可避免會產生慣性思維。有時侯想,這到底是慣性思維呢,還是吃透了這個行業所涉及范疇的精髓呢,所謂找到“道”了?$ e. z$ M2 c3 d  F" p5 s  @
有時侯看一些新手做的技術方案,真的是天馬行空,發散得難以想象。但是仔細推敲一下,馬上就能發現一大堆問題,方案基本要否定重來。還是樓主說的,就是有沒有抓住矛盾的本質。我一直覺得,設計就是一個解決矛盾和規避矛盾的過程,也許做其它事情也是一樣。有的時候,看到一些很新奇的方案,也能達到目的,但是做出來的東西要么就是成本很高,要不就是不好制造,要不就是成本既高,制造有麻煩。其實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傳統的方法就簡單有效,有時侯只要在傳統的基礎上聰明地稍加修改就能很好達到目的。那為什么還會產生那么新奇的方案呢,歸根結底是還不了解傳統方案的本質,沒吃透。) C  Y% e2 ?  \# K' V1 H
  王選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他說那些不干實事的人,最喜歡出餿主意。其實不光是不干實事的人,那些事實干得很少而說得很多的人,也喜歡出餿主意。因為根本上,他們都沒有抓住本質。而抓不住本質是因為不夠深人,不夠全面地去考慮問題。不要小看那些看上去每天做重復工作的人,別小看那些每天設計同類型東西的人,別以為他們的思維真得那么慣性,其實對于他們來說,也許他們找到了最好路徑,看上每次都那么相同。其實他們也是有創新能力的,所謂熟能生巧而已。招數不見得要多,關鍵要管用。
作者: zhiseven579    時間: 2013-8-23 22:01
以往覺得只要看本專業的書就夠了。看了零大俠發的大部分帖子。。讓我明白了以前想法的幼稚。感謝各位前輩給我們這些機械菜鳥們的指導!!
作者: 勞斯萊斯自行車    時間: 2013-8-27 10:45
本帖最后由 勞斯萊斯自行車 于 2013-8-27 10:50 編輯
( K! T& N' |, |
寂靜天花板 發表于 2013-6-24 17:47
8 I* l: s1 x* ~" |( d7 y6 t, Y) H. p) J; H樓主,你怎么跟那個502一樣,說些不著邊際的話,這又不是上哲學課,拽那些名詞干什么。  y1 v. s6 w5 n3 `0 z
什么發散思維,對于 ...

, ?, l2 k) [( U' I
$ X( {5 B7 E; I( k* A5 V7 U對的,扯這么多哲學還不如后面的案例分析來得實在。還有感覺大俠口氣欲仿8爺,可惜終歸邯鄲學步,人還是做自己好
作者: cyx112233    時間: 2014-3-8 06:13
零大俠講的中肯,基礎打不好,胡亂猜想都是浮云
作者: 北國小熊    時間: 2014-3-8 10:42
當我們對設計的流程不熟悉時,會花更大的精力去在流程身上,就不會關心問題本質了,首先還是要對問題有足夠的經驗,然后不要輕易的養成慣性思維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