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機械社區

標題: 杠桿原理之 “國粹”桿秤 [打印本頁]

作者: zerowing    時間: 2013-4-28 09:46
標題: 杠桿原理之 “國粹”桿秤
本帖最后由 zerowing 于 2013-4-29 06:17 編輯 3 x5 a1 c$ j- `9 ^5 r3 w
: S# l/ U" Q( A" @4 ~, p
這是我許諾過的最后一個題目。許諾的原因來自那個大秤秤象。
5 `8 V6 V# w& F7 H; n, f好了,我們不討論這個象應該怎么秤,這里根據杠桿原理討論國粹”——桿秤。8 r8 |& R% y0 o' f" Q2 d% t: s& S
生活中,我們經常遇見市場上小販賣菜,你看,26兩,還高高地呢!為什么“高高的”代表買家占了便宜呢? 我將通過這個帖子讓你真正認識我們的國粹
1 b) N) S1 o' j
[attach]281570[/attach]

( a9 B$ s# D2 b6 s9 g2 s, G% Z( X: Y首先,簡單說下杠桿原理。如圖。9 A* X% s% {- |9 A
[attach]281571[/attach]  [attach]281572[/attach]
! u- ~+ m0 z% M  F3 }& @- J7 I
杠桿原理的實質是,支撐點力平衡+支撐點力矩平衡。(注意,這里說的是一種質點分析法,理想狀態。)為什么要強調力矩平衡?原因就是,在驗證杠桿原理時候,支撐力是一個我們無法確認的未知數(當然,你可以說我把質點掛在彈簧秤上),因此為了確定另一個未知數,力矩平衡是唯一的解題思路。
0 M: H5 l+ F' v0 c( s; w那么,按照杠桿理論,只要力矩平衡了,那么在適當范圍呢,無論桿偏轉多少,原理上不都應該平衡,即兩側力不變嗎(右圖)?呵呵,對于理想杠桿是這樣,但是,必須要說,應用了杠桿原理的中國桿秤,其實際問題遠沒這么簡單。
( T/ @- U& j% @( O' s* s2 B

1 N3 k0 |  \7 m5 V8 r我們來說正題,桿秤。
( L0 t" N/ I# N- E* @, x! _
3 d9 X4 M. g3 Q' \分析桿秤問題,這里我將分兩個部分來討論。
# F' @8 X8 ]9 X. i% X1。不考慮秤桿本身的重力問題。只分析最簡單的兩個力。(被秤物體重力G1,秤砣重力G2請看分析圖。3 Z1 l. l  p& i7 `6 P6 [% G( e) [
[attach]281573[/attach]; r/ z! N4 y( W( V3 E! k. S

! G' ~4 A* t' k7 k
由分析圖我們可以得到下面的結論:M=G1*l1……(1); M=G2*l2……(2); M=M …… (3) . n* o! \2 h3 x% i
                                            推論:G1*l1=G2*l2……(4);
$ N" r1 a! m8 [* J& L6 Q2 J; d
但是我們需要注意一點,這是在水平情況下的結果。如果是不水平呢?如下圖。
. r2 a: A6 E8 Q" _! L- d1 S
[attach]281574[/attach]

: U1 ]5 M/ H; G' m& B2 p' M4 N
分析圖我們可以得到下面的結論:M=G1*(l1-l1')*cos(a)……(5); M=G2*l2"*cos(a)……(6); ( E- j) G2 G7 S# K9 y' s
                                                   M
=M ……(3)# E/ c. L) u& f5 v. ^
                                                推論: G1=G2*l2"/(l1-l1')……(7);                              9 w, I4 t. e/ _1 y8 ~
                                    聯立
48得:l2"=l2*(l1-l1')/l1 ; : l2"<l2% }6 @8 o, I' P& J6 _# |, w
                             也就是說,這種情況下,我們實際讀出的數值小于被秤物體重量。
4 g1 \! k1 |, ~" d) Y! V
如果換一種情況呢?秤砣位置低呢?請大家自己推理。但是我這里把結果說出來:我們實際讀出的數值大于被秤物體重量。2 \' ]) T3 D- v6 `. j0 \

7 G  f& f0 O( m0 p1 C. y
2。考慮“秤桿”本身重力問題。(新增秤桿重力G4)
# U% E$ S1 N$ g" ~3 G同樣,按照之前的方法分析。4 K" a+ _9 T5 D6 r, e  K5 x: u/ x
水平態:3 }, u5 {! i6 ?& h: t" j: J
[attach]281706[/attach]
' |. ~: a0 r- n9 \+ i
                                                  M=G1*l1+G3*l3……(8); M=G2*l2+G4*l4……(9); M=M …… (3) / |  I, o# g+ y) q5 _
                                       推論:G1*l1=G2*l2+G4*l4……(10);                             7 B  [. C2 x2 \$ D3 ~2 M- r% L
                                   因此有:(G1*l1-G4*l4)/G2=l2……(4.5)5 Y. J2 q! M+ Y. p, G

4 l# W% ?' w1 ]; f1 |對于非水平態:
  R1 {: S6 D( w/ _- U4 N  
[attach]281707[/attach]

- A2 b+ s9 ^$ e, m. z' F
                                                M=G1*(l1-l1')*cos(a)……(12);
5 d' g& w6 v: G; ?' ~                                                M
=G2*l2"*cos(a)+G4*(l4+l4')*cos(a)……(13); M=M …… (3)      
  q2 @3 G( h" m1 e( b+ [! ]9 K, V6 m            聯立(4)(12)(13)(3)得: l2"=(G1*l1-G4*l4)/G2-(G1*l1'+G4*l4')/G2
+ f! q2 P) J1 n( s                            結合4.5得:l2"=l2-(G1*l1'+G4*l4')/G2* H4 ?+ m! w: @3 b% {8 c' X( [. P
                                         即: l2"<<l2…… (14)
也就是說,這種情況下,我們實際讀出的數值遠小于被秤物體重量。而且,桿自身重量越大,這個誤差就越大;桿越粗,這個誤差也越大!
) f. s6 u; \- ^" g7 w
( \" s  G6 K4 E
以上,希望大家喜歡。1 u/ x; k' A$ v1 n( I; e

: e; G) y6 i$ B' iPS。發現里面有些過程的設定可能不大合理,做了優化,但不影響結果。

作者: xuh3888    時間: 2013-4-28 09:50
支持!技術貼。在這個論壇現在很難看見這樣的技術貼了
作者: zerowing    時間: 2013-4-28 09:59
瘋了,每次排版都得排兩三次。這個預顯太不人性化了。
作者: hc2003    時間: 2013-4-28 10:45
桿秤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了! 中國古人的一項偉大發明
作者: 好奇D旁觀者    時間: 2013-4-28 10:49
小物件,大智慧。
作者: liangquan6    時間: 2013-4-28 10:56
前兩天看中央10的節目,介紹一個老藝人手工制作桿秤的方法和步驟,但是隨著電子秤的引入,他開的作坊最近經常一天連一把秤也賣不出去,他的兒子也不愿意學這門手藝,看來該項技藝會逐漸失傳的
作者: du_best    時間: 2013-4-28 11:20
你是個小處見大的牛人!
作者: huanghuan871    時間: 2013-4-28 11:21
牛人   之前還沒去注意這些   是這么回事哦?
作者: 智諧于心    時間: 2013-4-28 11:24
分析的這么細,這么到位,贊樓主一個
作者: 逍遙處士    時間: 2013-4-28 11:27
看見此帖,明白不少。贊樓主!
作者: xlf63    時間: 2013-4-28 11:58
小東西,大智慧。
作者: qyxdjcfj    時間: 2013-4-28 12:13
科學的進步 淘汰了很多古老發明
作者: Scott_科平    時間: 2013-4-28 12:34
寫的非常相信,太好啦
作者: 長江漂流    時間: 2013-4-28 13:58
我覺得還要考慮一下支點的問題,如果把杠桿的支點放大,看看是一個點?還是一條線?一個面?對最終的結果又影響嗎?這個與杠桿平衡的靈敏性有關吧。
作者: mfka    時間: 2013-4-28 14:44
稱桿的形狀是有講究的,定稱盤星、畫刻度是技術活,精確的計算要涉及高等數學,但稱匠就用幾種簡單工具就搞定了,比如直尺、劃規等。
作者: 浪跡天涯的潘潘    時間: 2013-4-28 15:14
有些東西四留不住的!
作者: yyylllmmm    時間: 2013-4-28 16:12
樓主是個細心人,分析透徹。
作者: 一只肥螞蟻    時間: 2013-4-28 17:09
樓主分析的很詳細,但是小的不才,沒看懂,不贊成樓主的上面的受力分析,,,,,,
作者: 老鷹    時間: 2013-4-28 17:44
高手風范!
作者: 軸研小草    時間: 2013-4-28 17:50
畢竟是一個科技不發達時代的工具,沒有現在的精密,但在當時仍然不錯。
作者: 我很呆    時間: 2013-4-28 18:38
樓主。你應該再仔細看看。初中歷史上有記載。古時候的秤砣。精度是很好的。
0 k, k' r* {6 q& d對于你寫得圖。請問你為什么不討論下。L1的長度呢?為什么不計算下。L1長度設計的對錯呢。
作者: NO_:    時間: 2013-4-28 20:23
那時的古人是如何做到精確計算的    搞不懂  古人太偉大了
作者: 蒼穹驚雷    時間: 2013-4-28 20:31
樓主分析的好牛x啊,頂一個
作者: 懶得李    時間: 2013-4-28 20:49
哈哈這個我會用看了樓主的介紹更明白了
作者: chenny45    時間: 2013-4-28 23:20
中國很多傳動手藝都失傳了或者快失傳了,工業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作者: 愛貓人士薛定諤    時間: 2013-4-29 10:41
樓主分析的很贊~~頂
3 [+ ^. ^; b1 J0 z1 g  n% @3 k- q. W桿秤用在賣菜之類的還是不錯的~~其實我覺得買菜時候的讀數誤差應該大于樓主所述的誤差了。。
作者: 董1989    時間: 2013-4-29 14:37
ok
作者: 非常@情感    時間: 2013-4-29 20:21
技術
作者: 工具人    時間: 2013-4-30 00:32
這可能是為什么有的秤桿做成一頭粗一頭細吧,可以增加一些準確度。
作者: qinghuap123    時間: 2013-4-30 06:10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以后買東西怎么說呢,師傅幫我稱低點吧!
作者: zhi05    時間: 2013-4-30 15:22
古人真的很有智慧
作者: 卷閘機械    時間: 2013-4-30 15:33
贊一個!
作者: kewuyong    時間: 2013-4-30 19:21
把前人的東西總結起來就是一部著作啊,他們的智慧真棒
作者: 多出來的1    時間: 2013-4-30 22:43
不知道古人長度和刻度是怎么設計的
作者: 路在走    時間: 2013-4-30 22:59

作者: qinghuap123    時間: 2013-5-1 07:26
qinghuap123 發表于 2013-4-30 06:10
- g0 \3 l' A% x4 [3 {% u* v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以后買東西怎么說呢,師傅幫我稱低點吧!
9 I; f7 o# t' d
現在基本上都用電子臺秤了,桿秤年輕點的都不會用不會認了,不過臺秤里面蹊蹺也多,比如一塊磁鐵什么的!
- \& {0 I; |2 A
作者: 杏子412    時間: 2013-5-1 10:18
古人聰明!
作者: 949457130    時間: 2013-5-1 10:24
分析得真好啊!
作者: wrx2002    時間: 2013-5-1 12:34
學習了。謝謝!
作者: Ljdqe    時間: 2013-5-1 13:26
贊一個
作者: 探究者    時間: 2013-5-1 17:01
贊!
作者: 燕客    時間: 2013-5-2 01:08
西洋用天平, 要弄一大堆砝碼. 不過無論如何, 貨真價實最重要, 余皆扯淡
作者: OP、K    時間: 2013-5-2 11:26
理論基于理想,實踐基于不理想
作者: hujiaozouqi    時間: 2013-5-2 12:50
很好啊,
作者: kingtigerfxp    時間: 2013-5-2 13:02

( x$ k. ^- n4 S支持!技術貼。在這個論壇現在很難看見這樣的技術貼了
作者: 莎士比亞之愛    時間: 2013-5-2 23:12
一桿秤一個理
作者: lsheng1990    時間: 2013-5-2 23:23
呵呵  老祖宗流下來的東西 是經得起時間,歷史的考驗的!
1 e  Y3 f) w: Y“桿自身重量越大,這個誤差就越大;桿越粗,這個誤差也越大!“桿越粗 稱的東西越重,相對來說,誤差沒變太多(G4/G1)
作者: 1124934445    時間: 2013-5-2 23:47
小物件,大智慧。
作者: kzj61007    時間: 2013-5-3 21:42
是不是以前買豬肉都賺到了
作者: choeyee    時間: 2013-5-4 17:32
話說稱是要標定的吧。。。標定了的那些點定準了,非標定點的誤差就不會大了
作者: 小小蝦兒    時間: 2013-5-5 11:57
學習學習!
作者: 夕陽書生    時間: 2013-7-16 21:30
小物件,大智慧,中國人的發明。
作者: klzy321    時間: 2013-7-17 15:24
哎,不高你加一點點看看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