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機械社區

標題: 說說科技人員的收入分配——精英政策和廉價政策 [打印本頁]

作者: 掃街    時間: 2012-12-21 19:50
標題: 說說科技人員的收入分配——精英政策和廉價政策
說到國家科技發展的輝煌業績,當以“兩彈一星”為最。那是在國家還很困難的條件下做出來的。在那個年代,崇高理想無疑是科技人員最根本的動力。同時,有一個事實不應該忘記:從事這項工作的研究人員,收入和生活是有保證的。而且只要工作努力,頭銜、待遇的提升不是問題。在研究所里,住房不是問題。而且隨著職務遷升,面積擴大,家具配齊。特別是在最困難的59~62年,那時航天部還屬部隊系統,部分人甚至不了解外面還有饑荒。糧食充分保證,每月38~45斤。除了標準供應外,上級還設法補充豆類、黃羊肉等。大學畢業生入職,轉正后月工資66元,還有著裝等各種福利。同樣的大學畢業生在其他單位的工資只有56元,糧食32.5斤,福利少得多。例如中科院的不少研究人員住在“筒子樓”中,完全是貧民窟的生活。在大學里學生糧食32.5斤,但菜、副食缺乏。成電在1962年一段時間,學生無菜,以辣椒醬少許為菜,甚至只有鹽。我所在的班2217人浮腫。食堂里熬著用人尿注入大水缸生出的“小球藻”綠湯。這些情形對現代的年輕人來說,恍惚是傳說。回顧這段歷史,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兩彈一星”確實是以舉國之力來實現的,參加研發工作的科技人員有基本生活保障。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心中有理想和希望。可惜的是,這種基本生活保障對其他眾多行業的科技人員就相當差。
5 T, y1 I$ x- M! C% v7 a6 f 7 W" F8 [1 M) S, g8 q; w
有人說中國的科技人員是“價廉物美”。“價廉”是真,“物美”好像比較苦澀。從49年新中國成立起,一批在國外有成的科技人員回國,對國家建設和科技發展起到重要作用。這些科技人員以及少數科技文化名人受到相對很好的生活、政治待遇。而這些成了“知識分子政策”的宣傳點。但49年后畢業的大學生,大多數人和這些待遇無緣。一個接一個的運動、“團結、教育、改造”的政策,好像知識分子生來就有“資產階級”基因。長期低貧的生活條件和做“馴服工具”的教導,最適合把年輕人的思想磨平。
5 Y4 N2 q9 L# x$ n/ H9 u3 M' m) L" S
% G0 P3 l* A+ j" n' B# Q( _. k改革開放后,小部分人的確是富起來了。許多科技人員的收入有了增長,傳統上的基本生活保障對多數科技人員逐步得到解決。但他們“脫貧”了嗎?年輕人面向高房價、子女入托上學;老人們面向如何解決子女的經濟問題、如何養老、醫療等,多少人有安全感?部分科技人員從收入總量來說,已經不低。而嚴重的財富分配不均和社會保障體系嚴重不健全,使他們都有“貧困恐懼癥”,這不單是在科技界。
" S7 z* q- E9 `) _
# q8 K, }4 z* N0 R5 @
無論是早期引進或是后來推出的百人、千人計劃,都體現了“精英政策”。這種政策用于實現短期目標是合理的和有效的。在所有發達國家,這只能是一種輔助政策,不可能用作國家科技人才政策的主體,而主體只能是發展國家自主的教育和科學體系。在我國“精英政策”作為一種長期、主體政策,與公平、正義、科學發展乃至共產主義信仰格格不入。“精英政策”的另一面是對占數量主體的科技人員、教師、醫生長期的“廉價”政策。“廉價”政策的直接后果是迫使人們不得不將大量的精力花在生計上,由此已經引發了各種問題。浮躁風行,項目爭奪壓倒一切,因為大家都要爭生存。在中國,科技人員的大量時間不能用在研究上,其根本原因在此。有人抱怨本土科技人員做不出創新性成果,是不是應該思考一下原因和解法?我們許多科技人員只要換一個適宜生存的環境,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就可以做出高水平的工作,這樣的例子還少嗎?
當貧困和貧困恐懼成為科技界的一種生態現象的時候,其他各種問題的出現就成為必然。例如關于逃離科研的現象;關于海歸不歸的問題;關于研究生待遇;關于教授不教;甚至關于擇業,關于工程或研究的爭論,¡  沒有任何一個問題離得開生存這個基本問題。官員貪腐,評價機制混亂,分配機制混亂,這種環境下,許多人迷茫,看不懂這世道。雖然憑良心做事是多數人可以堅守的信念,若這背后的迷茫無解,科技創新的動力何在?事實上,“廉價”政策造成的是一個惡性的社會循環。
有人說,當前國家科技教育投入總量已經不低,問題是這些錢都投到哪里去了。
1行政化開支大增。科技界養的官員太多,行政活動鋪張,耗費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
2科研項目立項、管理、評審中大量的人為漏洞,將科研項目變成分錢項目。特別是有的“重大項目”高度虛報,成為科研經費的“黑洞”。
3863973、自然科學基金的經費管理模式超級荒唐造成的后果。這些基金不容許用于人員工資,研究者何以為生?于是各單位不得不在“做賬”上下功夫,科技人員合理應有的收入要用非正常的方式才能解決。當非正常操作成為常規,更多的經費流向何處誰又把握得住?
3 X7 x9 c/ l% t6 {! H7 P

作者: 13467232860    時間: 2012-12-21 19:59
{:soso_e100:}元峰,你怎么看
作者: 13467232860    時間: 2012-12-21 19:59
{:soso_e100:}元峰,你怎么看
作者: 13467232860    時間: 2012-12-21 19:59
{:soso_e100:}元峰,你怎么看
作者: crazypeanut    時間: 2012-12-21 19:59
真正的中產階級崛起,則意味著GCD下臺,當然要愚民政策
作者: 13467232860    時間: 2012-12-21 20:40
13467232860 發表于 2012-12-21 19:59
  o+ y" y* ?; t/ {元峰,你怎么看

( K! J, ^3 M) A0 r* Y0 E你好
作者: 鬼魅道長    時間: 2012-12-21 21:17
以前中科院工資很高的,五六幾年那會,一個留蘇的副研,一個月一百一,過得很不錯,孩子還有牛奶喝。
作者: 打鐵的    時間: 2012-12-25 23:28
現在是做一百種產品不如炒一套房。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